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10.2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生命力新聞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立報  
推薦瀏覽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國際河網IRN
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國土監測通報網  
千里步道  
自然步道協會
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
荒野保護協會  
 
  350抗暖化 台北前進聯合國

 

【相關連結】
氣候政策 別抽一鞭才走一步
摩西計畫:氣候變遷下威尼斯防洪工程
窮國氣候調適代價 每年達1000億美元
同心抗暖化!台北將辦「350」遊行

如期待本世紀末增溫控制在兩度以下,過去認為溫室氣體年排放在550ppm是可接受到。但最近發現全球暖化速度愈來愈快,已有科學家呼籲,應改以年排放350ppm為目標才足以因應,但目前已達到近390ppm。

10月24日是全球氣候活動日,全球170個國家、4000個城市,由人民自主在今天排出「350」字樣,呼籲全球重視溫室氣體排放應控制在350ppm以內,全球氣溫才能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詳細內文

 
  我們的島:農村的真相
土石流照片;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清澈的水圳與湧泉,是田地上的命脈。微風吹拂、稻浪陣陣,是農人收成的期待。有機田裡,孩子的嬉鬧聲,休耕田裡,蜜蜂飛舞的波斯菊花海,是鄉間生活的活潑節拍。不過,農村的真實樣貌,並不僅僅如此。

為了讓現代人更了解農村,「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曾文社區大學」,以及「台灣農村陣線」,從今年暑假開始,陸續舉辦一系列農村草根調查行動。他們的第一步,就從高雄縣的美濃菸葉輔導站揭開序幕。調查課程的主題包羅萬象,涵蓋農村地景、公共建設、農業產銷、社會組織與信仰,以及個別農家案例的家庭經濟史,透過這些面向的釐清,才得以更深入現實中的農村。

詳細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呂苡榕


台北縣傳出溼地復育活動造假,為宣傳人工濕地復育政績,台北縣耗資3000萬元舉辦了一系列到淡水河抓泥鰍、摸蛤蜊的活動,卻有參與民眾拍照爆料,指泥鰍與蛤蜊都是事前放入,與復育無關。

10位來自對岸的環保NGO代表,23至25日三天兩夜時間參與台東生態工作假期,親手打造環境教育工作站。同時也讓中國來的NGO們深刻接觸台灣原住民文化。

上週六青年樂生連盟至衛生署前抗議,起因於捷運局為捷運工程而即將封閉樂生舊院區聯外道路,無視漢生病友人權及健康需求,僅以工程最為唯一考量,此一舉動引發院民、學生及專家學者同發撻伐。

印度近幾年快速都市化,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廢棄物的大量產生,未來印度的塑膠商品消耗量,可能在3年內增加至少一倍。

面對即將召開的全球氣候變遷高峰會(COP15),各國莫不要求達成共識以減緩暖化現象。但大型能源公司卻反應,高峰會的減排目標不切實際。一位石油公司高階主管表示,哥本哈根高峰會的減排目標多半出於一廂情願的政治考量,根本不可能實現。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全球氣候會議倒數45天:小島國高呼「我要活下去」

作者:李河清(國立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美國最受歡迎的實境節目「我要活下去(Survivor) 」,自2000年開播以來已經邁入第19季,造就了18位百萬富翁以及無數閃亮的實境藝人。該節目的特色,在於移植文明人進入蠻荒,並窺探他們如何在自然與人心的險惡中爾虞我詐。外景地點從高原、叢林一路開拔到沙漠,但是最受歡迎的,19季裡總共出現了11次的,卻是異國風情洋溢的熱帶小島。但當我們坐在客廳沙發觀賞螢幕上的都市客,為了高額獎金拼個你死我活的同時,島嶼國家卻正面臨真實版的「我要活下去」。

精采內文

 
 
  350抗暖化 台北前進聯合國

本報2009年10月2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如期待本世紀末增溫控制在兩度以下,過去認為溫室氣體年排放在550ppm是可接受到。但最近發現全球暖化速度愈來愈快,已有科學家呼籲,應改以年排放350ppm為目標才足以因應,但目前已達到近390ppm。

