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專訪-葉政務委員俊榮 (二) 採訪整理:江嘉萍 前往里約-台灣環保團體聯合會
「當時民間團體和政府部門分別組團,前往里約參與盛會,並且各自在當地租了一個攤位,民間團體的攤位號碼比較前面(號碼是300多號),政府部門則比較後面(號碼是500多號)。在某種程度上彼此有互別苗頭的意味存在。我記得當時民間團體掛起請全球朋友跟我們一起廢核四、反核四的訴求,並在租來的攤位上擺置三罐農藥,而且也掛了很多公害抗爭的照片。基本上,那時候民間團體與政府部門是各自各自的,彼此並不尋求協調,例如民間團體在經費部分也不尋求補助、或是議題資訊部分也不交流的交換等,完全民間走民間的,官方走官方的。」葉俊榮提到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時的情景說道。 從1992年的時代背景來看,當時民間團體是較具批判式、反省式的,因此在議題的處理方面幾乎都是與政府採取對立的,至少在政策層面上是不同。再加上當時較受爭議性的環境議題便是核能,因此,民間團體與政府部門幾乎是截然不同的立場。「這種情形和許多國家如出一轍,在當年與會的各國中,日本民間團體也是站在批判的角度,批判的原因是,他們認為他們的法律還是不進步;中國大陸則沒有批判;香港也沒有那麼強的批判。這些國家的民間團體會採用批判的態度,大多是因為有重大政策上的爭議,很多都是因為牽涉到核能,所以例如台灣的民間與政府便是在核能議題上有不同的見解。」葉俊榮如此說道。 「在1992年之前,台灣如果有環保方面的論述,大多來自於解嚴之後對於本土化的要求;在1992年之後,國際的力量進來了。以現在的情形而言,民間團體與政府在能源議題上並沒有多大的對立,政府都已經要推動非核家園了,不再像以前一樣。今天的環境議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時的大規模設廠爭議很多,例如六輕、五輕等,而今天的情形重大的設廠爭議已經沒有像以前那麼多。」葉俊榮政委將當時與現今的局勢做一對照後表示。 前往里約-官方團的成立
在1992年時,政府部門的步伐比民間團體還要慢的;然而,在2002年,政府部門的步伐是否已經與民間團體同步? (2002-09-05) 【文章連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