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1.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植物滅絕 人類將蒙受鉅額利益損失


一種加州濱臨絕種的灌木。圖片來源:USDA
【相關連結】

陳玉峰2001年催生「野生植物保育法」

圓葉布勒德藤──瀕臨滅絕的崖壁孤俠

反對看守所遷至土城彈藥庫 民眾呼籲建生態保育區

開發大巨蛋移植松菸老樹  死107棵

中國三峽庫區  178種珍稀植物命運堪憂

世界保育聯盟9月間提出全球生物滅絕更趨嚴重的警訊,近日更有科學家提出報告說,植物消失將使人類喪失生態系所能提供的重要利益,包括吸收溫室氣體,以及植物棲息地所製造的氧氣、食物、纖維和生質燃料。此外,不論是數量減少,或種類消失,都已構成衝擊。

台灣長期以來對野生植物保育觀念薄弱,生態學者陳玉峰2001年即呼籲訂定與《野生動物保育法》相應之「野生植物保育法」,迄今未成氣候。而在湖山水庫預定地,靜宜大學生態系師生與台灣生態學會調查到、圓葉布勒德藤、蔓蘘荷等珍稀植物,亦未獲主流重視。科學家提及,「大部份研究因經費關係,一次只能做短短幾年的實驗。因此,我們很可能低估了物種滅絕對天然棲地的影響,」值得開發單位與環評執行單位借鏡。 精采內文

 
 
  聰明綠生活:人人可實踐的自然農法
人人可實踐的自然農法 。圖片來源﹕黎旭瀛、陳惠雯

作者:黎旭瀛、陳惠雯(大屯溪自然農莊)

自家採種,除了讓自己吃得安心、維護這星球的物種多樣性,還能增加生活樂趣! 本文邀請大屯溪自然農莊黎旭瀛夫婦分享自家採種的原理。自然農法特別重視採集當地培育出來的種子。以我們農場來說,80%以上的作物種子,是靠自家採種而得來。種子逐年習慣這片土地,有些蔬菜味道變好、蟲害減少、收穫量隨之增加。 所有種子都保留著記憶。在怎樣的土地培育長大?是肥還是瘦?氣候如何?雨量多少?甚至也記憶著農夫的腳步聲也說不定!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彭郁娟
三峽工程,世界規模最大的水壩,但原來還有更多驚人的事實,隱藏在「偉大工程」的肥皂泡裏。

三峽工程的爭論和批評已有20年,其帶來的各種不良後果已明確呈現。中國今(2007)年10月間宣佈,今後10到15年大壩地區居民還有400萬人將移居他處,而目前大壩水位已上升約157公尺,估計到2009年還將上升19公尺。不僅工程開發會造成災害,中國的最新一處世界自然遺產地—貴州省荔波縣11月7日正式開通空中航線,使人們得以便利進出這個享有「地球腰帶上綠寶石」美譽的地方;鄰近的蘇俄官員則認為北極的「極限旅遊」極具發展前景,究竟工程、觀光旅遊將帶來怎樣的前景?值得長期觀察! 

【相關新聞】

三峽大壩 苦難貧民二度迫遷

中國將正視三峽大壩光環下的危機

中國第2大水電站3年投入近7億元改善生態環境

中國境內世界遺產地保護面臨商業開發的衝擊困擾

俄官員認為發展北極旅遊極具前景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生態工程:社區、校園水系環境大改造 奇岩社區的綠色學校
崇仰公園「上埤仔」改造後。圖片來源:高美華
作者:高美華(奇岩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奇岩社區位於繁華台北都會區的一隅,卻有著樸實的鄉村景色,偶而飄來大屯山的綠草味道,夾雜著北投溫泉的硫磺,社區環境優美有山有水。丹鳳山屬於低海拔闊葉森林,由於地殼變動的關係還有海岸植物如林投等,又因緯度及氣候等因素,生長了許多耐風抗旱及中高海拔的植物,其奇特植被、特殊地質構成自然生態與特有的地質風貌。  精采內文
 
 
  植物絕種將造成人類利益損失
摘譯自2007年11月5日ENS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報導;朱以方編譯;蔡麗伶審校

 

