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5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水庫集水區管制放寬 國土如何保育?

munch攝

今年6月13日行政院通過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所擬《水土保持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大幅釋放83%、172萬多公頃水庫集水區不必劃為「特定水保區」,引發質疑一旦水庫門戶大開,未來台灣遇雨成災的情形將更加嚴重。

水保局昨(14日)舉行公聽會,全國各地40多個環保團體罕見集結到場表達反對。但水保局已將修正案送立法院審議,公聽會中再多的意見並無助於修正法案。環保團體質疑:請問水保局此時辦公聽會用意何在?

環保團體會後也決定將發起另一波公民行動,要求立法院嚴審此案。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水庫集水區開大門? 設砂石碎解廠、廢棄物洗選場、開農路免環評

水庫集水區擬鬆綁 172萬公頃開發可進駐

研究:投資集水區保護 成本效益高

2011:水庫集水區環評放寬 環保署:分類管制合理

 

污水處理新想像 西班牙藻類生質能技術突破

本報2013年8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范雅婷、鄒敏惠編譯,黃靖文審校

西班牙西南角的度假小鎮Chiclana,除了高爾夫球場與綠樹成蔭的海岸,現在又多了一個新景點:全世界第一座將廢水轉換成乾淨能源的污水處理廠。

以藻類作為未來生質燃料的做法曾遭批評者指出,過程中耗費的大量能源、水和化學原料,讓生質能源難以永續。但利用污水養殖藻類不僅減少農業用地的需求,也不須進行額外的施肥,因為廢水中便有現成的氮和磷等礦物質。此外還可以高度淨化水質,一廠二用,賦予污水處理廠雙重功能。

All-gas是第一座系統化的藻類汙水養殖廠,利用污水和陽光培養出以海藻為主的生質燃料,試圖從被忽視的廢棄物中提取有價值的能源,將以原創性的藻類發電技術,顛覆以往對汙水處理的想像。並將提供汽車用的生質燃料,達到生質能源淨輸出。

目前的廠房只有200平方公尺大小,未來將擴張在約10個足球場大小的土地面積種植3000公斤海藻,生產年總值達10萬歐元的生質燃料,目標是在2016年前,藻類生質能源將能供應200輛汽車所需。相較於傳統的污水處理廠,該項計畫的建造和營運成本共低了兩百萬歐元。研究者總結,儘管藻類生質燃料可以取代部分石油,但要達到經濟實惠,恐怕還需要幾年的時間。但計畫負責人樂觀表示,「西班牙近4000萬民眾只要沖個馬桶,就可以提供20萬台汽車足夠的燃料!」

精彩內文

透視中國環境|華北對抗空汙 煤炭控管拉鋸戰

作者:王建坤、王秀強、徐楠

灰霾壓頂,對高耗能產業,北京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決心。而在鄰近的地方政府看來,大幅削減能耗的計畫卻顯得激進。

惡劣的空氣質量,正讓中國政府面臨巨大壓力。2013年6月,一位地方環保廳官員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中央政府將對其未來五年PM2.5的年均濃度下降幅度提出具體要求,明確各地控制煤炭消費的具體計劃。但是幅度大為提高,有的甚至是2012年底剛剛制定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設定目標的幾倍。

北京敢於提出更高的控煤目標,是有自信的。四條陝京天然氣管道,確保北京人用上了來自西北的天然氣,解決能源供應和冬季供暖。北京也是全國機動車排放和燃油清潔性標準最高的城市之一。歷經多年努力,北京已經遷出了原有的主要高耗能產業、基本完成了天然氣替代燃煤發電,然而憑藉這些,既無法克服不斷激增的機動車排放,也不能在華北這個空氣質量重災區中獨善其身,在2013年初,依然陷入嚴重灰霾。

但北京的「鄰居」,有與首都截然不同的苦衷。河北省的支柱產業,一直是鋼鐵、紡織、電力等重型工業。近十年來,煤炭消費量佔其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一直在90%左右。同一時期,中國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平均高達0.7左右,大量耗煤成為必然。

環保部原總工程師楊朝飛認為,現在各級政府和公眾越來越重視和支持大氣污染治理了,這是一件好事情。可他最擔心的是,「一旦加大環保的監管力度,依然採用傳統的做法,關閉的企業太多,就會加大社會代價。」

精彩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鄒敏惠

不只台灣,包括日本、中國大陸這幾天都出現高溫破表的現象。環保署認為熱浪應視為災害,以防災觀念因應。熱浪除了對民眾帶來大規模的生命威脅,還有可能因為用電量瞬間過高,導致大範圍停電,這些種種複雜又全面的衝擊,將是熱浪最大的考驗。14日環保署召開「六輕健康風險會議」,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居民北上抗議,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指出,「環保署/國科會空污防制科研合作計畫」期末進度報告已證明彰化大城空氣中的苯來自六輕。她更指出,最近8年來社區長住人口462人中,就有28人罹癌,早就超過環保法規定的罹癌機率達萬分之一就要停建的標準。

研究顯示,動物滅絕對整體生態與後世的影響難以想像,負面衝擊甚至能持續數千年以上!科學家發現,亞馬遜雨林成長緩慢,巨型動物滅絕是關鍵。由於缺少大型草食動物的糞便滋養,亞馬遜雨林的土壤出現嚴重的礦物質失衡。此研究計算出,自從巨型動物滅絕後,營養物質的傳播減少了98%。而巨型動物滅絕和人類首次殖民南美洲幾乎在相同的時間點。

