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5.1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支持地球日,響應雅虎公益勸募
第四波Yahoo公益拍賣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苦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關渡自然公園 

青蛙小站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溪流環境協會
台灣綠黨
千里步道
 
  東沙綠蠵龜險遭漁網纏死 幸獲救


遭廢棄漁網纏繞的綠蠵龜。圖片提供:海管處。

【相關連結】
「幽靈漁具」作怪 危及海洋生態與海事安全

海龜──漁業競爭下的犧牲者

綠蠵龜:擱淺的古生物
南沙太平島 成立海龜保育區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西南處,日前有二隻被廢棄漁網纏住的小綠蠵龜,經海巡署發現後通報海管處救援,目前已確認無恙並野放大海。綠蠵龜屬保育類動物,國際間海龜遭漁網纏死的案例時有所聞,若誤海管處處長楊模麟表示,這是他1月份上任以來,首次接獲魚網誤纏的案例,類似案例待查。

此事件驗證國家公園設立後的保育成效。但也再次提醒有關單位重視廢棄漁網造成的生態問題。據國際統計,全球漁撈作業所採用的漁具越來越堅固耐用,漁網廢棄於海中仍持續「補魚」,被稱為「幽靈漁撈」(ghost fishing),不僅傷害生態,也有害海事安全,是國際上十分難解的問題,亟待未來努力克服。精采內文

 
 
  環球360°:告別被簡單化的氣候變化
作者:邁克·胡爾姆(東英吉利大學氣候變化教授)

在解決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很多事情都不是非此即彼的。所以,我們決不能再找替罪羊,必須馬上開始切實的探討。 ──邁克·胡爾姆

 「我們必須提供智力、教育、道德和政治空間,以便我們相互毫無顧忌地討論解決氣候變化所需要的一切。」 

主題最終都串味走樣成截然不同的東西,這是關於氣候變化的公眾討論和政治談判不變的特徵之一。政治觀點化裝成科學理念;道德議論變成了經濟看法。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上的法律差異被降低為關於變暖的小數點後「確切」數字的糾纏,以及關於氣候變化成本的數字爭議。我們對彼此的不真誠,會讓科學和公眾討論雙雙受害。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為了完成環島公路路網,公路總局提出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整體改善計畫,然該計畫環境影響評估說明中,對於開發範圍內受影響的阿塱壹古道,僅有4行描述,環委質疑本開發計畫之必要性,特別是對阿塱壹古道造成的影響。隧道安全、海浪侵蝕、順向坡等議題,也一一提出討論。

核四廠試運轉程序書被爆料是由菜鳥人員寫的,引發安全質疑,台電允諾將會調派資深人員協助,並交給原設計顧問美國奇異公司檢視。但學者質疑:誰敢背書?核四廠自行變更280多處設計,奇異先前就已言明「不擔負保證」,後來颱風來襲,核四還泡過水。

台塑仁武廠的污染事件,台塑一度可能面臨史上最高1.5億元的重罰。但12日情勢逆轉,專家小組會議結論表示,因無法證實污染是台塑仁武廠造成,因此台塑無須停工及罰錢。然而另一方面,仁武廠外卻又發現2井遭污染!仁武鄉公害防治小組召集人、縣議員錢聖武今天要求,環保單位應追查排放者。行政院環保署蔡鴻德表示,廠外確有兩口井檢測結果超標,但無法證明是仁武廠造成,因此未勒令停工。

發生在美國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已經進入第21天,目前已有將近400萬加侖的油污、漂流到海面上,如果不趕快清除乾淨,等到下個月颶風季節一來,後果可能不堪設想。總計自事件發生以來,石油公司已經為造成這起環境災難,付出3億5千萬美元的慘痛代價。

【更多今日新聞】
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如果你想毀棄這塊土地,請賣給我們好嗎?
作者: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童年時我陪母親回阿公家,有時她會帶我們去剖蚵仔。我的阿公半農半漁,他有田產也會下海,當時的大安港海墘村建立在小規模的經濟體上,說不上富足卻也能養活一村的人。

