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12.1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生命力新聞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地球憲章總部(Earth Charter Initiative)
珊瑚礁學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新世代青年團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勞工陣線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聯合國和平大使馬薩伊:造林減碳機制未必嘉惠非洲

聯合國和平大使瑪薩伊。林鼎傑攝。
【相關連結】

森林保育的抗暖化效益

烏干達開非洲先例 植樹可抵換碳權

全球清潔發展機制專案超過4千個

2008年全球清潔發展機制現況檢視

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肯亞環保人士馬薩伊(Wangari Maathai),於哥本哈根峰會期間獲頒聯合國和平大使,出席頒贈儀式外,也在會議中各個場合替非洲脆弱國家發聲。

除了向全世界闡述非洲國家如何受氣候變遷所苦,她也在本次會議中特別點出,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這類減碳計畫的結構性問題,並表示這類計畫對非洲國家不具效益。她認為此類計劃的成本非常高,光是請顧問提出計畫書就要花上兩萬美金,之後的監測與認證的費用更為昂貴。對於非洲社群而言,要負擔這樣的成本是不可能的任務。精采內文

 
 
  哥本哈根現場傳真:哥本哈根輪 台灣驕傲

丹麥哥本哈根現場傳真,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報導 

由台灣留學生所參與研發的電動腳踏車「哥本哈根輪」,15日在哥本哈根市長氣候高峰會亮相,獲得與會的各國市長一致好評。這款電動腳踏車非但是由台灣學生主導設計,其車架及零組件則是台灣三陽工業(SYM)所製造,預計整款腳踏車明年將會開始量產,將有助於哥本哈根市達到50%人口使用單車通勤的目標。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廖靜蕙


各國積極研發海浪能源時,台灣也端出成績來!成大先進技術公司研發第12代「多功能海浪活塞式防波堤發電機」,在中山大學海工實驗室實驗,這項乾淨無污染的綠色能源,唯一的缺點是,識慧眼的英雄尚未出現!而阿里山鄉來吉部落位於3條河川沖積扇上面,88風災後多處被列為不安全地區不能再居住,村民對於遷村與否意見紛歧。

中國因建垃圾焚燒廠而成為「癌症村」的廣州郊外的李坑永興村,又在興建二期工程!「世紀之毒」、一級致癌物戴奧辛隨著這裡種植的蔬菜,源源不斷流入城市,進入中國人的餐桌!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拉丁美洲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低的地區之一,卻可能要為氣候變遷付出最沈重的代價。聯合國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經濟委員會警告,若干拉丁美洲國家可能有高達40%的生物多樣性將在2100年前消失以色列卻立下了到2030年排碳量減少37% 的目標。國土面積僅及台灣2/3 的以色列,幾乎97%的能源都必須仰賴進口,自1948年立國至今,致力研發再生能源,如今以色列已成為外銷綠色科技賺取利潤的綠能產業大國。2012年氣候會議將由南韓主辦,成為具里程碑意義的京都議定書義務失效前最後一場會議。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誤讀風險評估 無助永續台灣
作者:馬康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台灣相關行政主管機關,探討環境風險與食品風險時,常忽略風險本身的社會性,而僅談評估時的技術層面,這樣均無助藉助風險評估此項工具,落實預警原則。

德國的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於1986年指出,工業社會的技術經濟發展邏輯與現代化的後果,不僅帶來諸多人為危難與社會不平等,更同時衍生了大量難以預測但卻影響深遠的未知風險,現代社會儼然已成風險社會(Risk Society)。而由於近期全球性的危機形成新的全球互助體,而潛在世界性的公共領域也逐漸成型,風險社會更演變成世界風險社會。將面對的議題,亦從「該如何面對自然的破壞」的提問,轉化成「現代社會如何處理自身製造出來的人為不確定性」。貝克將全球風險社會所面臨的風險分為「富裕驅動」(wealth-driven)的生態危機、與貧窮相關的風險、大規模毀滅性核生化武器的擴散。

精采內文

 
 
