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台灣環境的痛 環境公民記者的實戰與挑戰
本報2007年7月23日台北訊,陳品潔、李育琴報導
網路、部落格的興起,造就了一群樂於發聲的「公民記者」。這些公民記者的特質,是對現今主流媒體偏頗、片段的報導不滿,而希望透過自己的筆,將真正的新聞、應受民眾關注的事件,報導出來。
如何成為一位環境公民記者呢?鄭朝陽說,身為記者的必須從懷疑出發,收集足夠的事實、數據鋪陳,一篇客觀報導就呼之欲出。尤其「現場主義」是必要的,人在現場追求真相的過程,感受才夠深刻。不過他強調說,「若要成為環境記者,首先要對環境有感情。要有感情,則是需要走出戶外親近環境。」
美濃黃蝶祭 回歸自然初衷
不畏豔陽做志工 二子坪水池復育已見成果
「山徑童畫師」 引導孩子從山林步道中尋找創意
貓纜掛空中3小時 遊客火冒三丈 21日晚停駛
玉帶鳳蝶大發生 恆春無處不舞蝶
東非蘇打粉工廠 恐干擾湖區紅鶴繁殖
政府要求日用品價格刪減50% 辛巴威商業面臨衝擊
美最高法院之決議 將壓縮淨水法案權限
全球測圖項目進展順利
中國今年洪流災害 已有800人喪生
黑龍江森林火災 已獲控制
大陸專家認為 三峽蓄水是鼠患原因
鼠患過後 生態平衡更重要
美對中食物品管 認為問題源於法令
「決戰商場新利器-企業環安衛資訊管理方案」研討會
陽明山國家公園火山、溫泉探索營
葡萄藤書屋例行講座 -從全球看台灣三農問題
生物多樣性系列演講--<見證遠古—探索台灣海膽化石>
無車之旅:
往呼和浩特的路上 對白雲藍天的追逐
作者:吳郁娟(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計畫成員)
往內蒙古呼和浩特的路上,我抬頭看見小小的一片珍貴的藍天,立刻拿起相機,捕捉這珍貴的剎那。
突破灰濛的日子
北京的老胡同裏,老房門外總有一小屋,裏頭堆著煤。平時煮菜燒水,冬天取暖過冬。這一路上,大部份的人家,主要也是一以煤作為主要的燃料來源。在懷安的小旅館裏,一早我們就聞到一股難聞的異味,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煤不容易點燃,燃煤前都先燒廢輪胎助燃。煤堆旁,也堆這廢輪胎。
觀察中國:
在世界屋脊上尋找解決之道
一項曾用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有機農業和沼氣革新項目正在西藏高原上被複製。但是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
「該沼氣系統解決了長水村的牲畜糞便問題,並大大減少了當地對木材燃料的依賴。」
西藏自治區(TAR)的吳堅麥村海拔超過3500米,巨大的溫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裏的乾旱貧瘠,讓人絕望。除了青稞,當地農民什麼都不能種植。土地如此貧瘠,外界對其有機農業的經濟潛力幾乎沒有任何期望。但是,北京全球環境研究所(GEI)恰恰選擇了這裏,啟動其最雄心勃勃的沼氣和有機農業項目。
基因生萬物:
黃金追擊-以排遺中的DNA追蹤水獺的族群生物學
綠色課表
無車之旅
觀察中國
本會快訊
「環境信託」專欄7月至11月每隔周三全新推出,邀請您加入「築一方夢田」的行列!
重金屬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 網編:陳誼芩 感謝環保署、教育部贊助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