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6.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2010「清淨海洋寶貝家園」第一梯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破報

台灣立報

苦勞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推薦瀏覽

珊瑚礁學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海洋台灣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工作假期相約東嶼坪 撒下海洋行動種子
海洋日前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單位於澎湖望安東嶼坪舉辦的珊瑚礁體檢暨生態工作假期活動,號召24名志工協助淨灘,共清出了近30袋的垃圾,種類繁多。統計後發現,排名第一的是塑膠飲料瓶,再來是菸蒂、浮標浮桶、保特瓶蓋。

珊瑚礁體檢方面,志工發現,今年覆蓋都在50%左右,但軟珊瑚比例較往年增高,並非好現象──硬珊瑚有支架等特性,很多魚、蝦、蟹都必須仰賴硬珊瑚才能生存。不過整體來說,對經歷過2008年寒害、2009年莫拉克颱風的這片海域來說,仍維持在健康的狀態非常難得。精采內文

參與志工合影

【相關連結】
迎接海洋日 從東嶼坪開始
颱風過後再出發 重現澎湖小島天堂
相遇在海角天堂 澎湖生態工作假期還海洋原貌
珊瑚礁總體檢 台灣珊瑚礁不敵氣候變遷
  海洋日專題:海洋日 談海洋的九大危機

作者:Huffington Post;翻譯:賴鵬智(野FUN生態實業公司總經理)

九大危機之一為沒良心的養殖漁業。由於野生漁獲減少,水產養殖業就更形發達。理論上養殖漁業是個好主意,但因為不當的經營管理導致許多負面的結果。養殖飼料、水產糞便、化學藥品(譯按:如抗生素、消炎藥、清潔劑)都很容易流進開放的大海而影響海洋生態。養殖的魚也有可能在不經意間流入海洋而有嚴重影響,例如消滅原生族群、傳播疾病及破壞棲地等。不幸的是,想要克服這些問題卻很不容易,因為供應全球將近50%魚貨的養殖漁業在目前並沒有很好的管制。

此外,九大危機其中之還有「幽靈捕撈」……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高美鈴
 

政府法令的不完全將帶給百姓多少健康風險?美國養豬戶過去可輕易規避排放污染問題,如今終於受到重視,美環保署將清查數千家工廠式農場,研擬出更嚴格的法規加以管控。但法律前弛後緊,當然引來許多反彈。

綠色消費在全球引發重視,美國地理學會3年前設立綠色指數排行榜, 今年調查結果顯示,印度的消費方式全球最永續環保,巴西第二,中國第三;美國人最浪費,倒數第一。在台灣,我國環保署則在605環境日,公布多項「低碳」政宣,包括公布全台第一批獲台灣產品碳足跡標籤的廠商,並宣告5年內推動6個低碳城市、10年內完成北、中、南、東4個生活圈的建設目標與策略。

第一批獲碳足跡標籤廠商名單中赫見引發污染爭議的友達光電,可見「低碳」和環保,甚至環境正義,可不一定劃上等號。尤其政府帶頭搞環境破壞,「成效」將更加驚人!據查光中國廣東一省就存在60.2萬個污染源,其中超過60%污染源集中在珠三角幾個「發展亮眼」的城市。集約式工廠中工人的身心健康,土地健康,還有因土地健康所牽涉千千萬萬百姓的健康,有誰來關心?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我們的島:點土成金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張元昱、陳忠峰;剪輯:陳忠峰

最近這幾年,竹北市突然熱鬧繁華了起來,昔日的農田,變成一棟棟的高樓大廈,高鐵站的進駐,加速了農村變遷,取而代之的是新穎的商圈型態。有人喜歡竹北市嶄新的風貌,有人卻感嘆竹北的農地越來越少,在時代變遷下,農地的消逝代表了什麼含意?而我們對於未來生活的環境,又懷抱著什麼樣的期待與盼望?精采內文

  論壇:從202兵工廠事件談「淺山生態系」的保育
圖片來源:聯合報

 

作者:邱文彥(環保署副署長)

台北縣的土城彈藥庫和台北市的202兵工廠,可說都是典型的「淺山生態系」,無數的大冠鷲、台灣藍鵲、鷺絲、樹蛙、蝴蝶、螢火蟲、白鼻心、穿山甲和白面鼯鼠等生物都以此為家。

淺山有別於深山。深山地形陡峭、山路難行、人跡罕至;台灣佔地約百分之70的高山峻嶺,大致都在森林保育、水土保持和國家公園的法規體制裡獲得保護。然而,位於都市計畫外、城鄉交會的「淺山」,標高可能不過數十或數百公尺,卻林相蓊鬱,草原豐茂,水系活絡,是都會郊區最珍貴的天然生態園區,其物種、環境和教育的價值絕不輸於高山峻嶺的「深山生態系」。換言之,從國家的高度而言,自然保育應該能含括國土內不同的海拔高度、棲地類型和生態物種,以「全光譜」的視野進行完整的保護。精采內文

