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8.1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
2010「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生命力新聞
破報
苦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海洋台灣
生態關懷者協會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勞工陣線
新世代青年團
環境信託網站
21世紀議程協會
濕地保護聯盟

  【中科三期】人民怒吼:這是一個鬼環評

7月30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的裁定中科三期七星基地停工。8月10日國科會宣布裁定不及於第三人,七星基地內的友達、旭能不必停工。在廠商沒有停工的情形下,環保署昨緊急舉行中科三期第七次環評審查。

后里鄉公館村長馮詠淮在會中激動下跪。環保團體施月英、黃以琳、吳孟純在場外跟警察推擠,長髮扯散怒喊:「我們要一起進去開會!」 綠黨召集人潘翰聲在場內發言到超過時間,被警察雙肩架起也沒停止痛罵:「這是一個鬼環評、鬼環評、政府挺財團、人民護憲法…」詳情請見

【相關連結】
是誰造成中科三期的大災難?
學者:看判決就譴責法院的人 應慚愧
中 科三期司法爭議愈滾愈大 國科會:廠商不必停工
公 義無法伸張 人民唯有不斷興訟
 

農村草根行:良田戰爭── 新竹二重埔田調紀實(中)

作者:陳建泰(工研院研究員)、黃淑慧(秀明農法農友)、楊秀之(工研 院研究員);審稿:吳音寧

家 農業休閒專用區表面上是在法制體系下爭取權益的一個勝利,但是實質的效益、對希望繼續務農的農民的工作保障並沒有幫助。首先,都市計畫與區段徵收,根本就 是以開發為導向,以建地勝於農地,以都市代表進步,農村代表落後的思維來運作法制體系,在這樣體系底下的任何勝利,基本上都是損失慘重。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莫聞
正當台灣因環評缺失遭法院判 決無效,政府「停工不停產」帶頭違法;竹南大埔居民財產受強制徵收工業開發表面上出現轉機,行政院長吳敦義卻說居民「原地原屋保留不可能」;白海豚環境信託碰軟釘之際;哥倫比亞在海岸保護上有重大突破,為了座頭鯨而劃設4.7萬 公頃海岸國家公園,也讓該地長久以來環境與商業開發的爭議順利落幕。

最近熱浪侵襲讓所有人都受不了,證明極端的溫度是人類健康一大威脅,如果不立刻且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熱浪會越來越頻繁且嚴重,最後變成夏天的常態。美 國環保署因此再度定調,「溫室氣體是人為造成,有害人類福祉」。 國外研究也顯示,40年後美國熱浪天數加倍,若污染者能 縮減碳排放量,那麼2050年的酷熱天數將可以維持不變。

持續關注杉原海岸的BOT開發案,並號召志工動手進行海洋健檢與海岸淨灘,從今日起一連三天,台東的刺桐部落將舉辦3天2夜的生態工作假期,主辦單位也歡 迎台東當地社會大眾一起加入行列,共同維護家鄉環境。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大埔事件:不方便的真相

作者:蕭戎

倘若我們沒有別的思考,那麼近日由政府高層傳出的解決方案就看似十分妥當嘍!因為它要劃定一塊同樣大小的區域、讓農地被徵收的農民可以繼續從事農業生產 ── 這可堵住某些對於政府威脅糧食安全的批評了,而它似乎也能止息那些對於老農因為離農而找不到謀生工作的擔心。

在此情況下,倘若我們還要批評科學園區的成立依舊會造成對這新劃設的農地的汙染,喔,那政府官員可就要大大的懷疑這背後是環保團體在利用農民與徵地事件博 取同情、而其實是想要反對科學園區了。這理由很簡單,因為大埔農民一開始並不是打著反科學園區的口號,但現在卻又「改口」──這個字帶著狡猾的暗示。精采內文
  .

 


  【中科三期】人民怒吼:這是一個鬼環評

本報2010年8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現場實況影音紀錄

后里鄉公館村長馮詠淮,昨(12)日在環保署的中科三期七星基地環評審查會中激動下跪。環保團體施月英、黃以琳、吳孟純在場外跟警察推擠,長髮扯散怒喊:「我們要一起進去開會!」

綠黨召集人潘翰聲在場內發言到超過時間,被警察雙肩架起也沒停止痛罵:「這是一個鬼環評、鬼環評、政府挺財團、人民護憲法...」

雖然環保署訂的「旁聽要點」規定可以登記旁聽發言,但卻有大批警力擋在門外,連登記可發言的民眾不到發言時間都不得進入。會議進行中,民眾在在場外大喊:「我們要進場、反對黑箱作業!」

后里農民、環保團體全都被擋在與會議室一牆之隔的旁聽室,會議室清楚看到從旁聽室玻璃反貼的標語:「馬總統帶頭違法」。會議室也傳來隔間陣陣用力拍打玻璃的聲音,「讓我們進去、讓我們進去、讓我們進去...」

跟 環保署交涉無效,施月英、黃以琳帶頭試著突破警力封鎖,一群人汗流夾背、頭髮散亂,還是衝不過層層警力。施月英隨後進場發言,亂髮還沒整平,紅著眼睛,秀 出一張又一張簡報,痛批中科、環保署心盲刻意忽視已有許多報告指出各地科學園區造成的危害,「你們還要再繼續瞎了嗎?」

「今天環保署有替這塊土地把關嗎?」馮詠淮發言時說:「我今天何苦,我可以在家泡茶,幹嘛來這邊?」他要求七星基地立即停工進入二階環評,否則居民已決定圍廠抗爭。愈說愈激動,馮詠淮突然下跪要求環評委員拿出良心來。