10月24日是全球氣候活動日,全球170個國家、4000個城市,由人民自主在這天排出「350」字樣,呼籲全球重視溫室氣體排放應控制在350ppm以內,全球氣溫才能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台灣兩位英文老師Alec Sslter、Lynn發起台灣參與「350網站」,他們兩人今天與台灣環境行動網,號召上百位青年在台北市信義區以人體排出「350」字樣,響應全球減暖化運動。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

Top

 
 
  我們的島:農村的真相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清澈的水圳與湧泉,是田地上的命脈。微風吹拂、稻浪陣陣,是農人收成的期待。有機田裡,孩子的嬉鬧聲,休耕田裡,蜜蜂飛舞的波斯菊花海,是鄉間生活的活潑節拍。不過,農村的真實樣貌,並不僅僅如此。

為了讓現代人更了解農村,「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曾文社區大學」,以及「台灣農村陣線」,從今年暑假開始,陸續舉辦一系列農村草根調查行動。他們的第一步,就從高雄縣的美濃菸葉輔導站揭開序幕。調查課程的主題包羅萬象,涵蓋農村地景、公共建設、農業產銷、社會組織與信仰,以及個別農家案例的家庭經濟史,透過這些面向的釐清,才得以更深入現實中的農村。

由政治大學地政系系主任徐世榮帶隊,一群訪查學員進入高雄美濃,騎著腳踏車進入美濃山系下的豪宅區。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這間農舍很大間耶!但是我們只能站在它高高的圍牆下面,看不到裡面。」、「照理說,農舍跟農業生產不可分離,這個已經變成一個別墅型的使用。」、「這種資源配置,真的很有問題,我們的國家,不應該是這樣的資源配置,把農田拿來蓋房子,這個很不適當。」

徐老師口中錯誤的資源配置,正以豪華、優雅的姿態,矗立在原本應該是種植作物的田野間,而且在全島迅速擴張的面積越來越大,為什麼會這樣?

2007年五月,農委會首度在蔬菜短缺的夏季,實施田間耕鋤措施。因為農委會發現,這一年氣候太好,降雨量過低,高麗菜與白菜盛產,如果再不抑制產量,蔬菜價格恐怕崩盤。於是,曳引機開下田,把滿是蝴蝶的高麗菜園迅速剷平。接著,同年六月,農委會啟動九五機制,實施香蕉報廢措施,以一公斤五元的低價,大量收購中南部豐收的香蕉。於是,蕉農們用鐮刀劃開果皮去商品化,禁止香蕉流入交易市場,可是果皮流出的汁液,卻有如農民無聲的哭泣。這一年的例子,幾乎年年可見,只要遇到豐收,農民的下場變成「剩產」,到最後就是賠本殺出,也因此,種房子已經比種糧食,來得更有投資報酬率。

不同於一般走馬看花,農村草根調查的觸角,深入農民的生產現場。他們直接與產銷班對話,訪談集體生產與合作銷售的現況,他們走進農家,跟農民交心談天,仔細記錄每一個農民的心路歷程。同時間,他們也循著農家作息,想像身披夜色晨光,下水工作的生活滋味。學員林樂昕說,如何把農業發展的經濟結構與歷史背景,跟一個農戶真實的生活與生產,透過調查與報導呈現出來,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雖然她還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是在田野訪談的過程中,她卻清晰地看到農民的生命力,以及對待土地的執著,這些感觸,讓她想起自己的阿公、阿嬤。林樂昕相信,無論是不是務農,只要有機會走進農村、靠近農民,就一定會有跟她一樣的心情。

現在就讀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的姚量議,不僅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也對目前農業問題充滿熱情。他在目前暫居的日式宿舍後院,擁有一處他笑稱是「自然荒廢法」的農園,而在電腦網路的遊戲世界裡,他甚至還經營一座時下流行的虛擬農場。姚量議說,玩開心農場可以坐在冷氣房裡面,輕輕鬆鬆地在桌前,種植作物、灑藥除蟲,而且有助手幫忙賣出農產品,更重要的是,絕對不會賠本,但是真實農業卻是在大太陽底下,農民冒著中暑、中毒的危險辛勤耕作,但是豐收卻往往賺不到錢。

