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讀者投書] 馬告的另類觀點:少談一點意識型態,多做一些務實培力 (上) 作者:林益仁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馬告國家公園的爭議又起,以保育團體跟部落工作隊為主的陣營戰得不可開交,互有立場。意識型態之爭本為政策落實的重要基石,筆者堅信只有透過這樣的辯論,才能廓清一些曖昧不明、似是而非的言論。不過,筆者同時也認為除了各種論壇上意識型態的辯論之外,意識型態的落實也非常重要,要不然在台灣如此嗜血、煽情的媒體生態中,辯論不但無法達到落實理念的效果,反而多了不少口水。 換句話說,政策之爭必須在清楚的理念方向,加上日積月累的生活實踐經驗的配合之下,才有意義。針對這一點,作為一個長期在原住民部落工作的生態保育人士而言,感受特別深刻。 上周五馬告的議題攻佔電子與平面媒體的頭條,霎那間形成贊成/反對馬告國家公園的激烈對壘。然而必須注意的是,集結在此贊成/反對意見的背後,其實是好幾組看似對立的象徵符號彼此纏繞糾結的產物,這些包括國家/民間;國家/原住民族;原住民/保育團體;自治/共管;泰雅爾民族議會/部落工作隊等。 果然是孑然的對立嗎?還是議題在台灣媒體操弄下的宿命!事件發生不久,我便帶著學生進入復興鄉與尖石鄉的後山部落,過去一年中為了深化繪製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基礎工作,我們陪著部落耆老們一個部落走過一個部落,將泰雅族所認識的山川、河系、傳說、典故一一地用母語紀錄下來,並且用數位化的地圖來呈現。這次我們擔心的是,馬告的議題會再次撕裂部落。 在過去的實際繪圖經驗中,我們體會到部落地圖的繪製,乃是凝聚部落共識的有效工具,透過耆老的經驗與智慧,部落的老少重新再建構部落共同的歷史與文化,在一個民族自覺聲浪日益高張的時代,這個工作絕對是重要基石,畢竟在過去殖民政府的統治下,各種宗教門派、政黨派系、以及財團介入等不同的現代化趨力,在劣質的選舉風氣推波助瀾之下,早已將部落切割地四分五裂,任由政客惡意吞食。 這樣的工作屬於長期性的基礎工作,很難馬上立竿見影,因此不容易得到政治人物的積極參與。還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部落的耆老當中得到非常堅定的支持,漸漸地也有越來越多的族人參與在這個工作當中,並建立起彼此深厚的信任感。 筆者與從事這個工作的學生們,絕大多數是漢人,我們秉持的信念是一種來自生態的關懷,簡單來講是一種「物物相關」的信念。我們認為多數居住在台灣生態心臟區域的原住民同胞,如果他們的尊嚴、智慧與福祉沒有受到平等的對待,那麼住在受其庇蔭的都會地區的人們,沒有理由會得到更舒適的生活環境,唇亡齒寒這點道理大家都懂。 【文章連載】 【相關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