菊屬植物South Texas ambrosia;又叫South Texas ragweed,是幾近絕種的種類。圖片來源﹕Texas Parks and Wildlife根據一份最新科學報告指出,物種滅絕將可能造成地球上植物的生產力大幅降低50%,而人類將因此喪失植物所能提供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利益,包括吸收溫室氣體,以及植物棲息地所製造的氧氣、食物、纖維和生質燃料。此外,不論是生物個體大量消失,或是物種滅絕的種類多寡,都會改變生態系統所能提供給人類的各項服務,而且這項改變正在發生。

卡丁奈爾(Bradley Cardinale)是本項研究的主筆者,同時也是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的副教授,他表示:「植物生長與製造「生質物」(biomass)的過程,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物歷程之一。」

他還指出:「實驗時間越長的研究,會發現物種多樣性對植物生產力的衝擊越強。但很不幸的,大部份研究都因為經費的關係,一次只能做短短幾年的實驗。因此,我們很可能低估了物種滅絕對天然棲地的影響。」

這篇報告本週將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線上版,報告中共彙整了來自全球44篇模擬植物滅絕的實驗研究。該報告顯示,相較於具有較原始天然狀態的生物多樣性環境,擁有較少物種數量的生態系,將製造較少的植物「生質物」,低至50%。

卡丁奈爾博士表示:「因此,物種滅絕將抵消大自然帶給人類社會的好處。」實務上來說,這表示多樣性高的生態系應更能控制蟲害、分解有機物質,並且吸收二氧化碳。

來自蒙特羅梅基大學的羅洛(Michel Loreau)教授,同時也是本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表示:「我們的分析提供了最充份的證據證明,植物多樣性高的天然棲息地更具生產力。但更重要的是,生物群落越多樣,其生產力就越高,因為植物在利用生物資源時具有互補性。換句話說,不同的植物品種在環境中都扮演了非常獨特的角色。」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聰明綠生活:人人可實踐的自然農法
作者:黎旭瀛、陳惠雯(大屯溪自然農莊)
 

自家採種,除了讓自己吃得安心、維護這星球的物種多樣性,還能增加生活樂趣! 本文邀請大屯溪自然農莊黎旭瀛夫婦分享自家採種的原理

無農藥無肥料的自然農法

追溯自然農法的源起,乃於70多年前,由日本人岡田茂吉氏所提倡。推出當時,稱之為「無肥料栽培」,但遵照岡田氏生前的理念-實行無肥料、無肥料栽培的自然農法的農民,在台灣還不多。

到我們農場的客人,時常提出:「無農藥是可以理解,但為何要無肥料呢?」「沒放肥料能種得出菜嗎?」「一直以這樣的方法種下去,土壤不會越來越瘦嗎?」之類的疑問。關於這一點,岡田氏曾說:「所有的生物都是藉著火、水、土這三要素所構成的」「土壤越清淨越有力量,不要把土以外的東西放進去」。因此,我們農場遵照此理論,六年多來,完全不使用任何農藥、化學肥料、有機肥料(動物糞便、微生物資材、廚餘堆肥等),栽培了稻米、蔬菜、水果、香草。

並沒有所謂不放農藥、肥料的話,收穫量就會年年遞減的情形,反而如岡田氏的論文所述那般,蔬菜不怕蟲害,稻子遇到颱風,不會遭受重大打擊。此外,吸收自然土壤力量的作物味道,除擁有真正的原味之外,還有自然的美味。就如同土雞與肉雞的差別吧!自然農法的理念,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藉著大自然本身擁有的力量,而達到健康的土,種出健康的蔬菜,而讓人得到健康。

種子有記憶 苗不再徒生

種子有記憶。圖為五月二十四日,來自香港的朋友們,種下了甜玉米。圖片來源﹕黎旭瀛、陳惠雯自然農法特別重視採集當地培育出來的種子。以我們農場來說,80%以上的作物種子,是靠自家採種而得來。種子逐年習慣這片土地,有些蔬菜味道變好、蟲害減少、收穫量隨之增加。

所有種子都保留著記憶。在怎樣的土地培育長大?是肥還是瘦?氣候如何?雨量多少?甚至也記憶著農夫的腳步聲也說不定!

