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企業 NGO企業社會責任評比報告影響大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監督企業 NGO企業社會責任評比報告影響大

2007年11月12日
本報2007年11月12日台北訊,李育琴報導

企業以獲取最大獲利為首要目標,然而近幾年,公民意識高漲與資訊流通便捷,有更多人注意到企業在獲取利潤的背後,是否犧牲了大眾的福利。許多血汗工廠、黑心廠商被揭發出來,致使企業形象大受打擊,最直接影響的便是企業的獲利。「企業社會責任」對當今有心經營品牌形象的企業來說,已經不是陌生的名詞。

對NGO而言,從監督企業,到與企業合作推展其應盡之社會責任,兩者互動的方式,亦呈現相當多元的面向與方式。11日在台北進行的「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針對企業社會責任議題,有包含中國草根環境NGO,與台灣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織和環保團體,一同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與NGO所扮演的角色。

綠色珠江王華禮在中國廣東,台資企業占所有企業的7成,來自綠色珠江的王華禮,持續進行東莞地區企業的員工環境教育工作。他指出,廣東地區台資企業面臨的很大問題是勞工缺乏,企業主對待勞工的方式,粗暴且非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造成員工流失嚴重。

在幾次的機會中,他開始教育部分企業,發展其企業文化與核心價值,其中關注環境是很重要的一項。透過員工內部培訓,讓這些企業的中高階主管接受環境教育,更進一步改變手下的人。「從人開始改變,」王華禮認為,從這些工人開始轉換他們的思想到道德範疇,當人改變了,環境跟著改善,企業文化的價值才能突顯出來。

廈門綠十字環保志願者中心的馬天蘭亦分享該組織與企業合作,改變企業從公關行為,轉變成為了企業文化而做環保,更進一步的,有些企業接受自己應對社會有所責任,因此全力支持該組織的環保行動。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黃正忠在台灣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兩大組織「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與「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負責人黃正忠和曾昭明,從企業獲利的角度切入,說明目前企業已不得不重視這項議題。黃正忠指出,目前多項國際評比,將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呈現出來,當投資者關注這個數據評比時,很直接影響的,便是企業的資金與獲利來源。

曾昭明指出,目前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由於缺乏明確的定義和標準,且對於企業無課責性,因此屬於軟性的規範,由企業自發性地進行。不過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落實,有賴社會大眾,若沒有強大的公民社會,這項機制仍有相當缺陷。

包含NGO在內的社會大眾,如何參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從社區出發,NGO可發動消費者運動,對於不重視社會責任之企業,予以抵制,要求改善。其次,在聯合國的保障人權、勞工權益及保護環境的「全球盟約」(The Global Compact)中,有所謂的「社會責任投資」,會參考NGO針對企業所做的報告進行投資,進而影響企業行為。

台灣環境行動網理事長杜文苓指出,台灣的電腦大廠宏碁,就曾關注綠色和平(GreenPeace)組織所進行的企業社會責任評比報告。為了在國際銷售上不受惡名影響,這些進軍國際的企業對於NGO所做的評比,相當關切。

儘管企業社會責任的指標定義未明,但在全球企業競爭的趨勢下,未來企業將搶著報告自家的數據,曾昭明建議NGO可多取得該資訊以監督企業。黃正忠也指出,國內知名雜誌進行的企業社會責任評比,對於企業也有激勵其為上榜而努力的效果。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