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1.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海峽兩岸共商永續發展 從「嘴巴革命」談起

圖說:嘴巴革命可能拯救逐漸凋零的農業?攝影:李疾
【台、中環保座談系列】

監督企業 NGO企業社會責任評比報告影響大

從專家到民間 生物多樣性教育推廣 做就對了!

中國環境變遷 媒體人看見人的暴烈、環境起義

資本主義洪流淹沒生態價值 把持媒體環境

環保無疆界 2006兩岸環保NGO全面接觸

來自中國各地12名草根環保人士,10日起來台與台灣各地環運人士召開一系列永續發展座談。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表示,環境議題是跨國界的,海峽兩岸的中國、台灣各有其環境危機且互相影響,須借重環保NGO的力量,將環保意識及行動力從下到上的帶到社會的每個階層。首先登場的是台北「農業發展論壇」等三場,明(13)日將移師高雄探討環境教育議題

農業議題方面,中國「河北綠色知音」張忠民分享在太行山區水沕沕水村經營農村旅遊的經驗。他表示,在經濟高速發展下,農村產生的化肥、農藥,濫採礦產造成山區的森林破壞,透過和村民溝通,已發展出一種既能提高農民收入又保護生態環境的農村旅遊作法。台灣綠色陣線吳東傑則提出,應該支持當地農產品,建立農民和消費者的直接信賴關係,亦即作家王文華曾推薦的「用嘴巴投票」概念。精采內文

 
 
  中國將以「生態文明」引領發展模式
綠色中國。圖片來源﹕中外對話(V 2攝)

作者:馬軍(中國公衆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7月15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員會向十七大作報告時,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胡錦濤要求,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poiesis
薩斯喀徹溫省Key Lake鈾礦的尾礦壩。圖片來源﹕Cameco

中國地產開發與管理行業,在房地產價格膨脹的大氣候下,自2006年以來,就成為「企業社會責任」議題的熱門焦點。 今年以來,在全球關心各界氣候變遷危機的氛圍下,中國地產企業投入「生態城市」、「生態社區」開發的新聞,絡繹不絕。 地產開發產業,在解決全球氣候變遷上,該擔負怎樣的角色?是否該有產業別的企業社會責任規範,來協助地產產業向各利害相關群體揭露相關資訊與CSR績效?已經成為可預見的新興議題。

【相關新聞】

中國與新加坡將合建天津生態城

宜縣:堅決反對蘭陽溪開放民間採砂

水資源法案遭布希否決 美國國會企圖翻盤

礦業公司未申報污染物 加拿大環境部長執法不周挨告

中油同意復育藻礁 環評大會允諾復工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人工魚礁的迷思:增加資源量的假名?還只是誘捕海洋中最後的一條魚?
壓死珊瑚的電桿礁。圖片來源:陳昭倫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台灣人工魚礁發展超過30年,從早期漁業資源的培育、防止底拖漁法、棲地保護到休閒潛水的觀光產業,人工魚礁的角色漸漸多樣化。但是,台灣周邊沿海的漁業資源仍舊枯竭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近來在軍艦礁投放和在珊瑚礁區投放電線桿礁和鋼鐵礁對健康生態系的影響,使得保育學者和團體對30多年來投入將數10億新台幣的人工魚礁政策與執行上,引發相當大的質疑。 這篇文章的初衷是對人工魚礁設置的基本理念-增加資源量或是只是誘魚捕捉進行探討…  精采內文
 
 
  旅遊保護生態、嘴巴也能革命─兩岸談農業發展的新可能
本報2007年11月12日台北訊,陳誼芩、蔡瑞堂報導
 

面對全球化、WTO的衝擊,農業在尋找新的出路,「有機農業」和「農村旅遊」似乎帶來另一種可能,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中國和台灣的環保NGO團體在農業轉型的過程中,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來自中國和台灣各地的NGO代表以及許多關心農業發展的人,10日下午在台北NGO會館討論農業與永續發展的關係。

來自中國河北綠色知音的張忠民,分享在太行山區水沕沕水村嘗試經營農村旅遊的經驗,在經濟高速發展下,農村產生的化肥、農藥,濫採礦產造成山區的森林破壞,加上青年大都往城裡工作,鄉裡只剩下老弱從事生產的現象,張忠民說:「我們持續和村民溝通,並共同發展出一種既能提高農民收入又保護生態環境的農村旅遊作法。」河北綠色知音扮演著輔導農民的角色,一方面透過捐贈物資了解農民需求,另一方面也透過座談、介紹外地經驗,提高農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