那些記憶,讓植物早日習慣土地,也讓植物累積避開蟲害的抵抗力,以及努力紮根於大地,不要敗給颱風......等等。那樣的記憶,對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無形資產。

不過,由於大多數人不知其珍貴性,這些無形資產,正不知不覺喪失中,而且以世界性規模喪失中。

舉例來說,台灣在日本統治時代,稻子的品系,就有千種以上。平均一個村子,就有三個品系。隨著採種,而創造出適合當地的品種。

隨著機械化生產的普及,實際被栽培的品種,也只剩幾十種吧!因為在台灣,育苗和種植是分工的,一般農民不會育機械用盤苗,育苗交給種苗供應商,所以也不再需自家採種了。

因此,種苗商提供怎樣的苗,就種怎樣的品種,似乎農民也把選擇權拱手交給種苗場,而種苗場為了大量生產方便賣的秧苗,從育苗過程使用農藥、消毒藥以外,甚至過分密植,讓插秧機輕易可以抓到一撮十幾株秧苗。

以這種方式育出來的苗,很容易有徒長現象,且容易生病,並非健康的苗。所以之後的種植過程,就必須依賴更多的農藥、肥料來支撐。令人驚訝的是,連國內有機稻米的栽培,目前也還是使用一樣的秧苗。

提高自由度 再造米食文化

提高農人自由度 再造米食文化。圖片來源﹕黎旭瀛、陳惠雯

反觀日本,一般的種稻農家,大多自己留種、自己育苗。可隨著自己的需要,種植自己習慣的品種,或者種苗密度。如果是有機農家,亦可避開農藥使用。

以國內種苗場的播種密度來看,一片秧苗的種子使用量,約為300~400克之間,而日本的自然農法農家,則只播了40~60 克。秧苗的成長空間差距實在很大。

日本的前輩說,秧苗決定70%的成敗。為了培育健康的苗,從2002年開始,我們向附近有擔任過機械苗育苗工作的阿伯學習育苗,同時也挑戰降低種子數等繁瑣的步驟。經歷種種的失敗,總算在今年種出能在5葉成苗時,插秧也葉子不會變黃的健康秧苗。這對於有福壽螺的水田管理,也提高了管理的時間效率。

各式各樣的稻米種類,其實是反映了當地的飲食文化。如釀酒、米製糕點等。隨著種苗商業化,許多特有的飲食文化也逐漸消失。以前會種一小區糯米,以供應過年過節之所需。變成單一稻作生產後,農村也逐漸不再自己製作節慶米食(註),節也慢慢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色彩了。

維護基因多樣性

維護基因多樣性。圖片來源﹕黎旭瀛、陳惠雯蔬菜亦是以整年皆可栽培、販售少數的幾個品種為市場主流。飲食文化不再四季分明,許多自古由代代祖先所傳遞下來的當地品種,也面臨滅絕的邊緣。失去生物多樣性,或者說基因的多樣性,其實是讓那個物種降低對外在環境變化的抵抗性。

歷史上亦可見到深刻的例證。那即是兩百多年前,發生在北愛爾蘭的馬鈴薯事件。因為當地主食馬鈴薯的品種很少,在遭遇到病毒連續兩年的侵襲下,因為這些馬鈴薯對該病毒沒有抵抗力,而糧食不足,造成好幾萬人餓死,或移住異鄉。

現代農業正以世界性的規模,讓田間作物物種數急遽減少。雖然方便管理,但也讓人類暴露在更大的風險裡。有鑑於此,世界各地的民間育種家,也開始認真地建立種子銀行、種子交換組織,藉由民間運動,來對抗農業商業化所造成的衝擊。台灣在這方面,也陸續出現個人收藏家。如何將這些人串聯起來,讓這樣的力量、聲音被重視,似乎是這個曾被譽為福爾摩沙的美麗小島的當務之急啊!

