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屠鯨、護鯨、賞鯨、海洋健康兼論《白鯨記》 (六)

作者:賈福相

  1931年,只在南極地區,1年就捕殺了2萬9,400頭大鯨。

  人就這樣偉大,科學就這樣了不起,大洋的鯨是世界公產,一本萬利。我們為什麼不會再偉大一些,想到殺鯨的結果對海洋有什麼影響,想到病了的海洋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地球的健康,萬物的存在,有誰來管?

  世界捕鯨於紀元前4,000年新石器時代即有壁畫記載,開始時很可能是捕捉生病而擱淺的露脊鯨,一條鯨可供全村人民吃一個冬天,比狩獵野牛野豬好多了。後來狩鯨開始用獨木船和標槍,但也只能在海邊捕鯨,其目的是生存,是找肉吃,找衣穿;真正的商業捕鯨12世紀才開始:

  1. 商業初期:從12世紀到18世紀,最早是西班牙,後來英國與荷蘭加入。18世紀美國也成了捕鯨大國,對象是露脊鯨、大翅鯨、弓頭鯨以及外海的抹香鯨,仍然用手划船,帆船和鯨槍,從北大西洋到北極洋再到南大西洋。這個時間鯨船不能在海上太久,他們一定要回港內處理鯨油和其他鯨產品。

  2. 商業中期:從1700年到1840年,這期間有幾件大事發生。第一,英國政府開始補貼捕鯨商人;第二,抹香鯨精質被發現比所有鯨油都好;第三,船上開始裝置煉油爐,鯨船可以出海2、3年;第四,英國8艘鯨船在北極洋被風雪打沉。這140年捕鯨由大西洋擴展到太平洋、澳洲、加拿大、美國西岸以及夏威夷島,主要對象是抹香鯨。

  3. 商業盛期:從1840年到1860年,海上捕鯨船達9百艘,開始用汽船,許多人發了大財。這階段,美國是海上捕鯨霸主,主要對象是藍鯨、灰鯨和抹香鯨。這時獵鯨人員已了解鯨不怕人,非常友善,而且喜歡與船上人作伴、捉迷藏,因鯨與幼鯨更是母子情切,不能分離。所以槍手常常先射幼鯨,母鯨就拚死跟隨,到適當地點再殺母鯨。這一時期有一件大事發生,就是梅爾維爾發表《白鯨記》,取材自作者在鯨船上的經驗。

  4. 工業期:從1860年到1940年,捕鯨技術進入現代工業化,捕鯨用快速追鯨船,船上裝有鯨砲,不再用擲鯨槍。死鯨就用拖船拖去工廠船,每艘工廠船出海2年。可獲利2,000多萬美元。捕鯨地盤擴大到南太平洋、南大西洋,直到南極,所有大鯨無一倖免;露脊鯨、弓頭鯨、大翅鯨、藍鯨、抹香鯨數量都急遽下降,甚至瀕於絕種。

  由1940年開始,捕鯨行動大減,主要原因是二次大戰,人忙著殺人,捕鯨停止。戰後鯨油減價,大鯨難尋(數量減少),捕鯨國家於1944年達成協議,不再過捕藍鯨。194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成立,每年開會1次。1974年後,一些環保組織開始採取「護鯨」行動,出錢出力,有時冒險犯難,用小艇偷襲大的捕鯨賊船,漸漸引起世界注意。1977年澳大利亞命福路斯特 (Frost)爵士為澳國調查捕鯨小組主席,他不但從商業角度來衡量捕鯨,而且也注意人道觀念,開始問:鯨能感到痛苦?牠們有高度聰明嗎?人類捕鯨是否在道德上犯了罪?福路斯特結論是:鯨不像其他哺乳動物,牠們是特殊案例。他說:「殺害對人類有特殊意義的鯨是錯誤的。」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