 
 
工作假期相約東嶼坪 撒下海洋行動種子
本報2010年6月6日澎湖訊,潘佳修報導

海洋日前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單位舉辦的澎湖東嶼坪生態工作假期,昨(6)日結束為期4天的行動,淨灘志工共清出近30袋的垃圾,親身見證海洋垃圾的危害;珊瑚礁體檢志工則發現該海域經歷過2008年寒害、2009年莫拉克颱風後復原良好,但支持其他生物棲息的硬珊瑚比例變少,是值得注意的隱憂。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年是第3年舉辦珊瑚礁總體檢,東嶼坪為第一個起跑點,號召了不少志工參與,志工在服務之餘,也深度體驗海島文化的魅力,並藉由紀錄分析為東嶼坪做環境監測,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小島所發生的事情。

沙灘戰果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孫秀如表示,前兩年的活動選在7、8月,結果氣候常熱到大家都無法出門,今年刻意避開卻遇上氣候變遷。以往澎湖到6月已是豔陽高照,今年卻吹起東北季風、甚至飄起細雨,讓志工團隊遭逢10年來首度發生的怪象。但志工沒有抱怨,一個個拉起擋風外套、包起頭斤,認真執行任務。

志工淨灘的地點選在廟前碼頭邊及南面的海灘,總共清出了近30袋的垃圾,種類繁多。統計後發現,排名第一的是:塑膠飲料瓶,再來是菸蒂、浮標浮桶、保特瓶蓋。在這過程中,志工們充份感受到淨灘前後,海灘景觀上的大幅改變,也了解許多海洋生物會因為誤食這些垃圾而喪命,因此連在休息時間,都忍不住會撿拾沿路的保特瓶。這些垃圾最後都跟著回程船隻,送回馬公市,做資源回收等分類處理。

由於這次淨灘的地點鄰近碼頭,分析垃圾的種類後,很明顯的看出多數為生活日常及漁業活動所產生的廢棄物,有許多的保特瓶及菸蒂和廢棄的浮標。相較於前兩年,在東嶼坪西北邊海灘的淨灘結果,主要為保麗龍、整批鞋子及漂流木等海漂型垃圾。今年的結果可看出,小島周邊漁船及漁業活動較以往頻繁,這些行為都會直接影響海灘;而影響其實是可透過漁民、釣客行為改變而減少廢棄物產生。第二年參與本次行動的志工賴至威表示,一個地方蹲下去,都要撿個10分鐘,但是很多東西其實都是可以回收的。如果這樣的淨灘活動,能夠影響未來的政策,這樣很多垃圾都會減少大半。

海面下

珊瑚礁體檢主要是監測、觀察海底的生物狀態。此次因天候的關係,僅進行南面海域七尺門周邊的調查,潛水深度為3米及6米。初步記錄結果,不論是3米或6米,今年的覆蓋都在50%左右。跟往年不一樣的是,今年軟珊瑚比例增高。科學指導員林育朱表示,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硬珊瑚有支架等特性,很多魚、蝦、蟹都必須仰賴硬珊瑚才能生存。

科學指導員洪聖雯則表示,這個區域令她驚奇,不論是2008年的寒害、2009年的八八颱風,這裡都恢復得很快,雖然浪大,礁體卻很大片。近岸長這麼好是很難得的。整體來說,整個海域是很健康的狀態,

此次記錄到的魚種有蝶魚、鸚哥魚、裸胸鯙等,無脊椎則是海參及魔鬼海膽為大宗,但是大型魚類則較少。研究珊瑚礁生態的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表示,魚少其實是台灣的普遍現象。主要原因是:過漁,例如釣客行為沒有受到管制。有些釣客從台灣本島直接包船過來,在東嶼坪海域作業,捕獲量可達200斤,數量驚人。另一個原因則是生物現象、遷徙的特性,例如大魚白天出去覓食,因此觀察的時候不易見到。大魚少的原因,並非沒有魚苗誕生,因為觀察時可見小魚,表示不斷有魚出生,只是還沒長到夠大,就遭到捕撈。

軟珊瑚比例增高的原因,陳昭倫表示,可能因為受到擾動,例如去年八八颱風影響,硬珊瑚被打掉後,軟珊瑚會先長出來,因此顯得軟珊瑚多於硬珊瑚。

住澎湖30多年的潛水教練張天明表示,去年海參數量記錄到很多,今年銳減,推測跟外地人來採撈有關,希望相關單位要重視這些問題。這些記錄,都反應出人類的過度使用、欠缺管理的情形。