姚量議的經驗,一方面談的是務農收成的樂趣,但是也道出真實農業的無奈,如果再對照他參與農村草根調查的訪談成果,更能發現,面對農村的真實與想像,我們的這個社會,在認知上,落差真的很大。姚量議進一步解釋,城市跟農村距離不遠,有些甚至開車一下子就到了,但是社會關係上很遠,農村很難理解城市的邏輯,都市也難以進入農村的世界,更奇怪的是,每次談到農業,都只談到觀光,可是這樣的觀光發展,卻忽略農業的生產、生活與生態,更糟的是,觀光其實把收益的權利,交給別人來決定,人潮不來,農民就沒有收益。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的溫仲良則是分析,在都市生活的人,可能覺得枯燥、寂寞、無聊,就很容易想像農村是快樂、溫馨、富有人情味的,意思是說,人很直覺將在都市生活的需求,架構在農村的想像上,但是那種情況,跟現實存在的農村,有很大差距。

真相,往往讓人不太舒服!在農村,也是如此。走在花海裡,遊客盡情享受浪漫、拍照留念,但背後卻是台灣的休耕田越來越多,糧食自給率越來越低。政府積極推動的休閒農村或觀光農業,造就了四處林立的招牌,與摩肩擦踵的人潮,看來是振興了聚落老街,可是務農的年齡層逐漸升高,人數依然往下降,農業發展實在很難重振雄風。

黏芳愿,是彰化二林鎮著名的稻米達人,他刻意不施化學肥料、不使用農藥,為的就是要試出興大米的優勢。四十出頭的他,在農村裡,是很年輕的專業農民,他時常會帶著孩子走下田,認識在地的農業生產環境。不過,希望孩子多接觸農業,卻又不想讓孩子繼承衣缽,黏班長心裡明白,就算種再好、種再多,農民的收入,最終還是由銷售通路決定。

清晨兩點,人們都還在睡夢中,台北果菜拍賣市場,人聲鼎沸。拍賣員們,個個忙著理貨、定價,努力要把農產品賣到好價格,承銷人則是想盡辦法比貨、估價,要用最低的價格買到好貨。全台灣各地的農產品,就是在這一來一往之間,被決定價格。而這,還算是公開的交易平台,因為所有買賣,都有紀錄為證。可是有些農民,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他們資訊不足,過於依賴行口和盤商,價格任人喊,最關鍵的是,他們從來不知道,行口和盤商以多少價格,將他們的作物賣出去。

當然,如果不想受制於人,農民也可以自己下海賣產品,不過無論是市集還是展覽,農民都必須從頭學起。郭逸萍跟章思廣,是全台灣唯一採用有機農法,種植食用玫瑰的花農。這兩人,從廚師變成農夫,從男女朋友成為夫妻,務農這條路,他們走了七年。對他們來說,下田流汗不辛苦,讓人害怕的是,他們種的玫瑰、自行研發的花醬和保養品,要怎麼樣,才能賣出去?

台灣農業發展的產銷,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可是還是有人願意繼續挺進,這個故事,發生在新竹科學園區旁的農業區裡。

新竹科學園區的發展,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可是竹科所在地以及週遭的農村,卻因此受害。以二重埔為例,民國70年,這裡被規劃為園區三期,民國95年,又被新竹縣政府劃入都市計劃的範圍。長期以來,農村聚落的發展該怎麼走,從來不被討論,居民的意見,也不受重視。

操作著二十多歲的老耕耘機,范石銘跟老婆、女兒,正忙著整地,要為下一期的向日葵,闢出一片良田。雖然范石銘只是一名兼業農,無法完全靠農業維生,但是他堅持留下農業。在經歷兩年的抗爭與溝通後,新竹縣政府終於同意規劃農業區,讓他可以留下祖先的田地。

天空很藍,也有朵朵白雲,可是蕉農的心卻晴朗不起來。望著菜園,看著高麗菜一顆一顆被壓爛,農民的期望很卑微,可不可以未來大豐收,就會有好年冬。

把許願的紙葉子,貼在希望樹上。雖然農村草根調查活動已經接近尾聲,不過每個加入農村草根調查的學員,都是未來台灣農業發展的尖兵,他們不見得是農人,也不一定會下田,可是,他們許諾,要讓更多人知道,農村的真實樣貌。

側記

未來的台灣,會是如何?靠進口的糧食、還有吃自己的米?追求產業正義?還是犧牲農業成就工業?真相不會造成傷害,怕只怕,沒有人想知道,也沒有人願意關心。其實只要更靠近一點,任何人都可以發現,台灣的農業並沒有陣亡,農村還在,農民更是強悍保有戰鬥力。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踢爆濕地復育假象 北縣買泥鰍唬人