編按:黎旭瀛夫婦表示大屯溪自然農莊每年至少舉辦2次自然農法種植課程,歡迎有心實踐的讀者報名參加。其他農莊的即時資訊都可以在其部落格<幸福農莊>獲得

圖片來源﹕黎旭瀛、陳惠雯

註: 2007年是大屯溪自然農莊豐收的第6年,黎旭瀛夫婦特邀好客樂團至田間開唱,以感謝土地並藉機宣導自然農法的理念。

【推薦講座】種自己吃的菜,如何從假日開始

主辦單位: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講師:林俊育(北社假日農夫講師、前產品部專員)
時間:11/14(三)14:00—16:00
地點:三重總社(三重市重新路五段408巷18號)
報名電話:02-2999-6122#123或124

 

Top

 
 
  三峽大壩 苦難貧民二度迫遷
摘錄自2007年11月7日自由電子報報導

 

耗資250億美元的三峽大壩工程,自從2003年6月三峽工程進行首次截流以來,庫區部分岸線已多次潰堤。隨著工程推進形成綿延約644公里長的靜止水域,不斷上漲的水位迫使農民向高處尋找可耕種的土地,而那些地方本已聚集大量貧困人口,遷居人口不僅難以就業,也享受不到公共服務。此外,未經處理就流入水庫的污水和農用化學品也急遽增加。

中國10月間宣佈,今後10到15年大壩地區居民還有400萬人將移居他處,人數多達初建大壩時的3倍。北京如何因應這項挑戰,將嚴重影響當地環境生態和政治穩定。目前大壩水位已上升約157公尺,估計到2009年還將上升19公尺。官員聲稱,大壩建成後形成的新江岸有60%過於陡峭,無法耕作。批評人士警告,大壩附近主要大城市重慶的長江碼頭,10年內將因江水流速下降導致淤泥積聚而報廢。

目前,重慶西面一帶等大壩水域上游城市沿江地區已被污水帶包圍。世界自然基金會今春發表的報告指稱,由於大壩橫亙江面,上游污水無法比照以往模式被一路沖刷入海。進入庫區靜止水域的污水及其他污染物會倒流進支流,導致藻類暴增。由於水流中斷,長江盆地漁業作物將大幅減少。

Top

 
 
  中國將正視三峽大壩光環下的危機
作者:劉鑒强(南方周末記者)
 

圖片來源:中外對話中國政府近日警告說,舉世聞名的三峽大壩工程可造成生態災難。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幾年這樣的事實不斷被披露,人們對三峽有更全面的認識

儘管三峽工程總公司的負責人把自己的工程褒獎爲「中國人民1000年來最偉大的項目」,但這一届中央政府似乎並不想將這一榮耀桂冠戴在頭上。新華社報道,上個月,中國一些高級官員和專家說,三峽工程存在環境問題,如不迅速採取行動,三峽大壩可能會釀成環境災難

雖然對三峽工程的爭論和批評已有20年,三峽工程帶來的各種不良後果已明確呈現,但官方一直沒有正式承認這些問題,這次國務院三建委在20年後「突然」發現三峽可能帶來環境災難,表明中央政府將實事求是地正視三峽帶來的不良後果,並努力解决之。

重慶港泥沙淤積

2004年6月,三峽水庫蓄水一周年的時候,我採訪了91歲的防洪專家陸欽侃,陸欽侃是原三峽工程論證防洪專題組顧問,前水力電力部規劃局副總工程師。在兩個星期之前,這位91歲的老人剛剛和36位專家學者給中央寫信,建議三峽不要貿然蓄水至175米,以免水庫庫尾的重慶遭受嚴重淹沒和淤積。我第一次知道三峽有可能給重慶港帶來威脅。

國務院三峽工程泥沙專家組成員、原交通部長江航道局總工程師榮天富一直在研究重慶港的問題。他也告訴我,三峽蓄水175米以後,由於泥沙淤積,重慶的九龍坡港和朝天門碼頭都會出現斷航。

重慶市交通委計劃處副處長李昌均在接受我電話採訪時說,重慶港淤積,「現在正逐步變成現實。」九龍坡港區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水運聯運港,對重慶和中國西南的貨物運輸至關重要。

