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
2007.7.23
本日焦點:

挖掘台灣環境的痛 環境公民記者的實戰與挑戰

2007年環境新聞編採實戰營

本報2007年7月23日台北訊,陳品潔、李育琴報導

網路、部落格的興起,造就了一群樂於發聲的「公民記者」。這些公民記者的特質,是對現今主流媒體偏頗、片段的報導不滿,而希望透過自己的筆,將真正的新聞、應受民眾關注的事件,報導出來。

如何成為一位環境公民記者呢?鄭朝陽說,身為記者的必須從懷疑出發,收集足夠的事實、數據鋪陳,一篇客觀報導就呼之欲出。尤其「現場主義」是必要的,人在現場追求真相的過程,感受才夠深刻。不過他強調說,「若要成為環境記者,首先要對環境有感情。要有感情,則是需要走出戶外親近環境。」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無車之旅

往呼和浩特的路上 對白雲藍天的追逐

灰濛的天空

作者:吳郁娟(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計畫成員)


2007年6月16日, Day7
累積里程:500km, 內蒙古

往內蒙古呼和浩特的路上,我抬頭看見小小的一片珍貴的藍天,立刻拿起相機,捕捉這珍貴的剎那。

突破灰濛的日子

北京的老胡同裏,老房門外總有一小屋,裏頭堆著煤。平時煮菜燒水,冬天取暖過冬。這一路上,大部份的人家,主要也是一以煤作為主要的燃料來源。在懷安的小旅館裏,一早我們就聞到一股難聞的異味,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煤不容易點燃,燃煤前都先燒廢輪胎助燃。煤堆旁,也堆這廢輪胎。

觀察中國

在世界屋脊上尋找解決之道

青藏高原上的人(圖片來源:Jerrold http://www.flickr.com/photos/jerrold/238657612/)
作者:佈雷克•斯通-班克斯(全球環境研究所的交流官)

一項曾用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有機農業和沼氣革新項目正在西藏高原上被複製。但是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

「該沼氣系統解決了長水村的牲畜糞便問題,並大大減少了當地對木材燃料的依賴。」

西藏自治區(TAR)的吳堅麥村海拔超過3500米,巨大的溫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裏的乾旱貧瘠,讓人絕望。除了青稞,當地農民什麼都不能種植。土地如此貧瘠,外界對其有機農業的經濟潛力幾乎沒有任何期望。但是,北京全球環境研究所(GEI)恰恰選擇了這裏,啟動其最雄心勃勃的沼氣和有機農業項目。

基因生萬物

黃金追擊-以排遺中的DNA追蹤水獺的族群生物學

水獺頸部粗短,不適合繫戴頸圈,必須將無線電發報器植入皮下。圖片來源:李玲玲
作者:李玲玲(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暨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歐亞水獺是水陸兩棲的動物,不但擅泳、能潛水,也可在陸地上行走活動。牠們以魚蝦、水棲昆蟲等水生生物為主食,經常會在海岸、溪流、湖泊、沼澤等水質好、少污染、少干擾、食物豐富的水域出沒。由於牠們是水域生態系中位於食物鏈最高階的消費者,一旦水域受到重金屬或化學物質的污染,牠們往往是最敏感而首先消失的物種,因此是水域環境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標。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無車之旅

觀察中國

基因生萬物

本會快訊

「環境信託」專欄7月至11月每隔周三全新推出,邀請您加入「築一方夢田」的行列!

熱門內容
「環評已死」 環評委員靜坐抗議
尼加拉瀑布蜜峰死亡百萬
熱門關鍵字

重金屬

環評
推薦評論
「環評已死」 環評委員靜坐抗議 (12)
健康野放=救援成功?談鯨豚救傷保育之道 (2)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台北鳥會電子報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 網編:陳誼芩
感謝環保署、教育部贊助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