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10.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百分百愛山林,全民牽手走步道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水產出版社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苦勞網
推薦瀏覽
台灣生物多樣性入口網
濕地保護聯盟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荒野保護協會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溪流環境協會

 
  新莊捷運工程危及樂生老建築  院民激憤陳情


攝影:陳錦桐

【相關連結】
捷運工程隱含危機 居民安全無人負責

搶救樂生 台灣團體將至華府爭取國際支持

爭議數年 樂生還是拆了…
樂生院保留爭議 政院仍扮不沾鍋

樂生療養院隨著捷運工程應聲崩裂的縫隙不斷竄升!不滿捷運局未如承諾公佈地質調查以及在安全的前提下施工。院民表示捷運局遇到裂隙只會填補白膠,只是安慰院民,院民心裡根本不相信能安全,而越來越大的裂縫更無從填補。

退休工程師王偉民說,鑽探工程還在進行,只要一往下挖,房舍就會產生裂縫。而從5月份陸續出現的裂縫, 也早在3年前就預料到了,他說,那時就該從原設計找出問題解決,否則發生豪雨、地震,不只院民、捷運也會受影響。

精采內文

 
 

生物多樣性:長短耳之戀:長耳鴞與短耳鴞

作者:曾翌碩(台中縣野鳥救傷保育學會解說教育組 組長);圖片:林文隆

短耳鴞和長耳鴞是秋冬期間才會出現在台灣的遷徒性候鳥,分類上同樣都是屬於耳鴞屬的成員,羽毛覆蓋下的耳孔比例大而明顯,除了形狀大小不同、高度也各不相同,有助於產生立體聽覺,對於聽力定位、捕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觀察牠們頭頂上的耳羽長短,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二者間的差別。儘管外觀有些相似,生態習性卻截然不同。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莫聞

住在松山機場周邊,每有中型班機起降,就得承受瞬間至少101.7分貝噪音的干擾,居民已經受不了啦!環保署空保處承諾1個月內召開協調會,預估最快明年10月可以重繪等噪音線圖,擴大噪音防制區。

墨灣漏油舉世震驚,也引發若干連鎖效應,其中在飽受戰火摧殘的產油大國伊朗,也興起油業總體檢的浪潮。該國石油業者普遍認為他們雖然有處理漏油的經驗,但技術與設備卻仍老舊,亟待強化。

世界各地農地持續流失問題引起聯合國重視,農糧組織近期召開大會討論到,食品安全也受到一系列「強奪土地」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大片土地被租賃給外國投資者,而不允許當地人民使用。還有專家討論到,保護區增加,原始林卻減少,其中流失最嚴重的是巴西,巴布亞新幾內亞次之。中國一項統計則發現,黃河上中游,5年減少入黃泥沙20億餘噸,意味著國土治理的強化有所成果。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生技園區修正案何來肯定呢?

作者:林子淩(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

環保團體9月28日在中研院提出202兵工廠部份用地興建生技園區修正案的說明會中大聲疾呼,不管是先前的9.6公頃或是修正後的4公頃,都希望中研院能放棄開發這塊台北市少數且大面積演生溼地的想法。這樣ㄧ場公開由公民參與的討論,對於中研院和環保團體與人士都是值得肯定的教育示範。至少,不須像國光石化、中科園區、台26線和台東美麗灣開發案,都在進入環評之後,各項錯誤的行政措施與環評錯誤才一一被揭露,實為難看。 精采內文

 
 

新莊捷運工程危及樂生老建築 市府不停工 院民激憤

本報2010年10月1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陳錦桐攝影

樂生療養院隨著捷運工程應聲崩裂的縫隙不斷竄升!不滿捷運局未如承諾公佈地質調查以及在安全的前提下施工,上百位來自民間社團、青年及樂生院民昨(11)日前往台北市政府前抗議,要求捷運工程立即停工、市長出面道歉。市府前警力密佈,卻遲遲不見官員出面回應,現場群眾激憤。