但是,三峽總公司從來沒有告訴過公衆這一問題,儘管他們自己很清楚這一問題的嚴重。一位三峽員工告訴我,其前任總經理陸佑楣曾對重慶方面說過,三峽總公司可以出幾個億,把重慶的九龍坡港口搬到條件更好的寸灘。接受我採訪時,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一位與三峽總公司熟悉的水利界人士說:「三峽總公司的想法是,我多蓄水,多發好多電,多賺好多億,然後給你重慶幾個億挖淤。它是從企業角度來考慮問題。而重慶就不這樣想了,如果泥沙淤積多了,河床抬高,洪水勢必抬高,原來移民的高度不夠,就需要二次移民。庫尾淤掉,如果變成死港,那對重慶來說就不是錢的問題了,而是生存問題。」

78歲的地理學家金紹綢對我說:如果蓄水至175米,1998年那樣的大洪水再次出現的話,庫尾將淤積數億噸泥沙和卵石,中國最重要的內陸港口重慶港將成爲死港。

但是,爲了多發電多賺錢,三峽總公司不但一定要蓄水至175米,而且,他們告訴我,「越快越好!」

長江航運的瓶頸

令我驚訝的並不僅僅是重慶港淤積問題。我在三峽大壩附近看到,三峽大壩已成爲長江航運的瓶頸。許多大型船隻並不能直接通過船闡,大型貨車在壩前離船上岸,轟鳴著翻過大壩,再登上大壩那邊的滾裝船。三峽總公司一直宣傳說,三峽水庫將顯著改善長江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可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運輸成本可降低35-37%。但當重慶人滿載貨物,順江而下,來到三峽大壩前,突然發現自己被三峽卡住了脖子。如果能幸運地順利通過船閘,需要3小時20分鐘。甚至有時需要幾天幾夜。2004年春節期間,滿載生猪、柑橘、蔬菜的重慶貨船在三峽船閘前滯留,結果農副産品變質,部分生猪居然餓死。

人們突然意識到,三峽船閘的通過能力不像預料的那樣好。其5000萬噸的設計年通過能力,遠未達到,也從未有萬噸級船隊直達重慶港。

我採訪完畢,按照與三峽總公司的約定——如果他們接受我的採訪,我必須將完成的稿子給他們審閱——傳給他們,看是否有筆誤之處,然後坐船離開宜昌。當天夜裏,他們不停來電,在此之前,我被他們稱贊爲最有職業道德的記者,因爲我自己負擔一切採訪費用,包括機票和食宿。而大量的記者在採訪三峽時,是由三峽總公司埋單。但現在三峽總公司的口氣越來越强硬,越來越不友好。他們沒有提出任何事實上的錯誤,只是勸我爲了「國家利益」,不要提重慶港淤積和航運瓶頸問題。當然,這不新鮮,許多公司總是用「國家利益」這一大帽子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最後他們的宣傳部門負責人親自出馬,和顔悅色地暗示我,批評三峽工程的某些專家是「我們國家的敵人」,我不要站在他們一邊。

我關掉了手機。我知道,有些類似的報道被槍斃在發表之前,好在我所在的報紙像我一樣熱愛事實,文章終於發表。就在一個星期後,我又到長江邊的湖北利川採訪,這一次出差與三峽毫無關係,但在一天夜裏,4個中年男人敲開了我賓館房間的門,遞給我厚厚的控告材料,裏面有數百個工人的簽名,他們應該得到三峽移民補償款,但是那數百萬元被工廠的負責人侵吞了,因爲三峽工程,這些工人變得一貧如洗。這讓我知道,原來還有更多驚人的事實,隱藏在「偉大工程」的肥皂泡裏。

被受質疑的建設基金、滑坡現象甚至防洪能力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幾年這樣的事實不斷被披露,人們對三峽有更全面的認識,儘管有些人不停地否認、否認再否認,但事實不斷以更雄辯的力量呈現出來。

三峽總公司說三峽大壩將給當地人民帶來經濟繁榮,但三峽總公司自己成立的旅游公司壟斷了大壩旅游業務,令當地旅游公司陷入絕境。而且,三峽總公司要全國游客付出一大筆錢才能參觀大壩,而這個大壩是全國人民出錢建的,並且至今仍在爲這個大壩做貢獻——在每月的電費中,都包括一筆「三峽建設基金」。他們說三峽庫區不會引發大的滑坡現象,三峽工程報告說,三峽庫區庫岸比較穩定,一共可能發生滑坡的地方只有150處。等到三峽工程批准以後,說法很快變成了 1500處。現在已有村民爲此喪生。