在台灣,休閒農業已經有多年的經驗,「青芽兒」長期在台灣農村耕耘且持續紀錄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議題,主編舒詩偉指出,休閒農業也帶來了垃圾處理、交通擁塞、污水排放等問題,且不是每個農村都適合發展農村旅遊,這些問題都值得提供中國大陸的借鏡。

台灣綠色陣線吳東傑則提出近期作家王文華推薦的「食物里程」和「用嘴巴投票」的有趣概念。食物里程在台灣還不普遍,吳東傑解釋,食物里程即從原產地到消費者嘴巴的運送距離,里程越高,表示食物經過漫長的運送過程,所消耗的汽油,和產生的二氧化碳也越高。他舉了英國一頓耶誕火雞餐產生3200公斤二氧化碳的例子,來說明食物的在地化不僅能對抗全球化的傾銷,同時也具有節能減碳的作用。所以他認為應該支持當地農產品,建立農民和消費者的直接信賴關係,除了新鮮、少污染,也活絡本地的農業經濟,另一方面也減少經銷商的剝削。藉由改變消費習慣,來改善環境,就是所謂的「用嘴投票」。

主婦聯盟常務理事黃淑德15年前,100多個家庭第一次以共同購買方式直接向農友訂購有機米和葡萄,展開了台灣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的開端,這是一群婦女們,透過共同購買的消費力量,傳達珍愛環境資源、支持本土農業、和實踐綠色生活的精神。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常務理事黃淑德說,社員以每週一籃菜的訂購承諾,讓生產者可以安心計劃生產,並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長期夥伴的關係。透過與農友的溝通,落實有機種植,並創造一個直接面對生產者,且資訊誠實、價格合理的市場機制。

目前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的社員超過2萬4千人,資金總額也超過7800萬元,黃淑德說現在大家看到的成果,是長期耕耘的種子長出了葉子,但在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失敗的例子,像是還沒冒芽就枯死的種子,但經過不斷的嘗試,並繼續堅持才有今天這樣的規模。

相較於台灣,中國大陸在有機農業的推廣上,還在萌芽階段,吳東傑說,大陸的有機食品的價格大約是一般食品的10倍,台灣的有機蔬菜類約比一般蔬菜貴50%。中國環境NGO在線的李昂說明了中國大陸有機農業的現況,中國將食品分為可在符合國家標準下使用農業及化肥的「無污染食品」、「綠色食品」,以及禁止使用化肥及農藥的「有機食品」三類。

她也談到目前在中國推廣有機農業存在舊觀念牢固、改變力不從心,對產品品質缺乏信任,價格過高,以及自然災害導致價格大幅度波動,銷售管道的風險大等問題,並表示只能依靠來自民間的自發努力,反思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弊端並教育大眾,同時以由下而上的方式推動,並逐步推廣深化,然後加強技術研發和推廣,建立新型消費模式,以及多元穩定的客源來克服上述的問題。

Top

 
 
  中國將以「生態文明」引領發展模式
作者:馬軍(中國公衆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7月15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員會向十七大作報告時,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胡錦濤要求,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這被認爲有利於著力解决中國發展新階段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國家環保總局不久前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的總體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頻發的污染事件影響著人民的生活。

官方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一,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全國7大水系監測斷面中62%受到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今年5月份在華東發生的太湖藍藻事件也引起了震動。由於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當地大規模發展化工業和輕工業,造成湖水污染,使200萬人的生活用水中斷。

不可持續的工業文明發展反思

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引起廣泛關注。這是在客觀分析中國所面臨的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後,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模式的又一次界定;同時也是在客觀分析人類所面臨的全球環境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對未來世界文明形態的基本構想。

生態文明的提出,是基於對工業文明中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的反思。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原始採集、狩獵和農耕文明階段,直到200多年前,工業革命開始席捲西方世界,工業文明迅速成爲占據支配地位的文明形態。在爲人類帶來空前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建立在資源、能源大規模消耗基礎上的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給工業國家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在過去三十年間,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工業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態勢。跨國資本將高污染、高能耗、高風險的生産過程轉向發展中國家,在不改變發展模式的情况下,减輕了發達國家的環境壓力,却大大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負擔,環境污染問題蔓延到全球各個角落。然而,全球氣候變化使得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如何應對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帶來的溫室效應,突然成爲擺在全球各國面前的緊迫問題。