工作假期力量大

澎湖東嶼坪生態工作假期,是結合珊瑚礁總體檢及工作假期的活動,兩組的志工也會彼此影響,有潛水的志工未來想參加淨灘,有淨灘的發願要學潛水下次來做珊瑚礁體檢。志工黃祖芬表示,島上很多事情,都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像是關心小島的人,竟然比原本就住這邊的人多;還有人繳錢來小島撿垃圾當志工,實在很奇妙。這些為環境做事的種子都會在人們的心中萌芽。黃祖芬說:「原來,我們只要花一點點小小的精神,就可以做很棒的事情。」

為期4天3夜的澎湖東嶼坪生態工作假期,在最後一天時終於出現碧海藍天,為這次活動畫下完美句點。科學指導員洪聖雯表示,東嶼坪給她的感覺就像是東沙,景色、人文特別、海底也很棒。希望未來發展的時候不要破壞這些生態;也建議主辦單位增加工作假期的梯次,讓更多人大家一起認識、整理、觀察環境。

本活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內政部營建署共同主辦。更有在地協力的團體,澎湖水試所、澎湖共生藻協會給予海洋調查上的支援,以及妙雲講堂協助資源回收處理。這樣一年一度的各地珊瑚礁體檢,是凝聚地方、紀錄環境變化極具意義的活動。此次活動為珊瑚礁總體檢的第一波,在未來的4個月,將陸續在東北角、蘭嶼、綠島、台東杉原、小琉球等地展開,歡迎喜愛與關心海洋的朋友一同參加。相關活動請上「台灣珊瑚礁總體檢網站」,若是對生態工作假期有興趣者,則可至生態工作假期網站了解更多地區的活動訊息,或洽台灣環境資訊協會02-23021122環境信託中心。

Top

 
海洋日專題:海洋日 談海洋的九大危機
作者:Huffington Post;翻譯:賴鵬智(野FUN生態實業公司總經理)

編按:明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此環境節日於1992年由加拿大政府在里約熱內盧舉辦地球高峰會議時提議。在海洋計畫團體(Ocean Project)和世界海洋網絡(World Ocean Network)的推動下,聯合國大會於2008年12月正式議通過,每年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世界海洋日成了一年一度為了慶祝人類與海洋之間的聯繫的國際慶典。上百家來自於五十幾個國家的水族館,動物園,博物館,保護組織,國立保護區,政府機關及人民一同響應。

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為「海洋生命Oceans of Life」,希望喚起人們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透過選出自己喜愛的海洋生物,並一起行動來保護他們,本報將今日刊出賴鵬智日前翻譯的「海洋九大危機」作為開場,讀者透過這份由國外網路媒體Huffinton Post整理的報導,將可對全球海洋環境整體狀況有個初步的圖像;專題後續文章,編輯們也將關注台灣面臨的海洋環境問題與行動。

一、過漁 Overfishing

北卡羅來納漁船補抓到的黃鰭鮪魚(圖片來源:NOAA)許多海洋學家認為過漁(過度撈捕)是人類對海洋最壞的影響。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全世界超過70%的魚種已經被撈光、枯竭。撈捕的速度快過魚類繁殖生長的速度,我們已嚴重危害整個海洋生態系,無論是掠食魚種或是被掠食的魚種,牠們之間的食物鏈關係已經被破壞。這樣的損傷使得其他的干擾(如污染)更容易威脅海洋生態系。為了永續海洋資源,必須有一個全面翻修的漁業政策,這就須要全世界各國通力合作才行。

二、沒良心的養殖漁業 Irresponsible Fish Farming

野生漁獲減少,水產養殖業就更形發達。理論上養殖漁業是個好主意,但因為不當的經營管理導致許多負面的結果。養殖飼料、水產糞便、化學藥品(譯按:如抗生素、消炎藥、清潔劑)都很容易流進開放的大海而影響海洋生態。養殖的魚也有可能在不經意間流入海洋而有嚴重影響,例如消滅原生族群、傳播疾病及破壞棲地等。不幸的是,想要克服這些問題卻很不容易,因為供應全球將近50%魚貨的養殖漁業在目前並沒有很好的管制。

纏住海龜的「幽靈漁網」。照片來源:NOAA三、幽靈撈捕 Ghost Fishing

遺失或丟棄的漁具在海中繼續纏捕魚類或其他海洋生物稱之為「幽靈撈捕」(或譯「幽靈漁撈」),是對海洋生態極大的傷害。這種情形往往造成連鎖問題,例如小型生物被廢棄漁具纏住,大型掠食生物前來捕食,卻也一起被纏住。漂流的漁具也可能被捲進螺旋槳而損害船隻。現在有許多解決辦法被提出,例如以生物可分解的材質製造漁具,或像南韓政府收購老舊的漁具,鼓勵漁民更新(對海洋生態較友善的)漁具。

四、垃圾 Garbage

這是明顯易見的問題。真是令人驚訝這些垃圾是如何倒進大海的。海洋生物很容易被人類的垃圾纏住或困住,美麗的珊瑚與海綿也會被摧毀。更甚者,塑膠袋會被海龜或海豚視為牠們最喜愛的食物-水母或魷魚而吞食,造成牠們窒息或阻塞消化系統。如果您認為這樣還沒什麼,那麼在太平洋有一個比美國德州面積更大的垃圾漩渦及另一個規模稍小一點的位在大西洋,就應該是個警鐘了吧!

