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2.17







近期活動

2012圖博文化節(2/18~3/11)
2012「麥田狂想」之好麥共響音樂會
台南海灘廢棄物監測活動
【綠繪本時間】浮冰上的小熊
「婦女的力量,綠色的力量」影像展(3/4~3/31)
搶救五溝水~溪流生態的諾亞方舟 / 朱玉璽 邱郁文 主講
公義生態社會(籌)徵工讀生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愛轉動 護地球 台北地球日綠色市集
環境資訊協會徵求美工志工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保育白海豚 學者籲提高層級

munch攝

政府保育媽祖魚(中華白海豚)第一個具體行動,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在即,昨天學者專家齊聚環保署,就減輕或避免開發行為對中華白海豚之衝擊進行研商,與會學者專家一致肯定林務局劃設重要棲息環境之努力,認為白海豚保育應提升層級,並成立專責機關。

立委邱文彥認為,應籌措足夠的經費加強沿海水質的監測以及白海豚洄游路線長期研究,這些沒有經費是不可能的。活動路徑研究有利於未來開發案的審查,對海豚保護更具體。香港的港珠澳大橋,就是了解白海豚路徑而將部分路段海底地下化。會中,影響白海豚甚鉅的離岸風機的設置也為討論焦點。專家多指出,未來填海造陸以不可行,而離岸風機則須等環保署政策環評後才有定論。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溼地日未完成的樂章:大城海岸、白海豚棲地公告還在等

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護區-恢復台灣西海岸生態與漁業資源的藍圖

白海豚滅絕危機 尚未解除

中國:保護中華白海豚 港珠澳大橋預算增37億

【以色列綠色學徒之旅】在Kibbutz Lotan 幾種不同的農業現場

本報2012年2月17日以色列,伊拉特訊,特約記者陳婉寧報導

就Kibbutz Lotan而言,夏天時一棵樹一天需要的水量是1000L,冬天需約250L,而夏天時一棵樹所需的灌溉時間十二小時,當然澆灌的時間也視在地情況而定。不管是滴灌式或噴灑式灌溉法,都沒有絕對的好壞,技術是用來適應氣候及作物,而非本末倒置。

在Kibbutz Lotan的滴灌系統設計中,水管上的每個小孔都有他的滴灌範圍,以確保以最少的水資源滿足作物生長需求,就像用牛犁田鬆軟土質一樣,每個小孔的位置也需要年年更換,若總是在同一位置澆灌,容易使土質變得緊實堅硬。

作物除了鄰近的菜園外,還有不少分佈在遠處的椰棗林或作物林,需要使用電腦控制不同地區的龍頭水表,並且定期記錄每月每日用水量,總水表與分布各地的分水表數據需相符,否則就表示哪處有漏水或滴灌系統運作不正常,總水閥也定期清洗以確保水質無虞。在課程裡各組學習如何安置灌溉系統及安置後的試用,以確保進行灌溉時沒有多餘的水資源被浪費。而不同的灌溉系統也用於不同習性的作物。

精采內文

綠色電報∣1塊美金的DIY太陽能板前進非洲

作者:方志豪、黃沛云

對許多在非洲的人而言,由於主要電網供應的電量短缺,人們很難獲得電力,顯然地,基礎設施並沒有趕上手機用戶爆炸時代的腳步,因此,對當地人而言,走上好幾個小時為手機充電,是件常有的事。

Mark Kragh表示,通常,這些充電使用的是汽油或柴油發電機,不但操作危險,且想當然爾的是,還會排放許多二氧化碳及其他汙染物質,每天光是為手機充電,就可能花費掉人們大部分的薪資所得。

Mark Kragh的靈感來自於一次與友人的交談,幾年前,當他在塞內加爾的朋友問道,有沒有對非洲而言較便宜的太陽能發電時,當下他認為,太陽光電十分昂貴,且需要電池和各樣的組件,感覺並不可行,因此他告訴朋友,應該試試其他的想法。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印尼查獲113箱有毒進口海運貨櫃,雖然文件上載明貨櫃內容為廢鋼,但是裡面卻全是一堆雜亂的油料、塗料、塑膠、電子廢棄物與廢鐵,等等有毒廢棄物。更毒的垃圾則是核廢料,蘭嶼的達悟族人20日將發動第4次反核廢料大規模抗爭行動,要求政府明確答覆核廢料貯存場何去何從。如果人類不做出改變,這些廢棄物將越來越多會更難以處理。莫拉克風災後重建工作當中,民權國小新校舍日前落成啟用,這所得到「鑽石級」綠建築認證的校園能否帶來希望,讓我們仔細瞧瞧。在雲林,也有養豬戶打造了一座太陽能光電養豬場,每座豬舍的屋頂都鋪設太陽能板,年發電可達130萬度以上,成為環保綠能豬舍,也是解決畜牧業衍生的溫室氣體的一個路徑。比起肉類,蔬果更是不可或缺,但農委會公布全國農地資源總盤點結果,發現全台消失了7萬多公頃農地,不少農地變更為非農業使用,科學園區、開發案都在與農民搶地。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白海豚棲地將劃設 學者籲提高管理層級

