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2012年7月11日台北訊,鄭鈺琳報導
2012年夏天,嘉義布袋這個寧靜緩慢的濱海小城和往年不同,即將在8月份舉辦的溼地糧倉國際志工工作坊,將為南布袋溼地復育治理開啟行動的第一步。為了這個國際志工工作坊,以及鹽田轉型生態保育的未來願景,7月3日、4日,規劃團隊台大建築與城鄉基金會邀集了英國著名的生態藝術家的David Haley與各具專長的地方夥伴在新岑國小先行進行了兩天的暖身培訓。
以生產捍衛保育 南布袋溼地的發展願景
「坔」音「地」,意為帶水、潮溼的土壤,也是溼地的古字。風頭水尾、日頭赤赤下的蚵架、魚塭、廢鹽田,人口外移的村落和防淹水墊高的樓房,是許多人 對台灣西濱沿海的印象,也是嘉義布袋的普遍地景
嘉義南布袋溼地在2001年鹽業退場、鹽田廢曬之後,甚至一度淪為八輕設廠的預定地,所幸在地方強烈反對下未能成案,1,385公頃的鹽業用地也逐漸成為重要野生動物的棲地和東亞候鳥遷徙的中繼站,內政部營建署也在2007年指定其為國家級的國家重要溼地。
依保育人士的觀察統計,南布袋溼地於今年已經成為全台第三大黑面琵鷺棲息地,僅次於七股曾文溪口和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此外,另一在台灣西南沿海數量日 減、有活化石之稱的物種「鱟」,也被發現在溼地西側潟湖水域上岸產卵。
這片土地,從海洋、潟湖淺海漁場、陸域魚塭到日治後的工業化鹽田以致今日的水鳥獵 場,一直扮演著餵養布袋地域社會的重要「糧倉」角色,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以生產捍衛保育」開始成為地方發展的願景選項。
凝聚在地的對話平台
兩天的時間裡,規劃團隊與新岑國小、新岑社區發展協會、布袋嘴文化協會、嘉義縣生態環境保育協會、地方生態養殖業者、藝術工作者等社區夥伴密集進行了交流對話,從如何結合綠能技術、恢復傳統魚鳥共生的生態養殖,改造鹽田成為更多元的棲地環境,讓這裡成為更具活力的溼地環境。
台大城鄉基金會規劃設計師郭柏秀表示:「儘管社區團體都在地方上努力,也都互有支援,但不見得了解彼此在做的事,這次的籌備機會讓大家聚在一起,一起面對當前布袋的課題,凝聚未來 發展的共識。」
運用地方風土智慧 打造水鳥與人的未來家園
新岑國小地處偏鄉、資源有限,但緊鄰著的鹽田溼地近年來成為黑面琵鷺青睞的棲息地。學校師生利用水管、透鏡DIY製作望遠鏡,用以觀測黑面琵鷺與鹽田水鳥,並與社區密切合作,發展成生態、綠能主軸的特色學校。
培訓過程中,新岑國小徐英傑主任分享融合了風與鳥的環境教育如何落實在學校教學中,並示範組裝觀測水鳥用的水管望遠鏡,讓在場大朋友們都躍躍欲試。學校與村中綠能達人李泳宗合作的發電風車、腳踏車,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些都是布袋新岑地區營造未來家園的具體行動。
針對水鳥棲地復育的重點活動,十方生態工程負責人陳孟達建議,應從台灣西濱沿海溼地的整體視角來定位,改善布袋鹽田為黑面琵鷺等水鳥覓食的棲地環 境,其關鍵就是創造健康的感潮溼地。
魚蝦海貝,不僅吸引大量水鳥停棲,也是海邊漁村的食物來源,而拔罾,這種以兩根弓型長竹子交叉綑綁而成的漁具,正是早年鹽田邊常見的漁村傳統漁具。
新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泰郎說,「村子裡50歲以上的居民都還有使用拔罾的經驗,設置在橋邊,等潮水淹起來漁獲進網就收, 補到的漁獲整個庄頭會一同分享,是非常愉快興奮的記憶。」這些活動,都將結合在地力量,在8月份的工作坊中讓志工們實際操作,帶領國際志工一起深入認識南布袋溼地的豐沛活力。
以土地為核心 氣候變遷下的低地願景與地景藝術策略
培訓活動的壓軸,是氣候變遷下的低地願景與地景藝術策略,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David Haley與長期投入台灣環境藝術的藝術家周靈芝,與地方夥伴一同討論藝術可以如何在面臨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威脅的布袋沿海發揮力量。
身為大學教授的David Haley,也是英國著名的生態藝術家。已經是第2次回訪布袋的David發現,4年後回來,這裡除了生態更豐富,更有一個力量很強的社群在形成,萌芽出 以照顧土地、復育棲地為核心的認同。他以水的流動和音樂演奏來看待布袋的環境藝術計畫,表示社區是一群人住在一起的和諧狀態,像是演奏一場音樂會,樂團裡 可能每個人彈的樂器不同,但是可以一起演奏出精彩旋律的樂曲。而這種像水一般的流動和自發性,在氣候劇烈變遷的環境下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樣的彈性,可以 改變地景,並足以面對未來海平面上升與地貌變遷的課題。」他更指出,生態藝術不見得是藝術家進場,而可以是一個與生態結合、幫助社區、有著小朋友和年輕人 參與的創造力行動,溼地糧倉國際志工工作坊本身就是一個生態藝術計畫。
溼地糧倉國際志工工作坊 即日起開始報名
溼地糧倉國際志工工作坊預計在8月份舉行兩場,分別是8月6日、7日的水管望眼鏡製作工作坊,以及8月22日至26日的生態示範操作工作坊。工作坊成果將留給新岑國小與地方團體進行生態監測、物種復育與環境教育推廣使用。招募國內外志工一同前來參與南布袋溼地生態復育設施的營造。透過小規模、做中 學、在地行動、國際視野的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親臨現場勞動實作,與在地團體共同學習,思索氣候變遷時代新的土地倫理,一起為南布袋的溼地糧倉播下草根的種籽。活動聯繫: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02-23660533轉301 www.ntu-bprf.org。
‧第一梯次(8/6-7):水管望遠鏡教學製作 活動介紹
‧第二梯次(8/22-26):生態示範設施製作 活動介紹
註:David Haley從事藝術創作已20餘年,長期關注水文變化和氣候變遷的因應課題,近年了並參與發表了許多與水有關的藝術創作計畫和作品。除為歐洲各國提供生態諮詢,在中國也有針對氣候變遷因應方案的合作計畫。而他與美國生態藝術先驅Harrison夫婦合作的大型環境藝術計劃《溫室英國》,關注探討人們如何回應氣候變遷下海平面上升的課題,是近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溼地網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