五、酸化 Acidification

海洋吸收了地球將近1/3的二氧化碳,讓地球可以不那麼熱但也使得海洋表面更酸。但這樣也限制了珊瑚、浮游生物及其他海洋生物利用碳酸鈣製造骨骼或保護用的外殼(譯按:這部分道理請參閱2010年2月9日科學月刊「二氧化碳濃度與海水酸化」或是2008年12月7日中國時報B4/科學周報「海水升溫+酸化 珊瑚遭『雙殺』」)。工業革命後海洋酸化程度增加25%,如果以這樣的速度繼續酸化下去(譯按:就是人類繼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許多海洋生命將因此消逝。

六、優養化 Dead Zones

海洋「死亡區」(Dead Zones或譯「死亡地帶」)是因為海床缺氧造成生物無法生存,這些區域往往在大河出海口處,因為河水帶來人類產生的太多「營養」,優養化造成的。缺氧會殺死許多生物及破壞整個棲地。依照目前河川優養化速度,在21世紀結束前,海洋死亡區將增加五成(譯按:車輛排放的廢氣、家庭與事業廢污水、農業化肥或有機肥等排入河口,在海灣形成大量的氮或磷,超越海水可以代謝自淨的能力。氮磷的養分讓海藻大量繁殖,許多藻類有毒,加上大量吸收水中氧氣導致其他生物缺氧而死。而死去的藻類沈到水底,在腐爛的過程中又吸光了海底的氧氣,周遭生物完全不能存活,因此稱為「死亡區」)。

七、水銀污染 Mercury Pollution

科學報告指出海洋的水銀(汞)含量在過去20年間增加了30%,而且在往後數十年將再增加50%。燒煤的火力發電廠是罪魁禍首(譯按:火力發電廠會排放大量的汞廢氣)。水銀透過食物鏈傳遞(譯按:並有累積放大效應),最後人類吃魚也吃下水銀。水銀是一種神經毒素,會使胎兒大腦發育不正常,也會在往後造成學習障礙。

八、海上鑽油 Offshore Drilling

海上鑽油一直是個爭議,但顯然的只要石油持續開採,就會加劇對海洋的傷害。使用石化燃料會使海洋更熱而且更酸,但海上鑽油帶來的危機不只如此。當石油從海底被往上汲取時,連帶會有許多重金屬如汞、砷、鉛等都被提出來。同時偵測油源的震波也對海洋哺乳動物造成傷害或使鯨豚驚慌失措。2008年全球最大石油業者艾克森美孚公司就是使用震波科技時導致100隻鯨擱淺。而運輸油料的基礎設施會造成海岸侵蝕,則又是另一個問題了(譯按:其實本文沒有提及另一嚴重問題,就是意外發生時,石油流洩污染海洋的夢魘)。

九、取鯊魚翅及捕鯨 Shark Finning / Whaling

摧殘海洋重要的掠食動物的結果就是破壞食物鏈。每年有5千萬至1億條各種鯊魚被殺,包括因為混獲被抓(譯按:「混獲」意為原來撈捕對象不是牠們卻同時被捕)或就是要抓牠們取魚鰭,用來煮亞洲地區昂貴卻又受歡迎的湯(譯按:就是華人喜歡吃的「魚翅湯」)。鯊魚被割下鰭後,就被扔回海裡(譯按:因為其他部位沒啥價值且佔倉儲空間),活生生的流血殆盡而亡。鯊魚的繁衍速度很慢(譯按:如雌大白鯊必須到十二歲才有繁殖能力),而且繁殖量不大。於是捕殺鯊魚會有長程影響,導致海洋生態系的失衡。另一件可惡的事是無視於1986年國際商業捕鯨禁令,一些國家如日本則鑽國際法規漏洞及遊說放鬆管制,而持續捕鯨中(譯按:日本以科學研究名義大量捕鯨,鯨肉則流進市場,供日本人取食,並以大量金錢收買弱小國家在國際會議贊成開放商業捕鯨)。

※ 原文出自 Huffington Post
※ 譯文原刊於譯者部落格

Top

 

