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9.12.1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水產出版社
台灣立報
破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推薦瀏覽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綠色文化
關渡自然公園  
基隆河守護網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Earth Day Network
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  
 
  環團:自我感覺良好的氣候政策 無助低碳台灣

 
【相關連結】

台灣抗暖表現 全球排名倒退

學者:台減碳空有目標 沒有政策

從「金援外交」走向「環境外交」

氣候談判陷入膠著 台灣團體參與哥本哈根氣候遊行
日前看守德國協會與歐洲氣候行動網所發表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數排名,由2008年之32名,大幅下降為47名一事,引起各界關注,行政院亦提出相關回應,並以其相關資料均引自2007年之前為由,提出「2007年民進黨執政時期的下跌績效,將新政府執政績效拉下所致」的辯解理由。對此,環保團體批評,此心態是「自我感覺良好」式的催眠,凸顯政府對此評比的誤讀,將註定未來氣候變遷績效指數排名節節下降的命運。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行動網、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綠黨、看守台灣協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等團體聯合發布新聞稿指出,政府對此排名之回應,有三大謬誤之處:「若用去年數據,我名列前茅」、「推動核電,可以提昇績效」、「台灣的氣候政策,獲得國際肯定」。

精采內文

 
 
  遊牧綠人間:路況不好的好處

作者:bazu;翻譯:朱小艾(Enkhuush)

遊達爾汗行程第一站「紅山旗」的時候,心中不得不惋惜這邊的森林變得有多糟糕。在當地我們給車子加滿油,再繼續前往行程的下一站SHISHGEDGIIN河。

前往達爾汗省的路上,經過了無數個已經乾涸的河流,觸目所及真令人心痛。直到了SHISHGEDGIIN 河,這份惋惜終於完全消失。SHISHGEDGIIN 河流經達爾汗盆地,最後注入查干河,與300多條河流共同養育周遭的葉尼塞河流域。

SHISHGEDGIIN河,深5~7米、寬大概15米左右,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過如此大的河流。

研究隊伍於深夜12點抵達該地時,細雨飄飄。早上六點起床,眼前出現的是一幅美麗的畫面,一片綠油油的大自然,難以形容的美。我們整團人都到外面深呼吸一口氣,邊問候彼此,邊向河邊走去。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廖靜蕙


台灣西岸俗稱媽祖魚瀕臨滅絕,拯救白海豚,迫在眉睫。農委會漁業署卻關起門來開起保育會議,獨排代表公民力量的民間團體,作法匪夷所思。漁業署或許該修習公民學分,或認識這一群女性:環保媽媽為了催生國土三法發起「退耕還林!」、「拒用高冷蔬菜!」連署。

哥本哈根會議談判桌上仍充滿商機導向,不見解決問題的決心,數個NGO將發起遊行抗議。玻利維亞總統說這是筆「氣候債」,工業國家得好好償還。另一方現,富國承諾資助220億美元,資助窮國對抗全球暖化。

棕櫚油是不是造成伐木的元兇?非政府組織World Growth呼籲終止不道德的反棕櫚油運動,並藉由種植棕櫚改善貧農處境。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生物多樣性:永續生活實踐者:英國永續社區原型BedZED(下)
沈世宏
作者、攝影:謝統勝(英國雪菲爾大學建築博士)

編按:熱烈上映中的哥本哈根會議,使人類永續生存問題被高度聚焦;氣候變遷日漸嚴峻的事實下,我們的生態足跡已成左右人類自身及全球物種存續的最大關鍵。然而永續城市中的永續生活模式,能否為正編織另一齣「豪宅興建帶動景氣復甦」美夢的國人,帶來一些警醒和反思?本文作者走訪英格蘭,深入觀察永續社區的代表作:BedZED,證實生態環境與生活便利兼顧、低碳甚至零碳排的「永續生活」不再遙不可及。

因為建築師堅持每一戶皆有公平享受陽光、享受私人花園、享受綠地的權力。在開發之初,所有植栽、老樹都原地保留,既有的乾枯溝渠也加以設計,重新注入水元素以作為生態池與景觀用途。

精采內文

 
     
  論壇:請慈濟大愛人緩緩步、鬆鬆手!救一個千年的考古遺址吧!
沈世宏
作者: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以後,全國人民都從不同的角度伸出援手,幫助受災的同胞們。慈濟的大愛同袍們,立刻動員進入災區協助重建家園,配合中央政府和高雄縣政府在高雄縣杉林鄉建立「慈濟大愛村」,規劃整齊的大社區,將來會在楠梓仙溪畔形成一個特殊狀態的集村聚落。其實這一次受災的朋友,主要是位於丘陵與山地地區居住的不同人群,包括大家熟知的原住民族中的鄒族、卡那卡那富族、沙魯阿族、布農族,也有名聞全國的小林平埔族人(西拉雅族或馬卡道族),當然也包括了一部分的客家人、福佬人,以及通稱的外省人。去過災區,我完全理解居民的苦處,希望能夠早日建好可以安身立命居住的房子,但是再怎麼樣快,再怎麼樣建房子,也必須考慮這些不同族群的朋友,應該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台灣今天所需要的不正是多元的文化傳統嗎?將這些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傳統的朋友,劃分區塊放在同一個大社區中,也許就是一個族群大融合吧!但我個人以為保有多元族群文化,也就是保有我們面對自然環境變異時處置對策的文化基因。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