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地,台灣冒出一堆六本木,台北南港台北機廠、華光社區、空軍總部,台中體二用地,高雄海灣城等地,個個縣市都宣稱要打造成為東京六本木,作為推動都更的代名詞。
問題是在日本,長期推動區域機能活化,在內閣直接設立「地域活化統合事務局」,針對都市再生(城市)、地域振興(鄉村)、構造改革特別區域推進(產業區)、中心市街地活化(舊市區)等不同地區面向,有著不同因應策略,都市再生只是針對城市區域的機能活化,六本木的更新重建,更是都市再生中的一種手段。
但是在台灣,幾乎上至都市、下至鄉村,幾乎都全套上都市更新的方式,就連許多農業地區,以興建產業專區為名,強行徵收,實際蓋上住宅,打造新城鎮,又成為變相的都市更新,幾乎在日本所有不同地域的不同方案,到台灣就只成徵收加都市更新一種。
在日本,無論都市再生、地域振興、甚至中心市街地活化,都是全力保留舊建屋,從指定重要歷史建築區域,到舊市街町的改造,基本上是在舊的歷史脈絡中,找出新的出路,而非全然大拆大蓋。
以在台灣耳熟能詳的金澤與古川町為例,金澤以小京都自居,都市力求保存舊歷史,甚至成立職人學校,由市民學習來修復古建築,在城市裡的都市再生,主要是基於防災思考,重整防災道路、廣場,以及容蓄防災用水的空間。
古川町更是維繫傳統,不只訂定景觀法,保護住舊建築,同時也鼓勵居民重修舊建築外觀,達到市街統一傳統風格的樣貌。町並內也都市再生二個空間,不是拿來該住宅,而是興建木匠會館與祭典會館,作為振興地域、傳承文化的公共區域。
徵收重建的都市更新,絕非日本地域活化的唯一手段,甚至2003年完成的六本木都市再生,吸引台灣許多官員、學者前往取經,但是只說六本木之丘等新建築,新建地區如何夜色迷人,卻未說整個再生計畫,歷經13年,推動再生的政府與財團,前後溝通開會上千次,甚至讓地主以租地入股方式,成為再生的股東,更重要是在產業活化的都市機能思考下,設計商業區,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間。
日本以重建區域機能為目標的地域活化,其實在台灣就是應該完善的國土計畫,分成不同區域,以不同方式進行再生,目標是提昇人民居住品質,推動產業發展,保全農業環境,活化在地經濟等目標,而不是到處徵收,到處蓋大樓,成為財團炒地、炒樓的謀利工具。
日本不是只有六本木,台灣已經以六本木為名,氾濫的滿城滿鄉徵地蓋屋,真的該思考日本六本木的興建真意,以及在六本木之外,用了什麼不同方法,維繫一個傳統風貌的日本。
※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