  工廠化養豬場廢水欠管理 美環保署擬加強控管
摘譯自2010年6月1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愛荷華州的豬隻農場 (圖片來源:社區食物安全聯盟 ,攝影者為Danielle Pipher。)美國環保署與環保團體近日達成一項庭外和解協議,可能會影響該國整個肉品產業。環保署同意著手鑑別並調查數千家的工廠式農場(factory farm),這些農場過去一直規避政府有關動物排泄物污染水源的法規。

該和解協議要求環保署在未來12個月內,蒐集更多有關工廠式農場的資料,以研擬出法規。這項任務將會需要美國國內約2萬家的工廠式農場回報相關的資訊,也就是它們如何處理糞便或其他的動物廢棄物。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山巒俱樂部與護水聯盟(Waterkeeper Alliance)在2009年針對一項法規提出這項訴訟,在該法規的豁免下,數千家工廠式農場可不採取措施把動物產生排遺所造成的水污染減到最小。

非營利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委任律師迪瓦恩(Jon Devine)表示:「數千家工廠化農場污染源是以可能使人生病的動物廢棄物、細菌、病毒與寄生蟲,威脅著美國的水源。」「這些龐大的廠房設施當中有很多完全未受到控管。環保署甚至不知道它們在哪裡。」迪瓦恩說。

美國國會在30多年以前便認定工廠化農場是水污染源,應依照淨水法案許可計畫進行規範。但在布希總統執政時期頒布的一項法規中,大型農場設施藉由聲稱他們不會把排放廢水到淨水法案保護的水道,就可以逃避政府規範,毋須政府查核。現在獲得調解的訴訟,即是當時環保團體針對此項法令所提出。

依據 5月26日達成的和解內容,環保署將會開始進行一項全國性的新任務,即追查未獲許可而營運的工廠化農場,並決定它們是否須受到規範。

全國豬肉製造商會對於美國環保署持續投入「發展花錢的農業法規卻幾乎沒有產生任何額外的環境效益」,表達「深切挫折與憤怒」。

「為了這個立場偏頗的和解,環保署給美國畜產養殖農民突然間製造了麻煩。」全國豬肉製造商會首席環境顧問佛米卡(Michael Formica)說:「全國豬肉製造商會正在尋求所有適當的法律途徑來回應環保署令人失望的政策。」

護水聯盟的委任律康納(Hannah Connor)則表示:「事實很清楚:大型集中餵養動物的作業(CAFO),以及許多中型、小型的集中餵養作業,通常是把污染物直接排放到週遭環境中。」「一樣清楚的是,假如我們想要繼續飲水、垂釣,並且享受到沒有遭受動物未經處理的排泄物污染的水源,就必須要遏止這些污染排放。」

康納說:「我們相信,藉由改善執行情況並加強執法,這項調解案中的條件將協助扭轉這個行業素行不良的歷史。

這3個團體提出的訴訟,已經迫使環保署在過去十年間2度修改「集中餵養動物作業」的規定,以強化對廠房設施污染控制的要求。

Top

  綠色消費排行 印度第一巴西第二
摘錄自2010年6月5日大紀元報導

據美國地理學會公布的2010年「綠色消費」排行榜,新興國家在全球排行榜名列前茅,其中印度的消費方式最有利於環保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排在全球第一位,巴西名列第2位;最為重視環境卻屢次被西方稱為「環境污染大國」的中國名列第三位;第四和第五名則為墨西哥和阿根廷。僅拿到45分的美國出乎意料排在倒數第一。

美國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3年前設立綠色指數(Greendex)排行榜,今年共在17個新興和已開發國家訪問1萬7000人,調查他們在65個項目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格調。

調查指出,巴西的表現獲得58分,較去年的57.3分稍微有所改善,其在評估住宅環境衝擊的居住條件項目最為突出,主要是因為人民居住的房屋規模較小。此外,91%的巴西受訪者住在少於4個隔間的房子;美國和加拿大則有16%的受訪者指稱住在有10間廳室的房子,但因為房子較大的緣故,冷氣空調等使用量也相對提高。雖然美國和加拿大從第1次調查開始一直都有進步,但201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其國人的綠色消費指數仍舊在排行榜吊車尾。然而減少浪費方面,美國人也努力在改變和適應如何提高家庭用電的效率。

Top



 
  七產品 獲台灣首批碳標籤認證
摘錄自2010年6月5日自由時報報導

環保署4日舉行第一批台灣產品碳足跡標籤授證儀式,泰山TWIST WATER包裝飲用水、歐萊德1000mL及400mL綠茶洗髮精、黑松沙士、黑松茶花綠茶、明基電通20吋液晶顯示器及友達光電32吋液晶電視機,共七項產品獲認證,台灣成為全球第11個推出碳標籤國家。

所謂「碳標籤」指的是產品從製成搖籃到廢棄墳墓,各個生命週期階段產生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數值,也稱為「碳足跡標示」。消費者購物時,可以選擇「碳足跡標示」較小的產品,為環保盡一份力。

