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蓋不住的真相-紀錄片】熟男減碳日記《No Impact Man》
9/29 《全國河川日—「勁水」蘭陽溪》
9/25《新竹綠色影展》燃油啟示錄
9/26《新竹綠色影展》如何綠化地球:生命之光與映後座談
10/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跨界人生
9/27《新竹綠色影展》泥土向前衝
2013第1期環境教育種子教師培訓(9/25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9/14~10/6【蓋不住的真相──回收藝術展覽 邀請你瞭解真相!】
推薦評論
歐歐
【評論連結】 黃色小鴨PVC啟示錄
黑鰭鯊,ravpix攝。
受少子化衝擊,部分私校相繼傳出招生困難,積欠教師薪水等,大學如何退場受到討論。教育部在本月14日所公布《輔導私立大專校院改善及停辦實施原則》中,提出解決方案,但內政部卻在18日行政院專案會議中表態,有意鬆綁校地變更。若轉為商業用地,估計私校董事會將可得6-8成校產,而引發質疑。
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指出,台灣從1970年代的「發展導向」願意犧牲一切的狀況,更惡化到現在想用「土地開發」解決所有問題,所以不停解編農地、進行徵收。「現在連教育都企圖以土地開發解決,這真的不是好藥方。」學校停辦,原校地應該回到都市計畫中,重新進行評估與規劃。
精彩內文
變態的獎勵 金權的城市:我們的都市為什麼那麼醜?
生態工作假期|砍樹保森林? 德國森林保育工作
作者:張峰瑞
柏林是綠覆蓋率極高的大都市,這對於台灣平地的居民是一種很新鮮、很棒的體驗。若由高處俯瞰,柏林的中心就是一片綠色,而沒有任何一棟大樓在其中。
一開始想到森林,會認為放其自然發展、或是協助清除林中的垃圾之類的任務就是所能做的最多的了。不過我們志工的主要任務竟然是除草及砍樹?原來這片森林中也有外來種,而外來種由於生長較快速,會搶奪原生種所需之養分及陽光,長久下來將會使原本的森林被取代。
在島上的生活,也是一門與環境友善相處的學習體驗。由於在島上完全無電力,夜間照明尚可以蠟燭克服,然而食物的保鮮確實是一大課題。當地領隊教我們在土壤上挖掘坑洞,再將一個塑膠桶埋進土中,最後將需冷藏的食物放進桶子裡,亦可達到保存效果!這的確是一個不需耗費電力即可保溫的方式,由於土壤底下不會隨太陽照射而升溫,對於我們儲存火腿、乳酪及牛奶等食物算是綽綽有餘了。
志工生活當中,工作也不是從早到晚,在下午能夠讓志工們到湖中游泳或是划船,非常天然的享受,也看到許多爸爸媽媽帶著小孩到此露營,沉浸在大自然中,也讓人體會到擁有一片森林是很美好的事,而這樣美好的事需要我們的努力才能繼續延續下去。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鄒敏惠
環保署日前把新竹縣大埔水庫的集水區列為敏感性較低的第2級集水區,申請開發低污染工業將放寬免做環評。峨眉鄉長認為將有助發展大埔水庫上游峨眉湖的觀光產業。縣環保局則補充,免環評是有條件的,開發業者仍需先取得水庫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同意。水資源遇到的問題可不只有開發而已,40年來,地表水鋁污染與河流酸化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美國德州大學近日的研究發現,有連結濕地的河流,具有較高的有機質,降低有毒的無機鋁含量,減少有害無機酸。研究計畫主持人表示,「將來復原河流酸化問題的工作,應考慮使用濕地作為恢復河川健康的自然方式。」
美國對於發電廠的砷、汞和鉛排放皆有所限制,但並未限制現存發電廠的碳排放量。美國環保署20日提出全美第一個空氣淨化法案標準,將限制新發電廠的碳污染,確保未來的發電廠使用更乾淨的能源科技,包括有效率的天然氣、最新煤科技、核電以及風力和太陽能的再生能源,以對抗氣候變遷和促進公共健康。
「我們對於美麗的台灣拿得太多,還得太少。」2013生態電影節24日啟動記者會,作家劉克襄點出台灣生態的豐富,卻未被珍惜。今年有9部新發表作品,不僅反映真實保育樣貌,更有素人將珍貴監測資料轉化成紀錄片,評審標準也兼顧拍攝倫理與動物福祉。完善的生態監測資料的確有助於保育工作的推動,提供珊瑚礁「海底街景圖」的全球珊瑚礁生態資料庫將於近日上線,這將是一個讓全球海洋生物學家研究、追蹤珊瑚礁狀態的平台。科學家表示,此資料庫將為珊瑚礁的保育工作帶來突破。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公共論壇|清境地區需要停車場還是停心場?
作者:李圓恩(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研究生)
該思考的不是我們還需要幾個停車場,而是如何不需要停車場,甚至減少車輛上山。不然,3百個停車場就真的足夠嗎?會不會還需要花數十個5千萬補救這樣破壞後所造成的影響?
臺灣至目前為止仍很喜歡用「蓋停車場」這樣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停車場不夠,是否選擇搭配接駁或改善大眾運輸方式來解套。並不是只要發生了問題,就必須以蓋硬體來解決,尤其是一動工當地就無以回復原來樣貌生態的極端方式。
國的旅遊勝地(如德國、日本)往往以路小而令人著迷神往,浸淫其中久久無法忘懷。為什麼臺灣的旅遊勝地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擴寬路徑?這樣的路是為車輛與金錢著想,還是有為當地人、為旅客、為環境而著想?
若您有機會經過霧社,可以注意一下那處曾佈滿日本宿舍的小區塊,現在只是一處被隨意停著車輛的砂土地。而清境地區的大型停車場,停得住車,卻停不住遊人的心。
行動參與|守護芝山岩史蹟,守住最符合人民利益的土地政策
發起單位:芝山岩好土聯盟、 芝山岩史蹟關懷小組
芝山岩1993年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公園,1997年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此處更是臺灣最早發現的考古遺址,已經確認包括有植物園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訊塘埔文化、大坌坑文化等五個史前時代文化層。1996年市府曾委託專家學者對此公園進行植物、動物、地質、史前文化、歷史、視覺景觀等議題的相關調查研究,當時社區居民也一同參與,默默守護這塊「綠色島嶼」。
然而,從「101年台北市士林區通盤檢討(主要計畫)」中,提出對芝山岩周邊地區應改善「視覺景觀與天際線管制」之條文,臺北市政府顯然沒有遵循,反而毫無原則的讓周邊建築一棟一棟蓋起來;應該對美麗的城市加以細緻規劃的都發局、負責保留讓人們訴說故事的文化局,皆未對芝山岩周邊景觀管理機制的草案儘速制定!
長遠來看,芝山岩史蹟公園週邊目前仍有大面積的國有土地,都將面臨大型街廓開發的衝擊。在國防部遷走後的將來,我們認為較有公共利益的作法,其大面積國有土地開發應結合芝山岩史蹟接鄰地、芝玉路具自然湧泉之保護區特色,投入都市公共政策,以達芝山岩周邊土地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之結果。
座落在台北士林的芝山岩,海拔52公尺高;它的旁邊,正要興建21層樓的大廈。未來,60多公尺的人造地景,將遮掩住這顆擁有數層考古遺址、蘊藏奧妙生態瑰寶的綠色珍珠!我們誠摯地邀請您一起加入【守護芝山岩】的連署行列!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120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吳岱芝、詹嘉紋、洪郁婷、鄒敏惠•網編:鄒敏惠※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
如無法順利瀏覽,請按此閱讀網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