一週回顧版
 

2009.3.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TEIA社大開課
台北世貿亞太潛水展
編輯室小啟
本會急徵「步道新森活」佈展及頒獎典禮志工


週日副刊邀稿中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社論:度過景氣寒冬 要靠社區的力量

楓樹社區的居民意識展現在各種公共事務的參與上;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作者:江慧儀(看守台灣協會常務理事、大地旅人工作室)

近來每每在上班途中遇到交通堵塞。原因是四處都有挖馬路、汰換人行道地磚的工程。這一天當我從眼角撇見又一個路邊工程在進行時,廣播中傳來馬總統的聲音,發言內容中承認經濟衰退的現象比預期嚴重,要求內閣一定要想出能夠挽救經濟的策略。這一刻,我望著車水馬龍中拿著鑽子「達、達、達…」把人行道敲掉的工人,把這兩件事情給連了起來:這就是挽救經濟的方法、擴大內需的公共工程?我想,我跟許多人一樣懷疑究竟需要多少的工程才能挽救台灣經濟?

精彩內文

 
  新聞回顧 | 綠色商機

英媒推出全球綠色財富榜 中國企業家總數排名第二


高市要徵碳稅 目前規畫一年徵收近29億

垃圾焚化底渣再利用 價值7.8億元

中國2009年將推廣一億節能燈


代表熱議「排污權賣錢」:「市場手段」促企業自覺減排


失業潮的解決方案? 民間團體談另類出路

安裝太陽能板的勞工人力也是綠色經濟的一部份 (圖片來源:Environment America)

 
  新聞回顧 | 抗旱大作戰

受漠視的企業危機:水資源短缺衝擊 遠比石油危機更深遠!


研究:全球暖化恐造成南亞降雨大減


石門水庫供水吃緊 人造雨抗旱

水利署:3月11日起桃園農業供水再減供

旱象 8圳實施輪流灌溉

四川成功實施飛機人工增雨 盆地大部旱情緩解

 
 

本週精彩專文

玩糖造新城

阿里山腳下的小村莊

台灣蔗糖的晚年記事

為中國的世界遺產把脈(上)

為社會貢獻的土木工程(上)

 
  本週焦點新聞

孟山都公司的MON810基改玉米田;圖片來源:WJAC


配額政策失靈 印尼箱龜仍瀕危


全球種子庫滿周年 收藏2億農作物種子

歐巴馬救經濟處方:開創「綠領工作」為要務

 
 
  社論:度過景氣寒冬 要靠社區的力量
作者:江慧儀(看守台灣協會常務理事、大地旅人工作室)

近來每每在上班途中遇到交通堵塞。原因是四處都有挖馬路、汰換人行道地磚的工程。這一天當我從眼角撇見又一個路邊工程在進行時,廣播中傳來馬總統的聲音,發言內容中承認經濟衰退的現象比預期嚴重,要求內閣一定要想出能夠挽救經濟的策略。這一刻,我望著車水馬龍中拿著鑽子「達、達、達…」把人行道敲掉的工人,把這兩件事情給連了起來:這就是挽救經濟的方法、擴大內需的公共工程?我想,我跟許多人一樣懷疑究竟需要多少的工程才能挽救台灣經濟?

我不是經濟專家,我把究竟什麼樣的經濟架構才能真正救台灣的話題留給更有見解的專業者。但作為一個平常百姓,我很遺憾在近來的景氣寒冬侵襲下,社會福利架構面臨重大挑戰的時代,我們的國家領導者除了自掏腰包買了一些社福團體的產品轉送弱勢朋友之外,並沒有徹底拿出政治決心來引導台灣人民重新思考生活的價值:社區間的合作、互助、分享、儉樸。這些被遺忘的,卻往往是真正使人感受到幸福、快樂的價值。

1990年代古巴因失去蘇聯輸入的石油以及隨後美國對古巴的禁運,全國頓失能源、燃料以及外來物資的來源,每天停電16小時、停工是家常便飯,經濟因而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驗。當幾乎所有的物資都需要從國內生產時,古巴人不得不在短時間內學習永續農業,徹底降低對以化石原料支撐的食物生產系統的依賴。

為了讓僅有的能資源發揮最高效益,古巴人也在短時間內回歸以社區為重心的生活圈:以社區農耕(屋頂、都市荒地全都轉變為菜園)、社區市集、社區大學、社區醫療(醫護人員進住社區,就近服務)等方式來降低這些社會經濟與教育活動所消耗的能資源。也因為資源有限,古巴人瞭解到唯有合作才能生存,因此許多人組成合作社,共同購買工具、材料或提供勞務的交換,在以社區為規模的生活範疇中度過古巴經濟的特別時期。

台灣的景氣寒冬與古巴人所遭遇的經驗相較之下可謂小巫見大巫。但我們卻可以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倚靠社區的力量來幫助彼此度過挑戰。近來,有許多人加入所謂的時間銀行,透過網路交換服務,讓失業的人也能繼續發揮才能,與他人交換得生活所需的服務。新店的花園新城社區有一群人發起了社區貨幣,希望透過社區貨幣的流通,讓住在該社區的居民能以彼此的才能或勞力提供生活所需的服務。然而,往往因為居民間彼此的熟悉度提高,貨幣的流通就演變成以物(務)易物(務)的互助模式:幾把自己種的青菜,就可以換來孩子兩小時的英語教學課程;一個自製蘋果派換來二手腳踏車;剛出爐的自製麵包換來兩小時的托嬰或修改衣物的服務。

雖然這些社區的互助分享行為並非徹底解決景氣低迷的藥方,但卻能讓更多人在生活面臨挑戰的時候依靠社區力量的支持活得更好。因為在此互動模式下,社區居民間越來越熟悉,交流的不只是貨幣也不僅是物資,而是現代社會中難得的人際溫情與幸福快樂的感受, 這不就是許許多多的眾生一生所追求的嗎?我們何需等到經濟體系崩潰的時候才去追求呢?你對你的社區熟悉嗎?下次倒垃圾時,跟你的鄰居微微笑,聊聊你對社區的夢想吧!

※ 本文轉載自看守台灣電子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網編:陳誼芩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