藍、綠立委4日與環保團體共同成立「台灣低碳競爭力對話平台」,未來每月固定二次邀產官學界及社會團體,針對低碳生活消費、綠能經濟、氣候暖化等議題討論,希望能藉此促進官方與民間對話。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黃正忠表示,環保團體希望透過長期的對話平台,促進政策和社會共識的形成,他並建議兩岸也應該建立減碳架構協議。

Top

 

  環署十年內完成四大低碳生活圈

摘錄自2010年6月4日聯合報報導

總統馬英九宣示「環保救國」,以綠能打造低碳家園,環保署長沈世宏4日表示,環保署已訂出5年內推動6個低碳城市、10年內完成北、中、南、東4個生活圈的建設目標與策略,未來要靠政府、綠能產業和民眾三方共同參與,逐步落實低碳家園的願景。

沈世宏指出,馬總統已宣示我國的減碳目標,2020年時二氧化碳排放必須回到2005年水準,到了2025年回到2000年水準,這是一項嚴峻的任務,但環保署正與各部會充分合作,並與各界討論建構低碳家園的具體推動策略,逐步達成。沈世宏說,為呼應國際朝「低碳社會」邁進的趨勢,我國將在民國100年達成每個縣市至少完成2個村里、合計50個低碳示範社區,作為建構基礎,金門、馬祖、澎湖等離島,可規劃成低碳的觀光島,推動低碳樂活家園,到了2020年完成全台4個低碳生活圈的目標。

Top

 
  60萬污染源 廣東最「污糟」

摘錄自2010年6月6日明報專訊報導

5日是世界環境日,但廣東省的環保情況堪憂,據廣東省環保廳公布的《廣東省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全省共有60.2萬個污染源,佔全國總數的10.1%,居於首位,其中深圳有7.3萬個,也是全省最高。

《南方都市報》5日引述該報告稱,全省的污染源包括工業源26.9萬個、農業源19萬個、生活源14.3萬個、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418個(括污水、垃圾、放射物料及醫療廢物處理廠,處理過後仍會有污染物要排放)。

廣東省在2007年,廢水排放總量為215.98億噸,廢氣排放總量3.9萬億立方米。超過60%的污染源集中在珠三角,最多的5個城市(見表)分別為深圳、廣州、佛山、東莞及江門。

廣東省環保廳表示,這與珠三角經濟相對發達、中小型企業數量較多有關,而污染源正是集中在這一地區的服裝製造業、塑膠製品業和電子設備製造業等,而造紙、農副食品加工、非金屬礦物製品、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行業也是污染元兇。

Top

  我們的島:點土成金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張元昱、陳忠峰;剪輯:陳忠峰

最近這幾年,竹北市突然熱鬧繁華了起來,昔日的農田,變成一棟棟的高樓大廈,高鐵站的進駐,加速了農村變遷,取而代之的是新穎的商圈型態。有人喜歡竹北市嶄新的風貌,有人卻感嘆竹北的農地越來越少,在時代變遷下,農地的消逝代表了什麼含意?而我們對於未來生活的環境,又懷抱著什麼樣的期待與盼望?

招牌上斗大的「璞玉田」二字,指的是新竹縣政府早在2001年,就計畫配合高鐵,在竹北、竹東、芎林一帶推出的「璞玉計畫」,後來改名為「台灣知識經濟 旗艦園區」。由交通大學主導,希望以交大竹北校區為軸心,設計一個高科技研發的產官學聚落,吸引高科技人才進駐,帶動高鐵週邊的地方發展。

2009年12月9日內政部都委會通過「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主計畫,園區規劃有447公頃,包含82公頃的IC及SOC產業專區、40公頃的交大竹北校地、和325公頃的優質生活區,預估超過三萬五千個就業機會,並創造千億元以上的值。

台知園區採預售式區段徵收,先預售產業專用區作為開發經費,未來地主可以選擇領回配地的40%,或是公告地價加四成的現金補償。期待開發的居民,組成「璞玉計畫促進會」,希望加速推動開發時程,勾勒著未來的美好藍圖,彷彿已經看見新市鎮繁華的景象。

但也有人不這樣認為,因為光在竹北市,就已經有四次以上的土地徵收,從縣治一期、縣治二期到新竹生醫園區、高鐵新竹站等開發案。再加上這一片被鐵皮圍籬圈住的荒地──台灣大學竹北校區,原本新竹縣政府希望借助台灣大學的號召,帶動地方發展,於是早在1998年,就提撥了22公頃土地給台灣大學,但到現在只蓋了一棟大樓,望著荒草蔓生的空地,讓一心期盼開發的竹北市民,相當失望。

