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03.19







近期活動

CP 講座《原住民與土地正義》系列-我看霧社事件
30年來,我們學到了什麼?從1979多氯聯苯到2011塑化劑《油症-與毒共存》電影放映暨座談會
「城市好水」系列講座:與水共生的都市水環境設計
林口野步森林|324 我們一起來數樹!
農人寫作培力工作坊,開始招生! 寫下你的特色和熱情
《聚焦緬甸:鐵幕後的尊嚴與勇氣》國際特赦組織人權影展(3/19~25)
『阿米斯Amis』誇越語言隔閡的音樂夢想談唱會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4/29~5/1綠島 珊瑚礁體檢活動
2012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4/13截止)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亞太氣候遷徙潮不可免 首份因應報告出爐

曼谷一位老人因洪水無家可歸(Gabrielle Paluch 攝)

亞洲開發銀行在最新報告中提出警告,氣候變遷將在本世紀造成遷徙潮爆發,亞太幾個災害頻發國家必須要採取應對方案,以避免人道危機的發生。這份《因 應亞太地區氣候變遷和人口遷徙》報告「是亞太地區第一份重量級報告,針對環境事件對人類移動的影響,指出該有的對策和因應作為。」

報告估計,在亞太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的支出預計在2050年前達到400億美元。過去兩年,超過4200萬的亞太人口因天災而流離失所,這已是低估的是數字。亞洲開發銀行副總裁羅哈尼強調,為了厚植亞太地區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轉型」必不可免。他提及,我們現有的道路、下水道、橋梁及管線,有辦法抵禦氣候災害的仍相當不夠,更別說還有其他更多工作要做,像是強化資料收集、預警系統等等。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氣候災難遷徙潮 將成亞太棘手問題

孟加拉財長呼籲英國接納氣候難民

氣候變遷將迫使10億人遷離家園

專家:亞洲必須正視氣候災害

我們的島∣變調高山青

採訪、撰稿:胡慕情;攝影、剪輯:陳添寶

跟著黃煥彰到山葵田探勘,農藥巴拉刈散落在田裡。黃煥彰說,這些農藥,會經過雨水沖刷往下流,「阿里山這邊是濁水溪還有曾文溪的上游,下面有很多水庫,我們從山上就污染了水資源!」

吳相澤為部分農民噴灑農藥的行為叫屈。「這都是因為林務局不給我們合法,也不給休耕,休耕就要重點收回,只好一直連作。造成有的人沒把土壤保護好,造成土壤酸化,當病蟲害無法克服的時候,擔心的農民,就會噴農藥。」

黃煥彰痛心地說,「種山葵又使用農藥,原生種就沒辦法存活。造成整個森林沒辦法自然演化,這是最嚴重的後果!」黃煥彰主張,林務局要鐵腕執法,保護脆弱國土,引起葵農反彈。

「有沒有配套措施,下山有安排嗎?」吳相澤氣憤地說,「更何況,為什麼原居民不能耕作,阿里山卻可以BOT給財團(發展觀光)?」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友達、華映光電廢水要繼續排霄裡溪還是改道老街溪,除了桃竹兩縣爭執,環保署的要求也不得桃園縣的理會。讓我們看看朱淑娟詳細的觀察。面臨台北市政府的拆除令,不願配合都更搬家的士林王家,昨日與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舉辦「別拆我們家,蝦米戶保衛戰宣示大會」,數十位各地都更受害者前往王家打氣,重申堅持到底的決心。十多年前被芳苑民眾趕跑的東麗紙廠,最近原址出現了一家「東泰生技紙業」並在今年1月獲准設立工廠登記,氣憤的居民揚言「不惜再次流血抗爭」。

墾丁珊瑚快要產卵了,雖然忽冷忽熱的天氣可能造成延誤,但珊瑚礁生態保育週活動還是將要開跑了。有隻高齡40歲的中華白海豚再次迷航,由於健康狀況不佳,因此將留在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阿塱壹古道爭議的背後

作者:程一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生物研究所)

在參與這個案子審查中,讓我最震撼的不是抗議的人潮及與論,也不是網路上大量的報導,因為當審查會決議出來後,就和所有的抗爭戲碼一樣;煙消雲散。讓我最震撼的是,儘管國內出了許許多多的「台灣之光」,研究不斷的講求「攻頂」、「傑出」,投資5年5百億來打造「超英趕美」的研究環境…,社會上對廢核家園、再生能源、環保教育…議題,討論的和顯學一樣。但光從這個審查案及社會的反應可看出,國人,不論是哪一階層,在生態保育的觀念上,依然停留在20年前的世界觀,爭議一起就壁壘分明、不明辨是非了。在這種風潮下,彰化縣的國光石化案,會落得兩敗俱傷的結局,也就不足為奇了。

生態保育的問題是因人而起的,所以核心問題是人而不是自然,不開發或是停止開發,並不代表環境就會愈變愈好,否則地球史上就不會有「大滅絕」及「大發生」的現象。然而,生態保育卻因人的問題,而變成一個非常實際的「跨領域」學門,在這裡「生態」反而成了次要的角色,如何產生替代方案,連外道路的改善,社區的實際參與及經營管理,當地人如何從劃設保留區中獲益(增加收入),如何有效的管制大量湧入的遊客,相關的住宿、垃圾、水源汙染..這些才是自然保留區劃設後所急需面對的問題。雖然在調查報告中有相關的建議,但卻十分空泛,完全不是針對當地社區所設計的。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