后里農民、環保團體飆淚、飆汗、下跪、衝撞,脫序演出。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就像馮詠淮說的:「你知道我們農民有多可憐嗎,已經有話沒處講了...」

中科三期廠商不停工、環保署加快審查

7月30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的裁定中科三期七星基地停工。8月10日國科會宣布裁定不及於第三人,七星基地內的友達、旭能不必停工。在廠商沒有停工的情形下,環保署在12日緊急舉行中科三期第七次環評審查。

之所以說緊急排入會議,是因為今年5月27日環保署舉行「第六次環評的第二次延續會議」時,決議針對七星基地營運後對后里居民的「健康風險」應先舉行專家會議,在專家會議結束後,再舉行專案小組會議。

然而,第一次專家會議於7月5日才舉行第一次專家會議,會還沒開完,今天就舉行專案小組會議。針對未依程序審查,環保署綜計處長葉俊宏坦承:法院判決後「情勢有變」,所以8月12日緊急開會,環保署有義務加快審查。

官派委員都來了

一般來說,官派的7位環評委員(環評委員總計21位,有7位是官派)通常都不會來開會,今天很意外,國科會、經建會、環保署、農委會的副首長都到了,令人想起95年6月中科三期七星基地環評委員表決那天,也是官派委員全員到齊。彷彿時光倒流。

4年前、4年後,一樣的場景、一樣的戲碼,如果一定要挑出一點點不同的話,4年前,國科會副主委(開發單位)被轟出場,4年後的今天,國科會副主委 陳正宏大剌剌坐在場內,雖然表明自己不會發言,但如此不知迴避,也難怪他會講出「停工不及於第三人,廠商不必停工」這種大家聽了都替他覺得不好意思的話。

結論補件再審

主席、成大教授李俊璋說,本次會議討論「健康風險以外的議題」,結論補件再審。中科管理局下次會議應說明,為什麼當初計算園區每年排放揮發性化學物質(VOC)750噸,之前請台中縣政府協助減量250萬噸,被拒絕後,中科又表示:經檢討可將VOC控制在500噸內。

這實在是太神奇了,只要有人質疑,中科的汙染排放總有辦法變來變去。環評委員質疑中科的計算是不是很不準,應再詳細計算。

另外,中科永久廢水管排放到大安鄉外海,目前還在施工中,但大安鄉公所在會議上質疑廢水管線經過兩個斷層,一旦地震或廢水管滲漏,將汙染地下水。大安鄉自來水接管率只有18%,一旦廢水滲漏汙染地下水,對民眾的飲水安全威脅太大。

這部分留待下周健康風險專家會議時一併討論。可能要在廢水管沿線加裝土壤及地下水監測系統,並提出一旦廢水管滲漏的緊急應變計畫。另外廢水排放到大安溪口,也可能汙染水源,當地有民眾引水灌溉,廢水排放可能汙染農作,大安鄉公所要求廢水管應海洋放流。

環保署下周已排定舉行健康風險專家會議,接著再舉行一次專案小組會議。預料中科三期環評審查會依行政院進度,八月底前補作完成。

違法的環評是個「鬼環評」

此次審查會前,后里農民、環保團體在環保署大門前舉行記者會,白色布條「憲政危機」火紅四個大字。法院已裁定七星基地停工,中科廠商繼續營運、裝機,后里農民廖明田問:「這樣有依法行政嗎?政府為何讓人民如此心驚惶?」

綠黨召集人潘翰聲說,環評結論已被法院裁定無效,一個不存在的東西今天還在持續審查,就是審查一個「鬼環評」,「看看今天環評委員是來收妖、還是會給鬼抓去」,他要求環保署長沈世宏、國科會主委李羅權下台負責。

行政院:裁定停工不及廠商 環團:廠商沒環評要停工

訴訟代理律師林三加表示,法院裁定中科三期停工,國科會說裁定不及於第三人廠商,那表示,友達、旭能不屬於中科三期園區內,而這兩家公司沒有經過環評查就營運,環保署在13日下午三點前勒令廠商停工,否則將提起行政訴訟。

環保團體及后里農民另提出兩點訴求:請馬總統正視台灣憲政危機,制止行政踐踏司法。全體法律學界人士站出來,捍衛台灣司法體系尊嚴。

※ 本文同步刊登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良田戰爭── 新竹二重埔田調紀實(中)

作者:陳建泰(工研院研究員)、黃淑慧(秀明農法農友)、楊秀之(工研院研究員);審稿:吳音寧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新竹二重埔組」成成員共同完成,完整的二重埔系列文章共有3篇,本文為系列的第2篇。

五、自救會

2006年,當自救會發現在第二次通盤檢討,新竹縣政府要在二重埔地區辦理都市計畫,於是開始籌組自救會,據理力爭。

他們充滿創意,5位主要領導人,總是在傳經第與九牧第中間的土地廟裡開會,每次會議之前,先各燒一炷香,請求土地公保佑,並為其見證;也曾在午夜, 蒙面戴安全帽,騎車把宣傳條向冥紙一樣撒的滿街道;魚目混珠,張貼「明文房屋」仲介廣告,隨便寫上價格,甚至「開價就賣!」,而正牌的「文明房屋」則是拼 命撕這些不實的廣告。

只是這樣的同仇敵愾,並肩作戰的時間並沒有持續太久。

地主權益聯合自救會上行政院與監察院抗議

(一)起初的訴求

原本「二重埔地主自救會」提出的訴求是爭取保留地面積60公頃做為優良農業區,想剔除於區段徵收外,但是正因為這60公頃最靠近既成馬路,也是地勢 最為平坦,很多比較靠內地山坡的「地主(仲介商)」能不能翻身就看這一塊能否被徵收然後再重新分配時被分配到這裡,若是這裡保留了,那等於沒有徵收。

在訪談中,雖然對於後來主要領導成員「傳經第劉先生」與「范家洋樓」會分裂的詳細細節有許多說法,但是我認為最底層的原因是對於訴求目標,領導者有不同解讀:

* 「傳經第」:60公頃是要縣府打退堂鼓

* 「范家洋樓」:60公頃是要爭取的目標

(二)內政部都委會686會議之後...