三峽總公司原總經理陸佑楣在2004年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三峽庫區依舊是二類水質,可以飲用。但水質監測部門公布庫區幹流水質總體爲三類,如果考慮大腸菌群,則爲五類或劣五類。陸佑楣說:「可能我記錯了。然後說:大腸菌群哪里都有,人肚子裏都有。」

三峽工程得以進行的第一理由是防洪,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其防洪能力遠遠低於其宣傳。

搬遷後的幸福幻象

需要搬遷的人口總是比預想的多,陸佑楣說,增加100萬移民根本不可能,因爲三峽總移民才113萬。但《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9月份說,重慶市政府正在醞釀一個重大計劃——對三峽庫區人口進行第二次大搬遷,這次搬遷的規模比10年前的三峽工程移民大一倍,達到230萬人。三峽再移民,是基於庫區脆弱的生態和高昂的發展成本。上一輪三峽工程113萬人的大移民,除了14萬人爲外遷移民外,其餘絕大部分是「就地後靠」。但上百萬移民就地後靠搬到高處,對山地坡地進行開發,這會導致庫區生態破壞和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重慶市政協農委主任張學良說。

陸佑楣說,三峽外遷移民的生活很幸福,「回流現象是沒有的。」但在雲陽、奉節和巫山等地方,許多三峽庫區外遷移民不得不返回家鄉。他們在異鄉並沒有過上幸福生活。我一位記者朋友調查後說:「新峒村一組遷到江西的159人相繼返回雲陽的有130多人,在雲陽縣老縣城觀音閣一帶破舊的房子裏,曾經離散的村莊重新聚合到了一起。站在觀音閣上,可以望到一片浩渺無際的水面,水的下方,是他們不可返回的故土。

從壓倒性讚美中清醒

越來越多信息的披露,既有研究人員、公衆與媒體的努力,更有中央政府對暴露這一問題的寬容。這一寬容基於中央領導對三峽工程全面而明智的看法,既看到利,也看到弊。2006年5月20日,中央領導沒有參加三峽大壩全線澆築完工的慶典,而在提到三峽問題時,溫加寶總理一直强調解决好移民安置與環境污染問題。汪嘯風說,溫家寶總理今年早些時候在國務院的一次會議上談到了三峽大壩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

一系列的跡象表明,中國將從對三峽的壓倒性讚美中清醒過來,更客觀地對待三峽問題,這對中國人和三峽工程本身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延伸閱讀】
三峽好人: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10月23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連結。

Top

 
 
  中國第2大水電站3年投入近7億元改善生態環境
摘錄自2007年11月8日新華網四川報導
 

截至2007年9月底,溪洛渡水電站共完成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投資6.9億元。 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表示,溪洛渡工程建設始終注重處理好生態環境與工程建設之間的關係,自覺做到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

水電站在場內交通設計優化中,把「以明路為主」改為了「以橋梁、隧道為主」,盡量少佔和不佔耕地、林地,少損壞和不損壞植被,增加交通隧洞約12公里,明路減少了20公里。儘管土建工程投資大幅增加,但取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李永安還說,施工中,我們注重運用現代施工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採取了施工作業面降塵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土流失。

溪洛渡水電站位于金沙江下遊雲南省永善縣與四川省雷波縣相接壤的溪洛渡峽谷,總裝機容量1260萬千瓦,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攔沙和改善下遊航運條件等綜合效益。開發目標是實施「西電東送」,滿足華東、華中經濟發展的用電需求,預計將於2015年竣工投產。

Top

 
 
  中國境內世界遺產地保護面臨商業開發的衝擊困擾
摘錄自2007年11月8日新華網貴州報導

 

中國的最新一處世界自然遺產地—貴州省荔波縣11月7日正式開通空中航線,使人們得以便利進出這個享有「地球腰帶上綠寶石」美譽的地方。一些旅遊界的人士不無得意地預測,懷揣大把鈔票的全球遊客今後將蜂擁至此。