本報2012年2月1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的白海豚族群分布範圍(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政府保育媽祖魚第一個具體行動,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在即,然而影響白海豚的開發行為環境衝擊評估卻由環保署執掌,立法院為此提出決議文,要求環保署就白海豚保育於職責內,提出環評以及海洋污染相關計畫,協助減輕對白海豚的衝擊,並需於兩個月內邀集學者、專家以及民間團體研商,並定期向環衛教委員會報告。

15日學者專家齊聚環保署,就減輕或避免開發行為對中華白海豚之衝擊進行研商,與會學者專家一致肯定林務局劃設重要棲息環境之努力,認為白海豚保育應提升層級,建議成立專責機關。此次會議討論紀錄,將送交立法院備查。

林務局表示,白海豚推估族群數量為78隻,未來保育重點包括:調查族群分布與基礎生態並持續監測,也將了解白海豚生態與生活史,保護現有棲地,改善棲地品質,也將加強環境教育與推廣。

拉高層級救白海豚

立委邱文彥表示,白海豚算是台灣的國寶「魚」,國光石化停建甚至是由總統決定,處理上必須慎重,建議回歸到行政院永續會討論。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副理事長蔡嘉陽也認為白海豚保育應提升到政務委員的層級,而非都讓林務局背負保育的責任,成為眾矢之的。

有學者建議重要棲息環境劃設後,需進一步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但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卻認為,與其未來劃設野生動物保護區引起漁民反彈,不如依照漁業法劃設為漁業保護區,並將西海岸的幾個河口劃設為保護區,更能達到保育的目標。

成大教授王建平表示,此案區域大,跨縣市溝通、牽涉更不同專業,應先彙集各項資料,林務局應提相關配套、組織章程,也請開發單位提配套作法,而非只說不能配合卻不願解決問題。

河口水質需列甲級

威脅白海豚生存的因素,包括淡水補注以及食源匱乏,都與河口生態系有關。河口水質影響營養鹽供給,過去河口是三不管地帶,相關研究十分缺乏,幾位專家都提出水質監測的重要性。林務局建議,此處水質PH值能維持7.8,監測重金屬以及賀爾蒙以及水下噪音的規範。環保署水質保護處簡任技正王嶽彬表示,劃設範圍內的海域水質都將保持在甲級水準。

王嶽彬表示,幾條重要河川都設置監測站,而區域排水河川,環保署也都有補助經費進行監測,並且每半年統整一次,未來也會加強重金屬的監測管理。

提到白海豚保育,他以香港水域指標為例,當初興建赤鱲角機場也曾將白海豚保育納入考量,其水質監測標準還比台灣寬鬆。六輕放流水標準有加嚴,雖然他們希望能放寬標準,但水保處將維持以往的水準要求。

從白海豚保育到海洋教育

白海豚保育也讓學者專家意識到台灣海洋教育的欠缺,邱文彥即表示將啟動海洋教育的公聽會,將白海豚列為首要內容,並納入海洋保育的相關內容。立委田秋堇也提及日本海洋教育紮根很深,認為教育部應加強海洋教育,讓保育海洋的觀念深植在民眾心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認為,海洋教育先從親海開始,而教育部卻是考量先編訂教材。台大教授周蓮香也認同海洋教育之重要性,他說他女兒考試要求背出台灣保護區的名稱,這樣只讓學生恨死了保護區,不會感受保育的重要性。蔡嘉陽則建議在中小學課程編一課白海豚的課程。

鄭明修說現在西海岸利用竹筏出海的生態旅遊越來越多,從台江國家公園開始推四草之旅,台中港外也逐漸出現,民眾都懷抱著希望能在沿海一睹「媽祖魚」的風采,看到了就非常高興。

底拖刺網需解決

依據漁業署公告,3海浬內海域禁止底拖漁撈,卻有與會者表示,此事天天發生。採珊瑚、鯨豚肉海產店還吃得到,顯示政府執法不力。而台灣未禁止使用流刺網,流刺網卻是海豚殺手。幾位學者都表示應解決刺網的問題。