根據公開展覽的計劃書,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686會議所做出的決定,顯然政府對抗爭的解讀與「范家洋樓」的看法一致--進行徵收,但保留農業專區。

因此,計劃書劃定 20.31公頃(4.47%)為「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並說「實際範圍及面積,應於辦理細部計畫及區段徵收時,確定相關地主之意願而定之...」(也就 是說,若是登記超過20.31 公頃,還是有機會將專區擴大),這樣一來,對於客家百年聚落的文化保存、希望繼續務農的民眾出路都有所兼顧。

加上,開發案的歷史已久,許多仲介已經介入很深,許多土地都已經變賣,轉手給投資者,劃定一定區域的保留地,讓開發案繼續,可以為兩造都解套。「范家洋樓」的確對這樣的局勢非常了解。

但是,「傳經第劉先生」認為,保留地全在二重埔,對於三重埔、頭重埔、科湖里想保留家園的人來說,不公平,而且,要保留就要原地保留,不然,灌溉渠 道、田地都要換過,對務農的人來說是非常不利,對想要安居在自己祖先家園的人來說,換到「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根本沒有意願,要顧大局,就要全部保留。

建於民國 41 年的傳經第

(三)「府第測字第 0970129886 號函」的誤解

縣政府依據內政部都委會的決議,於是展開登記作業,開始發文給各地主。公文內容提到「為科學工業園區新竹縣轄竹東鎮區段徵收底價地比例分配時,同意 將全部土地選配客家休閒專用區,請於97年10月15日前,親至或郵寄本府地政處,提出『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選配申請書既預告登記同意書」

其實,就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之規劃,新竹縣政府不僅未曾進行公開說明相關規劃內涵及配套措施,就逕自以公函要求地主配合進行登記事宜,且於公函及登 記同意書中,片面規定「未申請或未檢附檔者,視為不同意選配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並要求登記者同意「不得再依內政部訂頒之相關審議規範辦理變更使用」及 尚未通過之「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草案」相關規定,以及「同意縣府辦理限制處分(禁止移轉)土地權益」等規定。

後更於11月13日之公函要求土地所有權人繳送土地所有權狀(正本)以完成登記,且片面認定無原土地發之選配方式。(資料來源:民國97年11月21日致監察院的陳訴書)

此外,在公文的附記上寫著登記的結果會交由廣昌集團,以執行後續規劃,這在徵收地區,引起軒然大波,認為這是「將土地交給廣昌集團,作為銀行質押」的聲音在整個地區散佈開來,自救會切切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被騙了!」。

然而「范家洋樓」對於這樣的事情,追根究底,並且深入研究法案與相關規定,不斷與縣府承辦人員溝通、查明,並向縣政府爭取作最妥當的登記方式--登 記時可以出示權狀,但不能繳送土地所有權狀正本。衡量局勢(需要顧及投資者的權益、徵收區居民沒有強烈共識、縣政府勢在必得的企圖與專業能力),最後他所 下的判斷是:登記專用區是保留繼續在這裡過擁有祖厝與農村生活的可行方法。

於是他開使積極的把這個消息告訴大家,要大家去登記,讓想要繼續務農的人,把自己的田地挪到「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裡面來,讓保留區的農地盡可能的 大。由於把原來的農地換到客家農業休閒專區,依然是農用,不能變更為建地,所以,的換地比率約8成,也就是一甲地可以大置換回八分地,這與被徵收後,換成 建地只有四成左右,將近多了一倍。

由於民眾對於縣政府缺乏信任,而在自救會裡面,「范家洋樓」的看法,並不為年長,德高望重「傳經第劉先生」的認同,大家對於這樣的一個專用區,認定 它是一個收買民心的騙局,最後的結果,只有5個人登記,保留總面積3.3636公頃,其範圍包括范家洋樓的地。「范家洋樓」與家人終得以在先祖的地上繼續 生活下去。從此,「范家洋樓」退出自救會。

其實,這當中微妙的族群與聚落情節,實際上,外人只能體會一、二,但是自救會的分裂,卻是這次抗爭的最大損失。目前:

* 「傳經第劉先生」繼續抗爭。就等內政部都委會通過徵收案,立刻提出告訴!