反對土地被徵收的居民們也組織「反璞玉計畫自救會」,並發動連署,希望能阻止璞玉計畫的開發。

世代生活在竹北市的陳發生,今年已經七十多歲,還住在老三合院裡,神明廳掛著父親寫的朱子格言,正是客家文化「晴耕雨讀」的最佳寫照,陳發生同時也是當地稻米產銷班的班長,他估計這一次的徵收案,消失的農地有三百公頃左右。

這些還生活在當地的農民年紀大了,也有人還希望能夠保有種菜跟居住的生活環境,繼續享有寧靜的農村生活,但是在開發浪潮之下,這些都是未知數。

透過這次的案例,贊成與反對的意見,恰恰反映了每個人對土地利用的看法不同。長期關心台灣土地的地政學者徐世榮,擔憂今年通過的產創條例,中央政府的稅收減少,自然也影響到地方政府財源的分配,會更積極地進行土地開發,他認為如果長期發展下去,台灣的土地政策,會產生嚴重問題。

同樣面臨開發壓力的,還有竹東市二重埔,原先這裡被規劃做為新竹科學園區三期的用地,但在居民的反對聲浪下,國科會也經費不足,於是宣告放棄徵收。2006年新竹縣政府推動都市計畫,要徵收土地做開發,又造成當地居民意見的分歧;無獨有偶的,住在苗栗縣竹科四期竹南基地上的農民們,也因為想要持續保有農耕生活,而不得不走上街頭抗議。

層出不窮的抗議土地徵收事件,主要是在地居民的聲音,從來沒有真正被重視過,即使辦了說明會,政府也說得不清不楚,居民無法解除疑惑與不滿。徐世榮認為,真正的民眾參與,應該回到行政程序上舉辦聽證會,讓正反兩方居民的意見,都能切實的評估進去,而不是像現在,只是表列的意見陳述而已。

不論市地重劃或是土地徵收,開發案讓農地不斷地流失,但卻又沒有一套依附的準則,到底我們的農地開發,是否有限制的終點?農發條例第九條清楚寫明「中央主管機關為維護農業發展需要……應擬出農業用地的需求總量,並定期檢討」,但在這幾次的土地徵收爭議中,卻都沒有聽見農委會的聲音。

這些問題回到源頭來看,就是每個縣市的整體規劃,在現行的法規中,只有大範圍的跨縣市的區域計畫跟市區的都市計畫,獨獨缺少屬於各縣市自己的空間計畫,也就無法做通盤考量。

每個人都想要過更好的生活,但這些必須仰賴良善的規劃,城鄉該怎麼發展?生活的空間要有怎麼樣的遠景,如果土地發展失去管控,台灣的土地樣貌又會呈現什麼樣的面貌?而我們生活在這座島嶼上,又怎麼能安心地安居樂業。

這幾年,抗議土地被徵收的農民不斷走上街頭,大聲吶喊著「良田不願被徵收」,在經濟掛帥的今天,大部分的事物,都以經濟產值看待,土地的價值也被量化了,但土地徵收其實並不只是表面,還有背後所隱藏的當地聚落文化、生物多樣性、居民的土地情感等等。今年4月20日,由政大地政學者徐世榮和三十多位教授連署投書媒體,認為台灣的土地徵收,已經到了浮濫的地步。徐老師以鄰近的國家日本相比,台灣的土地面積是日本的十分之一,每年的徵收案件卻是日本的十倍,從這數據來思索,政府該是正視我們的土地徵收政策的時候了。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論壇:從202兵工廠事件談「淺山生態系」的保育
作者:邱文彥(環保署副署長)

淺山有別於深山。深山地形陡峭、山路難行、人跡罕至;台灣佔地約百分之70的高山峻嶺,大致都在森林保育、水土保持和國家公園的法規體制裡獲得了保護。然而,位於都市計畫外、城鄉交會的「淺山」,標高可能不過數十或數百公尺,卻林相蓊鬱,草原豐茂,水系活絡,常見有埤塘、沼澤、魚群、百鳥、野花、昆 蟲等地貌或生態相,是都會郊區最珍貴的天然生態園區,其物種、環境和教育的價值絕不輸於高山峻嶺的「深山生態系」。換言之,從國家的高度而言,自然保育應 該能含括國土內不同的海拔高度、棲地類型和生態物種,以「全光譜」的視野進行完整的保護。

台北縣的土城彈藥庫和台北市的202兵工廠,可說都是典型的「淺山生態系」,無數的大冠鷲、台灣藍鵲、鷺絲、樹蛙、蝴蝶、螢火蟲、白鼻心、穿山甲和白面鼯鼠等生物都以此為家。這些生物存活的關鍵,不只是那些水域或沼澤等「濕地」,而在於山丘、樹林、草原和水系所共同建構的「生態體系」。因此,淺山的 保護,當不限於人工或自然「濕地」的部分,而應該是一個完整「生態體系」的維繫。但目前國內相關法令或保護區體制,對於淺山所形成的生態系關心有限,普遍被認為毫無價值的荒野,淺山因而逐步淪為開發的標的,一一遭受鯨吞蠶食。君不見,台北周遭坡地建築林立?