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姚秋如表示,卡到一隻海豚就是死掉一隻;黑潮文教基金會主任賴威任表示,曾在1天中看到4-5隻海豚,隔天就看到2隻海豚死於流刺網。

中華鯨豚學會委員陳孟仙表示,根據調查顯示,拖網或刺網所捕獲的漁獲組成,50%和白海豚的食餌一樣,若再計算無經濟價值、遭丟棄的雜魚,則高達80%。

與海共榮 與白海豚共存

漁民是海的專家,如何邀請他們成為鯨豚一掛,煞費苦心。即有學者表示,調查的時候找漁民,調查完畢劃保護區,告訴漁民以後不可以在這裡抓魚,「真是情何以堪!」陳孟仙卻認為,漁民並非無法理解,幾次和漁民溝通,漁民是容易溝通的,或許可以考慮協助漁民轉業,例如帶著民眾出海旅遊觀光,或擔任解說員;反而與漁業署溝通時,他們常將人命重要還是豚命重要放在一起,溝通上挫折重重。

與會者也針對漁業署的角色發表看法,認為漁業署應先認同白海豚保育這件事,而非只是制式的執法。「最該進行環境教育的就是漁業署」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甘宸宜坦言。此外,學者也建議漁業署應先與漁會溝通。賴威任表示,漁會會告訴漁民海豚把魚吃光光,他們的話會影響漁民的認知。

蔡嘉陽認為國家應將漁業資源匱乏的原因找出來,把問題說清楚,而非將漁業資源匱乏怪罪給可見的白海豚。「以前白海豚很多,漁業資源也很多,也未怪罪白海豚;」蔡嘉陽說,政府應檢討漁業資源生產力的原因,並與漁民溝通清楚。

邱文彥表示,考慮漁民與海洋共存共榮的背景,加強與漁民的溝通,建構永續漁業的法令復育海洋。田秋堇也說,白海豚保育以及劃設重要棲息環境不影響漁民生計,不要讓漁民過度憂慮。

林務局表示今年會有6次說明會與預定範圍內的6個(南龍、通苑、台中、彰化、雲林、嘉義)漁會合作。

從運動到漫長的保育之路

重要棲息環境劃設之後,龐雜的業務才要開始。邱文彥認為,應籌措足夠的經費加強沿海水質的監測以及白海豚洄游路線長期研究,這些沒有經費是不可能的。

邱文彥說,白海豚活動路徑的研究有利於未來開發案的審查,對海豚保護更具體。港珠澳就是了解白海豚路徑而將部分路段海底地下化。他提及當初審查中科四期,即要求放到水深至少30公尺以外,最近也有研究指出,水排放到海中,只在5、6公里迴盪,不會再往外流。

邱文彥建議在環資部或林務局下設置專職機關,可以國光石化環評案的白海豚專家小組為基礎,成為白海豚保育平台,以擴大相關研究。

幾位學者也建議,重要棲息環境劃設後,應設立跨部會的專責管理單位以及研究基金。甘宸宜則建議環保署成立一個常設性的白海豚專家小組,開發案先送進專家小組審議;此外,開發案考慮總量管制。

與會者也針對活體採樣進行研究展開論述,此外影響白海豚甚鉅的離岸風機的設置也為討論焦點。未來填海造陸以不可行,而離岸風機則須等環保署政策環評後才有定論。

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劃定後,區域內之所有開發利用行為,都必須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第8條及其施行細則6-11條辦理,範圍內既有之增設、擴建與整修工程,或其他新興之開發與工程設施行為,均應依野動法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並報請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後,使得向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申請。劃設前即於該區域內經常性或週期性實施或辦理之既有土地利用行為,於劃設後依野動法8-1擇其影響野生動物棲息最少之方式及地域為之,不得破壞其原有生態功能。

Top

 

【以色列綠色學徒之旅】在Kibbutz Lotan 幾種不同的農業現場

本報2012年2月17日以色列,伊拉特訊,特約記者陳婉寧報導

田間充滿浪漫的科學

學習組裝不同作物需求的灌溉系統Kibbutz Lotan並不大,走逛一圈只要30分鐘。

Kibbutz Lotan內的成員有Lotan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度假打工的年輕人、慕名而來的遊客、為了學習自然建築、樸門永續設計及和平研究的學員…等。幾種不同身份成員,要依賴著稀有但利用效率高的水資源及幾畝菜園、牛羊圈來提供所有人的飲食需求。