屏東海生館發現102年收容的綠蠵龜有半數都誤食魚鉤,有的還因為拉扯、造成消化道傷害,需要進行手術。由於誤食魚鉤的海龜外觀完全看不出異狀,海生館希望民眾通報不明原因擱淺的海龜。另外,若把意識未恢復的海龜丟回海裡,會使海龜嗆水溺死,最好先讓海龜甦醒。8月進入墾丁陸蟹降海產卵高峰,墾管處擬試辦封路,幫助母蟹安全釋卵,在香蕉灣、砂島各管制500公尺,希望降低人為干擾。墾丁海岸林是陸蟹的主要棲息地,種類歧異度居世界之冠,但自從台26線公路切割海岸林對母蟹造成極大威脅,總在橫越馬路時成輪下冤魂,以致小陸蟹來不及出生。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公共論壇|悠活案掛羊頭賣狗肉 住宅變旅館不算「開發行為」?

作者:林子淩(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簡凱倫(律師)

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的悠活麗緻渡假村(以下簡稱悠活),於1996年興建時,係以集合住宅名義向屏東縣政府申請建造執照,亦以集合住宅之使用名義申領使用執照,但使用執照到手,即開始違法經營旅館,顯見自始即是掛羊頭賣狗肉。

2013年8月8日屏東縣政府舉辦了此案環評現勘與第一次環評審查,然在此之前與當天,悠活始終動作不斷,甚至請來學者不斷地提出悠活案已無需再舉辦環評審查的論述,並試圖遊說當地環保團體體諒不要再緊盯悠活案。

環評法的規範核心在於對開發行為進行事前之風險評估,明瞭其對環境與人類社會、文化將產生何種型態及規模的衝擊,並從事適當的風險預防作為。在這樣的規範意義下,開發行為的界定除了規劃與興建之外,更應包括完成後之使用目的及行為。以悠活渡假村為例,其位於國家公園計畫區之環境敏感區位內,我們可以輕易想像,當其變更用途作為旅館使用時,大量遊客前往住宿、消費的結果,所產生的龐大廢水及廢棄物之排放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將遠非作為集合住宅使用時所可比擬。

精彩內文

公共論壇|找回山區道路的生態美學:守護四分子道路

作者:林宗以(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研究所博士生)

早期先民開墾、自行拓殖修建的山區道路,大多僅在必要的地方才會運用傳統疊石的技術來穩固道路。即使早期公部門介入修築,漸漸鋪設起柏油或水泥路面,道路與山坡、谷地間仍保有長長的緩衝綠帶,與周邊森林聯手減緩、減少並分散地表逕流水,讓水在流動的過程慢慢滲入地下儲存起來;路面也大多維持夠用就好的寬度,讓自然綠意與生命繼續在道路兩旁活躍繁衍。

曾幾何時,就在我們漠視、放任的態度下,這些山區道路突然間一段段地長胖了,胖到我們根本用不到;也多了許許多突兀、累贅的水泥邊坡、水泥溝渠、護欄、與永遠亮著的路燈。

於是,車子變快了,路面透水性變差,地表逕流水大增,每到雨季彷彿就多出無數的小支流,珍貴的雨水被快速地大量排入下游河川,嚴重者更往往造成洪流,到處沖刷侵蝕,不僅讓台灣吃緊的水資源更加窘迫,也引發層出不窮的土石流。

就讓我們從位在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區範圍內的粗坑里四分子道路守護與推動社區參與復健維護計畫做起,主動出擊阻擋並去除這些阻塞山區道路生機及涵養水源功能的多於水泥工程做起,當個對破壞環境生態與美景斤斤計較的公民。希望這樣的理念能引發迴響,重新找回台灣山區道路多樣的生態與美景。

精彩內文

行動參與|「把國家還給人民 818拆政府」行動

主辦單位: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苗栗青年聯盟

7月18日,中央縱容苗栗縣政府強拆大埔,他們拆掉的不只是四戶人家,而是拆掉人民對體制的信任,拆掉憲政保障人民的基石。近30天來,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從未道歉、不願回應民間發出「立即道歉、地歸原主、撤查弊案、土徵修法」的嚴正訴求。

818,讓我們聚義凱道,以人民團結的堅定意志與非暴力行動,要求政府停止浮濫徵收、停止強拆暴政,還給人民一個安居樂業的家園。國家,該是人民的國家,不是無良政客與壟斷財團的樂園。816苗栗、818凱道,讓我們一起展現人民的力量!

【0816 拆政府•守護苗栗音樂晚會】時間:8/16(五),18:00-21:30。地點:苗栗縣政府前廣場(苗栗市縣府路100號)。【818拆政府行動--把國家還給人民】時間:8/18(日),17:00。地點:凱達格蘭大道。

誠摯的邀請您,與我們一起走上街頭,在非暴力不服從行動中展現人民的力量。歡迎大家當天穿最能代表自己的顏色衣服來參加行動,捍衛基本人權價值。

精彩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120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吳岱芝、詹嘉紋、洪郁婷、鄒敏惠•網編:鄒敏惠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