  聯合國和平大使馬薩伊:造林減碳機制未必嘉惠非洲
本報2009年12月18日,林鼎傑丹麥哥本哈根現場傳真,王茹涵綜合外電編譯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本周二(15日)於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頒贈肯亞環運人士馬薩伊(Wangari Maathai)聯合國和平大使之榮耀。馬薩伊同時也是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馬薩伊此行除了出席頒贈儀式外,也在會議中各個場合替非洲脆弱國家發聲。她日前於一場場邊會議表示,目前肯亞的乾旱越來越嚴重,她親眼目睹許多村民賴以為生的牛隻虛弱到連站著的力氣都沒有。氣候變遷也使得樹木不易開花結果,影響蜂蜜與野生水果的收成,甚至連動物的行為都開始出現異常。例如有些斑馬離開原本棲息的草原,轉而到森林中覓食;狒狒也因缺乏食物轉而以羊群為食。

除了向全世界闡述非洲國家如何受氣候變遷所苦,她也在本次會議中特別點出,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這類減碳計畫的結構性問題,並表示這類計畫對非洲國家不具效益。

馬薩伊表示,此類計劃的成本非常高,光是請顧問提出計畫書就要花上兩萬美金,之後的監測與認證的費用更為昂貴。對於非洲社群而言,要負擔這樣的成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她認為目前的遊戲規則無法真正讓非洲民眾受益,而需要其他機構提供資金與技術協助,始有可能進行此類計劃。

她亦提到,造林減碳計畫中規定計畫區域內不得進行耕種、放牧等行為,但這種做法對當地民眾並不一定是最好的。另外她也擔心,這類計畫所提供的經濟誘因,會導致森林被砍伐後再重新種植的騙局。

事實上目前京都架構下的清潔發展機制已發生了上述馬薩伊所提到的問題。目前有90%以上的CDM計畫集中在亞洲與拉丁美洲,非洲國家僅佔不到 2.5%,而且森林減碳計畫因為監測、申報與查證的複雜性,使得方法學與計畫數量都較其他類別少。這些議題與是此次哥本哈根會談中,關於林業減碳的討論重點。

聯合國和平大使往往是在專業領域表現傑出人士,並協助聯合國於全世界宣揚其理想與活動。過去知名和平大使包括演員喬治庫隆尼、保育專家珍古德、音樂家馬友友等人。馬薩伊獲此殊榮是由於她對於環境、民主與女性權益上的貢獻。未來她將以聯合國和平大使身分,致力於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育。

※ 參考資料:肯亞國家日報報導

Top

 
 
  哥本哈根現場傳真:哥本哈根輪 台灣驕傲
2009年12月16日,丹麥哥本哈根現場傳真,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報導

由台灣留學生所參與研發的電動腳踏車「哥本哈根輪」,15日在哥本哈根市長氣候高峰會亮相,獲得與會的各國市長一致好評。這款電動腳踏車非但是由台灣學生主導設計,其車架及零組件則是台灣三陽工業(SYM)所製造,預計整款腳踏車明年將會開始量產,將有助於哥本哈根市達到50%人口使用單車通勤的目標。

這款電動腳踏車之所以叫作「輪」,是因為它其實只是一個輪子,但可以換裝在尺吋類似的腳踏車的後輪上。它採用的是美商A123的奈米離鋰電池,輸出功率約 600W,能有效輔助長途騎程或是上坡路程,時速最快可到110公里。而電池在時速30公里的情況下,則可以運作約半個小時,充電也只要一個小時;它的電池甚至可以拆卸,騎到野外時可多帶一兩顆電池備用。

「哥本哈根輪」的前身,是麻省理工學院(MIT)所推動的「綠輪計劃(Green Wheel)」,我國留學生林嘉樑則是在密切爾(William J. Mitchell)教授的指導下,不但在團隊裏主導設計,並跨海回台尋找腳踏車供應鍊。