摘錄自2009年10月26日蘋果日報報導

連抓泥鰍都要造假,真是離譜!台北縣府最近為宣傳人工濕地復育政績,耗資3000萬元舉辦了一系列到淡水河抓泥鰍、摸蛤蜊的活動,卻有參與民眾拍照爆料,指泥鰍與蛤蜊都是事前放入,與復育無關;《蘋果》前天實地直擊,發現現場的泥鰍竟是市場買來的,根本不是野生的!專家痛批:「辦這種活動根本是騙人!」

台北縣長周錫瑋視淡水河水清及濕地生態復育為重要政績,去年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Jane Goodall)來台時,還特地帶她到樹林市鹿角溪人工濕地參觀;北縣環保局也從上個月開始舉行「愛上淡水河 親水嬉遊季」的抓泥鰍、摸蛤蜊等活動宣揚政績。

《蘋果》調查卻發現,這項耗資3000萬元的活動,其中1700萬元為活動經費,宣傳費用竟高達1300萬元,宣傳意味十足。經費當中還有個很特別的項目,就是「買泥鰍」,費用共3萬6000元,每場編3000元購買5斤泥鰍。

參與民眾向《蘋果》爆料指出,上個月他參加摸蛤蜊活動時,發現根本是一場騙局,「蛤蜊是活動前10分鐘放進去的,再讓周錫瑋帶領民眾去撈拾,覺得很馬屁。」

日前,這名民眾又去參加縣府舉辦的大漢溪「新海三期」人工濕地抓泥鰍活動,再度發現泥鰍也是活動前偷偷倒進濕地,再讓大家進場抓泥鰍,他認為北縣府以「有泥鰍可抓」證明濕地生態復育成功,擺明是造假。

Top

 
 
  奈優候!中國NGO變身志工 工作假期遇見原住民文化

2009年10月25日本報訊,林穆琳台東成功報導

屋頂利用茅草鋪面「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參加這類活動,跟這麼多原住民互動,親手以竹子蓋房子,想像大自然和人的種種關係,內心的感動實在太難表達了!」

10位來自對岸的環保NGO代表,23至25日三天兩夜時間,向當地阿美族耆老學習傳統工法,在台東成功鎮的生態教育園區中,親手打造環境教育工作站。關心台灣生態保育同時,更深入體驗並參與原住民文化傳承,新鮮、感動,盡寫在興奮的臉龐上!

台東成功生態工作期合影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及台灣資訊協會之邀,來台參與第四屆「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的中國NGO代表,與台灣各地環保社區的交流行程進入第五天。迥異於一般觀光路線,兩岸環保NGO團來到台東成功鎮,參與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生態工作假期,與比西里岸部落的頭目和里長一起在園區內修築工作站,讓汗水澆灌台灣的土地,更深入了解台灣的原住民文化。

中國NGO代表分為三組,在成功鎮里長陳明德及比西里岸部落頭目王金發的指導下,以阿美族的傳統素材和方式,進行生態教育園區工作站的搭蓋。工作站位於台東成功鎮的山林中,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表示,協會已持續在此經營多年,「我們希望將這片山林保留下來,除了大部分地區劃為敏感區給予保育,另外將可活動區提供給部落使用,讓部落的孩子能回到山上,找回傳統,學習祖先的生態智慧和技藝。」

中國環保NGO代表首次以志工身分,花費兩天時間,以傳統工法建造竹製工作站,大家拿起傳統刀斧、鋸子砍削竹子,製作竹窗和竹牆,並以茅草搭蓋屋頂隔熱。傳統阿美族竹編技藝及使用獵刀的技巧,對每個人都是一種挑戰,但在里長和頭目的悉心教導下,一棟竹屋逐漸成型。