而今30年過去,一度說開發成濱海的遊樂場形同廢墟,村子裡留下的多半是老人,在城市賺了錢的人都已離開,進駐的工廠也不再提供老人家工作機會。 無論哪一個政黨,在臺灣的經營理念都相當一致,就是開發「未開發的地方」,盡力讓「經濟」高度發展,這樣的理念從國家經營的角度來看或許不能算錯,但其中隱涵有一個危機:我們認為可以為了整體國家的數字漂亮,略過另一群「為數不多的人」的人生。他們也許仍想活在那個農漁村所形構的小規模經濟體系中,卻被盲目的「一致性」犧牲了。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守護台北最後山林,設置市民生態公園

發起單位:南港山林守護聯盟

連署訴求: 202兵工廠佔地185公頃,東臨中研院、西接新庄埤、北臨捷運昆陽站、南倚四獸山,廠區大部分為丘陵或山溝,可建築土地面積不到40%,且分布零散不宜開發。區內不僅有古墓、古廟、古砲、老埤塘等文化資產,並因長期軍事管制,生態保存良好,係台北市最後的大片自然山林。

2001年9月馬英九總統擔任市長時的「台北市南港區都市計畫(主要計畫)通盤檢討案都市計畫書」,規劃202兵工廠遷廠後,廠址設置「全市性公園」。但政府機關與財團卻對此片應由全民共享的美麗淨土虎視眈眈。中研院計畫開發可供廠商進駐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台北市政府則提出設置「生態環保科技園區」,疑似配合某財團「數位環保科技城」之計畫。精采內文

 
   
 
 
東沙綠蠵龜險遭漁網纏死 幸獲救

本報2010年5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營建署海管處990512圖1綠蠵龜被廢棄漁網纏繞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西南處,日前有二隻被廢棄漁網纏住的小綠蠵龜,經海巡署發現後通報海管處救援,目前已確認無恙並野放大海。綠蠵龜屬保育類動物,國際間海龜遭漁網纏死的案例時有所聞,若誤海管處處長楊模麟表示,這是他1月份上任以來,首次接獲魚網誤纏的案例,類似案例待查。

楊模麟說,東沙環礁海域面積遼闊,約35萬公頃(約台北市面積),自設立國家公園後即列為禁漁區,對於外海越界捕魚行為則有海巡署巡守驅離之。目前漁船很難進入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境內,但是否存在外海漂入的廢棄魚網,則需進一步調查。

營建署海管處990512圖2解開被纏繞的綠蠵龜海洋巡防總局第五海巡隊東沙分隊於7日執行海上勤務時,在東沙環礁西南處、距高雄市外海約450公里處發現一片漁網,上面纏繞兩隻體長約50公分的海龜。東沙分隊為辨別海龜種類及成熟與否,將海龜連同網具帶回東沙島,交由海管處東沙管理站人員進行辨別。經海管處人員檢視及量測體長後,確認兩隻海龜為綠蠵龜,屬亞成龜;電子照片經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檢視,表示其狀況相當良好。在進行基本量測後,立即野放。

此次海巡署、海管處及多個單位聯手救援綠蠵龜,是一次成功的救援案例。

綠蠵龜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且在台灣亦列為保育類動物。但除母海龜會上岸產卵易被觀察到之外,海龜終其一生皆在海中生活。而綠蠵龜從孵化後需20-50年才會成熟,成熟個體的背甲長約90-125公分。

此次發現的綠蠵龜為亞成龜,因其個體小且活動迅速,除非誤捕或被魚網纏繞,不然不容易看見。而魚網極易造成海龜因無法到水面換氣而死亡。

台灣東沙環礁海域豐富的珊瑚礁生態系與廣大的海草床,是綠蠵龜成長的好地方,此事件驗證國家公園設立後的保育成效。然而,也再次提醒有關單位重視「漁具改良」與「幽靈漁撈」的問題。

根據國外今年初一份《全球海龜混獲模式》報告,海龜常因設計不良的漁具而遭誤捕或纏死,過去20年來已有數百萬海龜因此死亡;然而,這種「混獲」(bycatch)情況僅僅是發生在「使用中漁網」,「廢棄漁網」造成的問題更難以估計,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環境規劃署(UNEP)2009年的報告,全球漁撈作業所採用的漁具越來越堅固耐用,漁網廢棄於海中仍持續「補魚」,被稱為「幽靈漁撈」(ghost fishing),不僅傷害生態,也有害海事安全,是國際上十分難解的問題,亟待未來努力克服。