然而,過度的商業開發嚴重幹擾和衝擊保護工作,已成為中國境內的世界遺產地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曾有六處世界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黃牌警告。例如,雲南麗江古城由於盲目對原住的納西族人口實施遷離,反而損害了這個世界遺產的原生態及其真實意味。而由於過分追逐商業利益,故宮、頤和園、天壇的大修工程也招致了如潮的社會非議。

專家們指出,究其原因,一些地方缺乏開發性保護的經驗,急功近利的思維使排在第一位的遺產保護被商業開發嚴重衝擊。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楊業勤說,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好大喜功,用城鎮化的標準來要求世界自然遺產地,例如將豪華的賓館和大量服務設施修建在保護區的核心敏感區,長此以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貴州省委副書記王富玉說:「世界遺產不能只重申請和旅遊開發而不重保護。」為準確定位、把準方向、科學推進,荔波確定了國際化專業旅遊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三個支撐體係。委托西班牙FUDE公司編制《荔波縣旅遊發展規劃》,力求旅遊發展定位與國際接軌;委托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研究所編制《荔波縣國際化專業旅遊城市概念性規劃》,旨在指導產業布局、土地利用、項目策劃;由省建設廳組織省內專家完成《荔波縣城市風貌定位調研報告》,指導荔波城市風格的把握。

專家們則擔憂,一個原本青山綠水、稻田與黔南民居相映成趣的古樸小城,如何在建設過程中保住原風貌,如何在滿足旅遊服務需求的同時,不失去綠寶石的原始魅力?

Top

 
  俄官員認為發展北極旅遊極具前景
摘錄自2007年11月8日俄新網莫斯科報導
 

俄羅斯聯邦工業與能源部部長維克托·赫里斯堅科認為,組織乘坐冰間航行的國產船只去北極的旅遊極具前景。赫里斯堅科11月8日在俄羅斯政府審議俄羅斯發展本國海洋技術問題的會議結束後,向記者表示:「這種旅遊形式將會不斷擴大,我對此毫不懷疑,因此為此目的使用我們的船舶當然極具可能。」

赫里斯堅科說:「北極極限旅遊只是少數人能做到的。它是一種極限旅遊並且只有小範圍感興趣的人群對此感興趣。」但是赫里斯堅科說,這種旅遊形式正在廣泛流行,因為會有更多的人可能提出這方面的需求。赫里斯堅科說,俄羅斯計劃發展和鼓勵這種形式的旅遊,因為人們願意為此投錢。

Top

  生態工程:社區、校園水系環境大改造 奇岩社區的綠色學校
作者:高美華(奇岩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奇岩社區位於繁華台北都會區的一隅,卻有著樸實的鄉村景色,偶而飄來大屯山的綠草味道,夾雜著北投溫泉的硫磺,社區環境優美有山有水。丹鳳山屬於低海拔闊葉森林,由於地殼變動的關係還有海岸植物如林投等,又因緯度及氣候等因素,生長了許多耐風抗旱及中高海拔的植物,其奇特植被、特殊地質構成自然生態與特有的地質風貌。

「中崙仔溝」源起丹鳳山,貫穿全社區的水系空間,形成都會型社區非常難能可貴之景觀特色。因此,保護山林原有景色及自然資源,已成奇岩人的職責,因而有「山水奇岩生態村」催生計畫。

2005至2006年,協會進行中崙仔溝與週邊環境改造「山水奇岩夢公園」計畫,社造培力工作坊強化了團隊執行能力,操作過程更邀集學校、家長會、廟會等在地社團,共同擬訂「親水願景地圖」,分期分區、逐年逐步執行社區水系空間環境改造。

2006年即完成第一期第二區的崇仰公園水泥池塘生態化,活動中有200多位民眾參與,開創社區生活共同記憶。在「人親土親嘉年華親子活動」中,共同完成了「上埤仔」生物棲地營造、「台灣原生種」水生植物栽種、生態池解說活動。志工們並主動負責上埤仔生態池維護與管理,並於每月第1週確實執行,使公園內「上埤仔」池塘再度活化,以為清江國小與社區居民的最佳自然觀察生態教室與教育平台。

