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7.9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本會徵求工作伙伴:資訊中心-專案執行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專家警告:地下水乾涸 全球糧食供給現危機

Mikhail Esteves攝。

全球資源權威分析師、華盛頓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Lester Brown警告,美國、印度和中國因水井逐漸乾涸,地下水位急遽下降,已逼近「水峰值」(peak water),作物產量開始下滑,全糧食供給受到嚴重的威脅。

「在全球部分區域,人口成長和水供給曲線已出現死亡交叉。人類歷史上首次,區域榖物產量以無法挽回之勢下跌。這些區域的政府未能發展出互相配合的人口和水資源政策,導致人口每天增加1萬,用以餵養人口的灌溉用水卻越來越少的窘境。」以中東的情況最為嚴重,而世界前三大糧食生產國中國、印度和美國的水位也令人憂心。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研究:投資集水區保護 成本效益高

水資源啟示錄:壓迫生態系統 反噬人類自身

台灣21世紀的水難題:過度投資硬體 管理嚴重不足

過度取水 中國逾50城遭遇地層下陷

 

紅火蟻 赤焰般的侵略分子

作者:Brun Thonic

今日【外來勢力系列】最後一篇將勾起大家往日記憶,回到火紅的農村時光,重溫名列百大入侵物種帶給台灣生態的傷痛,希望人類可以正視入侵外來種造成的損害。

上生物課時或許會對瑞秋卡森所寫的《寂靜的春天》有些印象,在1962年出版時引起的喧然大波至今還難以消弭。當時殺蟲劑DDT是非常有效且廣泛使用的殺蟲劑,不但防止瘧疾藉著蚊子大肆傳播,也使許多農作物不再受害蟲侵襲,被視為是當時農業與環境衛生的福音。

紅火蟻在各種殺蟲劑的噴灑消滅後依然可以快速恢復,人們在美國政府宣導下,更是大量且集中的使用殺蟲劑,直到發現DDT的危害更為嚴重時才停用。而這場紅火蟻之戰也間接催生了美國現代環保運動。

而廿世紀相當繁盛的世界貿易,更加速火蟻的入侵行動,2001年牠們成功跨越太平洋涉足紐澳地區,隨後也快速占據了亞洲幾個區域。2003年,隨著桃園與嘉義地區的農民被螞蟻叮咬而送醫的事件,證實這波赤色浪潮已悄然蔓延台灣寶島。

精彩內文

政府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刻不容緩!

作者:BiodiversityX

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目標是 「保育及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以及「合理分配生物多樣性所帶來的惠益」,而在達到目標的眾多策略當中,有一項是「生物多樣性主流化」,也就是讓所有人都認識生物多樣性;在這之中,政府內部的主流化特別重要,因為政府的施政與決策對於國家與地方皆有重大影響力,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及永續利用扮有重要角色。

環境教育是加強政府內部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方法之一,我國自民國100年開始施行「環境教育法」,規定政府機關員工每年需參加四小時環境教育。除了環境教育課程,還可以搭配其他方式來將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植入政府組織文化,例如加拿大有多個地方政府致力於將永續概念植入組織文化,

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及永續利用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基石,而政府內的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是奠定此基石的重要條件。祈願生物多樣性能早日在政府內部達到主流化,讓臺灣社會與生物多樣性和諧共存的永續願景能真正到來!

精彩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洪郁婷

關心生活新聞,台北市最近抽查市售豆類製品,檢驗項目包括防腐劑(己二烯酸、苯甲酸、去水醋酸)、過氧化氫、甜味劑及色素等項目,結果檢出苯甲酸、過氧化氫等殘留,本次北市豆類製品抽查,不合格率達3成8。淡海新市鎮二期開發案,7月8日第239次環評大會決定,淡海新市鎮二期開發案,進入第二階段環評審查。二期開發範圍雖不及於海岸地帶,卻會影響海岸地帶與海岸生態;而且一期開發型態對生態環境和地景地貌毫不保留,環委擔心二期仍這麼做,淡海地景會有巨大改變。

國際新聞,非洲西南部安哥拉共和國乾旱,人民正死於飢餓。連續第二年的乾旱,重創安哥拉數百萬人仰賴的農業,當地缺乏食物和水,國際援助組織、當地非政府組織和教會團體呼籲救助受旱災威脅的安哥拉南部。

日本訂定新的核電廠安全標準,新標準提高了抗震、防海嘯、龍捲風天災等的標準,並明訂運轉年限40年的規定,年限屆期若設備符合要求,可以延長一次,至多延長20年。另一則日本新聞,原產於南美洲的福壽螺,是讓許多國家頭痛的外來物種。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國內規模最大的生態棲息地,由於福壽螺大量繁殖,爭食藻類,使得原本就稀少的6種藻類面臨絕種的命運。日本環境省連同當地約40位市民決議展開具體行動,驅除福壽螺,保護瀕危藻類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公共論壇∣貿易自由化下的小農經濟

作者:蔡松伯(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專欄作者)

從2001年WTO杜哈回合談判受挫以來,各國開始轉向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的談判,於是原本安居樂業的小農經濟,開始受到農業大國的傾銷與開放壓力。

但小型農業面臨自由貿易,只有淘汰的命運嗎?2013年6月28日,由台灣守護民主平台舉辦的「社會民主理想國:小農經濟篇」論壇指出,面臨自由貿易的步步進逼,民眾可能面臨許多政府不知的食品安全問題,而小農經濟或許是最佳的解決途徑。

中興大學應經系陳吉仲教授闡明,台灣農業的特性是小規模的農業型態,因此即使整合成大農產業,也無法與國外大規模的粗放農業競爭。但陳教授認為,台灣農業最大的問題是政策扭曲。政策不應造成農業的外部成本,反而應該補貼農業的外部效益,例如農業對生態的保育、環境的維護與文化的保存。

「上下游新聞市集網站」共同創辦人馮小非則說明,小農經濟就是細緻文化產業。台灣雖然是小國,但不同農村或區域之間,往往存在各種當地才具備的農作物與文化,這些潛在的文化的保存與旅遊商機,都是集約農業所無法具備的。

台灣農業面對貿易自由化的衝擊,不能只看農業產值在GDP的百分比,更要去思考小農型態對環境與文化的貢獻。農業發展與經濟利益並非互斥,政府與消費者的直接支持,才是維繫小農優勢的關鍵。

精彩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120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洪郁婷、鄒敏惠•網編:鄒敏惠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