你會感覺人跟土地的關係是很直接的,因為這些可見的作物和所有人類排出的廢棄物循環是一個封閉的圓,你很清楚今天餐桌上的食物是烹飪前幾小時才去採摘的。

講者正介紹控制不同區域的滴灌系統閥門Kibbutz Lotan的課程中,有大量的實作空間讓學員整天扎在田中央。對非農藝或生物背景的我而言,一切都很新鮮。從土壤學、灌溉學、植物分類學..等基本功開始瞭解,田間工作可不是只有浪漫的想像,許多細微之處都有深奧生命科學蘊藏其中。

簡單舉幾個案例:以色列水資源的貧乏意外促成世界聞名的滴灌系統產業。滴灌系統也不是隨便在水管上扎幾個孔丟在田裡就完成了,即便在以色列本地,因各地區氣候條件差異,也需要經本地化過程。

Kibbutz Lotan地處多沙且水質鹽分含量高。使用傳統的噴灑式灌溉,只會讓水分迅速蒸發,同時在作物表面留下蒸發後的鹽分及礦物質,無助於作物生長。在設計灌溉系統時需要調查植物的種類、生長階段、土壤特性及作物根部系統的狀態…等。

滴灌系統就Kibbutz Lotan而言,夏天時一棵樹一天需要的水量是1000L,冬天需約250L,而夏天時一棵樹所需的灌溉時間十二小時,當然澆灌的時間也視在地情況而定。不管是滴灌式或噴灑式灌溉法,都沒有絕對的好壞,技術是用來適應氣候及作物,而非本末倒置。

在Kibbutz Lotan的滴灌系統設計中,水管上的每個小孔都有他的滴灌範圍,以確保以最少的水資源滿足作物生長需求,就像用牛犁田鬆軟土質一樣,每個小孔的位置也需要年年更換,若總是在同一位置澆灌,容易使土質變得緊實堅硬。

滴灌系統作物除了鄰近的菜園外,還有不少分佈在遠處的椰棗林或作物林,需要使用電腦控制不同地區的龍頭水表,並且定期記錄每月每日用水量,總水表與分布各地的分水表數據需相符,否則就表示哪處有漏水或滴灌系統運作不正常,總水閥也定期清洗以確保水質無虞。在課程裡各組學習如何安置灌溉系統及安置後的試用,以確保進行灌溉時沒有多餘的水資源被浪費。而不同的灌溉系統也用於不同習性的作物。

近距離埋頭在田間安置系統的時會驚嘆於自然界的奧妙,只能說:awesome!這大概是是麻痺於都市便利者未曾有過的感受經歷。

保存我們的種子  就是維護農業立足的自主性

種子房中各式各樣的乾燥種子在Lotan菜園中的作物,有部分種子來自市面採購,部分種子來自既有的作物生長過程中以人工的方式保存擷取。要學習保存種子,也連帶著需要瞭解不同作物的傳播特性。在Lotan菜園邊上,就有一個種子保存室,裡面堆滿了一箱又一箱不同作物的乾燥種子,分門別類地標好作物名稱。除了實際的播種作用外,也做為環境教育的現場教學。

就拿最尋常的蕃茄來說,將蕃茄對切開來,會看到核心有膠狀物和許多種子,膠狀物有點類似子宮的概念,它的濕潤讓種子有一良好的保存環境。將膠狀物和種子剝取放到盛水的玻璃罐中保存,之後再放置乾燥即可取得種子。

Kibbutz Lotan保存種子的原因有二:

保存下來的向日葵種子一是因為保存種子的確有助於社區的獨立性,而不需要仰賴種子市場,加上保存種子的技術並不複雜或者需要高科技,而是在觀察作物的習性後,依作物習性採收保存,再進行作物的繁殖及耕作。因此又更進一步圓滿了社區農業的獨立性,從作物生長、採收到保存種子,一個持續的循環不斷在土地上發生,這也是一十分直接的生命經驗。

原因二是鄰近的幾個Kibbutz也有在作保存種子的工作,因此交換種子成了增加社區作物多樣性的來源之一,也有助於社區間的交流,這樣交換種子的活動一直在社區間持續進行著。

走訪「黑暗農場」: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實施慣行農法的洋蔥田Kibbutz Lotan有部分收入來源是向農產品公司收取農地租金。就現狀而言,Kibbutz Lotan與農產品公司是土地租賃關係,同時派駐管理農作物的幹部和工作人員因需就近照顧作物而住在Kibbutz Lotan內,某程度上也成為Lotan的一份子,只是關係不如Lotan內住民般的緊密。恰好有機會去參觀大家口中說的「黑暗農場(The Dark Side)」,即便Kibbutz Lotan更支持永續的無毒農業,但也無法輕易改變農產品公司的實際作為。

該公司在田間所使用的方法是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國際間對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有如下定義:

"IPM is a sustainable approach to managing pests by combining biological, cultur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tools in a way that minimizes econom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實施IPM農法的青椒田翻譯起來還真繞口,在台灣翻譯為:病蟲害整合管理。可詳見農委會網站介紹,解釋如下:病蟲害整合管理有三項基本原則:1. 將害物之族群維持於經濟危害水準之下,而非趕盡殺絕;2. 儘量採用非化學製劑之防治方法;3. 當藥劑之應用已無可避免時,宜慎選藥劑,將其對有益生物、人類及環境之影降至最低。

因此病蟲害整合管理之定義可解釋如下:在農業經營系統下,利用多元化之防治方法控制有害生物族群,使其低於可被接受之經濟危害水準之下,同時維持生態平衡,進而減少作物之損失,並配合正確的農藥使用而達到生產高品質作物及其附屬品之目的,同時兼顧公眾健康、保護環境及有益生物之作物管理方法稱為整合管理。

Gabi佇立在馬鈴薯田中在Kibbutz Lotan現場眼見的狀況是:Gabi(農場管理幹部)拿著各種益蟲害蟲圖鑑跟我們解釋道:This is bad guy,that is good guy.

IPM做的就是在益蟲身體內注射某些物質,而益蟲會在害蟲的卵上注射該物質,使得害蟲無法進一步繁殖。簡言之就是透過生物科技或是其他方式讓益蟲(代表不吃我們要的作物)帶有抑制或殺死害蟲(會吃作物)的基因或是蛋白質,益蟲本身又會吃害蟲,或是利用食物鏈關係讓蛋白質注射至害蟲體內,達到害蟲減少,農作物極大化的效果。

Gabi認為,就農產品公司需要外銷(銷往歐盟國家及以色列本地,青椒價格在以色列國內是每公斤4歐元,在歐盟國家則是每公斤9歐元)的質量而言,IPM已經比大量噴灑化學殺蟲劑的傳統農法要友善環境一些,至於談到有機農業時,Gabi馬上臉色大變,按照他在現場的說法,他很直白地說:Organic agriculture is bullshit !

裝設在IPM農法青椒田內的益蟲罐他談到現在(以色列)有機農業所施打的有機肥料,對人體並非無害,也因為國內制度不構建全,消費者認知度也不夠高,隨隨便便就可以號稱自己是有機農業又在市場上獲得高價,這是Gabi頗不認同的一點。

目前他所負責的農場主要種植青椒、馬鈴薯及洋蔥。青椒園採用IPM農法,馬鈴薯及洋蔥仍舊採用傳統施打化肥的作法。唯一讓Gabi比較欣慰的一點是他認為政府提供最大程度的農業知識及技術諮詢支持,在協助農民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作法對現場的我們來說還是頭一次看到的新鮮事物,因為在益蟲體內注射藥劑,再由益蟲注射到害蟲卵內,也是現場許多人無法認同的作法(不夠『自然』)。

但對Gabi而言,他認為透過實際操作,IPM的成效卓著,在農產品質量上表現俱佳,實體經濟收益也很可觀,這是十分現實的。以色列全國共有兩個kibbutz主營產業就是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農業,並與國內大型農產品公司合作通路。

幾個不同的農業現場,有趣地反應了多樣的現狀。下次我將造訪一位以色列實驗農場的鐵娘子,提供不同於kibbutz和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農法的實踐。

※ 作者以色列之行感謝2012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支持

Top

 

綠色電報∣1塊美金的DIY太陽能板前進非洲

作者:方志豪、黃沛云

如果你以為太陽能板很貴,絕對不可能用一塊美金製作完成,這篇文章將會告訴你,如何實現你覺得的「不可能」!

倫敦北部郊區,推開一扇不起眼的木質門後,一個看似擺放鼓樂的車庫,瞬間成了收藏太陽能板的工作室,一位男士正忙著拆裝、重組,形塑一個在家手做的時尚潮流。

最後,這個DIY手做的太陽能組合,成功地替手機和電池充電,儘管它看起來只像個代替品,然而,卻對遠在幾千英哩外的肯尼亞人民,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Mark Kragh這位Know Your Planet公司執行長的每日任務,就是轉售太陽能板給小型企業以及愛好者,但他在十二月的某一天,展開了一趟「肯尼亞之旅」,以慈善方式發放特製的太陽能組,並教導當地人實現太陽能組裝的無限可能。

太陽能板發想

對許多在非洲的人而言,由於主要電網供應的電量短缺,人們很難獲得電力,顯然地,基礎設施並沒有趕上手機用戶爆炸時代的腳步,因此,對當地人而言,走上好幾個小時為手機充電,是件常有的事。