中國NGO正在製作杯子「第一次參與生態工作假期,第一次接觸台灣原住民,第一次接觸到台灣的竹子、山和水,這經驗實在太特別了!」雲南生物多樣性與傳統知識研究會代表尹侖表示,對中國環保NGO代表來說,第一次參與生態工作假期的經驗,難得、新鮮,且充滿使命感,未來,這棟竹屋將成為部落小朋友學習傳統技藝的場域。工作人員不斷提醒多喝水多休息,沒人停下手邊的工作。儘管第一天狂風交雜細雨,第二天艷陽高照,10位NGO志工皆全程參與,流汗劈砍著竹子,還直呼「時間太短了」!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台灣交流,卻是第一次以參與者身分來參加。」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代表李軍玲感性表示,「和大家一起勞動十分有趣,尤其親手摸到竹子,聽到竹子響的聲音,讓人回憶到小時候。」

有別於一般觀光行程,中國NGO代表參加生態工作假期,是以體力勞動來貢獻,與台灣土地產生深刻的連結,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代表孫姍表示:「這次來,看到一般觀光客看不到的,也感受到文化保存的艱辛過程,可供我細心體會。」專程自日本前來參加工作假期的佐佐木則提出自己的觀察:「在日本,傳統建築大部分會按原來的方式重建或改作他用,像這樣直接用技術傳授的方式來保存文化,很有意義!」

負責籌畫本次兩岸NGO交流活動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指出:「去年中國NGO來參加過協會的工作假期之後,有些伙伴便相繼在內蒙、廈門舉辦生態工作假期。」經驗交流是此行中國環保NGO來訪的初衷,實際參與體驗工作假期後,來自廈門綠色學生營家蓉表示:「此行受到很多啟發,回去也很想舉辦跟人文有關的工作假期,來加深大家的體驗,集合眾人的力量為保育盡力。」上海綠洲生態保護交流中心代表李冰也表示,很希望能將這模式引入上海,「尤其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主辦單位在活動中每時每刻的用心,對細節的注意;最希望把這東西帶回去。」

環保意識如何有效傳達,是所有環境NGO所在意的,主辦單位對於行程細節的安排如垃圾分類、自備餐具、野外如廁技巧、友善環境產品的提供等,對中國NGO都是特別的體驗,看似細節之處,卻是蘊含整場活動精髓的所在,促使參加者更重視、肯定自己所創造的服務價值。一場生態工作假期,同時在台灣和中國開啟了環境保育的夢想。

Top

 
 
  樂生便橋頻拖延 院民人權不能等

本報2009年10月24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今年9月16日,青年樂生連盟共30多名代表,首次赴衛生署前抗議「沒橋沒人權,樂生成孤島」,抗議捷運局工程將於9月25日封閉樂生院聯外道路,卻違背當初530中早已承諾的舊院區便橋。當天衛生署醫院管理委員會執行長黃焜璋接下陳情書,並承諾將協同捷運局、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推動小組等相關單位到現場會勘後再做出結論。

9月24日會勘結果以A方案「直接興建通往新大樓路橋」、B方案「連接到新大樓旁吊橋」、B1方案「臨時性便橋」、C方案施工期18個月的「捷運局永久性陸橋」與D方案「A道路接駁車」進行討論。

10月5日,第7次人權小組會議上,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推動小組召委陳耀昌要求捷運局在施工方面需以「縮短便橋施工時間」為原則,而民間工程專家也提出替代方案,在不影響捷運邊坡工程下,能夠縮短工時100多天。但技術協調會上捷運局卻公布「官方」與「民間」版本,同樣需要510天施做工期,樂生自救會認為,捷運局此舉毫無溝通協調的誠意。因此10月23日,青年樂生連盟、專家學者與律師再度前往衛生署前抗議,表達對捷運局漠視漢生人權的不滿。

院民茆萬枝遠從新莊樂生療養院前來抗議的院民茆萬枝表示,只希望橋可以早點蓋好,萬一突然病發還得繞路命都沒了。而前來聲援的輔大心理系助理教授何東洪則認為,不應該只從公共工程的角度去衡量樂生,而是從人權的立場做為出發點。多次協商會議,漢生人權諮詢小組內的專家學者卻不見得站在人權的立場替院民著想,何東洪表示,樂生運動已退無可退,只希望專家學者還保有對「人權」的一點尊嚴。

前來聲援的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劉可強則直指,早在兩三年前,就以提出建議搭設便橋以連接舊院區和新大樓,當時技術上根本不成問題,但捷運局只會拖延。便橋的設立是為了保障院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劉可強表示,對於官方施工期程的說法完全不能接受,他也認為,一個對於歷史建物毫不保留、對於人權無法維護的政府,不如下台吧。