世界正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我們爲此付出了極高的資源環境代價,主要原材料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居於世界前列。從根本上看,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大規模生産和消費已經給全球環境帶來了嚴重影響;而當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試圖以同樣方式發展自己,加入世界富人俱樂部的時候,工業文明固有的不可持續性就突顯出來,全球環境就會加速逼近危機爆發的臨界點。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領導層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對保障中國的長遠發展和維持全球生態安全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探索對環境友好的發展出路

作爲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尚無範例可循,從理論到實踐都需要作艱難探索。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首先分野在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工業文明立足於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生態文明則要求人類尋求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因爲生態化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早在上世紀30年代,環境學者利奧波德就曾指出:「文明並不像通常設想的那樣,是去征服一個穩定而永恒的地球」。在人類遍布地球各個可居住角落的時候,在人類握有摧毀生態平衡、破壞生態系統力量的今天,我們反而必須收起心中那柄征服的巨斧,重新找回我們對自然曾經擁有的那份尊重和感恩。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設想超越工業文明建立在資源擴張型的發展模式,探索出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由於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即使我們採用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要真正實現與自然和諧的生産生活,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的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這樣的根本轉變不是一個國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中國應該和其它致力於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國家協同努力。

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拋棄業已形成的環境管理體系和環保技術。事實上,許多處在後工業化時代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對可持續發展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環境管理方式和資源利用模式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對於尚處於工業化時期的中國,挑戰是巨大的;但作爲後發國家,如果我們能積極借鑒和吸收他國的有益經驗,也存在著超越既有基礎設施,直接採用新型技術設施的機遇。

重要原則:以人爲本

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徹底轉變,除了要擺正人與自然關係外,還必須真正貫徹以人爲本的原則。應該認識到,生態文明雖然著重强調了保護生態、順應自然規律,但自然萬物本身不能參與到環境管理中,它們需要致力於守護自然的人們爲其代言。國際社會提出可持續發展,是要力求實現「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而中國領導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同樣將「以人爲本」確定爲核心。如果我們發展的目的真正是爲了惠及民衆,那麽我們就不能在發展中破壞民衆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而在環境决策和管理中賦予公民知情權、參與權和司法救濟權,是保障公民環境權的最有效方式。

人們曾經對後工業化時代的發展方向莫衷一是,如今尋求與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爲一個重要的全球主題。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既是中國對未來世界發展方向的構想,也再一次體現了中國作爲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解决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和堅定决心。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10月31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連結。

Top

 
 
  中國與新加坡將合建天津生態城
摘錄自2007年11月11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繼蘇州工業園後,中國和新加坡計畫合作在中國大陸興建一座「環保生態城」,地點選在天津市。

「生態城」是中星兩國繼蘇州工業園後另一個國家級合作項目,未來將致力於成為環保與和諧的城市樣板,新加坡將透過「生態城」與中國分享在水資源管理、污染治理以及公共住房方面的經驗。報導說,今年四月中旬新提出「生態城」合作概念,八月中國建設部規劃司提交四個候選城市名單:北京、天津、廊坊及唐山。另據廣東「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說,「生態城」項目基本確定位於天津,項目佔地約三十平方公里,可能投資人民幣三百億元。天津濱海新區管理委員會人士透露,「生態城」將由中星兩國成立一家投資公司,中國和新加坡各佔百分之五十股份,並依據股份進行原始投資。

Top

 
 
  維護生態 宜縣:堅決反對蘭陽溪開放民間採砂
摘錄自2007年11月9日中廣新聞宜蘭報導
 

國內砂石料源短缺,加上蘭陽溪床已有淤積現象,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局計劃將「蘭陽溪」公告為「可採區」,開放民間採砂。宜蘭縣政府得知消息,擔憂過去開放民間採砂時代「砂石車違規超載、超速、交通事故頻傳」的惡夢重演,堅決反對,態度明確向水利署說「不」!