* 「范家洋樓」,努力的構思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的未來營運,並持續對細部計畫提出建言。

全台少見的客家雙層三合院 -范家洋樓六、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

論到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雖然我佩服「范家洋樓」的努力,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遇見的,除非有過人的創新思維,否則未來所要面對的挑戰非常巨大。

我認為,家農業休閒專用區表面上是在法制體系下爭取權益的一個勝利,但是實質的效益、對希望繼續務農的農民的工作保障並沒有幫助。首先,都市計畫與 區段徵收,根本就是以開發為導向,以建地勝於農地,以都市代表進步,農村代表落後的思維來運作法制體系,在這樣體系底下的任何勝利,基本上都是損失慘重。

而休閒農業也是一個迷思。一個農村,除非遊客本身長期的參與生產,才有可能一再的往返,也只有尊重、深入了解這個農場的遊客,才能真正的在這裡休 閒,若是這樣,這些人並不能僅僅為遊客,而是一群會幫你照顧莊園的支持者,來到農村,他們認識這裡的花、草、菜蔬和人,也知道如何幫你栽種,颱風天,他們 會在電視機前祈禱守望這個莊園。我認為休閒農業若不轉型為社區形式的經營支持方式,一味以新鮮、體驗、休閒為號召,終將成為過往雲煙。

至於農業,這裡多半為小農,就希望繼續務農的農民來說,原本可以在附近租到大片的土地種植,但是出租的地主不見得也願意把地畫入專用區,而且通常, 他們因為不耕種,換取交易性比較高的建地或是出售土地,會更有吸引力。因此,若是只有自己三分、五分的地,與專用區換地,依照八成的比例算,換得的地只有 兩分四到四分地,根本無以維生,若是要租地,就要跨越一、兩百公頃,四處尋找,這與原來門前就是耕作的田,綿延相連,「換地」與「離農」,幾乎同等。

而論到客家文化,兩三戶人家或是一個大聚落容易呈現多元璀璨的客家文化與傳統?要保持一個文化的慣性與特色,需要的深厚的土地連結與社會氛圍,出了 三公頃的地方就是7倍大的商業區,就是2萬6千人的住宅區。試著想像如果這個休閒園區獲得極大的成功,當有大量說台語的遊客進來時,園區的廣播與導覽該說 客家話還是台語?一個充滿以台語交談的客家園區!?(文章待續)

※本文原刊於小地方新聞網以及台灣農村陣線出版之《2009夏耘‧農村草根調查》

Top

  大埔原地保留 吳揆:絕無可能
摘錄自2010年8月12日自由時報報導

竹南大埔農地徵收爭議案,自救會堅持保留原地、原屋,反對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提出的「劃地還農」易地案;對此,吳敦義繼使用螃蟹與草繩比喻陽台、雨遮的爭議 後,他昨(11日)再以「豹紋斑」來比喻,保留這種「豹紋斑」的農地,卻不做整體規劃,在實務上根本不可行,因為零星農地的四周都是園區,沒有灌溉及排水 系統,也無進出農路,如何經營? 吳敦義說,行政院以自救會會長陳文彬的農地及住宅做為核心,規劃完整的農業專區,這是政府面對事實、充滿善意且具有可行性的做法,希望農民同意這樣的安 排。

對此,大埔自救會表示強烈不滿,怒斥「比喻失當,可恥」!自救會指責說,吳敦義根本沒有考量自救會的權益,原地原屋保留行不行得通?可不可行?吳敦義應該先與自救會協商後再發言。

自救會抱怨說,自從吳敦義在7月22日宣布「圈地還農」之後,中央政府及苗栗縣府迄今沒有一名官員與自救會接觸。

Top

  馬拉加灣劃作國家公園 哥倫比亞海岸保育告捷

本報2010年8月13日綜合外電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哥倫比亞馬拉加灣。照片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會經過幾個月的激烈辯論,並且就在新政府8月7日就任前夕,哥倫比亞政府宣佈將一處大範圍的太平洋海岸劃為最新的國家公園,此處亦為座頭鯨重要的生育地。

環境部長卡洛斯科斯塔(Carlos Costa)於8月5日宣布馬拉加灣烏蘭巴國家自然公園(Malaga Bay Uramba National Natural Park)成立,這個公園將涵蓋哥倫比亞太平洋海岸的中央區域,擁有47094公頃。此區域公認是座頭鯨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繁殖地點,每年約有500到 700隻到訪。

這裡也是60種兩生類、148種海水魚和淡水魚、25種海鳥與水鳥、141種軟體動物、99種甲殼類、400種樹木的家園,擁有眾多沼澤與非常多樣的植被。

「這一個決策讓長久的爭論畫下終止符,並為這個國家與這個區域的未來,開啟了新頁。這是莫大的成就,讓人體認到哥國太平洋岸海洋生態系保育工作的重 要,而這個區域今天以前並未能在哥國國家保護區的體系中佔有足夠的比例。」世界自然基金會哥倫比亞的代表希金斯(Mary Lou Higgins)如此說道。

過去的爭論中,這塊區域究竟應被宣告為保護區,還是要作為新港口的位址,引發了保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激烈辯論。哥倫比亞國家報紙觀察者報(El Espectator)描述這過程可謂該國「近年來最艱難的環保戰役」。

反對公園設置的力量主要來自於商界領袖,他們辯稱馬拉加若設置保護區,將會嚴重限制哥國港口系統的發展。其聲稱該國需要設置一座新港口來應付大型的超巴拿馬級貨運船隻(post-Panamax),現在投入營運的這類船舶正日益增加。

2010年5月,科斯塔表示,政府曾研究在同一地點設立公園與港口設施的可能性,但結論是馬拉加灣的生態系將會因商務船運的增加,遭受無法回復的傷害。

專家們還認為,只要挖深該國現有的布拿溫德拉灣港(Buenaventura Bay port)港區的引航道,便可有效滿足大噸位船舶的需求。布拿溫德拉灣港是哥國在太平洋海岸最大的港口,距離馬拉加灣僅有15英里。

當地非洲裔哥倫比亞人組成的社區全面支持該區成立保護區,認為新保育區的設置將可協助捍衛他們的領域,以及傳統生計。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希金斯女士補充說:「我們對這個決策表示讚許,因為它重視到許多人民的心願與努力;它強化了如國家公園這種政府機關的工作,也加強 了如世界自然基金會這種組織的任務,因為它開創了一條未來的路線,也就是由區域的社區引導之下,調和保育工作與永續發展並進。」