不過,「哥本哈根輪」其實也差點成為「台灣輪」。今年年中,林嘉樑曾與「蘇花高餅鋪」的創辦人李佳達,以及目前正在哥本哈根會議當學生大使的林鼎傑等人,一同拜會交通部長毛治國,該計劃也一度引起交通部的興趣,並打算將其列為先期計劃,套用在花東自行車整體計劃裏,但後來整個計劃因較偏向車道建置,而使得「綠輪」被擱置。而當澎湖爭取成為低碳島時,林嘉樑等人原也打算把這項計劃給放入,但最後政府仍然不了了之,「綠輪」終成不了「台灣輪」。

林鼎傑表示,當初也曾想過是否能用「綠色里程」的概念,鼓勵企業構置「綠輪」讓員工們可以騎車上下班,以減少通勤時的碳足跡來為企業作碳補償,甚至有想過是否有沒有可能發展成「清潔發展機制(CDM)」的方法學。他說,這是因為不含車身的話,輪子的電池與馬達合台幣約兩、三萬,價格略高,因此才會想先用「綠色里程」的概念,來跟政府或企業合作

現改叫「哥本哈根輪」的「綠輪」,預估明年在哥本哈根上市時,價格將與市場上中階腳踏車相去不遠,並且還會搭配google map等,預估將會在市場上帶來一波革命。

【參考資料】
Copenhagen Cit Government 15-Dec-09 "MIT and the City of Copenhagen present the Copenhagen wheel"
MIT News 16-Dec-09 "MIT's big wheel in Copenhagen"

※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海浪發電 中山等大學實驗
摘錄自2009年12月17日聯合報高雄報導

成大先進技術公司研發第12代「多功能海浪活塞式防波堤發電機」,在中山大學海工實驗室實驗,以海浪波能發電,開發綠色能源。計畫主持人劉百清表示,此項研究可用於防波、發電、海產養殖、填海造陸,防走私反登陸。

全世界有無數的發明家和科學家們,花了數十年研究海浪發電,希望將巨大的海浪能量轉換成源源不絕的電能,但目前除了少數一些示範性的電廠之外,全世界並沒有一件真正是商業化運轉的海浪發電發明。

劉百清認為目前已發展到第12代的作品,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大規模商業化運轉潛力的離岸型海浪發電廠,已在成功大學、中山大學、港灣研究所等研究機構,進行多次水工模型實驗。 海浪發電的優點是擁有無窮的資源,乾淨無汙染,沒有建廠找土地的問題,而且操作容易。他表示,這套設備就缺識慧眼的英雄,希望能有政府或廠商的支持,投入綠色能源

Top

 
 
  家不再安全 鄒族怪攔砂壩造成巨量土石流
摘錄自2009年12月17日聯合報嘉義報導

88風災沖毀不少阿里山鄉來吉部落的房舍與農地,也沖出來吉村居住安全的問題。來吉村位於3條河川沖積扇上面,88風災後多處被列為不安全地區不能再居住,村民對是否遷村意見不一,至今尚未定,但不論遷村與否,族人指出攔砂壩是對造成部落環境破壞與安全問題的一大元兇。

88風災時,大雨伴隨著土石灌進了部落,影響了居民的人生安全。風災至今已滿四個月,部落的重建與安置面臨極大的問題與挑戰。來吉村首當其衝面臨遷村的問題,8日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會同相關政府單位到來吉部落召開第2次說明會,遷村與否16日會有定案。

原委會官員說明,未來來吉部落一旦被劃為不安全區後,不能再住人,居民必須安遷。至於安遷地點,目前規劃了152林班地。而安全區內族人,可以選擇申請永久屋的居住地重建家園。但不安全區內仍有族人不想離開,他們認為政府雖然沒有說明是否將強制安遷拆房子,但降限之後就不能合法地建屋。

Top

 
 
  致癌垃圾焚燒毒物戴奧辛 進入中國人餐桌
大紀元2009年12月17日訊,姜斌採訪報導

垃圾焚燒產生的二惡英(Dioxin,台灣稱戴奧辛),具有強致癌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內分泌毒性,被稱為「世紀之毒」,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已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因建垃圾焚燒廠而成為「癌症村」的廣州郊外的李坑永興村,如今又在興建二期工程。這裡種植的蔬菜正源源不斷通過批發市場流入城市。

b

位於廣州市東北郊外的李坑永興村,原來山清水秀,自從建了垃圾焚燒廠,這裡的空氣污染、水污染、粉塵污染日漸嚴重。不斷有村民患癌症,不到2000人的永興村,至少已有75名癌症患者,其中42名癌症患者已死亡(以國內常見的肝癌為例,正常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一),這裡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癌症村」。

