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境地區需要停車場還是停心場?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清境地區需要停車場還是停心場?

2013年09月25日
作者:李圓恩(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研究生)

2013年9月11日自由電子報出現了「清境建大型停車場 退輔會點頭」這樣標題的一則新聞。內容以為改善仁愛鄉清境農場周邊停車問題,相關單位與人士於10日現地會勘,研商將利用台14甲線7.5公里旁退輔會清境農場管轄土地,規劃興建停車場,估計將能提供3百個停車位,而清境農場場方已表達願意無償提供用地,但水土保持及工程費用高達5千萬元,縣府表示將爭取中央全額補助。

更舉出「清境農場周邊停車空間不足,尤其是大型遊覽車,上月初在台14甲線幼獅路段還發生遊覽車違規迴轉停靠路邊載客時,遭疑似煞車失靈的大貨車撞上,釀成重大傷亡,增闢大型車停車場刻不容緩。」這樣不太相干的案例來幫襯興建大型停車場的合理性。

停車場,霧社的日本宿舍所在,圖片由李圓恩提供。

但以上是站在無限增加與擴張的角度來設想的,在氣候變遷蓄勢待發,甚至已然啟動的重重考驗下,該思考的不是我們還需要幾個停車場,而是如何不需要停車場,甚至減少車輛上山。不然,3百個停車場就真的足夠嗎?花了人民納稅錢5千萬在已過度開發、超限利用的地區,且違法民宿紛立的難纏問題仍未解決的所在蓋了這個停車場,會不會還需要花數十個5千萬補救這樣破壞後所造成的影響。

外國的旅遊勝地(如德國、日本)往往以路小而令人著迷神往,浸淫其中久久無法忘懷。為什麼臺灣的旅遊勝地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擴寬路徑?這樣的路是為車輛與金錢著想,還是有為當地人、為旅客、為環境而著想?

停車場不夠,是否選擇搭配接駁或改善大眾運輸方式來解套。並不是只要發生了問題,就必須以蓋硬體來解決,尤其是一動工當地就無以回復原來樣貌生態的極端方式。

臺灣至目前為止仍很喜歡用「蓋停車場」這樣的手段,來「解決問題」。猶記得在民國92年前後,當地政府以建停車場為由不顧在地文史工作者的大聲疾呼,趁著夜色將霧社的日本宿舍一夜移平,很喜愛那片日本房舍的我在報紙上瞥見了這一小欄新聞感到非常震驚,之後每當我經過這處曾有典雅日本房舍的所在,總是記掛著它曾被粗暴對待的記憶,而十多年來,也許因為樁腳政治的複雜,它仍空在那裡,一片荒蕪,赤條條地無所遮蔽,只是又多增加了一處因錯誤政策而被無辜犧牲的歷史文化,且輕易地就淹沒在新聞的洪流裡(我在Google已蒐尋不到相關新聞),被人們所遺忘。

若您有機會經過霧社,可以注意一下那處曾佈滿日本宿舍的小區塊,現在只是一處被隨意停著車輛的砂土地。而清境地區的大型停車場,停得住車,卻停不住遊人的心。若沒有更細緻與整體的規畫,為環境做更長遠而友善的考量,只是在臺灣多增加了一個5千萬而可能成為蚊子停車場的空地,卻付出了我們可能看不見卻難以數計的環境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