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自然與倫理]

寧靜的力量-環境哲學(三)

作者:陳慈美 (生態關懷者協會)

二、21世紀的保育哲學

  作為一位參與「環境哲學」初期建構行列的哲學家,柯倍德教授認為:20世紀哲學界主流,不但將許多現代社會新興起的關懷議題(如:保育)之哲學面向的討論,拱手讓給一些非哲學專業的思想家,如:繆爾(John Muir)、李奧波(Aldo Leopold)等人(1999, 21),更將環境哲學家一直置於哲學圈內非常邊緣的位置。然而,處在邊緣的他卻發現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的現象:在主流哲學界裡的哲學家所能夠得到來自同儕的最高評價就只是「聰明」(clever)而已,而不是有智慧、有深度、有洞察力、有遠見等。(1999, 3)因此,即使處在邊緣,他卻充滿自信,因為他非常篤定的知道自己的角色便是運用西方哲學傳統裡釋義、批判、再建構等方法作為工具,系統化的來協助保育生物學界發展出適用於21世紀的「保育哲學」,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與未來性的大工程,不是主流學者眼中的弱勢學門而已。

  由於「環境哲學」中所探討的「保育哲學」不能脫離現代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知識而憑空想像,因此,他首先介紹與「保育哲學」密切關聯的「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和「臨床生態學」(clinical ecology)這兩個跨學科的新學門。「保育生物學」裡頭涵蓋了下列幾個學科:遺傳學、族群生物學、島嶼生物地理學、生態學、環境哲學與環境倫理。至於「臨床生態學」有時也稱為「生態系健康學」(ecosystem health),它亦為一門跨學科的新領域,柯倍德教授參與了這兩個學門中所包含與「環境倫理」相關的主要探討和建構。(1999, 21-22)

  其實,美國的「保育哲學」從19世紀末期便已經開始蘊釀,而20世紀裡美國最主要的兩個保育哲學的路線便是代表官方的「資源保育倫理」(Resource Conservation Ethic)以及民間推動的「自然保存倫理」(Nature Preservation Ethic),分別簡稱為「資源論」(Resourcism)與「保存論」(Preservationism)。柯倍德教授主要的「環境哲學」建構,則是根據美國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Aldo Leopold, 1887-1948)在20世紀中葉所提出的「土地倫理」(Land Ethic)──柯倍德稱之為第三條路線──目的是要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同時兼顧經濟的健全與生態系的健康,他深信這個方向將會是21世紀保育政策所必須根據的哲學思想。(1999, 321-324)

  在《超越環境倫理》書中最後一個單元的四篇論文便是在處理這個主題,尤其是全書最後一篇「生態永續的保育觀念」(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s a Conservation Concept),更是清楚的勾勒出21世紀保育哲學的藍圖,以下簡單介紹這個藍圖架構。

  在人口已經超過60億的今天,如果我們想到的保育就是劃出不能讓人類使用的保留區、保護區或國家公園,那是非常不切實際的一種觀念,也的確曾經在許多國家製造出許多問題(包括台灣在過去的國家公園系統對原住民造成的傷害)(1996, 143-150)。因此,柯倍德教授提出類似量子力學裡互補原理的觀念,他建議,在21世紀裡,我們所需要的是「互補的保育哲學」(Conservation Philosophy of Complementarity)。也就是說,人類居住並從事經濟活動的地區和經過仔細規劃、選擇並互相連接的保留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態,因此,我們需要的也是兩種不同的保育目標,而它們各自也都具有生態學的根據──生態系生態學(Ecosystem Ecology)和進化-社群生態學(Evolutionary- Community Ecology)。

  在「生態系生態學」裡,自然界是由無數能量流動的過程所組成的,例如,經由太陽能的推動,產生了光合作用、養分循環等作用過程。因此,在已經有人類密集居住並從事大量經濟活動的地區,我們就根據這種生態學觀念,以維護生態系的健康(ecosystem health)和生態永續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作為保育的目標。在這些地區裡,只要有審慎的評估,確保可以讓能量流通的過程持續進行,人類的干擾是可以被有條件的接受,但是,執行這些過程的物種則可以轉換成其他種類。

  在「進化-社群生態學」裡,我們視自然界為由無數有機體構成的各種物種的族群,並且,這些族群之間,彼此相互作用而形成生物社群。因此,在保留區裡面,我們根據這種生態學的觀念來從事保育,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維護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和生態完整性(ecological integrity),儘量能夠保存原有的物種與自然的狀態(其中也涵蓋各地原住民長期以來所發展出能夠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型態),避免人類以不適當的方式加以干擾。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