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護區-恢復台灣西海岸生態與漁業資源的藍圖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護區-恢復台灣西海岸生態與漁業資源的藍圖

2012年01月05日
作者:陳昭倫(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小組、IUCN瀕危物種名錄專家)

僅存於台灣西海岸不到90隻的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被國際保育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的族群(critically-endangered)。而已發表的科學報告也指出白海豚是一種棲地依存性極高,只能生存在水深不超過30公尺,離最低潮線不超過5公里以上的水域。白海豚需要有河口灘地、紅樹林、潟湖等多樣的棲地提供他們遊戲、攝食、生殖、分娩與哺幼的功能各種型式的生態系。而且因為台灣海峽大部份海域的水深都在50公尺以下,因此隔離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於台灣的西海岸,成為一個游走於苗栗後龍溪到台南曾文溪河口間狹長海域的獨立與長住族群。對於白海豚這類小型鯨類,無法像貓熊一樣的被圈養在人為的環境進行保育。而劃設優先棲地保護區,讓白海豚能夠持續的繁衍已是唯一的選擇。但是,要如何在台灣的西海岸來劃設保護區進行白海豚的保育呢?

首先,要先解決白海豚生存面對的五大威脅,如果這五大威脅無法解決,任何型式的保護區的劃設,也都只是紙上保護區而已。這五大威脅包括了 :

(1)淡水減少輸入,影響食物來源

白海豚的主要食物為底棲性的魚類,包括石首魚、海鯰魚等。這些魚種大多生活在離岸不遠淺水域的河口泥灘地、紅樹林、潟湖。也就因為這些食物的特性,白海豚被目擊與紀錄的海域通常是非常靠岸。然而,河口泥灘地、紅樹林、潟湖生態系都需要有上游淡水域帶下來豐富的營養鹽來滋養浮游植動物,才能支撐這些白海豚食物族群量。然而,西海岸的主要河川包括大安、大甲、濁水和曾文等溪流都有水壩等設施,阻斷了淡水輸入,造成沿岸水域生態系的失衡。

(2)棲地消失

除了營養鹽的輸入,河口泥灘地、紅樹林和潟湖也都需要大量河川上游的泥沙輸入藉以維持整體棲地的固著性。除了河川上游的水壩與攔沙壩之外,台灣西海岸因各種不同理由所建設的水泥堤岸與消波設施,都讓這些重要棲地消失。

(3)生活廢水以及農業與工業化學污染

白海豚生活在離岸不到3公里的淺海區,極易暴露在海域的污染,包括了生活廢水、農業與工業化學的污染。同時白海豚為哺乳類動物,與我們人類一樣都呼吸空氣,因此,空氣污染也是直接的影響白海豚健康的威脅。國外的研究已發現在鯨豚體內累積高劑量的毒性的物質,像戴奧辛等環境荷爾蒙,都是對鯨豚的生長與生殖重大威脅。

(4)水下噪音

鯨豚的溝通、攝食與移動等行為主要靠聲波傳導。國外的研究已證實水下噪音,包括施工、船舶甚至水下聲納都可能是影響鯨豚類的導航和其他行為異常的主要原因。

(5)流刺網誤捕

東臺灣海峽白海豚主要攝食魚種的海域分佈在西海岸離岸三海浬範圍內的淺水海域。然而,在這海域內的流刺網(gill)常常會造成白海豚追捕食物過程中的誤觸而掛網,而造成白海豚體幹受傷甚至死亡。這在多次的白海豚擱淺事件中已被證實。

第二,除了解決上述的五大威脅之外,白海豚面對更大的問題是台灣西海岸漁業資源的枯竭與生態服務功能瓦解後,食物來源的缺乏。台灣周邊海域漁業資源枯竭已是不爭的事實。漁業資源枯竭包括了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個體小型化以及系統性的瓦解。所以,白海豚保護區的劃設首重西海岸海洋生態系的恢復與生態服務功能的重建。 因此,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護區的劃設將會是提供漁業資源復原正向的助力。要涵養健康的白海豚族群需要健康的海洋生態系所生產出的漁業資源,一旦漁業資源豐富,在有效的管理與管制之下,漁民就能夠捕到足夠的魚。 在國外的海洋保護區, 這樣成功例子不勝枚舉。

第三,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護區的劃設可以依照目前國際最成功的「禁採區」(No-take area)型的保護區來設計,在在禁採區之外再設緩衝區(buffer zone)以及一般使用區(general zone)。根據國外的研究,禁採區的設計可以在生態系與漁業資源完全保全的情況下造成所謂的「溢滿效應」(spill-over effect),與就是說禁採區內的魚能夠游出禁採區,然後在緩衝區外提供限制性漁法的使用,提供漁民捕抓,增加經濟效益。

因此,根據以上三大方向以及白海豚的生物與生態特性,台灣西海岸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護區的藍圖大約可勾勒如下:

1. 以主要河口,包括後龍、大甲/大安、大肚、濁水與曾文溪為中心,以其沖扇平原所形成的河口潮間帶到低潮線後水深10公尺水域劃設為「禁採區」。此禁採區禁止以任何型式採捕任何魚蝦類,但是開放潮間帶傳統的無脊椎動物,例如牡蠣與文蛤,養殖與採捕。

2. 在禁採區外水深10-30公尺為緩衝區。在緩衝區內開放限制性漁法的採捕,例如,禁止中層與底層流刺網、底拖網等破壞性漁法的使用,但是開放一支釣、潛水射魚等較為環境友善的漁法。 設定季節、魚種與魚類體長等限制型禁漁期。 同時,一旦發現白海豚出現,應停止干擾白海豚的任何行為。

3. 在30公尺水深之外,設計為一般使用區,開放全年的漁業行為,但是限制不友善漁法的使用。

4. 確保各禁採區之間的連通性。

這樣的藍圖仍需更多的討論、建議與細部的計畫,但是,卻是踏出保護區劃設的第一步。而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護區的成功必須落實由下而上(bottom-up)的策略,包括漁民、社區、NGO到政府的各各階層都積極努力,創造白海豚與漁民間的雙贏機會,這樣的保護行動才有可能成功的機會。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