※ 參考資料:WWF新聞稿

Top


 
  美環保署再度定調:溫室氣體是人為造成 有害人類福祉

摘譯自2010年7月29日ENS美國華府報導,王元才編譯,蔡麗伶、莫聞審校

亞歷桑納州的阿帕契電廠,以煤和天然氣為燃料,白色煙霧為排放的溫室氣體。圖片節錄自:ENS(Photo by Lance and Erin)美國環保署最近駁回來自十個單位的請願書,陳情單位包括全美商會、維吉尼亞州、全美最大的煤炭商Peabody Coal等,他們要求環保署撤銷之前「人為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危害公眾健康及福祉」的研究報告。

2009年11月,環保署確認人為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遷,是確實且正在發生的,並且危害人類健康及自然環境。這樣的結論促使當局援用清 淨空氣法(Clean Air Act)規範溫室氣體的排放。但請願團體主張氣候科學不可信,並強調讓IPCC、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全球氣候變遷研究成果受質疑的「氣候門」事件。

不過,環保署7月29日正式公告:經過數月認真審核請願內容和氣候變遷實情後,他們找不到支持該訴願的證據;相反地,環保署更告明確表示「氣候暖化 是確實可信、真實的,也在持續加劇中」。美國環保署署長潔克森(Lisa Jackson)表示,「我們的根據是來自世界各地及美國的科學性報告、資料及數據。而反對者的請願,僅根據是他們自己片面的剪輯、偏離這些報告內文的資 料及捏造的爭議,以便混淆我們的判斷。無可否認的,過量的溫室氣體真的是人類健康福趾的一大威脅。」

美國環保署的新聞稿指出,「科學證據足以支持我們的報告是正確的、令人信服的;現在氣候正在變遷中,正是人類的所造成的。多方面的證據顯示,過去百 年來的暖化、北極冰山及全球各地冰川的消融、上升的海洋溫度、上升的海平面、變調的降雨模式、生態系及野生動物棲地的變遷模式,都確立我們氣候正在改 變。」

抵抗人為暖化說  美國商業團體仍不死心

針對環保署的決定,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傾向再提出上訴,全美商業法律中心(National Chamber Litigation Center)副執行長Robin Conrad說,「美國商會、決策者、商業團體、州政府及全美各行各業,都強烈關注環保署這份報告對就業及區域經濟所帶來負面影響;我們深感失望,環保署 並未檢討以清潔空氣法限制溫室氣體的缺失。我們會再上訴。」

潔克森則回應,只想維持現狀會拖累全美在清潔能源方面的進展,更好的辦法是加入美國多數人的期望──希望更多的綠領工作、更乾淨的能源革新、戒除污染地球和危及國家安全的石油上癮。」

非營利機構「科學家關懷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贊同EPA在科學的基礎上做了對的決定。該聯盟執行長Kevin Knobloch表示,「環保署決定拒絕這些要求,是基於幾十年來的研究及實地觀測,其中包7000個持續取得全球溫度資料的氣象觀測站。暖化警訊已出現 30多年了,而最近十年還是過去130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

Knobloch接著補充說,最近熱浪侵襲讓所有人都受不了,這就是最好的例證──極端的溫度是人類健康一大威脅,如果我們不立刻且大幅減少溫室氣 體排放,熱浪會越來越頻繁且嚴重,最後變成夏天的常態。「熱浪已經導致熱相關的死亡和疾病不斷地增加,特別是窮人、小孩和老人,而且還有變本加厲的趨 勢。」

美環保署一一駁斥「氣候門」質疑

針對訴願指稱,從東英格蘭大學氣候中心流出的電子郵件證實了全球氣溫資料受操弄的陰謀(即所謂「氣候門」事件);美國環保署則回應說,這些電子郵件的內容,只是科學家直來直往地討論從龐雜資料中出現的問題,此說法和另外四個獨立審查的結論也相符合。

訴願者還說,IPCC在2007年出版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整份都有問題。環保署則說在三千多頁的報告中只確認了兩項錯誤:一是喜瑪拉雅山冰河退卻的 速度,二是荷蘭土地低於海平面的百分比;而IPCC之後都已發布聲明更正這兩項錯誤。這兩項錯誤也不影響環保署的決定,也不影響基本的事實──氣候變遷正 在威脅我們的健康和福祉。

訴願者聲稱有些研究並沒有納入IPCC的評估報告中,顯示IPCC偏頗與報告並不可信。環保署則回應這樣的說法「不正確」,「這些研究都納入IPCC的報告裡,該報告已權衡了廣泛的氣候科學探討文獻。」

最後,這些訴願者還說有多個最新研究反駁溫室氣體有害報告的論據。環保署則說這是訴願者「錯誤解釋」了研究報告,其實,他們所列舉的新研究,其結果和環保署結論是相符的;另外還有一些訴願者提出的研究,則欠缺堅實的研究方法來支撐其論點。

延伸閱讀:

撤銷「重新審查『根據空氣清潔法202 (a)條例,溫室氣體危害成因及報告』訴願聲明書」環保署官方聲明稿
氣候變遷組織第四次評估報告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研究:40年後美熱浪天數加倍

摘錄自2010年8月12日大紀元報導

環境團體12日表示,美國東岸今夏氣溫高到破表,若再不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到了21世紀中半,酷熱天數可能將是目前的2倍。國家野生生物聯盟(NWF)在 報告裡表示,華府在2010年有50天達到攝氏32度高溫,但到了2050年可能會暴增為100天。若是污染者能縮減碳排放量,那麼2050年的酷熱天數 將可以維持在55天。