宜蘭縣政府指出,蘭陽溪早年是縣管河川,民國85年以前,蘭陽溪曾經分成六期發包給民間砂石業者疏濬採砂;令人遺憾的是,期間多次發生越界、超挖弊端。超挖同時造成蘭陽溪出海口河道內縮,嚴重影響生態環境;而砂石運輸業者惡性競爭,超載損毀道路,揚塵噪音震動形成環境公害,超速導致交通事故頻傳,不堪回首。

宜蘭縣政府強調,如果經濟部水利署認為蘭陽溪河系因河砂淤積確實有疏濬必要,可以交由縣府公共造產以「採售分離」模式辦理疏濬,同樣可以達到疏濬目的。

Top

 
 
  水資源法案遭布希否決 美國國會企圖翻盤
摘譯自2007年11月6日ENS美國,華府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國會民主黨與共和黨員決定聯手推翻布希總統否決水資源法案之決議。此一水道基礎建設與環境保護法案總預算達230億美元,日前已由參眾兩議院表決通過。

水資源法案用途之一。圖為海岸巡防隊直升機在紐奧良市上空尋找卡崔娜颶風的生還者;2005年9月4日紐市宣布全城疏散。圖片來源﹕FEMA。布希總統於2日否決這項水資源計畫(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ct, WRDA),布希表示,「這項法案缺乏財政上的編列依據。」WRDA為核准美國境內流域與海岸的水運商業活動之影響評估計畫的進行,同時也核准重要的棲地重建與環境計畫。

繼柯林頓總統於2000年簽署的一項水資源法案正式立法之後,WRDA為國會近期內首度通過的水資源法案。參議院於9月24日以81:12多數贊成通過,眾議院也已於8月以381:40表示同意。

布希對於否決此案則表示,「眾議院已將一個預算150億美元的法案進入協商程序,再加上參議院提出140億美元的法案,雙方不去達成一個共識,卻合併要華府花費230億美元。從財政方面來看並不負責任,特別是當地社區正急待資金以進行計畫。」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礦業公司未申報污染物 加拿大環境部長執法不周挨告
摘譯自2007年11月07日ENS美國,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報導;吳萃慧編譯;蔡麗伶審校
 

加拿大2個保育團體10月7日發動法律行動來對抗加國環境部長,試圖迫使加國政府公佈環保團體所謂:「隱瞞加拿大民眾的千百萬公斤有毒採礦廢棄物」。

加拿大「生態正義(Ecojustice)」公眾利益法律事務所,代表「加拿大看守礦業(MiningWatch Canada)」及「五大湖聯盟(Great Lakes United)」2個團體在聯邦法院提出訴訟案。「五大湖聯盟」是一個國際公民結盟組織,主要針對美國及加拿大邊境的五大湖區及聖勞倫斯河生態系進行保存及復育工作。這項控訴宣稱環境部長柏德(John Baird)違法指示採礦公司不要理會他們營運所產生百萬公斤污染物的申報責任,而這個申報義務是「加拿大全國污染物釋放清冊(National Pollutant Release Inventory, NPRI)」所規定的。

「生態正義」受雇律師鄧肯(Justin Duncan)表示:「相關法律十分清楚,就是加拿大的採礦公司依法必須申報他們釋放到環境中的的化學物質數量。然而,在環境部長的指示下,這些公司多年來持續藐視法律,對每年傾倒到我們環境中的大量有毒礦渣密而未報。」

鄧肯指出,相對的,美國政府自1998年以來就依據「美國聯邦有毒物質釋放清冊(U.S. Toxics Release Inventory, TRI)」規定,要求採礦公司要申報他們營運所產生的污染物數量。

儘管在2萬3566個受清冊規範而必須向美國政府申報的工業機構中,美國礦業僅有72個,鄧肯根據美國政府報告中所發表的圖表指出,在2005年,美國的礦業就排放出5億3000萬公斤的污染物,這大約是全美當年所有申報污染物的27%,而這些美國礦業申報的污染物有97%是礦渣及廢石。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中油同意復育藻礁 環評大會允諾復工
摘錄自2007年11月10日苦勞網台北報導
 

環保署日前(9日)下午召開環評大會第158次會議,會中通過中油針對海底天然氣管線破壞桃園外海藻礁的因應對策,並且建議主管機關規劃藻礁保護區。另外會議討論事項也駁回了高雄捷運岡山路竹延伸段的環評,而且將函請交通部駁回該案的開發許可,屆時高雄市捷運局必須重新申請開發許可並重做環評。

