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芸翠 (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博士生,台達環境獎學金得主)
日前因為蘇力颱風帶來的豪大雨,台中的秋紅谷濕地積水甚高,受到許多人的關注。面對全球氣候極端變化,都市中的濕地對於滯洪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事實上,都市中的濕地不只有滯洪的功能而已,還有其它許多好處,值得我們了解探討。
距離台灣7000多公里南澳洲,是全澳洲最乾的省份,平均年降雨量大約400公厘,雨季集中在冬季。為了更有效使用水資源並防範洪災,當地政府推動許多生態濕地的計畫,不僅著重滯洪功能,更解決當地水資源缺乏問題,又能創造生態棲地。
為了儲存雨季的雨水給旱季使用,濕地淨化過後的雨水被泵入當地的地下含水層儲存,待需要的時候再回復使用。這些回收利用的水資源供給當地居民,作為生活用水甚至是農業畜牧用水。附近開發的新市鎮,便以兩套供水系統做規畫,一條為傳統自來水系統,另一條為再生水系統,這又稱為紫色水管計畫(Purple
Pipe)。目前回收再生水取代原有七成自來水用量,解決當地水資源缺乏日益嚴重的問題。
雖然台灣的年降雨量約為南澳洲5倍,但因為人口密集和荒溪型河川,水資源依然缺乏。只靠水庫的興建難以解決問題,若是能夠利用都市地區的開放綠地,規畫設置能夠回收並淨化水資源的生態濕地,必定能夠有效保留和使用水資源,對台灣都市發展及居住環境都有很大的幫助。
精彩內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