市府方面稍後由捷運局北工處副處長謝宇珩出面說明,雖一再強調捷運局關心院民的安全、否認繼續往下開挖,但民眾毫不領情,認為未解決樂生院民續住安全,數度打斷謝宇珩發言。

市府秘書表示9月20日會提供地質調查報告,但樂生院民一直未收到任何資訊。即使是續住區,屋內的裂隙仍隨著工程敲打竄動。院民表示,遇到裂隙只會填補白膠,只是安慰院民,心裡根本不相信能安全,而越來越大的裂縫更無從填補。更有院民表示,工程都是晚上9點才進行,2、30部卡車駛入,做到天亮。院民林素鳳即說,為什麼不光明正大的施工?

關心院民權益的「青年樂生聯盟」成員洪申翰說,去年出現裂縫,北市府只以房舍老舊塘塞,「當時若停工,就不會有今天這種下場。」

退休工程師王偉民說,鑽探工程還在進行,只要一往下挖,房舍就會產生裂縫。而從5月份陸續出現的裂縫,也早在3年前就預料到了,他說,那時就該從原設計找出問題解決,否則發生豪雨、地震,不只院民、捷運也會受影響。

樂生保留自救會對樂生院的裂縫一天天擴大,擔心為地層滑動之前兆,可能釀成如同「北二高」走山悲劇。樂生保留自救會長李添培也提到市政府口口聲聲說在安全前提下施工,卻罔顧工程安全不斷施工,危及歷史建物、文化景觀以及漢生症患者的權益,認為北市府完全是欺騙。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北區工程處處長吳沛軫表示短期安全評估已獲得台灣省大地技師公會確認,目前工法不會產生問題;也否認往下開挖及夜間施工。目前做的是增加邊坡安全的基樁工作、加設排樁,約需幾個月時間,不是復工,而這些工作完成之前不會挖邊坡。大地技師公會9月完成的只是短期的地質評估,還須長期的評估,預計2011年4月完成。開挖會引發效應,但未到危險程度,吳沛軫表示「不能咳嗽就說快死了」。對於為何不提供已知資訊給院民,吳沛軫只含糊回應溝通很多次了。

捷運局表示,目前邊坡施工均依大地技師公會之建議進行,依據該公會之評估,現況邊坡穩定及建物裂縫狀況已獲得有效控制,該區域邊坡已暫緩進行向下開挖。

樂生保留自救會表示,調查報告既然須等到明年4月,在無法判斷安全前提下,應停止施工,並表示若一週內沒有任何回覆,不排除持續到市政府的行動,直到北市府正視此項訴求為止。

樂生療養院「裂縫」簡史:

2010年5月,樂生出現大規模的裂縫,並延伸到院民續住房舍,導致房舍傾斜,嚴重威脅院民生命安全。

8月13日停止施作後,捷運局與大地工程技師公會前往院區會勘,並委託大地技師公會針對目前情況進行地質調查報告,捷運局北工處也承諾「待評估報告出爐,確認安全無虞再行施工」。

8月31日時北市府秘書長也表示,9月20號會有地質調查報告出爐。10月11日經社運團體抗議,捷運局才說要到2011年4月才會有長期完整的報告。

Top

 
 
 

長短耳之戀:長耳鴞與短耳鴞

作者:曾翌碩(台中縣野鳥救傷保育學會解說教育組 組長);圖片:林文隆

短耳鴞和長耳鴞是秋冬期間才會出現在台灣的遷徒性候鳥,分類上同樣都是屬於耳鴞屬的成員,羽毛覆蓋下的耳孔比例大而明顯,除了形狀大小不同、高度也各不相同,有助於產生立體聽覺,對於聽力定位、捕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觀察牠們頭頂上的耳羽長短,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二者間的差別。儘管外觀有些相似,生態習性卻截然不同。