Mark Kragh表示,通常,這些充電使用的是汽油或柴油發電機,不但操作危險,且想當然爾的是,還會排放許多二氧化碳及其他汙染物質,每天光是為手機充電,就可能花費掉人們大部分的薪資所得。

Mark Kragh的靈感來自於一次與友人的交談,幾年前,當他在塞內加爾的朋友問道,有沒有對非洲而言較便宜的太陽能發電時,當下他認為,太陽光電十分昂貴,且需要電池和各樣的組件,感覺並不可行,因此他告訴朋友,應該試試其他的想法。

然而,Mark Kragh說,他事後仍不斷地思考這件事,為什麼不能使用可再生能源?之後,他做了些研究,並發現到,有一個社區的人們已經在使用廢料製做太陽能板。

另外,受到祖母Dr Elisabeth Svendsen的啟發,Dr Elisabeth Svendsen不但成立了英國驢保護區(UK's Donkey Sanctuary),且奉獻其一生為慈善工作者。

Mark Kragh說,祖母於2011年過世,但她已在非洲達40年之久,並對當地居民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延續祖母的遺業。

取之於當地

起初,他創造的太陽能板組件包被製造商拒絕了,Mark Kragh說,他的目標是,讓這些DIY組件可隨時組成,在合板上創造出一個相當簡易的太陽能板電路,但這樣的面板還需要些複雜的零件。

他說,最初,他們帶了許多特殊材料,像是穩壓器、紫外線穩定灌封、太陽能電池、太陽能色帶等等,但後來,他希望能利用當地的資源作為組件。剛開始從玻璃、LEDs(發光二極管)、電池、木材、金屬、電線和連接器等等試起,他認為,領航者大部份都在嘗試、實驗,看看在大量的非太陽能材料中,哪些能起作用。

懷著慈善機構World in Need授予的5,000英鎊(約30萬台幣),Mark Kragh設定目標,至少要在抵達當地時建造1,000組太陽能板,並訓練當地人,讓他們能自行建造與維修,他的最終目的是,製造1美元的太陽能充電器,且至少能維持5年壽命。

Mark Kragh說,他們計畫培訓當地人這項技術,讓當地居民有機會創造收入,並產生銷售鏈與零售網路,取代持續仰賴歐洲與中國製造商。

與此同時,若你還惦記著那安置於Mark Kragh車庫角落的鼓具,就讓它奏出慶賀的鼓聲,Mark Kragh將試圖擊出一場節奏鮮明的非洲鼓樂。

針對以上這個訊息,您想到什麼電信業可以做的回應,請留言和我們討論!

參考網址:http://www.bbc.co.uk/news/technology-15876602

本文轉載自:CHT Podcast (向前行轉播讚)

Top

 
 

印尼查獲113箱有毒進口海運貨櫃

本報2012年2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印尼唐戎港(Tanjung Priok Port),Nadi Mulia攝印尼政府日前於境內唐戎港(Tanjung Priok Port)查獲一起裝載有毒物質的海運貨櫃非法入港,總計有113個貨櫃,環保團體對此政府此舉表示肯定,並提醒當局應加強非法入境的廢棄物管理辦法。

雖然海運文件上載明貨櫃內容為廢鋼,但是當稽查人員打開貨櫃時卻發現一堆雜亂的油料、塗料、塑膠、電子廢棄物與廢鐵,堪稱是印尼近幾年來所查獲最大宗的有毒廢棄物案件。113件貨櫃中有89件出自英國菲力克斯托港史丹佛公司(Stemfor Ltd),另有24件出自荷蘭鹿特丹港W.R. Fibers公司。

對此印尼環境署長 Balthasar Kambuaya 表示:「各國在出口廢鋼鐵時都有標準流程,很明顯這些貨櫃在出口前都未仔細查明,甚至含有有毒物質。該起案件違反印尼海關法、環境保護管理法與廢棄物法等三項法令。」

此宗案件破獲令許多環保人士憂心,是否有更多的未被查明的船隻已悄悄偷渡進印尼,印尼無毒聯盟創辦人伊斯馬娃提(Yuyun Ismawati)表示:「雖然印尼同為國際巴賽爾公約(規範有毒廢棄物跨境運送之公約)毒物管理的簽署國之一,然而各國間的毒物管理連結仍明顯不足,未來尚須加強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關係。」

監督巴賽爾公約執行狀況的民間團體「巴賽爾行動網」(Basel Action Network)執行長吉姆帕克特(Jim Puckett)表示;「該宗案件明顯是出口國未查明出口物件之缺失,這批貨物將會被遣送至原出口國,直至毒物清理完畢為止方可再次進口。」