社區居民與校方、專業者充分討論願景地圖。圖片來源:高美華上埤仔生態池志工定期維護管理。圖片來源:高美華

清江校園生態教學園區 社區學校一家親

學園前庭荒廢空間原貌。圖片來源:高美華清江國小成立於1962年,就如多數學校一樣,在都市化發展過程中犧牲了週邊優美的自然環境以及自身的特色。現任校長徐金章為台北市環境教育輔導團團長,他擁有良好的生態與社造概念,而在本屆教職員、社區發展協會以及社區人士的多次集會討論與參訪課程中,我們體認到校園必須與週邊環境以及社區發展互相配合,應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一切資源和機會,提高師生環境素養,以及將環境意識和行動貫穿於學校的管理、教學和建設的整體性活動中,引導師生關注環境問題,讓兒童在受教育、學知識的同時,樹立熱愛大自然、保護地球家園的高尚情操。

延續2003年的文建會營造點計畫「親水願景地圖」,我們在2007年文建會的健康社區營造計畫中,經學校、家長會、社區取得強烈共識,建構了「清江校園生態教學園區」,列為社區環境改造——建設「生態奇岩」第二期發展目標,以永續校園「綠色學校」生態營造計畫、創設綠色學校空間改造,並開放社區使用之「社區學校一家親」為共同目標。

改造後親水空間—自然生態教學園區。圖片來源:高美華清江國小位於丹鳳山腳下與磺港溪間的平坦地帶,左側延磺港溪上溯可至學校所在的奇岩社區重要的水系資源——中崙仔溝的上游。中崙仔溝延崇仰路下至社區後,轉至校園北側大門口,因早年颱風即導致中崙仔溝氾濫,因此在1981年左右已將中崙仔溝導入清江國小北側三合街下方的大排水溝中,再流入磺港溪。本次計劃重點即在於思考水系空間以及校園環境的關聯性,並將水系空間應用至學校前庭的生態綠化永續校園方案中。

清江國小前庭現有表土因久未整理,土壤多已呈現硬化狀態,致使地被植物生長困難,原有的校園內小廣場也因作為混凝土鋪面,減少了許多泥土呼吸的機會。故將現況混泥土舖面進行改造工程,使得地表土壤改良,同時必須兼顧未來學校與社區的活動,及生態池、植物園區之解說與教學平台使用。

改善方案選擇採用木架構的架高平台與碎石舖面,除了可以避免人為活動加速土壤硬化程度外,也可以確保土壤的透水性,移除蒋公銅像等校園前庭荒廢空間,進行實質環境改善的行動。而多層次生態綠化計劃結合了奇岩新社區開發案正要進行的「中崙仔溝」復育,將清江國小週邊的既有水系——中崙仔溝的水資源,導引入校園中。荒野保護協會陳德鴻老師以專業協助全程指導,進行簡易的「水環境改造工作坊」,以簡易的植栽等素材,將實質硬鋪面等環境進行改善。

此外,「多層次生態綠化」引進水源建造生態池,透過學校師生、家長、社區居民的集思廣益,與專業協力團隊協助,共同完成計畫之設計圖,共同執行生態池之建造、植栽與認養未來維護管理的機制。

在「綠色學校」 生態教育不是夢想

隨著上埤仔生態池的復育及塑造親水空間,「校園生態池」與週邊環境改造之完成,社區公園、學校內生物多樣性必定更加豐富,「山清、水綠、鳥語、蛙鳴」、「蜻飛、蝶舞、草香、花豔」,已不再只是都市人的夢想而已。學校也將生態園區自然觀察編列為學校自然教學系列本位課程,邁向綠色學校目標。

社區學校一家親 <校園生態一起來>。圖片來源:高美華

我們已共同規劃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之人才培力,於11月起陸續展開生態池解說、生物多樣性培訓課程,並將舉辦生物多樣性自然體驗與普查(BioBlitz)活動,經由培訓讓學校老師、解說志工體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與價值,帶領民眾親近自然,並激發社區居民對地球以及其他物種的責任感,進而切實地執行生物多樣性保育,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朝著永續發展大步邁進,且共同找回「台北鄉土情」。

社區學校一家親 <校園生態一起來>。圖片來源:高美華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彭郁娟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