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潛行的神秘客:東方草鴞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黑夜潛行的神秘客:東方草鴞

2010年08月17日
作者:曾翌碩(台中野鳥救傷保育學會解說教育組 組長)

夜間活動的貓頭鷹根據形態特徵又可以區分成鴟鴞科和草鴞科二類,在台灣絕大多數我們所見到的貓頭鷹幾乎都是鴟鴞科的成員,只有一種例外,牠就是東方草鴞。東方草鴞最早被稱為草鴞,後來依分布地區的不同,所以區分成草鴞(Tyto capensis)和東方草鴞(Tyto longimembris),前者分布於非洲,後者則出現在亞洲地區。東方草鴞已知有7個亞種,其中台灣地區是屬於獨立的特有亞種(T l pithecops)。由於數量稀少又有滅絕的可能性,2008年新修正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特別將草鴞的保育等級由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提升為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

那是我的臉啦,不是蘋果!

接觸的所有貓頭鷹中,東方草鴞是一種相當特別而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種類。除了牠心形的臉盤,猶如剖半的蘋果般的充滿著怪異的喜感之外,近距離靠近時,還會發出相當淒厲的嘶嘶低鳴聲來表達牠的不安(或不滿)。大部份時間都是在地面上活動的草鴞,足部(腳)的比例也明顯地較其它貓頭鷹更為修長,甚至可以進行短距離的衝刺奔跑。背部呈黃褐色深淺不一的斑駁花紋,白天在草叢裡也形成了良好的偽裝效果。

棲地隱密的躲貓貓高手

在台灣只有草鴞和短耳鴞這二種貓頭鷹會在平地草原地區環境活動,其中短耳鴞為秋冬期間的過境候鳥,出現的月份從10月上旬至隔年4月,通常棲息於河口高灘地、機場、農耕地等大面積開闊環境。草鴞和短耳鴞出現的環境偶有重疉,不過整體而言,草鴞的棲息環境則更為隱密,通常偏好於人為干擾較少的地區活動,特別是地勢險惡的崩塌地、軍事管制區等地點。因為不易到達,被人目擊發現的機會相當低,因此顯得更為神秘而難以捉摸。

目前在台灣草鴞大部份出現的記錄,幾乎都是來自於鳥網意外捕獲,野外的觀察除了少數意外被發現的巢區資料之外幾乎完全空白。根據2000-2009年所累積的資料統計結果,台灣中部以南的軍民航基地,跑道兩側為了飛安所架設的鳥網均曾經有草鴞中網的捕獲記錄,不固定的出現時間,顯示台灣終年均有草鴞的族群活動。數量上,特別以嘉義、台南、岡山和屏東基地出現較為頻繁,非常不幸的,由於2003年起全國各基地內開始進行農隙地回收、割草作業委外經營等管理制度的變革,原有的草生地被填平或改為其它用途,面積大幅減少,低矮而缺乏隱蔽的草生地不利於草鴞躲藏棲息,因此近年各地機場內已經幾乎未再傳出草鴞的發現記錄。

追蹤不易  研究停滯

2002年間筆者曾經參與草鴞的野外調查研究計畫,原先是冀望透過無線電追蹤的方式來得知草鴞野外活動模式等相關資料,實際研究後才發現野外草鴞的活動領域和移動距離比預期的更大更遠,已超過追蹤器所能掌握的範圍(半徑5公里),甚至發生攜帶發報器的個體在野放隔日,即使是動員大批人力進行地毯式的搜索,仍然一無所獲的窘境。後續的研究也受到野外個體來源不易掌握和訊號追蹤困難這二項先天條件的限制,讓草鴞的基礎生態研究從此陷入停滯,咸少有學者願意再嘗試類似的冒險。

毒餌、鳥網、獸夾:可怕的生存陷阱

從繁殖巢區內遺留的食繭分析,草鴞繁殖期間的食物組成包括了食蟲目的鼩鼱、嚙齒目的鬼鼠、小黃腹鼠、月鼠、赤背條鼠,甚至包括台灣野免的幼體、食物來源以低海拔平原地區小型哺乳類動物佔大部份。台灣秋冬季休耕期間,農地活動的鼠類族群數量豐富,也是草鴞進行繁殖的季節。田間的鼠類來源不餘匱乏,理論上草鴞的族群數量應該相當普遍而穩定,這樣樂觀的推測在長期監測巢區幼雛的離巢狀況後發現令人震驚的情形。

調查顯示,每窩草鴞的離巢成功率低於30%,主要的原因包括掠食者的捕捉、異常氣候造成巢區環境的破壞、親鳥的消失和不明原因導致的死亡。其中幼雛不明原因死亡的情形好發於育雛後期,隨著體型成長食物的需求量也快速增加,不少幼雛在這個階段卻接連意外死亡,高度懷疑可能是誤食下吞入田間毒餌而中毒的鼠隻所造成的結果。除此之外,繁殖期外出覓食的親鳥被鳥網意外捕獲和誤中捕鼠用獸夾陷阱也是相當大的生存威脅。

冬季休耕期間,部份地區的農民發展出業餘性的捕獵行為,放置獸夾捕捉經濟價值相當高的田鼠(鬼鼠)相當普遍,甚至發展出專業跨區域的職業捕鼠者。訪談的結果,每公頃平均放置的獸夾高達100-200個,時間依當地野鼠的數量持續2-4週不等。田間的獸夾除了會捕捉到田鼠之外,也會意外捕捉到棕三趾鶉、短耳鴞、野兔等環境共域物種,其中當然也包括草鴞在內。而鳥網部份,主要是目標是捕捉秋冬季會集結成群的紅鳩,同時也會意外捕捉到在環境中活動的其它鳥種。從目前被捕獲的草鴞幾乎均為1-2年齡的個體間接顯示,由於環境中種種的不利因素,草鴞在野外的平均壽命可能相當短,這個現象令我們感到相當憂心和難過。

野外數量相當稀少的草鴞,由於缺乏足夠的基礎研究,因此也無法擬出合適保育對策來確保族群的延續。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只能看著泛黃的文獻遙想草鴞出沒的身影?而其伴隨日落夕陽餘輝,緩慢優雅拍翅前行的畫面,是否也將成為許多人記憶中糊模而不真實的場景?

※ 編按:提起「牠」的叫聲,曾經在高山上過夜的人可能都不陌生;生活在高山上的「牠」是否就能遠離塵囂,安享「鳥」年?欲知詳情,請鎖定下週「生物簡介」專欄!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