※ 本文同步刊載印尼環境資訊中心臉書平台。參考資料:ENS報導。

Top

 

反核廢料 達悟人20日再抗議

摘錄自2012年2月16日中央社台東報導

蘭嶼核廢料貯存場何去何從?蘭嶼達悟人希望政府給予明確答案,這個月20日將在蘭嶼發起第4次反核廢料抗爭。

蘭嶼達悟人20日將在蘭嶼島發動島上的第4次反核廢料大規模抗爭行動,蘭嶼選出的縣議員夏曼‧瑪德能16日在台東縣議會臨時會中,希望台東縣政府給予聲援、配合。

瑪德能表示,蘭嶼既然不是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那要如何處理?何時搬走,完全沒有時間表,達悟人很無奈,被迫表達訴求,希望這次抗爭能和平落幕。

台東縣政府表示,經洽台電公司,台電人員回覆表示,按照規劃,預定於選址條例通過後(95年5月24日)5年內決定最終處置場,接著5年施工興建、4年搬遷,而最後4年規劃於蘭嶼地區做除役及復原工作,總期程預定18年來完成。

Top

 

災後新生 綠能校舍落成 那瑪夏民權國小歡喜開學

本報2012年2月17日高雄訊,詹嘉紋報導

莫拉克風災發生至今近3年,重建工作方興未艾,其中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認養之民權國小日前於開學前完工並舉行校舍落成啟用典禮。此項重建案以「永續零耗能」為設計理念的校園,將達到65%的節能成效,預計可取得台灣最高「鑽石級」綠建築認證。而校園也融合原住民傳統文化,擁有更完備的硬體配備,學生們2月8日開學,在寬敞通風的環境中快樂學習。

寬敞的校舍活動空間,像是家中的客廳

民權國小學童人數約75人,以布農族和鄒族為主,也有少量排灣族及平埔族。風災時,其校舍遭土石流掩埋,在行政院重建會等單位及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援助下,選定地勢較高且平緩的台地做為重建基地。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表示,綠建築不但節能,也對學生健康有幫助。因此整體設計由曾打造出綠建築典範「台北市立北投圖書館」的郭英釗建築師,及成功大學建築系林憲德教授擔任重建顧問。

像「家」一樣的校園

圖書館以鄰近的柳杉為建材,採光良好,不需開燈也十分明亮郭英釗指出,民權國小的核心設計理念延伸自原住民傳統高腳屋,校舍就像一間「家」感覺的大房子,中央寬闊的活動空間是客廳,而教室則是房間,希望能讓小朋友「上學就像回家」般自在快樂。除此之外,學校也兼具社區避難中心功能,在災難來襲時,可容納300人,供應約一週的飲水及食物。

而外型酷似當地常見曼陀羅花的圖書館仍是校園裡十分吸睛的建物,郭英釗笑著說:「現在要看最美的圖書館只能來這裡了。」他表示,圖書館的設計概念取自布農族男子會所,象徵著「傳承」,讓此處成為學校與社區培養閱讀文化的重要場所。

節能省錢大作戰

視聽教室而這個十分溫馨舒適的學習空間,另一項重要的特點便是處處可見的綠設計,在節能部份,在經過一整年氣候監測後,確認該地風向大多從南到北,配置了自動開闔窗戶,能將自然風導入整個建物,既通風也降低室內溫度,省去空調費用;而室內經過先進軟體計算,採光均勻,不須開燈也十分明亮怡人。

校園裡還裝設耗能監控系統,隨時可再液晶螢幕上看見學校各項能源消耗指數,以及已經省下了多少錢。郭英釗指出,只要連上網路,這些資訊數據可以在任何地方看見,若發現耗能指數異常攀升,則可即時找出問題所在,也有利學童覺察己身行為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校園裡的能源監控裝置

乾淨能源、環保建材不求人

太陽能板搭配漂流木做的太陽裝飾而能源自給部份也絲毫不馬虎,校園一隅佇立著六座3千瓦大型風力發電機,總計18千瓦的發電量,提供了學校5%的替代用電;屋頂上鋪設了太陽能板,發電量10.5千瓦,可提供學校12%替代用電,兩者皆能在風災來臨時,補充避難中心之電力需求。當地藝術家並以布農族神話起源--太陽,在鋪設太陽能板處進行裝置藝術,十分別緻美觀;而學校用水主要引自山泉水,輔以從遍及校園的雨水回收系統收集到的雨水。

