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
樸門永續自然建築工作坊
達人帶路沙龍講座系列- 台灣鍬形蟲世界
ILHA FORMOSA-震撼清水斷崖(2013黑潮海洋大學系列活動-第二梯)
【知本自然教育中心】大家一起來「嗚嘛嘛」的知本森林,聆聽自然交響樂囉!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地球日特別企劃活動:愛地球,就從行動開始!
2013全國NGOs環境會議(十週年)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怪手
【評論連結】 【來自花東的信息】台東海岸 十年一夢
luka.rubinjoni 攝
在全體村民不得不避難的福島市、福島縣飯館村等,受到福島第一核電廠輻射污染的地區,經過研究人員調查,發現動物與植物出現許多異狀。飯館村核能生態學研究會3月30日在東京大學所舉辦的「核能災害與生物、人、地區社會」座談會,東京大學與琉球大學等單位研究人員在會中陸續發表哺乳類、鳥類、昆蟲與植物出現異狀的報告。
日本獸醫生命科學大學教授羽山伸一在綜合座談時做出以下結論。「我不知道今日的演講內容是否對人體健康的研究有所助益,但目前福島市內獼猴的輻射曝露情形,與車諾比事件發生時兒童的輻射曝露情形幾乎相同。我希望可以讓各位知道日本獼猴發生了與車諾比兒童一樣的現象。」
精彩內文
被遺忘的動物們
日本福島魚群 驗出高量輻射
福島核災餘波 休耕地外來雜草叢生
WHO:福島女性 罹癌率較其他地區高70%
生物多樣性∣農村生活也能兼顧生態 探訪中國生態村–四川安龍
作者:陶曉怡 (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經理)
「不用化學肥料怎能管理蟲害呢?」有人質疑。「管理蟲害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管。要管,就永遠得管,沒有停止的一天。」高清蓉說。「只要耐心一段時間,生態就會達到平衡,人與蟲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平等的,人類不需要、也不應該控制蟲。」
高清蓉最近應邀來台灣演講農村生態環保,她來自中國四川省成都市安龍村,以自己田裡的甘藍為例,她說一開始蟲把甘藍吃得只剩葉脈了,但這時不必急著噴藥,也別急著拔掉甘藍,因為蟲子的生命週期比甘藍短,蟲一死,裡面的甘藍就能安全長出;再過陣子,蟲子多到一定程度時,自然就會吸引天敵,蟲子的數量就能被控制住。
精采內文
來自花東的信息∣傷痛中更堅強 港口部落加入行腳 重新與家園產生連結
本報2013年4月9日花蓮訊,許惠婷報導
從台東杉原灣出發的「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團隊,最能感同身受,為了反對美麗灣一案而開始團結起來的他們,沿著東海岸一路向北,至今已經走了超越100公里,以最緩慢的速度一步一步的感受東海岸的傷痛,也與在地部落互相對照,8日他們到達港口部落,收集到部落傳統領域流失的憤怒與傷感,也見證部落正藉著水梯田復育計畫,積極嘗試永續農業和文化傳承的另一種可能。
徒步行動到第五天,累計里程已超過100公里,隊伍一路上看到非常多對土地及海洋的不當開發和掠奪。同時越來越深刻感受到的是,沿路各部落及在地居民的支持聲援,還有人民想要守護家園與美好生態環境的迫切心聲。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徐琬婷
追蹤大陸H7N9禽流感疫情威脅不減,截至目前為止,達24例確診病例,其中7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藍睿明表示,此為首次人感染H7N9病毒的病例,儘管感染的來源並不清楚,但目前尚無顯示有人際傳播。
蘇門答臘犀牛是亞洲數量最少也是最後一種兩角犀牛,已經在地球上存在超過兩千萬年,但目前卻面臨瀕危,印尼和馬來西亞政府4日宣布將首次攜手合作,拯救極危險瀕臨絕種的蘇門答臘犀牛。保護動物之外,也需要守護樹木,為了保留江翠國中的樹木,志工潘翰疆在樹上生活了268小時之後,8日上午10點,被警方強制撤離,但志工強調會繼續爭取樹木原地保留,因為移植的樹木存活率很低,雖然護樹行動宣告告一段落,但也是另一個力量集結的開始!
暖化徵兆愈來愈明顯!美國研究發現,全世界位於熱帶地區最大冰川,歷經1600年好不容易形成的冰帽,卻只花了25年就融化,這是近期全球氣溫飆升導致自然界失衡的最新跡象。不僅是暖化影響環境與生態,核電廠排放溫水也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影響,今年墾丁珊瑚便提前產卵,是四年來罕見的現象,海生館珊瑚專家樊同雲指出,核三廠溫排水效應,使得當地海水溫度略高於其他海域一度左右,附近的珊瑚確實可能出現提早產卵現象。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護樹、安全與建築:我們給了學生什麼樣的建築專業與環境倫理?
作者:王价巨(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這幾天,江翠國中的護樹行動令人感佩,也讓我聯想到之前的一場審查,建築師對於植栽和安全的態度令人寒心。那是我第一次參與該縣市的審查會議。一個河岸的基地,設計成前後兩棟,前棟臨著開放空間,後棟緊靠河岸。年輕建築師的設計非常炫麗,3D電腦技術爐火純青,簡報完後,主席首先大加稱讚,委員接著讚賞聲不斷,讓這位建築師很是得意。但是,我就是覺得不對勁,劈哩趴啦提了十多個問題。
當畢業的優秀學生對環境無感,對周遭的社區無感,我們又如何能期待台灣建築專業是在創造美好的未來?身為一個老師,真的只能推說這是業界生存的必然嗎?當我們不斷推崇很多的國外大師時,我們又是否引導學生觀察到他們如何關心環境、關心社區、關心未來要進住的人、關心身為一個空間專業者的社會責任?我們一直埋怨建築師的地位越來越低,但是否先問自己,我們用專業為這個社會、這個環境貢獻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