Top

  環球360°:告別被簡單化的氣候變化

作者:邁克·胡爾姆(東英吉利大學氣候變化教授)

在解決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很多事情都不是非此即彼的。所以,我們決不能再找替罪羊,必須馬上開始切實的探討。 ──邁克·胡爾姆

「我們必須提供智力、教育、道德和政治空間,以便我們相互毫無顧忌地討論解決氣候變化所需要的一切。」

圖片來源:Roberto Rizzato

主題最終都串味走樣成截然不同的東西,這是關於氣候變化的公眾討論和政治談判不變的特徵之一。政治觀點化裝成科學理念;道德議論變成了經濟看法。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上的法律差異被降低為關於變暖的小數點後「確切」數字的糾纏,以及關於氣候變化成本的數字爭議。我們對彼此的不真誠,會讓科學和公眾討論雙雙受害。

自從1980年代末成為著名的公共政策問題以來,人為氣候變化已經發展成一個帶有驚人意識形態色彩的理念。但是,直到如今,仍然有太多的人把氣候變化當作一個純環境問題來討論,但它絕不是如此簡單的一個現象。氣候變化並不像河流的汞污染,也不像建築中的石棉,甚至不像消耗臭氧層物質。這些相對「老實」的問題的解決方法也相對直接。比如從1987年開始開放簽字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成功地限制並禁止了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使用。

氣候變化並不是這麼回事。這個問題比較「邪惡」,它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也沒有現成的樣板可以參考。人們提出的各種解決方案深陷在社會、經濟和政治因果錯雜的迷宮之中,很可能帶來更加不可預知和不受歡迎的邊際效應。因此,一些人感到失望,並提出我們必須擺脫這個難題,也是不足為奇的。他們指出,向大氣層 注入懸浮微粒可以讓我們直接控制地球溫度,不用再去管那些麻煩的糾結和這個社會慣性。

但氣候變化早就不是依靠對地球的大氣構成和能量平衡施加人力影響所能解決的物理問題。它的社會意義和物理意義一樣重大。關於氣候變化的原因、結果和解決辦法的議論,其棘手程度絕對不下於我們這個時代最尖銳的社會、道德和政治問題,比如:富裕世界裏長期存在的貧困;國家和公民間天賦的契約;科學知識的文化權威;以及技術在社會產品傳輸中的作用。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想像中人類生活和文明未來的一種隱喻。
對於氣候變化概念的不同理解在印度的應對中體現得非常清楚。對該國的很多人來說,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做好財政上的準備,應對發達國家通過氣候引起的環境破壞,以及如何利用氣候變化促進該國5億絕對貧困人口的發展。這個氣候變化的框架與許多西方盛行的理念大不相同,體現了一套截然不同的國際和國內政策體系。氣候變化與其說是把氣溫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如何保護北極熊或者如何避免隱喻的引爆點,不如說是如何確保能有千萬億美元資金用於基本的人類福祉。

那麼,關於氣候變化的觀點被賦予強烈的意識形態特徵和利益也就不足為奇了。從市場為基礎的機制和技術驅動的創新,到著眼於公平的行動和低消費地區主義的生活方式,每一種應對手段都帶有意識形態色彩。因此,如果把如此強烈的(或者說合理的)觀點極端化為對科學的「信仰」或者「懷疑」,實在是天真得可笑。

具體要「信仰」什麼呢?是信仰人類對氣候變化明顯的作用嗎?沒錯兒,科學在這個問題上有很權威的看法。還是信仰未來變化的可能結果要求必須有一個緊急應對政策方案?在這個問題上科學論據只能為必需的推論提供一條線索。抑或信仰這樣一個緊急應對政策方案必須通過京都議定書那樣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目標和時間表方式達成?在這一點上,科學幾乎沒有任何發言權。