根據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自從1880年開始有可靠測量數據以來,全球在2010年的上半年氣溫創下歷史新高。美國東岸,以及東南岸的7月氣溫高得不尋常。NWF表示,高溫現象應該能讓美國國會警覺。美國國會上個月決定延後全國減少碳排放量的政策立法。

氣候懷疑論者時常質疑,轉換成低碳排經濟的代價是否值得,並指出高溫狀況並非一直持續。美國東岸在去年冬天有破紀錄的降雪量,部分西岸地區今年夏天則比往年來得涼爽。

聯合國氣候小組曾發出警告,若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溫度到了本世紀末,將會比工業化之前高出攝氏6度,使得地球有很大一部分無法再居住。

Top

  守護杉原海岸 海洋健檢與海岸淨灘 志工假期開跑

本報2010年8月13日台東訊,黃苑蓉、潘佳修報導

從今日起(8月13日到15日),台東的刺桐部落將舉辦3天2夜的生態工作假期。來自全台各地的23名志工,將貢獻自己的假期及心力,在這片東海岸最美麗的沙質海岸,進行珊瑚礁健康檢查、為海岸淨灘,加上部落傳統文化的學習,認識當地並用行動愛護這片珍貴的海岸。今年主辦單位更邀請當地人一起來參與淨灘活動,希望增加跟當地人互動的機會,也讓當地人更認識自己家鄉環境面臨的問題。

需要持續關注的BOT開發案

2007年美麗灣度假村在杉原沙灘上棄置廢土,引起了環保人士關注這棟海岸大型違建度假村的問題,並提起行政訴訟,用行動關心這片海岸。至今年,行政訴訟、環評等仍在進行,廠商理應停止動工。但是,根據當地居民表示,前些時日下海游泳時,發現靠近飯店附近的珊瑚礁,有大量沙塵覆蓋、甚至白化的現象,不知是否有直接的關聯,令人擔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主任孫秀如表示,希望藉由這樣珊瑚礁總體檢、海岸淨灘的活動,讓全台各地的社會大眾,不僅認識這個美麗的部落,更能持續關注這片海岸所面臨的危機。

越來越多在地人參與 

刺桐部落志工黃苑蓉表示,2009年開始舉辦杉原生態工作假期,到今年7月的建築營、8月的生態工作假期,每次的活動,其實都是在累積與居民互動的機會。逐漸的,當地人也開始想參與其中。像今年的志工分享會就在鄰居家的庭院舉辦,相信會是一個熱鬧溫馨的部落聚會。來台50年的瑞士籍神父魏主安,也熱心提供馬蘭天主堂作為此次室內活動的場地。

珊瑚礁體檢及淨灘

明(14)日志工們將分成兩組行動;潛水組將為杉原灣的珊瑚礁生態系進行穿越線調查,今年已經是民間參與「珊瑚礁總體檢」的第3年。去年珊瑚體檢適逢八八風災後,海灣內的珊瑚礁生態系受重創,海岸居民生活所需的魚獲量明顯減少,至今八八風災剛屆滿周年,杉原灣的珊瑚礁復原情形如何,就看今年的體檢結果了。

淨灘組的志工,14日上午將自杉原海岸南礁開始淨灘,預計淨灘至中礁海灘(即美麗灣BOT飯店前方),由於海岸垃圾往往來自人們不良的習慣,或不經意的疏忽。淨灘組將在下午進行「海洋廢棄物分析」,以便釐清「為什麼這裡會有這種垃圾,它是怎樣出現在這裡的,垃圾對環境會造成什麼影響,最終會如何影響到自己的健康...」這些問題將由志工從海灘垃圾中找出答案!

此次的工作假期由台東縣卑南鄉富山社區發展協會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及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協辦,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城鄉分署、阿拉善生態協會台灣分部提供部分贊助。負責此次活動的富山社區發展協會表示,歡迎台東當地社會大眾14日一起加入淨灘行列,共同來維護自己的家鄉環境。報名請洽刺桐部落志工黃苑蓉,手機:0932-959-812 ,信箱:farandaway.tw@gmail.com

※美麗灣相關報導連結
台東環境保護聯盟 http://taitung-place.blogspot.com/
台東美麗灣開發案 杉原海岸不再美麗 http://e-info.org.tw/node/28641
2009台東杉原生態工作假期報導 http://e-info.org.tw/node/46789

Top

 
論壇:大埔事件:不方便的真相

作者:蕭戎

大埔現象的檢視

這些日子以來沸沸揚揚的強制徵收農地事件之所以能夠引起憤怒,根本的理由並不在於可憐與苦情──倘若如此,則苗栗縣長因其堅定意志受挫而表露的鬱悶 與哀嘆,多少也應得到些許同情與慰問。而那憤怒也不會僅僅只是因為老農與田能勾起對於兒時記憶的緬懷──倘若如此,則如《艋舺》情節的、那因著年輕氣盛的 打打殺殺或許也能成為某些人珍視的對象,可見前述的緬懷必定還得包含某種更深刻的意義。

而我們能說那憤怒僅僅是因為政府無視於台灣人民的糧食安全、進而會威脅著民眾未來的生存與幸福嗎?啊,我們真的要很謹慎地做出這種表達,因為倘若僅 僅只是做如此簡單的思考,那麼稻農很可能也就被我們簡化為生產稻米的工具,果農則成為生產水果的工具,漁民則成為生產或捕捉魚類的工具......。