而蠻野心足律師蔡雅瀅則指出,根據《漢生病患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必須設置符合和生病人身心狀況的設施,便橋已經是最低標準,施工期程卻拖延這麼久。捷運局雖承諾可派救護車滿足院民需求,但之前一位院民翁月身體不舒服,救護車花了40分鐘才到。

但卻遭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推動小組成員,師大台史所教授范燕秋,以及背後阻擋學生隘代表的警察們隨後青年樂生連盟帶頭高呼「沒橋沒人權,樂生成孤島」等口號,並準備入衛生署內參與會議。但卻遭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推動小組成員,,以會場空間不夠為理由,拒絕學生代表進場。范燕秋表示,會議並非對外開放,加上學生們過於熱心的發言導致會議沒有結論。

對此青年熱生連盟代表之一王顥中反駁,會議之所以沒有結論並非學生發言,而是因為會議不斷討論技術問題,但是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推動小組應該是以「人權」為出發點,而非就技術可行等問題思考。

而原本承諾的十位學生代表也在層層阻擋下遲遲未進場開會,即使程序有問題,協商會議仍持續進行。僵持近一小時後終於讓學生代表入內參與會議。只是協商會議中究竟誰可列席、誰能發言等問題仍未釐清,難保未來不會再度發生類似情形,造成院民權益受損。

會議最後達成共識,決議12月1日才會封路,而在此之前台北市議員周伯雅每週將召開一次協調會議,11月底會再度邀請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推動小組共同協商。只是究竟誰能為院民的人權把關,仍是未知數。

Top

 
 
  印度塑膠製品消耗量3年內將增加至少一倍

摘錄自2009年10月24日中央社報導

工業利益團體印度塑料協會表示,由於快速都市化刺激需求,使得印度的塑膠商品消耗量,可能在今後3年內增加至少一倍。

印度塑料協會會長塞克沙里亞在加爾各答舉行的協會50週年大會上,作了上述表示。他說:「在印度,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的塑膠製品僅約6公斤,但全球平均是25至30公斤。」

目前全球塑膠產品消耗量最高者,是北美和西歐國家,平均消耗量為80到100公斤,台灣在70和80公斤之間,中國大陸則為25公斤。

塑膠商品在住宅、車輛及生活日用品方面極為廣泛,此外,幾乎任何的產品包裝都與塑料有關,也促成塑膠包裝產業快速發展。塞克沙里亞表示,印度市場對塑膠產品需求殷切。印度塑料協會目前約有850家成員,每年生產塑膠商品約600萬公噸。

塑膠業者表示,印度人口居全球第二位,超過11億人,是十分龐大的市場,預計到2012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第三大塑膠產品消費國,僅次於美國和中國。

Top

 
 
  石油公司:高峰會減碳目標 不切實際

摘錄自2009年10月25日聯合晚報報導

全球氣候變遷高峰會六周內將在哥本哈根開議,儘管英國首相布朗警告,各國如果無法達成共識,全球恐怕將面臨更多氣候災難;大型能源公司卻反應,高峰會的減排目標不切實際。

即將公布財報的石油公司上季淨利可能下挫60%至70%,對40年內全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0%的目標,石油公司反對的聲音日趨響亮。一位石油公司高階主管表示,哥本哈根高峰會的減排目標多半出於一廂情願的政治考量,根本不可能實現。

全球經濟衰退中,石油需求減少,企業被迫減少資本支出,能源業因此受到重創。如今能源業者更擔心,哥本哈根高峰會定下更嚴格的目標,會增加成本,何況所定目標又無法實現。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秘書長艾巴德瑞則抨擊替代能源有潛在風險,他說:「誰能保證生質燃料能維持長久,食物怎麼能夠當成能源。」

Top

 
  論壇:全球氣候會議倒數45天:小島國高呼「我要活下去」

作者:李河清(國立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圖片來源:Presidency Maldives