另一方面,所謂的「懷疑論者」具體的觀點是什麼?難道是懷疑環境科學家、產業界和中央政府聯合起來編造證據?這實在站不住腳。還是懷疑建立在科學知識基礎上的未來預測往往有些誇大,並且忽視了不確定性?後半句是一個重要的警告,所有人都必須留心。

問題在於現在的趨勢,即把如此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為一個非此即彼的石蕊檢測,看一個人是否相信對氣候變化因果的科學論斷。這樣一來,世界被截然分成好人和壞人,相信者和否認者。但是,氣候變化需要我們進行遠為複雜周到的應對。

我們不能把氣候變化簡單化為科學是否被確認(環境科學的預測極少得到確認),而是必須提供智力、教育、道德和政治空間,以便我們相互毫無顧忌地討論解決氣候變化需要的一切。這包括對全球貧困的態度、國家在改變人們行為方式中的作用、注重知識還是注重不確定性之間的對立、人類安全的意義以及技術性創新的價值。在這些問題上的立場將決定我們採取何種方式應對氣候變化。

這些事情沒有一件是新出現的。五十年前,英國小說家兼物理學家查理斯·斯諾宣稱只有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才是保證人類福祉的唯一可靠途徑,從那時開始,它們就一直存在了。

但氣候變化的理念(它讓我們看到目前的發展軌跡在整體上也許並不像我們期望的那樣美好)要求我們重新審視這些麻煩的問題。我們的審視必須明確而誠實,我們必須尊重處於不同立場的人們在公共空間出現時所表現出的複雜意識形態和道德立場。實際上,我們必須必須進行坦誠的交流,避免用那些「巧妙」的手段把這種交流再次變成是否相信科學論斷的簡單判斷。

對於氣候變化反應中的不同觀點,無論科學家還是政治家,都不應該給對方貼上「否定論者」或「地平說者」之類的標籤。科學家必須學會尊重公共聽眾,更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聲音。現在已經沒時間讓精英們為民主的失望而哀歎。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我們也只有一個大多數人都選擇的政治體系。在必須作出複雜的決斷時,政治家們不能把科學當成藉口。科學作為一種對客觀世界的運行進行系統性分析的關鍵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但它決不能代替政治決斷、談判和妥協。

※邁克·胡爾姆新書《我們為何對氣候變化說不:對機遇、不作為和機遇的理解》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文最初發表於英國《皇家藝術學會雜誌》(由倫敦的英國皇家藝術學會出版)2010年春季號。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首頁連結)網站,原發表日期2010年5月11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阿塱壹古道價值受漠視 公路總局環評書件僅以4行帶過

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專案小組審查 道路價值再探索

本報2010年5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壯闊的阿塱壹古道。攝影:夏可泰為了完成環島公路路網,公路總局提出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整體改善計畫,然該計畫環境影響評估說明中,對於開發範圍內受影響的阿塱壹古道,僅有4行描述,顯見重視度嚴重不足。鑒於此開路計畫已依據第190次環評大會議決議,退回專案小組再審,昨(12)日專案小組會議中,環評委員怒斥公路總局不用心、不做功課。最後決議,環評書件退回開發單位修定,擇日再審。

專案會議中,環委質疑本開發計畫之必要性,特別是對阿塱壹古道造成的影響。此外,在隧道安全、海浪侵蝕、順向坡等議題,也一一提出討論。

北二高七股段走山事件凸顯「順向坡」區位的重要性,環評委員要求公路總局於下次審查時釐清。而包括「剩餘土方使用方式的替代方案」、「受開發衝擊之文化資產具體內容」、「公路與古道相對重要性如何」等疑問,公路總局也未能於環評報告書中說明清楚,也受到環委要求加強。

此外,根據昨日審查決議,環評委員認為此案與公路總局「台9線南迴公路拓寬改善後續計畫」相關,應於下次審查時合併評估。環委也請開發單位審慎考量是否需要開這條路。

關於阿塱壹古道,環評委員、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表示,這是古時琅橋到卑南的一段,是族群交融的重要步道;它不是日據時代的越嶺道,而是先人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它應被保留,並優先思考。