並且這一系列的運動,就很可以被簡化為一種未雨稠繆的、對於「政府在威脅我碗裡的食物」的不滿。這種訴諸於自利的想法或許很有效果,但卻是狹隘的。

這並不是說這種警覺是不重要的,只是,我們只需靜心一想就能知道,此時此刻也有許多人能以同樣自利的──同樣顧念著飯碗的──理由來表達他們對強制 徵收的贊同,因為他們或他們的親人或許正好就從事於──或有機會從事於──高科技產業、房屋買賣、建築與裝潢、公共工程等工作,並且他們可能也仰賴著這些 工作來維持生計。他們也希望哪天能夠開車載著自己的家人在故鄉逛逛時,介紹一下自己未來的工作地點離家很近,不必再離鄉背井......。

於是,難道我們能夠為了未來的生存問題而忽視某一群人眼前的生存與幸福嗎?這豈不是不一致嗎?這是否也是訴諸於一種集體的暴力呢?

倘若我們沒有別的思考,那麼近日由政府高層傳出的解決方案就看似十分妥當嘍!因為它要劃定一塊同樣大小的區域、讓農地被徵收的農民可以繼續從事農業生產── 這可堵住某些對於政府威脅糧食安全的批評了,而它似乎也能止息那些對於老農因為離農而找不到謀生工作的擔心。

在此情況下,倘若我們還要批評科學園區的成立依舊會造成對這新劃設的農地的汙染,喔,那政府官員可就要大大的懷疑這背後是環保團體在利用農民與徵地 事件博取同情、而其實是想要反對科學園區了。這理由很簡單,因為大埔農民一開始並不是打著反科學園區的口號,但現在卻又「改口」──這個字帶著狡猾的暗 示。

於是,當焦點被順利地轉移成科學園區之爭時,它就能觸動更多擁有潛在利益者的神經,而為此事件增加更多的變數。

但或許我們還可以質疑那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毀稻事件又該如何善了呢?雖然政府對此還沒有什麼配套出現,但請讓我們參考台灣社會文化來試想,要對付大部 分信仰瑪門、並且記憶力極差的台灣人民,其實只要祭出高額的補償金、外加總統、行政院長與縣長煽情的90度、30秒鞠躬道歉就大概可以消解輿論的怒火了。

因為當這些配套都湊齊時,台灣社會就會吹來一股及時的東風,即是:「這樣做應該夠了吧,再多就是貪心了,人要知足,大家各退一步不是很好 嗎?......」。這種論調有些類似於過往旁觀夫妻吵架而逐漸感到不耐、準備離去的那種心態,它不在乎各退一步之後,一邊可能是辦公室的皮椅,另一邊卻 是懸崖。而也就是在這種「歹戲不應拖棚」的普遍相信之下,台灣才總是無法產生所謂的「轉型正義」。

農民北上抗爭,呼籲大眾對正義的重視(攝影/鐘聖雄)
農民北上抗爭,呼籲大眾對正義的重視(攝影/鐘聖雄)

不方便的真相

而當我們從一個更廣的視野來觀看那爭議的雙方時,其實有某種想法可能是更令人擔憂的,那就是一種對於「方便與否」的計算。即我們雖然心疼大埔農民被 逼迫受害,但我們卻也困擾著、倘若沒有土地徵收這項工具,我如何能夠有高鐵可搭、有高速公路可走呢?我如何能夠有公園來散步遊玩呢?台灣許多基本而重要的 建設又該如何推動呢?

唉,雖然科學園區的建立總會在起初聽到一些些土地被徵收的居民的不滿,不過科學園區感覺上應該比石化園區要來得好吧?台灣的產業不就是要更進步嗎?

又換個角度來想,雖然我非常不滿今日執政黨以此工具來從事那些令人生厭的建設,但或許哪天政黨輪替了,我所支持的政黨又怎能不需要它呢?再換個角度 來想,我每天走的馬路、甚至是居住的住宅區,不常常也是徵收重劃得來的嗎?難道我要批評我目前所享受著的、並且可能對其感到滿意的生活環境嗎?

──能夠刺激這種反省的另一種常見聲音是:「最好這些反對徵收的人就不要用馬路、不要使用任何在徵收過程中有產生任何不滿與怨言得來的公共設施與環 境」。於是在這種種思考下,我們最好選擇讓徵收爭議裡的某一部分留白,我們最好選擇不要把大埔農民的財產權講得太高──而這其實就是替自己、也替未來有所 保留。

這種對於方便與否的計算很可能讓我們在爭議上失焦,以致於我們可能期待的是「在不傷害強制徵收這工具的威力的情況下」的兩全其美,我們要繼續維持這項工具凌駕於個人財產權之上的驚人力量,以備未來之需。

所以保持著這種主張的人,他理應就不會在支持大埔農民時向批評者吐露出「如果哪天你家也被徵收你會怎麼想」的說詞,他其實不能接受土地徵收要因著每個人護衛自己的財產權而產生過高的門檻的這種後果,以致於先前提到的行政院的解決方案或許會很對他的胃口。

從不方便中得出進步

但這種姿態是令人無法認同的,即因著日後壓迫其他人的方便而選擇壓低批評的音量、或選擇另一套閃閃躲躲的說詞,這其實在某個意義上是教人感到不齒的。事實上抬高──或說是重新擦亮──人民的財產權有什麼不妥呢?

從歷史的意義上來說,這其實能夠產生兩種好處。首先,當我們重新肯認人權的崇高地位後,當政府在面對需要人民配合進行財產的更動的計畫時,它就必須要更清楚地說明關於該計畫的種種想法、計算考量與配套,並辯護其之於公眾的正當性──而這正是目前台灣最最缺乏的!