老天爺在我臉上打了「X」:長耳鴞

體型較小的長耳鴞是森林性的貓頭鷹,牠最大的特徵,就是雙眼間有兩道白色羽毛,橫越面盤,形成一個白色「X」。而牠的頭頂豎立著兩簇黑黃相間、長長的耳狀羽,但這兩簇耳狀羽其實和耳朵無關,只是因為看起來很像哺乳動物的耳朵,人們才習慣稱之為耳羽。

長耳鴞喜歡棲息在闊葉或針葉喬木的高枝上,而牠們有某種「戀家癖」,經常待在同樣的樹枝,除了吃、喝之外,拉、撒都在上頭解決,也因此牠們的居處下方遍布排泄物,老是髒兮兮的,這也成了搜尋牠們的最佳線索。

長耳鴞只在過境期間,才會短暫停留於河口地區,等體力恢復後就會再沿著溪飛往上游的森林度冬或繼續未完的遷徒旅程。在台灣的度冬地點多半出現在中低海拔的次生林和針葉林(人造林)內,牠們通常獨來獨往,入夜後沿著道路兩側邊緣之間覓食,以鳥類和鼠類為主要的食物來源。

白日出沒的影子:短耳鴞

相對而言,短耳鴞頭上的耳狀羽並不明顯,只有警戒時才會豎起,扁平的頭部是辨識牠們的重要特徵。通常棲息在中、下游開闊農耕地、草原和機場內,出沒於空曠處,屬平原性貓頭鷹。

偶爾在白天出現的短耳鴞常被誤認為日行性猛禽,但其實牠們還是夜貓族,一般會等到完全日落後 1小時左右才開始,如遇連續降雨或天候狀況不佳的狀況,則會提早於黃昏時開始覓食。夜晚的活動模式則呈間歇性,天亮前就會返回日棲點。目前觀察的結果是,來台灣度冬的短耳鴞每年似乎都會使用同一個日棲點。如果在白天若受到短暫驚嚇而被迫飛離,在干擾結束後經過數小時,仍會再度返回原來的位置附近停棲。

為躲避狂暴的東北季風吹拂,短耳鴞在白天會縮著身子緊靠在低矮的地面灌叢旁或隱身於田間的防風林內停棲。和長耳鴞一樣,牠們也是獨行俠,在日棲點偶爾會看見2-3隻一同出現的情形。

短耳鴞也是飛行高手,牠們飛行時安靜無聲,能捕捉獵物於無形,有「閃靈殺手」之稱。運氣好的話還能看見短耳鴞在空中表演定點振翅不動的飛行絕技。主要的食物來源是平地常見鼠類,捕食鳥類和昆蟲的比例較少。在吐出的食繭內甚至發現過蚯蚓。

而度冬短耳鴞有90%以上以田間野鼠為食,因此和草鴞一樣深受毒鼠藥濫用的威脅。

※ 看完了台灣12種貓頭鷹的小故事,不知您是否意猶未盡?下週的生物簡介專欄將為您帶來同樣神秘、甚至擁有更多秘密的「夜婆」——蝙蝠,敬請鎖定下週內容。

Top

 
 
 

松山機場實測 中型飛機噪音101分貝

摘錄自2010年10月12日自由電子報台北報導

住在松山機場周邊,每有中型班機起降,就得承受瞬間至少101.7分貝噪音的干擾,早已超越了人耳65分貝的容許值。

松山機場周邊居民權益自救會在8月26日、9月17日及10月10日在松山機場附近停車場,持專業分貝器記錄飛機噪音,發現中型客機帶來了101.7分貝、108.8分貝及105.7分貝噪音。已有民眾因為噪音太大,得了睡眠障礙症或精神耗弱症。