中油海底天然氣管線計劃對藻礁造成破壞的因應對策,本案是要興建台中到桃園大潭的海底天然氣輸送管,並且環評案早在2005年通過環評審查,然而當初並未發現施工位置附近的桃園外海有全台面積最大的稀有藻礁,而是在中油施工之後才由行政院特有生物中心發現,所以環保署以及相關單位立即要求開發單位中油停工並提出因應對策報告。

環評大會最後通過核備中油提出的因應對策,中油同意盡力復育藻礁,不過因為國內缺乏藻礁復育專家,所以也只能透過讓相關學者專家參與的方式來亡羊補牢。另外由於之前停工造成堆置的工程廢土被潮汐沖刷覆蓋周圍藻礁,所以環評會同意中油復工將土石運離現場以免造成更大傷害。環評會也附帶決議建請主管機關規劃藻礁生態保護區,以免未來又有珍貴的藻礁遭到類似的傷害。

令人關注的高雄捷運岡山路竹延伸案則遭到環評大會的駁回。該案的開發單位是高雄市的捷運工程局,計畫由高雄捷運紅線R24車站沿省道台1線向西北延伸9.4公里,全線採高架方式設置六個車站。不過只要看地圖便能發現,這條捷運與原有的省道台1線幾乎重疊,工程期間對原有省道交通的影響另環評委員擔心;另外全線與台鐵鐵道距離最大不超過兩公里,這使得環評委員質疑該計畫與台鐵捷運化計畫的同質性太高。

高捷岡山路竹延伸案後來在環評委員一致的共識下決定駁回,並且環評會也將建議交通部駁回該案的許可申請。高雄捷運局若想繼續計畫,則必須重新向環保署提出環評申請,屆時必須重新做環境影響說明書,並且也要重新繳交數十萬元的審查費等相關費用。

 

Top

  人工魚礁的迷思:增加資源量的假名?還只是誘捕海洋中最後的一條魚?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台灣人工魚礁發展超過30年,從早期漁業資源的培育、防止底拖漁法、棲地保護到休閒潛水的觀光產業,人工魚礁的角色漸漸多樣化。但是,台灣周邊沿海的漁業資源仍舊枯竭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近來在軍艦礁投放和在珊瑚礁區投放電線桿礁和鋼鐵礁對健康生態系的影響,使得保育學者和團體對30多年來投入將數10億新台幣的人工魚礁政策與執行上,引發相當大的質疑。

這篇文章的初衷是對人工魚礁設置的基本理念-增加資源量或是只是誘魚捕捉進行探討。這個具有相當爭議性的問題,在國外的學術報告已多有論述,但是國內從未對於此一問題未曾見過相關的討論。本文原本嘗試由國內外相關經由「同儕審查」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整理出人工魚礁可能的環境衝擊、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復育的回顧,並提出對未來人工魚礁政策可行性進行分析,但是在文獻收集中,一直找不到國內這方面的文章。因此,本文只就國外已發表的文獻進行整理回顧。

本文整理的研究包括,漁業目的與非漁業目的(例如,休閒潛水)人工魚礁的學術報告。雖然國內外對於人工魚礁的研究文獻相當多,但是令人驚訝的是,針對人工魚礁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衝擊與效益的研究卻如鳳毛鱗角的少,因此,人工魚礁整體的成本效益總結必須小心的評估。

對於已經遭受破壞且超限利用的生態系(如台灣西部海岸),人工魚礁可能具有的社會經濟(如漁業生產)和環境效益(棲地保護)的功能,但目前無相關文獻提出強而有力證據支持這個論點。相對的,對健康的生態系(如綠島珊瑚礁),人工魚礁就只有社會經濟效應(如潛水觀光),而無環境效益可言。然而,由於大多數的研究評估都是短期,缺乏足夠令人信服的證據,能夠判斷人工魚礁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工魚礁在國內外雖然廣泛用於漁業和潛水觀光,但國外多篇重要的研究回顧都質疑人工魚礁的價值。一般而言,用於漁業目的的人工魚礁比起非漁業目的人工魚礁,對於環境具有更高的危險性。因為在許多情況下,人工魚礁會聚集現存的魚類系群,而不是全面增加魚類生產力。