美國最受歡迎的實境節目「我要活下去(Survivor) 」,自2000年開播以來已經邁入第19季,造就了18位百萬富翁以及無數閃亮的實境藝人。該節目的特色,在於移植文明人進入蠻荒,並窺探他們如何在自然 與人心的險惡中爾虞我詐。外景地點從高原、叢林一路開拔到沙漠,但是最受歡迎的,19季裡總共出現了11次的,卻是異國風情洋溢的熱帶小島。但當我們坐在 客廳沙發觀賞螢幕上的都市客,為了高額獎金拼個你死我活的同時,島嶼國家卻正面臨真實版的「我要活下去」。

小島國 氣候變遷最大輸家

島嶼國家在氣候談判上,有其獨特的地位。如:1)受創最深--全球暖化導致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直接重創島嶼國家。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 (IPCC)第四份的科學評估報告,在2100年以前,海平面將上升18-59公分。平均海拔低的島嶼國家只能任憑海水淹沒;2)破壞最少--島嶼國家的 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僅佔世界的0.06%,微乎其微,卻成了全球暖化負面衝擊下最直接的犧牲者。3)應變災難能力最差--絕大多數的小島都屬於發展中國家, 地處孤立、資源有限、基礎建設薄弱,又因為人口稀少,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無法達成規模經濟,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島嶼國家的應變能力更顯落差,而成了 「弱勢中的弱勢」。

以馬爾地夫為例,其平均國土高度僅高出海平面150公分,只相當於一人身高,因此島上近30萬人口,必須天天面臨國 土消失的生存威脅。馬爾地夫現任總統納希德(Mohamed Nasheed),最近搶盡了新聞版面,一方面宣布馬爾地夫將在2020年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中和國家(carbon neutral nation) ;另一方面則每年計畫籌措10億美金,有意在斯里蘭卡、印度等國購買土地,為日後舉國遷移預作準備,儼然成為小島國家的國際代言人。如果買地遷國此舉成 真,這將會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我要活下去」行動之一。

今日CO2濃度 足以令小島國覆亡

在今年,納希德也被時代雜誌獲選為本年度的環境英雄;而9月22日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議開幕式中,納希德則代表小島國家,大聲疾呼工業化大國盡快採取減 碳行動。10月17日,納希德舉辦了史上第一次水下內閣會議,率領部長們帶著氧氣筒、身著潛水衣,全副武裝的在海平面五公尺下進行會議,並發表求救信函。 10 月24日馬爾地夫更將與環境非政府組織350.org合作,共同發起國際氣候行動日,強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維持穩定於350ppm,對島國生存的迫切性 與必要性,除希望凝聚公民行動意識,並呼籲國際社會以實際行動取代空談。

合縱連橫的氣候談判中,小島國家於1990年組成「島嶼國家聯 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 AOSIS),結合42個低漥海岸國家以及小島國家,共同爭取島嶼國家的共同利益。AOSIS之內,再選出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成立次組織:發展中小島 國家聯盟SIDS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面對12月即將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談(COP 15), AOSIS與另一個貧窮國家組織--低度發展國家組織(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 )組成戰略結盟,倡議氣候減量方案,其細節如下:

  1.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必須長期維持穩定於350ppm的標準 (目前濃度為387ppm)

  2. 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增高的幅度應維持在攝氏1.5度以下 (目前談判共識的臨界點則為攝氏2度)

  3.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應於2015年達到最高峰,而後下降(目前談判的中期減量目標為2020年,長期則為2050年)

  4.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應於2050年前,比1990基準年的排放量減少85%(目前談判的長期減量目標為50%)

  5. 富裕國家(也就是京都議定書條文中的附件一國家),在2020年前,必須比1990基準年的排放量減少45%(目前談判的減量目標草案中,歐盟提出20-30%,日本提出25%,美國除外的其它G8國家則提出15-21%)

總的來說,島嶼國家聯盟所提出的減量建議方案,雖然獲得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主席帕卓里(Rajendra Pachauri)與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Nicholas Stern)的支持,但與目前所進行的實際減量內容,還存在著一段明顯的差距。

離哥本哈根氣候會談倒數45天。從一回合又一回合的氣候談判中,我們看見小島國家的領袖,慷慨激昂地為生存穿梭奔走,但是他們的聲音,卻往往淹沒在一場又一場的大會閉幕式中。

正如同他們的國土,一吋一吋的正在被海水淹沒。

【延伸閱讀】
外交可休兵 抗暖不能停》李河清 22-Aug-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暖化 應視為國家安全問題》張楊乾 4-May-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之「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呂苡榕•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