建材方面,顧及製程與運輸上的碳排,多使用台灣當地造林疏伐的柳杉,地板採用可生物分解、吸音效果良好的亞麻仁材質,以竹子作為圍欄或裝飾,屋頂及牆壁則皆為回收綠建材。

深耕環境教育是未來重點

透過雨水回收系統收集到的雨水,會打上水塔,作為急難時的儲水使用,水塔並請當地藝術家作裝置藝術。擁有了如此良好的硬體設備,學生可以安心在此吸收知識,發揮創意,但這卻不能是終點。鄭崇華認為,面對未知的氣候變遷危機,未來必須繼續投入環境教育資源,讓當地居民落實節能減碳的概念於日常生活中,才是重點。

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總召集人阿布娪也表示,災難過後,雖得到各界援助,生活的一切正慢慢恢復,但有形的損失容易被看見,傳統文化的流失卻常是不知不覺的。她認為,必須讓人們知道「除了水蜜桃(當地特產),我們還有什麼?」重拾對民族植物的熟悉和傳統知識是迫切的。對此,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表示,將繼續在此地經營環境教案,讓環境意識不只流於表面,而能體現於生活中。

落成典禮當天,從師生和家長們的歡喜氣氛來看,可看出他們對於新校舍有說不出的喜愛,笑語聲在挑高、採光良好的活動空間裡迴盪著。這樣一所從瓦礫與殘破中重新長出來的綠建築,象徵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挹注的關懷,也是部落未來生活的新希望。

Top

 

光電養豬場 年發電130萬度

摘錄自2012年2月16日中央社雲林報導

雲林養豬戶周金來斥資超過新台幣1億元,在東勢鄉打造2公頃的太陽能光電養豬場,每座豬舍的屋頂都鋪設太陽能板,年發電可達130萬度以上,成為名符其實的環保綠能豬舍。

周金來表示,他的環保綠能豬舍占地面積2公頃,光電設備容量近1000千瓦(KW),年發電可達130萬度以上,每年可創造的發電收益超過千萬元,可大大增加養豬戶的收入。蘇治芬表示,周金來打造的環保綠能豬舍,是環保節能最具說服力的示範點,除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外,並可加速產業提升,兼顧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縣府農業處長呂政璋表示,雲林縣是全國最大的畜禽生產地,畜禽產生的排泄物與臭味,造成地方極大困擾,太陽能光電畜禽舍計畫的實現,說明畜牧產業可朝向低耗能及低污染的方向發展。

環保局長葉德惠則指出,近年來畜牧業衍生的溫室氣體備受國際關切,主因為畜牧業是甲烷的主要排放來源,而甲烷所造成的暖化效應更甚於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的72倍,為此,紐西蘭還針對畜牧業開徵「屁稅」。

Top

 

農地盤點 消失7萬多公頃

摘錄自2012年2月16日聯合晚報報導

台灣農地變更使用浮濫,農委會完成全國農地資源總盤點,發現法定編定的耕地面積約76萬公頃,目前仍實際做農業生產使用卻僅68.6萬公頃。全台消失的7萬多公頃農地,除了部分當作農業設施外,確實有不少農地變更為非農業使用,甚至有不少科學園區、開發案與農民搶地。

這是自日據時代以來,台灣首度針對「農地」進行初步資源調查。調查發現,76萬公頃法定耕地中,包含特定農業區、一般農業區、山坡地保育區及森林區的農牧用地,但農委會比對發現,目前繼續做農業生產的土地僅68.6萬公頃。

其中,特定農業區的農牧用地被視為是全台最好、最優良的農地,現有資料登記為27萬公頃,但經過調查發現,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面積僅23.9萬公頃,連最優良的特定農業區農地,也消失3.1萬公頃。

農委會企畫處長莊玉雯坦承,消失的農地除了農民設置農產品集貨場、糧倉、農業設施外,因為過度開發,有不少人貪圖農地便宜,將農地變更成為豪宅、工廠、KTV、民宿、土雞城等非農業使用。

透過農地資源分布圖也發現,不少城鎮如桃園縣、竹北市出現過度開發情況。莊玉雯表示,桃園本是主要稻米產區,也是重要的蔬菜產地,但近年桃園發展航空城,除有高鐵經過、興建機場捷運,也有許多工廠,造成桃園農地休耕多,變更使用也多。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有許多開發案、科學園區交會的竹北市,值得未來政府進行整體國土規畫時警惕。

莊玉雯表示,這項調查是將現有的內政部地籍圖、都市計畫範圍的農業區保護區圖、國土利用現況圖、縣市村里界線圖、林務局航照圖等10多項現有資料進行解析套疊,再比對現行內政部土地使用編定統計數據而成,同時也完成350幅全台各縣市鄉鎮農地資源分布圖與資料。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