短期間,魚群可以很快的被聚集在人工魚礁周邊而增加釣獲率。但是在長期的效應下,如果被聚集到人工魚礁的魚量遠超過魚類生產力的話,人工魚礁明顯的聚魚效應將對魚類系群造成傷害,進而產生過漁效應。特別是對於已遭受超限利用的生態系,無疑的是雪上加霜。在國外許多的學術研究報告都已認定這樣的風險存在。而健康的生態系,例如珊瑚礁,非漁業目的人工魚礁的投設所可能引起的潛在環境危險包括;人工棲地取代自然棲地、改變食物網結構、引進污染物與疾病等。

在2005年針對澳洲大堡礁是否可投設人工魚礁的評估報告中列出人工魚礁設置的考慮,值得漁政單位參考:

1. 人工魚礁設置背後的動機與社會經濟效益的價值;
2. 人工魚礁是否能有效的反應上訴述社會經濟效益的價值;
3. 其他可能的替代方案;
4. 在人工魚礁社會經濟效益的價值與可能失去其他利益群體之間的平衡(例如,傷害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
5. 造成環境影響的證據;
6. 對於漁業與漁業管理的可能影響;
7. 在最大經濟效益與最小環境、社會與經濟影響間取得平衡的策略

人工魚礁的定義與型式

「人工魚礁」(artificial reef)在本文中的定義是指任何的結構體被放置在海床上,而目的為模擬自然礁的一種創造棲地的方法。另外一種叫做「聚魚浮具」(FAD, fish attraction/ aggregation device)不在本文的討論,聚魚浮具通常是被放置在水層中,主要用來吸引魚群以方便採捕之用,所以漁業目的明顯。

雜亂的電桿礁。圖片來源:陳昭倫被放置的人工魚礁 依來源可分為刻意放置(如,電線桿礁)和非刻意放置(如,觸礁後的沈船)。而依材質可分為回收廢棄物 以及設計品 。回收廢棄物如椰子葉、竹子、輪胎、舊船、汽車、電線桿;設計品,如水泥礁、鋼鐵礁和九孔礁等。在開發中國家,前者的使用較多,而已開發國家多採用設計過的結構體。但這些材質的比較與效益不在本文的回顧範圍。

人工魚礁的應用

人工魚礁的應用可分為創造棲地、強化、重建與保護,其範圍包括:

a. 提升漁獲---包括商業和休閒漁業;
b. 提升觀光休閒---潛水和潛艇旅遊;
c. 研究---魚礁設計、棲地重建等;
d. 海洋養殖;
e. 減緩和棲地補償;
f. 生物多樣性保育(如義大利紅珊瑚 Corallium 復育);
g. 棲地重建(如新加坡海岸開發);
h. 棲地保護(如地中海避免底拖,保護海草生態);

人工魚礁研究與政策

國外的人工魚礁研究相當多,包羅萬象,但都在1.2中所提及的方向。幾篇主要的文獻回顧都已針對魚礁在環境影響、增加資源量和誘魚的爭議環境復原以及保護區設計上做出詳細的報導。

全世界約有40個國家推動人工魚礁的政策,但其應用與目的皆有不同。日本是推動人工魚礁最主要的國家。商業捕撈是日本人工魚礁最主要的功能,在美國和加拿大人工魚礁的功能主要在提供休閒使用(釣魚和潛水)。而在東南亞國家,人工魚礁的推動主要是在修復已遭破壞的環境,提供區域性小型漁業的功能。

人工魚礁政策的推動有些是國家經費支持,例如菲律賓。有些是透過漁具生產公司稅收來源。例如,美國透過1994年國家漁業提升法案,設有國家發展計畫,藉由“Wallop-Breaux“基金由漁具公司10%的生產稅收得到經費推動人工魚礁設置。然而,人工魚礁的投設主要是反應過漁(overfishing)的問題,但是許多情況下,應該採取的是其他的管理措施反而更有效率,而不是建造投設魚礁。

澳洲也是在 1970年代起投設人工魚礁,主要材質為廢棄物為主。各臨海的省份都有投設的計畫。昆士蘭省在哈維灣和莫頓灣有三座大型的人工魚礁設置,而由邦代柏格人工魚礁協會進行監測。雖然,其監測結果無法讓昆士蘭省工業與漁業部認可,但這個船礁被規劃為海洋公園使用。相反的,昆士蘭省所轄的大堡礁是澳洲為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在經過嚴格的評估過後,除了非刻意放置的結構體(沈船),其他結構體不予推薦在大堡礁投設。南澳省是澳洲投放最多人工魚礁的省份,但在1993年起經過詳細的評估過後,證據顯示人工魚礁對於魚類族群具有過漁的危險,因此對新魚礁的建照與投放採取極為保守與不鼓勵的政策。