環保署空保處科長周禮中坦承,人耳若長時間接收60到65分貝以上噪音,就會影響學習及工作效率。

居民質疑,噪音防制區內的住戶約10萬戶,10年來僅完成5092戶補助,速度太慢。

周禮中回應,北市環保局公告的松山機場附近的噪音防制區,依分貝強弱分為三、二、一級防制區,目前已完成補助第三級防制區中的5092戶;補助緩慢的主因是民航局在85年起按飛機起落架次徵收噪音防制費,但96年起高鐵通車,松山機場營運量縮減(目前一天約110架次),噪音防制費只剩4千萬元。台北航站副主任倪振仕說,噪音補助無法一次完成,因此由高80分貝補助到低60分貝,目前已補助到69分貝。

周禮中說,環保署將在1個月內召開協調會,討論如何加快腳步提高隨架次徵收的噪音防制費,或是參考軍用機場標準,編列公務預算。預估最快明年10月可以重繪等噪音線圖,擴大噪音防制區。

Top

 

墨灣漏油連鎖效應:伊朗興起油業總體檢

摘譯自2010年10月7日ENS伊朗,德黑蘭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莫聞審校

波斯灣南方142公里處,石油鑽井平台。圖片節錄自 Malcolm Howell相本。經過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伊朗的業內專家開始思考,他們的國家在發生類似事件的時後將如何因應。

儘管經歷過戰亂的伊朗對陸上漏油處理經驗頗豐,但他們對近海漏油事件的處理能力則較為薄弱,若海上發生重大事故,將可能難以應付。

由於墨西哥灣環境受到破壞的程度十分明顯,伊朗總統艾馬丹加(Mahmoud Ahmadinejad)與伊朗石油業幾位高級官員對抑止漏油事故提供了協助。

由於美伊朗關係冷淡,華盛頓方面幾乎沒有認真的對待來自德黑蘭的建議,更不用提實質的協助了。因此,伊朗國內的一些媒體採取了不同的看法,建議官員們將焦點集中在國內,將美國的問題放下。

這些論點其來有自,納夫特沙爾(Naftshahr)陸上油井大火發生之後──這場大火發生在5月下旬,緊急動員救援團隊花費了5周的時間才撲滅,還影響了一座因墨灣事故而提昇產量達60%的油井。

墨灣漏油事故以及納夫特沙爾大火後,伊朗國內舉行一連串會議,討論在這樣的事件中,如何調整與管理石油業的生產。

在7月下旬的一場高階會議,聚集了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的高層,並提出了兩點建議:培訓處理海上漏油事件的專家,以及取得適當的設備──不論是在伊朗國內製造,或是透過非官方管道由國外所取得。

國家近海石油公司(National Offshore Oil Company)常務董事Mahmoud  Zirakchian指出,海底鑽探部門缺乏現代化的方法和技術。Zirakchian應該知道,在19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不僅是老練的鑽井隊,連一般大眾都學會了艱難的滅火工作。

波斯灣海上鑽井平台受到攻擊之後的大火,平均要花六個月的時間才受到控制,而維修工作則持續數年,在某些情況之下,問題至今仍未解決。這些經驗意為著伊朗的石油從業人員,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時,能有效的幫助撲滅油井大火。

不過一位不願透漏姓名的專家指出,伊朗對於撲滅大火方面可能很在行,但是所用的方法卻已經過時。

這名專家說,「我們使用的傳統方法稱為『直接滅火法』,先撲滅井口的大火,然後用混凝土與泥巴灌入,如同他們所說的,將大火悶熄;而現代化的已經沒有人會直接撲滅大火,而是在遠低於井口處鑽一個水平的洞,從那裡灌入混凝土與泥巴。」

墨西哥灣的油井深達1500公尺,另一名伊朗的石油專家說,伊朗處理離岸漏油事件的能力「是90公尺」。

一部分的問題是,伊朗有許多石油業相關設備,包含控制漏油的設備仰賴進口。而6月份最新一輪美國與聯合國對伊朗的制裁,令取得這種科技變得更加困難。鑽井部門的專家指出,「伊朗許多海上鑽井作業依賴外國公司。我們甚至沒有足夠的鑽井設備與海上平台。伊朗最有經驗的焊工也沒有在40公尺以下深度作業的經驗。」