而公路總局提出的報告只提有這條古道,卻不提它的重要性(或公路與古道的相對重要性),也未提公路開發對其之影響,報告書對於阿塱壹古道的敘述甚至只有4行。

劉益昌問,第190次環評大會即提及阿塱壹古道之重要性,以及社會大眾的觀感,何故公路總局仍不謹慎處理,現在研究的文獻那麼多,「抄現有的資料也不只4行!」怒斥公路總局不用心,也不做功課。

對此,公路總局回應環委質疑時,則強調古道作為「道路」的功能性不足:這條古道退潮時才能行走,目前背重物已無法行走,也沒有人使用;並強調為了降低對古道的影響,計畫經費增加到39億。

會議主席表示,阿塱壹古道的價值遠超過這些金額,值得公路總局這麼做。環委更質疑本開發案之必要性以及經濟效益。環委表示,民眾無論從安朔或旭海到高屏兩縣,都不可能使用本開發案之路線。「沒有人會繞一圈到高雄。」環委要求公路總局回答,這條路有必要開嗎、台灣一定要到處開路嗎、一定要用公路把整個島圍起來嗎?公路總局對國家的責任是什麼?環委也建議,此案即使通過環評,但開發單位還是可以為了國家利益選擇不動工。

Top

 
核四自行變更280處設計 學者:誰敢背書

摘錄自2010年5月12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核四廠試運轉程序書被爆料是由菜鳥人員寫的,引發安全質疑後,台電允諾將會調派資深人員協助,並且翻譯成英文交給原設計顧問美國奇異公司檢視。但學者質疑,核四廠自行變更280多處設計,奇異先前就已言明「不擔負保證」,後來颱風來襲,核四還泡過水,「人家願意幫忙背書嗎」?

鹽寮反核自救會會長吳文通表示,在核四廠內工作的貢寮鄉親向他反映,系統測試時,幾次管線因為焊接不實而發生爆管,而開關閥做壓力測試時,也在加壓一天後爆掉好幾次,原本的核四監督委員有地方人員在內,卻被以「有你們在裡面監督、核四永遠蓋不好」為由而排除在外。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副主委謝得志坦承,核四測試的確出過很多狀況,但他也表示,如果測試全部及格那還需要測嗎?重點是出了狀況要能改善。他強調,程序書要經過原設計公司的檢核簽名是國際程序,一定要簽字後、試運轉全部通過後,原能會才會許可給照,他並認為奇異公司簽字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至於核四生水池遭反核團體披露位在順向坡,台灣電力公司11日表示,已設置傾斜儀及水位觀測井持續監測核四生水池,目前無走山疑慮。且台電會進一步加強截排水與邊坡保護等措施。至於第2個生水池興建與否,台電公司也正檢討生水供需量,重新評估興建的必要性與替代方案。

Top

 
  仁武廠污染案逆轉 台塑免罰1.5億

摘錄自2010年5月12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台塑仁武廠地下水與土壤污染案檢測出爐,因無法證實污染是台塑仁武廠造成,台塑無須停工及罰錢,等於省下新台幣1.5億元罰金。對此有利結果,台塑低調不做評論。 行政院環保署將在13日赴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報告專家小組會議的結論。台塑仁武廠的污染事件,台塑一度可能面臨史上最高1.5億元的重罰。但12日情勢逆轉,專家小組會議結論表示,因無法證實污染是台塑仁武廠造成,因此台塑無須停工及罰錢。 對於這項有利台塑的會議結論,以及仁武廠附近居民、環保團體的停工遷廠等要求,台塑三緘其口,一概不願做任何評論。

Top

 
 
  仁武廠外2井遭污染 地方籲查排放者

摘錄自2010年5月12日中央社高雄報導

台塑仁武廠地下水與土壤污染案,廠外2口井水質檢測超過標準,但無法證明是仁武廠造成。仁武鄉公害防治小組召集人、縣議員錢聖武今天要求,環保單位應追查排放者。行政院環保署土污基管會執秘蔡鴻德接受訪問表示,廠外確有兩口井檢測結果超標,但無法證明是仁武廠造成,因此未勒令停工。