沒錯,就是講理!政府的施政自此以後必須更嚴肅地建基在合理性上,這不是說政府就從此放棄了干涉人民財產的公權力,不,只是它必須「合理」。從此回 頭看大埔爭議,我們就要發現政府根本沒有意願在合理性上有所著墨,而總要以法律規定來模糊焦點,而事實上這也就肯定了台灣在「講理」上絕對有進步的空間。

其次,這也就意味著台灣社會必須加倍地看重教育,因為除非人民對公共利益有某種程度上的共識,否則權利也可能會成為一道道阻擋美善價值的自私的壁壘──這裡的自私可以從權利來評價、也可以超越權利來評價。

就前者而言,人們可以只顧念自己的財產權、而對於興建新學校背後所關係著的許多兒童的教育權漠不關心,或者可以在面對他人的苦難與權益受損時、以自 身的權利不容剝奪──例如在特殊情況下卻不願提供房屋來協助救災──作為不肯伸出援手的理由。於是在某個意義上,我們將可以從人權的內涵來批評這些不顧他 人權益的作為是種自私。

又就後者來說,我們其實更可以「愛」的標準來批評那些躲在權利背後的自私自利,因為愛者總是放棄自身的權利去愛,如同一個熱愛自然的人可以放棄一片 可從木材生產中獲利的森林、使其作為野生動植物的棲地;一個熱愛文化藝術的人也可以將自己的土地讓出來、供作興建圖書館與美術館之用;一個熱愛歷史記憶的 人也可以將自己擁有的古老建築捐獻出來、成為地方共同回憶的座標。

他們雖然放棄了權利,但卻成就了美善,但如何讓大眾擁有這樣的眼界與胸懷,教育絕對是我們必得重新檢視的部份。

此外,呼應著之前所提到的,這也會使我們加倍地看重應當在教育裡教導如何「講理」──而不是講分數、講排名、講學歷。唉,由此反思台灣的教育內容, 就要發現它真的是非常的奇特,更令人感到痛苦!因為一個學生在十餘年的教育裡被裝備的就常常只是「答題技巧」,甚至在學習時,明明合邏輯也合理、但卻不合 乎標準答案的答案就不會被承認是答案,

如此一來我們要如何怪罪那些「依法行政」的公務員呢?他們不也就是依循著這種「答題技巧」在謀生嗎?我們的教育何時記得加入那關於正義的內涵呢?而不從教育做起──這教育是廣泛地包含著社會教育──我們怎能奢言這次反對強制徵收的運動能算是一種「進步」呢?

總之,重視人權並非只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不方便,它還會催逼著我們要進步。例如「公共利益」其實就是一個值得我們深究與討論的出發點,因為它就常常關係著我們對於社會事件的評價。甚至,當我們開始關注那非人的自然物時,我們更要好好地來檢討一下公共利益的內涵──

白海豚能被視為組成公眾的一份子嗎?牠們的利益能被算是公共利益嗎?如果不是,那麼我們是否就只能想盡辦法去尋找「白海豚對人類的好處」作為運動說 帖呢?如此一來白海豚自身的利益又該在什麼樣的基礎上得到保全呢?而這些其實都是值得我們繼續深思的問題,而不只是繼續等待下一場災難的來臨。

種在總統府馬路上的稻子,沒有期待在每個人的心中結穗(攝影/鐘聖雄)
種在總統府馬路上的稻子,沒有期待在每個人的心中結穗(攝影/鐘聖雄)

結語:另一種不方便

最後,這裡還有另一種不方便,也就是「持續關心社會」之於我的不便,就是「掛念著別人的不足與痛苦」之於我的不便,就是「持續地為別人付出」之於我 的不便。老實說,想過著舒爽的生活是大部分的人們一致的期望,雖然人們也不是不願做些善事,但因為生命與精力十分有限,於是選擇讓自己「過好一點」總會比 讓良心「好過一點」要來得划算,不是嗎?

因為參與在追求社會公義的行列裡,它常常得不到什麼實質的好處,倘若其中有人是圖謀讚賞、感佩、名氣、熱血的形象、顯示自己的超然不群、或期望在歷史上留名......,唉,這些到頭來──除非你有超人的自我催眠能力──常常只會褪色成一堆空虛。

〈傳道書〉早已表白「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 事。......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傳1:3、9、11、 14)。

所以,有多少人曾經湧起過一陣熱血,但之後就迅速地回歸到冷漠「務實」的行列裡呢?又有多少人逐漸變得扭曲,把社會或環境抗爭當成「永續事業」在經 營呢?今日我們在大埔事件裡所見到的正向力量的蓬勃、盛況,其中有多少小苗能夠順利長大呢?又有多少小苗總會毀在這文化的怪手底下呢?我們的社會何時能夠 超越這種不方便?而我們的社會又能憑著什麼支持這樣的超越?

啊,這些思考並不是要拙劣地搬弄一些玄之又玄的概念,我以為這反倒是十分真實的,它其實是歷來種種社會與環境運動背後潛藏的問題。我們或許可以進駐 凱達格蘭大道,我們或許可以贏得媒體大量──但長遠看來其實短暫──的關注,我們或許可以順利修法、替農民爭回本應屬他的權益、又就權益的侵害獲得補 償......;

但或許我們也可以嘗試著用10年、50年、100年的眼光來深思,深思那無形文化的建設。只是,像這樣的志業就又是另一種不方便了。

※本文轉載自小地方新聞網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陳姿穎‧網編:陳姿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