村民反映,在垃圾焚燒發電廠附近的水庫,以前可以游泳,小孩子從水庫捉的魚蝦可以烤了吃,但是,現在水早已變的又黑又臭,連自家的井水都不能喝,還開始變黃和出現紅色的漂浮物。他們說,辛苦一輩子才蓋了房子,可是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後,許多人得了癌症。

今年61歲的范添仔老人說,自己得了怪病,不停咳血,整日整夜都無法安寧,很想自殺。老人的兒子私下說,得的是肺癌,但不敢告訴他,而且醫生說即便是花十萬左右動手術也活不過半年。他想把樓賣了給父親治病,可是根本沒有人買這裡的樓。還有村民說,現在孩子經常鼻子喉嚨不舒服,經常咳嗽並伴有發燒的症狀。

征地建廠時,相關部門承諾每年給村民做一次體檢,但工廠建成後,一次體檢都沒有做過。每當有環保部門來檢查,或者有記者來採訪時,工廠就停工,清洗周邊的地方,甚至在村子的周圍噴灑去味的藥物。現在,當地正在興建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工程。

人體不能排除致癌物二惡英

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惡英,具有強致癌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內分泌毒性,毒性相當於氰化鉀的1000倍,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為一級致癌物質。所有的有毒物質,當稀釋到某種程度,都會達到對人體無害的安全水平,但二惡英卻是個例外,它不存在所謂的「安全水平」。不管吸收的量有多少,對人體都有害,因為二惡英在人體中永遠都不能被分解和排除,只會越積越多,所以被人們稱為「無法攻克之毒」!

二惡英對人類的影響還會禍及子孫後代,它能夠影響生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激素分泌,造成男性精子數急劇減少、睪丸發育中斷、永久性性功能障礙等,女性可能造成子宮癌變、畸形、乳腺癌等等,還可能造成兒童的免疫能力和智力低下等等。特別是能夠在母親懷孕和哺乳的過程中傳遞,只要「超微量」的劑量,對嬰幼兒的危害就將是毀滅性的和無法挽回的,比如一位母親攝入了過量的二惡英類物質,她依然可能生出一個看上去健康的孩子,直到她的孩子成年後也要生育孩子時,他們才會發現,幸福之路在多年前就已經被二惡英斷送了。

 

中國大舉興建垃圾焚燒廠 中國科學院環科所專家趙章元表示:「二惡英這個污染物毒性太大,它是一級致癌物,最討厭的就是它難降解,它的半衰期是14年到273年,到了人體內就積累,你的標準再低,它最後還是致癌的。」這位退休老專家始終堅定地反對垃圾焚燒。

不過,專家的建言沒有被採納。中國自1998年第一座垃圾焚燒廠在深圳啟動以來,焚燒方式已成為官方對垃圾處理的發展方向,中國現在已有的和在建的垃圾焚燒廠大約有130餘座,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分佈在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地區。

遭二惡英污染的蔬菜進入市場

二惡英穩定性極強,能隨著生物的食物鏈不斷傳遞,而人類就處於食物鏈的最頂端,所有的污染最後都會集中到人體積存下來。也就是說,垃圾焚燒產生的二惡英,無論污染了空氣、水源、土壤還是農作物、蔬菜,最後免不了侵害人的身體。

以前面所述的癌癥村--李坑永興村為例,僅在垃圾焚燒廠一牆之隔,就有200畝菜地使用焚燒廠排出的污水灌溉,而整個村大概有1000多畝菜地。這裡種植的蔬菜通過廣州蔬菜批發市場,最終擺上市民的餐桌。

垃圾焚燒發電廠排出的污水匯入珠江,然後又流入廣州自來水廠,也同樣會影響到廣州市民飲用的自來水。

※ 本文轉載自大紀元

Top

 
 