除了過時的技術,伊朗的石油業也面臨人才流失,有經驗的人不斷去別的地方工作。

根據伊朗國家石油探勘公司前執行長莫哈德(Mahmoud Mohaddes)指出,「我們不斷的訓練新人,但是當我們國外以及區域的競爭對手,支付他們數倍的薪水之後,我們無法留住他們。」

除了薪資方面的考量,伊朗的鑽探業的安全紀錄遠低於國際間的標準。從伊朗國家鑽油公司(NIDC)去年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8年間,每1億工時就有20人死亡,而國際的平均值則是3人。

一位NIDC的中階經理作出結論說「如果這個國家想要幫助別人,首先要先努力解決自己國內的問題。特別是,身為國際油業大亨,要更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Top

 

食品安全專家對「強奪土地」提出警告

摘錄自2010年10月12日大紀元報導

來自聯合國成員國的幾十名代表這個星期在羅馬舉行會議,討論對食品安全的威脅,如價格上漲和大面積收購農田,也被稱為「強奪土地」。自從食品安全委員會將成員國範圍擴大到非政府組織、私營企業、慈善機構之後,這是他們第一次舉行會議。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最新發表的報告說,由於自然災害,衝突和不健全的政府機構,有22個國家面臨長期飢餓的危機,這就產生了長年饑荒和食品安全的問題。

專家還警告說,食品安全也受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陸一系列「強奪土地」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大片土地被租賃給外國投資者,而不允許當地人民使用。

Top

 

聯合國評估:保護區增加 原始林卻減少

摘譯自2010年10月6日Monga Bay綜合報導;張景雲編譯;陳韋綸審校

一項由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新做的全球森林存量評估顯示,自2005年起,雖然保護區域增加,原始林仍持續喪失。

巴西的總原始林消失量在2005-2010年間領先所有國家,每年消失230萬公頃。接著為巴布亞新幾內亞(每年42.7萬公頃)與加彭(33萬公頃)。今天的原始林佔全球森林區域的百分之36(14億公頃)。81個國家報告他們已經無原始林覆蓋,雖然某些案子可能是因數據不足。FAO的報告指出,雖然2000年代毀林的速度比1990年代慢,森林消失的速度在此十年的下半加快,由巴西領先(每年219萬公頃),依次為澳洲(92.4萬公頃)、印尼 (68.5萬公頃)、奈及利亞(41萬公頃)與坦尚尼亞(40.3萬公頃)。但巴西的速度與2000-2005年相比,實際上是趨緩的,該時間內每年消失 309萬公頃。

※參考資料:Monga Bay報導

Top

 

黃河上中游 5年減少入黃泥沙20億餘噸

摘錄自2010年10月10日新華網西安報導

從黃河中遊水土保持委員會第10次會議上了解到,「十一五」期間,黃河上中遊的7省、區,經過水土保持治理,生態環境得以好轉,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

黃河上中遊地區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6萬平方公里,其中,建設基本農田1030萬畝,營造水土保持林草5500萬畝,實施生態修復1.24萬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壩3949座,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萬平方公里,年均減少入黃泥沙4億多噸。

通過預防保護與生態修復,黃河上中遊各地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在加強對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監管的同時,對擾動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各類生產建設項目嚴格實施「三同時」制度,實現了由事後治理向事前保護的重大轉變。

青海黃河源頭地區預防保護工程已完成生態修復示範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等省(區)通過封山禁牧、輪牧休牧、舍飼圈養等多種措施。

Top

 

論壇:生技園區修正案何來肯定呢?