高雄縣環保局第三科科長馬振耀受訪表示,環保團體質疑的廠外兩口井,確實檢測出數據超標,1口是民井,附近有洗衣店可能使用有機溶劑,另一是廠外7 號監測井;但專家們無法證實為仁武廠造成。錢聖武表示,仁武廠外監測井檢出的二氯乙烷超過標準,附近只有仁武廠排放這類化學物質;如果元凶不是仁武廠,政府環保單位應追查排放者。 專家小組13日將到立法院環境衛生及社會福利委員會報告會議結論,錢聖武、仁武鄉公所專員、仁武鄉中華村長徐翠嬋、五和村長許有長獲邀出席。

Top

 
 
  墨灣漏油搞不定 颶風季後果堪慮

摘錄自2010年5月11日公共電視報導

發生在美國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已經進入第21天,英國石油公司換了新的方法、希望加快抽取海底漏油的進度;不過、目前已經有將近400萬加侖的油污、漂流到海面上,如果不趕快清除乾淨,等到下個月颶風季節 一來,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把手泡入從墨西哥灣漏油處取得的海水,雙手馬上沾滿油污烏漆媽黑,這起美國史上最大的漏油事故之一,已經延宕 21天,到目前為止,相關單位仍然無法讓海底油井停止漏油,每天持續有21萬加侖的油污漂流到海面上,為了避免讓油污污染濕地,路易斯安那州出動直昇機,在沿海的島嶼上堆砌大型沙包,石油公司也打算改用帽形油罩,希望解決先前用巨型油罩,產生冰塊結晶的問題,順利將漏油汲取到船上。

如果這個辦法再行不通,石油公司還有2個備案,一個是將漏油管線切開,裝上大型油管,將漏油抽出,另一個方法,是乾脆用高爾夫球或橡膠輪胎碎屑,將油井堵住.不過這兩種方法在1.6公里深的海底也不見得管用.在此同時,另一個長久之計,開鑿紓解作用的油井,也正在進行當中,不過這項工程得費時3個月.隨著下個月颶風季節即將來臨,問題也變得越來越迫切。

當務之急除了趕緊設法止住漏油,石油公司也開始對因此蒙受損失的漁業和觀光業者進行賠償,總計自事件 發生以來,石油公司已經為造成這起環境災難,付出3億5千萬美元的慘痛代價。

Top

 
 
  論壇:如果你想毀棄這塊土地,請賣給我們好嗎?

作者: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童年時我陪母親回阿公家,有時她會帶我們去剖蚵仔。我的阿公半農半漁,他有田產也會下海,當時的大安港海墘村建立在小規模的經濟體上,說不上富足卻也能養活一村的人。而今三十年過去,一度說開發成濱海的遊樂場形同廢墟,村子裡留下的多半是老人,在城市賺了錢的人都已離開,進駐的工廠也不再提供老人家工作機會。

無論哪一個政黨,在臺灣的經營理念都相當一致,就是開發「未開發的地方」,盡力讓「經濟」高度發展,這樣的理念從國家經營的角度來看或許不能算錯,但其中隱涵有一個危機:我們認為可以為了整體國家的數字漂亮,略過另一群「為數不多的人」的人生。他們也許仍想活在那個農漁村所形構的小規模經濟體系中,卻被盲目的「一致性」犧牲了。

日前隨同中興大學人社中心的學者到彰化芳苑踏查,經過在地文史工作者的介紹,以及對部分當地居民的接觸,讓我至少感受到幾個層次的問題。宣稱92% 供應農業用水的集集攔河堰,供水可以到達台塑六輕,卻無法進入像芳苑這樣的小地方;我們長期忽視並不需要石化工業的一群人,一群生物(如白海豚、大杓鷸) 的生存權利;政府想盡辦法讓財團賺錢來提升GNP等數據,卻隱瞞眾多島民可能要付出健康的事實(看看中、彰、雲、嘉、高的空氣品質)。

