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松伯(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專欄作者)
從2001年WTO杜哈回合談判受挫以來,各國開始轉向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的談判,於是原本安居樂業的小農經濟,開始受到農業大國的傾銷與開放壓力。
但小型農業面臨自由貿易,只有淘汰的命運嗎?2013年6月28日,由台灣守護民主平台舉辦的「社會民主理想國:小農經濟篇」論壇指出,面臨自由貿易的步步進逼,民眾可能面臨許多政府不知的食品安全問題,而小農經濟或許是最佳的解決途徑。
中興大學應經系陳吉仲教授闡明,台灣農業的特性是小規模的農業型態,因此即使整合成大農產業,也無法與國外大規模的粗放農業競爭。但陳教授認為,台灣農業最大的問題是政策扭曲。政策不應造成農業的外部成本,反而應該補貼農業的外部效益,例如農業對生態的保育、環境的維護與文化的保存。
「上下游新聞市集網站」共同創辦人馮小非則說明,小農經濟就是細緻文化產業。台灣雖然是小國,但不同農村或區域之間,往往存在各種當地才具備的農作物與文化,這些潛在的文化的保存與旅遊商機,都是集約農業所無法具備的。
台灣農業面對貿易自由化的衝擊,不能只看農業產值在GDP的百分比,更要去思考小農型態對環境與文化的貢獻。農業發展與經濟利益並非互斥,政府與消費者的直接支持,才是維繫小農優勢的關鍵。
精彩內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