作者:林子淩(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

環保團體9月28日在中研院提出202兵工廠部份用地興建生技園區修正案的說明會中大聲疾呼,不管是先前的9.6公頃或是修正後的4公頃,都希望中研院能放棄開發這塊台北市少數且大面積演生溼地的想法。這樣ㄧ場公開由公民參與的討論,對於中研院和環保團體與人士都是值得肯定的教育示範。至少,不須像國光石化、中科園區、台26線和台東美麗灣開發案,都在進入環評之後,各項錯誤的行政措施與環評錯誤才一一被揭露,實為難看。就在欣慰202兵工廠公民教育的示範的同時,沒想到中國時報10月6日以社論的高度大篇幅的打壓環保團體人士的參與,且以似似而非的論點吹捧中研院開發202兵工廠必要性。這些不適論點包括:

一. 批判環保團體「全不退讓」的態度:

或許張曉風女士比喻202開發案的用語過於強烈,但是這也只是凸顯這塊台北市少數且大面積完整綠地的完整性。其實在前ㄧ次的會勘時,來自台北不同領域關懷這件事情的環保公民的立場就很清楚。為何中研院如此天真的以為集結院內各領域的專家將開發量體降到4公頃,就能改變環保公民的想法呢?馬總統與環境基本法都很清楚宣示「環保優先」的憲法保障基本理念,難到中研院不知嗎?

二. 降低開發量體不等於不傷害環境:

雖然中研院大張旗鼓的集結其院內專家,特別是包括院內的動植物和保育專家,將9.6公頃降至4公頃的開發。但是,讓筆者無法信服的是這些常在其他開發案為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育發聲的中研院保育專家們,為何連202兵工廠這塊綠地上有哪些動物、植物,生態,有哪些特有種,都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資料,更何況中研院一天到晚要SCI,高Impact Factor 的文章發表來直持他們的研究呢?為什麼連自己家旁邊的ㄧ塊綠地,都生產不出任何的研究論文,去說服環保公民開發這塊綠地會不影響這裡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的基本服務功能呢?

三. 「群聚」效應的謬誤:

社論中以生技發展的特殊性,強調以中研院研究能量為首的「群聚」效應為應開發202兵工廠的絕對必要性。這是非常大的謬誤。「群聚」不是生技產業才獨有的效應,光電、石化產業等等都需要群聚效應的才能發展,不然不會有中科三、四期和國光石化的大型開發案的問題出現。相對於國光石化是生產乙烯的上游,提供園區內各中下游製程的需求,中研院也想當生技製藥產業的上游,將其由實驗室發展出的成果,轉給園區內的中游廠商進行測試。然而,國光石化的理由是乙烯運輸危險,哪生技製藥的理由是什麼呢?為何如社論所說「蚊子園區」不可?有什麼東西是運輸上危險的嗎?如果群聚效應如此重要,那為什麼不可以把中研院生技相關的研究單位搬到這些已規劃好的「蚊子園區」呢?這也是ㄧ個選項,不是嗎?

四. 「環保與經濟」媒體操作的錯誤:

環境保育和適當的經濟發展絕對可以並行,而無限制的經濟發展將會帶給環境極大的傷害。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創造台灣經濟奇蹟五十年歷程中,政府利用低利、水、電、免關稅的補助獎勵投資,但這些「外部成本」所造成的污染與健康風險卻由全民吸收。今天當台灣的公民環境意識抬頭,要求這些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同時,所引發的衝突,卻被媒體二分法大成環保與經濟的兩大對抗。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是一個錯誤,而202兵工廠開發案更是另一個顯明的例子。

最後,筆者要提醒的是公民參與政府決策的時代已經到來,202兵工廠生技園區開發案已告訴我們,具有各項專業訓練的公民,從法律、環境、土地、衛生等等的領域,都積極的捍衛生存在自然台灣的基本權利。我們都要瞭解,在網路無遠弗屆的年代,既使在電子與平面媒體購買版面置入行銷,或是阻擋公民發言的機會,網路仍然是訊息發酵的最後武器。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李詩婷、陳韋綸、詹嘉紋‧網編:賴品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