  哥本哈氣候談判:拉美生物多樣性深受威脅
摘錄自2009年12月16日法新社聖地牙哥報導

聯合國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經濟委員會警告,如果哥本哈根氣候會談無法就全球暖化議題達成協議,若干拉丁美洲國家可能有高達40%的生物多樣性將在2100年前消失。拉丁美洲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低的地區之一,卻可能要為氣候變遷付出最沈重的代價。

報告說,全球氣溫如果升高超過攝氏3度,將使亞馬遜地區雨量劇減,造成叢林生態大幅惡化,一些國家或區域可能失去高達30%或40%的生物多樣性。

平面升高將造成人口大量遷移及土地流失,在巴西、厄瓜多和蓋亞那等國家,海岸較低的紅樹林可能永遠被淹沒,而阿根廷和烏拉圭的河床(River Plate )海岸區域,也可能受到嚴重威脅。

報告警告,如果沒有達成國際協議來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所付出的代價,在2100年前可能相當於區域內目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37%。在2100年前,氣候災難造成的損失估計一年可能達到2500億美元,遠大於目前每年平均的86億美元。

這份在哥本哈根會議發表的報告說,玻利維亞、智利、厄瓜多、巴拉圭和秘魯可能是受到影響最鉅的國家,將失去多達60%可耕地,供水亦將減少。

Top

 
 
  發展再生能源有成 以變身綠色科技大國
摘錄自2009年12月18日中央社報導

正當各國代表齊聚哥本哈根討論減碳目標陷入僵局且恐有破局之虞,以色列卻立下了到2030年排碳量減少37% 的目標。

因缺乏自然資源的先天條件,國土面積僅及台灣2/3 的以色列,幾乎97%的能源都必須仰賴進口。自1948年立國至今,致力研發再生能源。如今以色列已成為外銷綠色科技賺取利潤的綠能產業大國。

以色列官方統計,目前當地家用熱水器90% 靠太陽能,可省下3%的進口礦物能源,而日光轉化為電能的效率平均可達14%至22%,是全球使用太陽能最具成效的國家。

以色列70%是沙漠地形,不論滴管灌溉、廢水與污水的循環再利用技術都獨步全球。以色列環保部統計,2008年單靠輸出省水技術就賺了14億美元,是2005年的兩倍,到明年底,以色列憑藉水技術的輸出,出口額可達25億美元。

目前,以色列致力推動研發電動車取代油汽車,並將發展電動車列為國家的優先政策。預計2020年前,以色列政府要在全境設置50萬個充電座,以及125 個電池交換站,更積極努力在2020年時,使用再生能源的發電率能突破10%。

從資源匱乏的窘境卻能變身為綠能產業的領導者,以色列政府的態度與積極推動是重要的關鍵。例如2006年,以色列政府即擬定每三年投資5000萬美元扶持高科技的中小型企業,以致各項創新技術如雨後春筍般地嶄露頭角。

Top

 
  論壇:誤讀風險評估 無助永續台灣
作者:馬康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他(馬英九)認為,一般來講,「風險小於百萬分之一,通常是認為就沒有風險」。美國絞肉的致病風險最嚴重、最多的風險為百億分之5.7,等於是檳榔、香菸1萬分之1的風險。
──〈馬英九:政府把關,確保進口美牛30月齡以下〉,《中央社》

「站在工業局立場要替企業講話,把六輕當罪犯看待不公平。」「這個結論證據不足、比較噬血。」
──工業局與台塑談雲林縣環保局委託執行之六輕風險評估。

上述幾段文字,伴隨著近期發生的戴奧辛鴨肉污染事件、中科四期廢水爭議等,均揭示「風險評估」在台灣不該只是停留在專家的學術名詞,而是在政治進程以及日常環境治理時,所應回應之概念。

遺憾的是,目前公部門以及企業,卻是將風險評估結果,作為既定政策的護航理由以及污染程度嚴重性的辯解依據,更試圖將各式各樣新增環境風險加以個人化,舉凡將致癌性歸咎至生活習慣(如台塑面對六輕的潛在致癌風險),或將風險與既有個人行為風險的嚴重程度加以比較(如馬英九面對美國牛肉事件)。

更有甚者,台灣相關行政主管機關,探討環境風險與食品風險時,常忽略風險本身的社會性,而僅談評估時的技術層面,這樣均無助藉助風險評估此項工具,落實預警原則。

如何與風險共存?