人工魚礁潛在的環境衝擊

人工魚礁或是聚魚裝置對於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取決於:

a. 設計與建造的材質;
b. 放置的地點;
c. 魚礁的大小;
d. 生物拓殖與聚集的進程(例如,珊瑚自然入添或是人工移植)
e. 被使用程度;特別是漁獵壓力

人工魚礁對於捕獲經驗具有提升的作用,包括:

a. 增加容易度與方便性。魚礁的位置固定,可釣獲魚種也固定,可以減少尋找釣點與開船的時間。
b. 增加參與人數。一支釣可以停留較長的時間或是較高的頻率,而且鼓勵更多人前往釣魚;
c. 增加捕獲率。將魚類由自然和保護的環境吸引到人工魚礁,使得魚類更容易被釣獲。
d. 增加漁獲量:許多研究皆指出在魚礁附近所產生的高漁獲量可能只是在魚礁的集中效應將魚吸引,讓漁民可以更輕易的捕捉到魚,反而增加過漁的風險。

人工魚礁到底是具有提升海洋魚類生產力,進而永續漁業,還是只是聚魚讓人類進行採補的集魚裝置呢?這是一個長期以來的爭議 。提升海洋魚類生產力的學理是建構在一個先前假設:人工魚礁可提升環境負載能力,同時也增加礁體生物相的生物量(biomass)與豐度(abundance)。相反的論點,人工魚礁也只是一種聚魚的裝置,利用魚類會聚集在礁體附近的行為以利採捕,而無增加生物量的效果。

整理過去的研究報告,我們可以發現:
(1)雖然人工魚礁的理想是透過改善生存或是生長的方式增加總體魚類的生產力,但是過去的研究對於支持這個論點的證據卻如鳳毛鱗角的少;
(2) 由魚礁聚集來的魚群僅是先前已存在的魚類系群。這些魚群包括已經在利用的系群聚集與重新分布;或是未經利用的族群或是物種;
(3)增加捕獲由自然礁區吸引過來的魚群。這些魚群在自然礁受到保護,比較不容易被捕捉;
(4)人工魚礁提高漁獲效率的方法包括,定點捕捉可以減少搜尋魚群的時間和要採補的物種。所以可以增加停留與捕捉的頻率與人數;
(5)聚魚採捕的效應、增加區域系群的漁業壓力和長期漁獲的成功取決於總生產力和總死亡率之間如何取到平衡。

因此,很明顯的,人工魚礁區附近的捕獲率實際上是顯著的高於周邊的棲地。在允許採捕的情況下,人工魚礁的設置並無法展現對增加總體魚類系群或族群的好處。在一個新設置人工魚礁附近能夠很快的提升漁獲成功或是增加魚總數,可能只是讓區域內的魚群重新分布,而不是增加該區的總體魚類生產力。如果該區域的總體生產力無法支撐由人工魚礁所增加的漁獵容易度、漁獵頻度和提升的捕獲率的話,人工魚礁的設置反而是增加過漁的風險,而不是原本理想中要降低漁業壓力的想法。這個負面效應在無漁業管理或是放任漁業捕撈的情況下特別明顯。

對於某些特定的魚種,在攝影或是照片中高密度的聚集的影像很可能只是將魚群吸引到人工魚礁,也就說在人工魚礁附近魚群豐度高並不代整體的魚類族群,而只是被集中的魚群罷了。所以,將魚群集中在同地點和漁獵的效能提升,人工魚礁將大大提升海洋過漁的風險。

其他生態與環境衝擊

除了漁獲的用途之外,人工魚礁的投設隱藏許多環境代價與顯著的潛在風險,而目前的科學研究並無法提供足夠的文獻,以便進行成本效益的分析。這些可能的風險包括:

污染與感染風險

壓死珊瑚的散落輪胎。圖片來源:陳昭倫在海洋環境中放置人工結構物潛藏相當高的污染與感染的風險。常用來製作人工魚礁的材質通常造成化學污染。例如,沈船的燃油與潤滑油、油漆(特別是抗覆著物用漆)等。另外,鐵在海洋生態中通常是限制因子,而過多的鐵(船殼)對於浮游性植物有著長期與巨大的影響。而這些結構物在長期的腐蝕所釋放出的化學污染物也必須正視。這些潛藏的風險在任何人工魚礁計畫時都應該被仔細的考量。