郊野之淺山或濕地既成生意盎然的生態系,保育便要有政策、有系統、有原則。政策上,聯合國「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又稱拉姆薩公約)」對於濕地保護,首重「多樣性」濕地類型的保護,無論自然或人工的、靜止或流動的、鹹水、半鹹水和淡水的陸域或海岸濕地,均一體保護;拉姆薩公約除了連結到「生物多樣性公 約」外,十分強調「明智利用( Wise Use)」,亦即濕地的發展利用,必須找出最為「永續的(Sustainable)」利用方式,並避免其造成「無可回復的損失」。202兵工廠將來何去何從,應該思考什麼樣的「發展」對其才是「永續的」?

美國總統卡特在70年代,在白宮簽署了第一個國家濕地保育政策,首開全球濕地保育風氣之先。美國、加拿大等國隨後也採取了濕地「零淨損失政策 (Zero Loss Policy)」。也就是說,開發破壞一公頃濕地,就必須造回一公頃以上的濕地,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要求補回數十倍的人工濕地,期能維繫原受損濕地的面積和功能。這些政策,充分說明了先進國家對於濕地保護無比的重視。

為了避免生態系的完整性遭受破壞,許多國際組織均倡議「保護區(Protected Areas)」應「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方法(Ecosystem-based approach)」進行規劃和管理。當局在二○二兵工廠要定調開發和保育「兼籌並顧」之前,實應事先深入調查,充分瞭解其間生物和棲地之間相互依存的緊 密關係,究竟那些生物在何處覓食、休憩、產卵和棲眠,以何種生物為食源,四季遷移模式有為如何等等「生命循環(Life Cycle)」。否則遽然規劃動土,反而極有可能毀了這塊寶地。

「濕地」之所以為「濕」地,關鍵在於其豐富的「水」源。因此,「陸化」是濕地很嚴峻的挑戰與危機。淺山或濕地生態系中,原有水文系統的流佈模式應該 予以保存,同時遭受毀損破壞的渠道埤塘,也應儘可能回復。清朝時,桃園台地的埤塘據稱有三千多個,如今破壞甚多。未來桃園埤塘的保護,不僅是埤塘水域,阡陌相連的灌溉渠道,流動的水體,才是濕地生生不息的命脈。水文系統的保護,不但使濕地免於乾涸,也強化了其因應氣候劇烈變異的因應能力。

然而,重造個濕地並不容易,須要維繫相當的面積和強化濕地的多樣性功能,也要符合當地原有生態系統的特殊需求。濕地具有農漁生產、調節水文、淨化水 質、生物棲息、景觀休閒和研究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和利益。深淺、植被、水質和特性不同的濕地,將孕育出多樣性的生物。棲地越多樣性,生物物種將越多樣。反過來說,單一化是一個生態系最大的問題。嘉義縣鰲鼓濕地原本水域、沼澤、草原和樹林均俱,未料近年來大量申請補助而造林,林木高長之後棲地變為單一化,當地猛禽也無法穿透原野的鼠兔蛇蟲,以致覓食困難,種群數量遂逐漸減少。因此,未來淺山或濕地生態系的保護,還是要注意其棲地多樣性的保存。

翔實的環境和生態調查,是淺山生態系「環境規劃(Environmental Planning)」的基礎。遵循環境規劃的理念,未來202兵工廠內淺山和濕地的整合性規劃,宜考慮之步驟或原則有四:

(一) 應優先思考迴避開發(Avoidance)的可能性,讓原開發構想遷往他處,使之完整地保留給後續世代。古人「蒼璧禮天」,璧貴圓滿,與有缺憾的「玦」有 別。張曉風女士所說的以二○二濕地「祭天」,應該是這個意思。
(二) 次思考縮減規模( Minimization),萬不得已需開發時,應儘可能減縮規模,將破壞面積減縮至最小。
(三) 再考慮融合規劃(Accommodation),將開發量體巧妙地融入地景和生態體系中。
(四) 最後應提出生態環境彌補之道(Mitigation),對於被破壞之濕地、植被、草原和林地,提出彌補的規劃。走到這一步,已事不可為,成敗難定了。

202兵工廠內的濕地面積有限,似非關鍵主題,周邊連動的「淺山生態系」所孕育的整體「綠肺」,才是真正的保護標的。我國「環境基本法」有規定,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發生衝突時,以環境保護優先。「202綠肺保育運動」隱隱然已風起雲湧,這項運動正考驗這環境基本法的功能、政府的魄力、全民的智慧和跨世代的公平正義。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網編:詹嘉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