德國的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於1986年指出,工業社會的技術經濟發展邏輯與現代化的後果,不僅帶來諸多人為危難與社會不平等,更同時衍生了大量難以預測但卻影響深遠的未知風險,現代社會儼然已成風險社會(Risk Society)。而由於近期全球性的危機形成新的全球互助體,而潛在世界性的公共領域也逐漸成型,風險社會更演變成世界風險社會。將面對的議題,亦從「該如何面對自然的破壞」的提問,轉化成「現代社會如何處理自身製造出來的人為不確定性」。貝克將全球風險社會所面臨的風險分為「富裕驅動」(wealth-driven)的生態危機、與貧窮相關的風險、大規模毀滅性核生化武器的擴散。

環境風險管理的失職

依據美國環保署定義,環境風險意指:「暴露於環境壓力源(stressor)對人體健康或者生態環境產生有害影響的可能性(chance)。」

環境壓力源包含任何會引起環境負面效應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因子。而因著環境壓力源的不同,廣義的環境風險包含化學物質風險、工安意外風險、自然災害風險、生物性風險等。而若依暴露受體,則可區分為人體健康風險以及生態風險兩大領域。

台灣雖早已於環境基本法中,明文列出「環境污染者、破壞者應對其所造成之環境危害或環境風險負責」、「各級政府應積極研究、建立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制度,採預防及醫療保健措施,降低健康風險,預防及減輕與環境有關之疾病」等規範,但環保署遲至今年方才進行「健康風險評估技術規範」。然而環顧該規範本身在風險評估的技術面既有諸多瑕疵,且更因忽略階層式的風險評估、風險溝通不足、風險與最終決策的關聯性未明確化,無助於環境風險管理的制度化。

忽略階層式風險,無法對症下藥

若欲全盤推估出生態系統、動物與人類,因暴露於技術活動導致環境變化,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此時環境風險評估所需之時間與人力將過於龐大,無法適時協助決策。故在此提出一階層式的環境風險評估方法,配合定性式的風險篩選與排序與不確定分析的定量風險評估,以系統性針對主要壓力源所造成的風險加以評估。

先利用風險篩選與排序,可降低無謂的量化工作,以及減少忽視了重要潛在重要風險的可能,此步驟更可協助檢視及說明為何排除某種特定風險。風險篩選主要的準則包括影響程度的鑑定與嚴重性、事件發生的機率、風險的顯著性。可針對此三種準則,參考類似事件的經驗,加以給分。亦可利用專家判斷的方式,進行篩選並加以排序。而「比較性風險評估」(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CRA),即為風險篩選與排序的工具之一。

比較性風險評估的主要目的為,針對不同環境危害,依照風險大小加以排序。一般而言,CRA有兩種主要型態,一是針對特定風險比較(specific risk comparison),另一個則是所謂的方案型比較性風險評估(programmatic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前者指針對因暴露於少數的物質、產品或是活動所導致風險,逐一進行絕對或相對的比較。此類CRA可應用至類似的風險源,如兩種農藥;亦可針對性質迥異的風險源,如同一族群因暴露農藥所導致的致癌風險,以及駕駛機車所產生的意外傷亡風險等。

方案型比較性風險評估,則是試圖於總體尺度下針對不同型態的風險進行比較,通常是為了協助設定管制目標優先順序與預算資源分配。此時風險排序的基準可為相對的風險大小(可以風險最大者為比較基準),或是相對的風險減輕機會(relative risk reduction opportunities),即在可及的技術與資源下可降低的風險多寡。

完善風險溝通,促進公民參與

妥善的風險溝通,使各利益相關人能充分就風險評估的科學性分析結果,以及其他社會性因子,加以討論與瞭解,方能強化風險效益分析的風險減輕措施優選功能。因此風險溝通不僅是單向傳達經由複雜模式運算所得到的環境風險評估結果、告知該採用何種避險方式,更是種互動的程序。從科學性的風險評估,到風險分級標準的制定,乃至最後的監測與稽核,均牽涉風險管理者、風險評估者、專家、利益相關人、一般大眾的參與,藉由雙向的溝通,降低風險事件的危害。

至於何謂好的風險管理?