前兩者涉及環境正義的問題,後者則可以說我們正在把未來「貼現」了。一場走山的災難其實是在粗糙的建設之初已暗藏危機,而在日後讓一個社區,幾輛車子身上付出代價,尤有甚者,是讓我們未來的子孫有了一塊花再多錢也清理不乾淨的毒物之島。我曾到過丹麥已達成零碳排放量的Samso島,它的經濟體系無法與大城市相較,卻吸引了絡繹不絕喜好自然的觀光客與為數不少選擇以農、牧、漁維生的住民。這意味著,那樣的經濟體或許也還藏有巨大的能量。我們的島的主事者,卻迷信「人口不斷膨脹」,到處設立「科學園區」這樣的模式。臺灣的天然條件,真的能維持這個小島永遠正金字塔式的人口增加?我們難道不能接受,有個溫暖的小農村、小漁村,讓那些願意選擇那樣生活的人,去過屬於他們的生活?

國家機器與財團宛如巨獸,歐洲行之有年的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的邏輯正好提供了另一種救贖的可能性。一些團體正發動將白海豚的活動區域環境信託,以對抗國光石化進駐的活動。只要微薄的金錢,你就可以參與購地的認股,日後若通過購地計畫,則可像波特小姐為美麗鄉村留下的珍貴資產:此處將美、生態與人文風情,與全民共享,而不是毒害它,讓少數人富裕後連收拾都不必就離開。這個活動最動人之處,不僅在於為「無法替自己說話的生命說話」,還在於整個認股活動隱藏的詩意與溫柔的質疑。除了可以認股「河口」、「黑潮」、「招潮蟹」、「牡蠣」外,也可以認像「夕陽」、「觀浪」、「海風」這種「抽象股」。當然所有熟知西雅圖酋長被改寫過多次的那篇宣言的人都會聯想到,金錢是永遠不可能買賣海風的溫柔,以及土地的豐厚的,但也因此突顯了另一層次的隱喻:到底有誰能有權買賣這座島嶼、這片濕地?是誰給予政府如此大的權利,讓臺灣海岸幾無一處保有野性?

如果你不想要這塊地(可大可小,可以是芳苑、可以是七星潭),請賣給我們好嗎?這個「我們」是複數,是責任,是環境信託裡最重要的精神。如果政府要把我們的島變成毒物集散地,變成大家不願生下孩子後,讓他們生活在這樣價值體系下的島嶼......請賣給另一群價值觀的人,讓他們經營看看。讓他們有機會取代像王永慶這樣被政府與財團過度神話的價值體系,或許,就從芳苑這塊臺灣最大的泥灘濕地開始,好嗎?

作者後記:

因為這位養蚵阿嬤一直說,希望我們這群「教授」能把她的心聲說給大家聽。她在蚵場,不斷「祝福」我們會有「福報」的聲音在回程的時候縈繞不去。我回來以後馬上動筆寫了這篇短文,寄到《中國時報》。不是為了什麼福報,純粹是希望這樣一個平凡人的聲音政府能聽見。我們得尊重一些人願意以這樣方式過日子的權利。

Top

  行動參與:守護台北最後山林,設置市民生態公園

發起單位:南港山林守護聯盟

連署訴求:
202兵工廠佔地185公頃,東臨中研院、西接新庄埤、北臨捷運昆陽站、南倚四獸山,廠區大部分為丘陵或山溝,可建築土地面積不到40%,且分布零散不宜開發。區內不僅有古墓、古廟、古砲、老埤塘等文化資產,並因長期軍事管制,生態保存良好,係台北市最後的大片自然山林。

2001年9月馬英九總統擔任市長時的「台北市南港區都市計畫(主要計畫)通盤檢討案都市計畫書」,規劃202兵工廠遷廠後,廠址設置「全市性公園」。但政府機關與財團卻對此片應由全民共享的美麗淨土虎視眈眈。中研院計畫開發可供廠商進駐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台北市政府則提出設置「生態環保科技園區」,疑似配合某財團「數位環保科技城」之計畫。

懇切呼籲政府:

1、環境資源為全體國民世代所有,該片山林應完整保存,設置「市民生態公園」,供全民世代共享。

2、涉及國有土地與生態資源之開發案,應落實資訊公開與公民參與,避免少數官商為謀短暫經濟利益,犧牲屬於全民世代共有的資產。

連署網址: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10042111133800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潘佳修‧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