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 :
  摘要版
  2009.3.1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台北世貿亞太潛水展
921災後重建資料庫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地球日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南方電子報
推薦瀏覽
台灣地球日
自然步道協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台灣綠黨 
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地球公民協會
青蛙小站
 
  諷諭博弈條款開倒車 上千人凱道「倒著走」遊行
【相關連結】
挑戰蔣乃辛 溫炳原:綠黨反博弈!
賭光輸光、為國爭光 「賭博共和國」成立
無共識、無配套 博弈條款成功闖關
珍視澎湖美 賭場非唯一

「315反賭場•倒退嚕」大遊行吸引上千名群眾參加,上週六下午,包括宗教、社福、教育、文化、婦女、勞工、環保團體成員與各地民眾等,集結於自由廣場前高舉口號標語,一路遊行至凱達格蘭大道後,以罕見「倒著走」的方式向政府喊話,諷諭博弈條款是開政策倒車,創下遊行使上先例。

另外,本次台北市大安區立委補選參選人當中,唯一參加「315反賭大遊行」的綠黨溫炳原,也全程牽著自行車與遊行民眾走在一道。他公開表示反博弈的立場,並呼籲所有候選人表態,尤其是國民黨籍的蔣乃辛,要「避免黨鞭的限制,給選民一個永續發展的承諾」。

精采內文

 
 
  深度報導:韓國TF和平組織 成員力行「社區式簡單生活」

Samter Community@韓國首爾. photo:王郁萱

本報2009年3月16日韓國首爾訊,王郁萱報導

2008年7月,我踏上旅程來到東帝汶這個年紀最輕的國家,參與國際和平組織­The Frontiers(TF)在當地舉辦的和平營(Peace Camp)。對於TF這個發起於韓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在服務地區所展現的草根性,感到印象深刻。

在東帝汶服務期間,不同於當地UN工作者開車上餐館覓食帶給民眾的距離感,TF工作者堅持比照當地人的生活條件生活,以雙腳或當地的大眾運輸工具代步、走入當地市場採買食材、劈柴生火以炊煮三餐,並要求來自各國的長期志工學習當地最廣為流通的德頓語(Tetum)及印尼語…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鳥瞰格陵蘭冰川融化範圍,長達25公里;圖片來源:Giovanni Paccaloni

當交通工具越來越發達,人們越來越遠離自然,忘了土地的溫度,與花草的芬芳。走路,或許是喚回感動的最好方式。農委會林務局主辦「步道新森活—全國步道系列活動成果展」,藉由創意繪本及部落格比賽,鼓勵民眾將步道旅遊中的觀察及體驗,用圖文表現人與自然的互動與連接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則舉辦「2009走在家鄉海之濱」活動,4月17日將從基隆出發

人類有難了!10日在哥本哈根一項氣候變遷國際科學大會上科學加發表,2100年海平面至少會上升50公分,而最高的則會上升1公尺,恐淹沒1/10人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發佈報告指出,到2030年,47%的世界人口將居住在用水高度緊張的地區

環保署公布去年全台灣下酸雨最嚴重的地方,陽明山首當其衝,因為台北盆地地形讓髒空氣不易飄散,加上大陸地區華中、華北的硫化物廢氣,隨著東北季風吹進來,因此陽明山的雨是全台最酸的雨。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小農生產的社會意義
農村再生還是再犧牲?圖片提供:我們的島

作者:蔡培慧(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與發展學系博士候選人)

當人們受制於經濟危機,當人們於金融風暴中受挫,小農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社會連帶。此外,小農多樣性的生產、適地適性的作物選擇更是台灣人健康、有機的主要生產隊伍。當然,小農社群與耕作環境更是台灣社會文化的具像空間,奠基於此的記憶、文學、詩歌,並同形塑了這塊土地的歷史,它是我們的來處,也是我們的去處。因此,捍衛小農的生存權力是一個對台灣整體社會發展最有意義的事。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敬邀連署:「不要說再見──守護台灣農村聲明」
農村再生?再生的只是硬體,還是硬體背後更重要的農民與土地社會網絡? 圖片提供:Wan-ning Chen

發起者:台灣農村陣線

每天,我們賴以生存的海島,先祖們埋入汗水、記憶與夢想的田地,一塊接著一塊,被水泥掩蓋。每天,伴隨著農地消逝的,不只是農業、農民,還有農村文化、自然生態,以及我們生命的共同依託——糧食。

台灣農村長期面臨農民所得低落、人口流失、勞動力老化、產銷結構失衡、糧食自給率下滑等問題。當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剩 30.6%,反觀鄰近的日本為 40%、中國為 95%,但政府卻不斷犧牲農業,放棄我們生命的自主權!

每天,我們都在緩緩告別,隱隱擔憂。

但是,我們不曾放棄。我們努力逆轉,中止小農在台灣消失的可能。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網編:陳誼芩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