國際風險治理協會(IRGC)提出以下原則(Renn和Walker,2008):

*清楚陳述與大眾健康及生態相關的人為問題。
*整個決策過程中,有妥善考量其他會因此決策造成影響的利益相關人之觀點。
*人體健康以及生態風險等所擬定的管理策略,是有詳盡的科學分析作為論證基礎。
*決策前已檢視各類的管制與非管制性的風險管理選項。
* 以藉由下列方法減少不確定性:立基於最佳可及科學、經濟與技術資訊;考量多重污染源、多介質所造成的多重風險;將風險預防列為優先工作,而非僅試圖控制風險;採用「命令與控制」以外可行的管理方案;反應政治、社會、法規與文化因素;提供製程創新、風險評估與相關研究的誘因。
*能有效、彈性、迅速且獲得利益相關人支持的情況下執行。
*對所關注的風險有顯著的影響。
*當出現與此風險事件有關之重要新資訊時,整個風險管理程序是可被重新修正反應的。

風險導向的公共決策

風險評估之結果,若要回饋至公共決策之中,有三大步驟不可忽略:風險分類、風險-效益分析。

風險分類乃為針對前述風險評估所計算出之風險值,加以評價的過程,為風險管理階段的第一步驟。此階段首要任務為以風險值為基礎,判斷此事件所造成的風險是否為處於可接受的程度,是否需進一步採取風險減輕措施。

以風險可接受度加以分類時,需考量多重風險源、評估的不確定以及充足的風險餘裕量等原則,設定最大可允許風險以及可忽略風險程度。且前述風險的可接受度不可全然僅以科學與工程的角度來制定,亦需同時考量社會、文化與經濟等因子。根據風險可接受度,可將風險分為三類:不可接受之風險、可忽略之風險、需加以減輕之風險。依據前述評估結果,選擇一最佳的風險管理方案。

一般風險管理的選擇有三

  1. 是因環境風險過高,否決此政策或行為;
  2. 為接受此政策或行為帶來的風險;
  3. 為允許此政策或行為,但要求其降低風險。

經過前項階段以界定出某風險事件是否需加以減輕,然而風險減輕措施甚廣,何方案才為最適的減輕措施,則需藉由風險效益分析階段加以優選之。

風險效益分析由於其需考量多面向的準則,亦被視為整體風險管理架構中,最具挑戰性的階段。
依據美國國會科技評估辦公室的建議,需納入風險效益分析的因子如下:

*技術可行性:減輕措施是否為技術可行?
*社會與經濟因子:所需成本為何?是否會影響到就業人口?以及是否需將具高風險暴露之族群遷移?
*倫理與社會價值:待選的減輕措施中,是否會對社會特定族群產生歧視?
*法律與政治因子:法律條文與上位政策的規範。針對此減輕措施,是否有適當的管制、監測以及執行的能力?
*科學面向:評估方法、措施與監測上的不確定性所衍生的問題。此風險是否與致死率與致病率有關?則評估假設為何?

由前述準則可知,風險效益分析階段,將牽涉到風險管理的所有利益相關人,包括各學門的科學家以及政策研擬者以及一般大眾。因此,此階段則需配合妥善的風險溝通,方可達成風險減輕措施的優選。

雙重遲滯型高風險社會

國內已有學者指出台灣因為較晚意識到環境風險此議題,且又有諸多潛在風險源,因此將導致台灣進入遲滯型的風險社會。然而若又因公部門刻意誤讀風險評估此項制度,僅是將其視為另一種環境標準的制度手段,又意欲採用「數據調整」、「資料保密」的干預方式,將使台灣不僅環境風險潛勢甚高,又將因風險減輕措施不當,導致進入雙重遲滯型高風險社會。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