失去先前已存在的棲地與物種

許多的人工魚礁的投設目的,針對的是已經損毀的海洋環境的漁業資源增補。而當這些區域的海床與生物多樣性高的生態系(例如珊瑚礁)相比,物種比例相對的低,而被比喻為「海洋沙漠」。但是近來的研究計畫(澳洲海床生物多樣性計畫)已提供足夠的研究,證明這些區域其實是擁有複雜的多樣性與生態系。因此,沙地海床是荒蕪和無生產力的說法應該修正。對於自然生態系而言,魚礁投設後,改變底棲生物棲所和增加魚類族群所帶來的衝擊,可能直接影響海洋生態系的功能與整體性。

一般認為人工魚礁的設置會增加底棲無脊椎動物的生物量。但是,和魚類同樣的問題,鮮少有證據證明底棲無脊椎動物的生產力是增加,而不只是被吸引的效應。另外,已有研究指出在人工魚礁上的無脊椎動物群聚和原本未投放前或是鄰近天然礁區的群聚非常不同,而且經過長時間後也仍然維持差異存在。因此整體的生態系是被改變的,而不一定是增加的。

周圍生態的改變

人工魚礁的設置對於周圍生態的衝擊程度到目前為止仍不是很清楚。可能的衝擊包括:

 a. 因為食物網的改變造成原生魚類消失 ;
b. 吸引超量的掠食者、競爭者和草食者到周圍攝食,產生因為過度刮食的永久性暈圈現象或是不同程度的改變棲地;
c. 生物行為的改變;
d. 改變相對豐度與分布形式;

除了這些有限的文獻之外,魚礁對其周圍生態的衝擊仍須更多的研究。而且有文獻也指出不少的研究方法也嚴重的缺失或是錯誤的分析。

魚礁解體

受到大浪或是颱風的影響,船礁或示人造的魚礁都有可能解體而對周圍的棲地造成傷害(如綠島鋼鐵礁和天然礁)。這些可能的傷害在魚礁設置的風險評估上都必須要加入考慮。

疾病引入與污染生物系群的遺傳組成

近來海洋環境中疾病、入侵生物和污染遺傳組成的問題逐漸的了解後,外來族群或是生物的引入將會造成災難性的變化。特別是對於在人工魚礁上移殖外來生物(例如,珊瑚和魚類)所可能造成疾病的引入或是干擾當地族群的遺傳組成,都是必須要避免的考量。

觀光娛樂為目的的人工魚礁

以潛水觀光為目的的人工魚礁在功能上並沒有以漁業為主的魚礁來的複雜。主要的考量為投設人工魚礁所帶來的社會經濟的效益。人工魚礁可以提供潛水觀光便利的訪視與遊覽,對於社區有提升經濟的作用。如果要處理得宜和合乎未來的管理,觀光娛樂用的人工魚礁投置與管理的社會經濟成本可能相當高。例如,以潛水遊客最喜歡的除役後的沈船,整個投資可能高達2百萬美元(約合7千萬台幣),端看船隻的大小。而後續的維修與管理費用更高。以最近在澳洲昆士蘭省沈下的布里斯班號預估每年的費用至少20萬澳幣(約合550萬新台幣),而使用期為10年。但是這些並沒有考慮後續船體瓦解或是移除費用的考量。另外,也有學者研究建議將漁業與觀光合併的人工魚礁,但基本上是不可行的。

結論

由國外的相關文獻回顧可以得到以下幾項結論:

a. 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的學術研究支持以漁業目的人工魚礁設置,可以提升漁業資源的生產力;
b. 人工魚礁的設置對已經是漁業枯竭的生態系具有負面的效果;
c. 已有足夠的研究,證明沙地海床其實是擁有複雜的多樣性與生態系。因此,沙地海床是荒蕪和無生產力的說法應該修正;
d. 對於自然生態系而言,魚礁投設後,改變底棲生物棲所和增加魚類族群所帶來的衝擊,可能直接影響海洋生態系的功能與整體性;
e. 以觀光為目的人工魚礁,雖可在短期內增加社會經濟的效益,但在長期的魚礁維護成本與年限到期後的移除費用相當高。這些成本都必須被考慮到人工魚礁政策中。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彭郁娟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