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1.1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從專欄經營 見識繽紛生物多樣性>帶領讀者回顧專欄年度精采內容,並敬邀填寫回饋調查問卷!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黑潮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環保聯盟總會 

台灣綠黨
 
  拯救黑鮪魚 WWF呼籲急需禁補令
http://e-info.org.tw/files/active/67/20070924-134647-20070924_netcage.jpg
圈養的黑鮪魚。圖片來源:EU
【相關連結】


瀕危黑鮪魚保育措施 漁業國意見分歧


保育組織:延繩鮪釣對其他物種傷害大


停止盜漁 否則黑鮪魚將絕跡

儘管歐盟已於今年9月宣布禁捕黑鮪魚(bluefin tuna)。然而根據WWF的最新報告,大西洋的黑鮪魚已經接近滅絕。WWF指出,主要是因為過度捕殺、缺乏全面管理、在東大西洋與地中海區域的非法捕漁、和大西洋鮪魚保育國際委員會(ICCAT)缺乏有效管理措施。保育團體呼籲ICCAT盡快發出緩捕令。

多個保育團體集體致函ICCAT主席的書信,批評ICCAT長期通過的漁獲量,遠超過科學委員會的建議;且無力強制執行限量捕魚和其他復育計畫,致使大西洋黑鮪魚日漸滅絕。ICCAT研究與統計常設委員會在2006年曾提出漁獲量建議,ICCAT卻將東區的 黑鮪魚漁獲限制在建議值的2倍。精彩內文

 
 
  環境信託:環境信託舉步為艱 期凝聚草根——以「台東成功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為例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所博士班學生阿財,除了協助植調外,還幫忙訓練三仙國小的學生一起來調查。圖片來源:本報

 

作者:孫秀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與志工中心主任)

台灣有許多環保團體,一直努力在建構環境信託的案例,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2000年創會開始,即在推動環境信託的工作外。在台東地區,尚有生態關懷者協會所協助推動的鸞山部落森林博物館信託工作,希望可藉由公益信託的方式,永久保存下這片閃亮的森林。此外,致力於棲地保護工作的荒野保護協會,也長期投注力量於土地募集,和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的推動,然而前述種種的阻礙都使「信託」處於一個概念形式,無法實際推動。精彩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德拉•危怒
西伯利亞虎;圖片來源:Wikipedia

 


最近環署風波不斷,先有黑道議長在台塑環評場外毆打環保人士,後有環保人士替環保署「正名」。本該站在環保最前線的最高行政機關,現今淪為政府、財團的護航對口單位。「拼環保」一事無成,「拼經濟」不遑多讓,使人感嘆這到底是在「愛台灣」還是「害台灣」?綠黨的參選,可望為被藍綠綁樁的國會,甚至是官僚常態注入一股清流形象。看不慣黑金政客四處橫行?受夠了藍綠政治口水?那就用選票來表現對亂象的不滿吧!

【相關新聞】

台塑鋼鐵廠環評進入二階審查場外民代毆打環保人士


環保團體幫忙正名舉辦台塑企業環保署揭牌典禮


環盟20歲政府送大禮?首任女會長因絕食靜坐遭求刑2年


台塑鋼廠環評退回再審立委質疑


拒絕政黨分贓台灣綠黨參選立委 推國會透明化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拯救黑鮪魚 WWF呼籲急需禁補令
摘譯自2007年11月9日外電;鄭佳宜編譯;蔡麗伶審校

黑鮪魚(bluefin tuna)數量目前已接近滅絕。WWF和其他8個保育組織指出,這主要是因為過度捕殺、缺乏全面管理、在東大西洋與地中海區域的非法捕漁、和大西洋鮪魚保育國際委員會(ICCAT)缺乏有效管理措施。

保育團體強調,在大西洋東西海域都有合適的管理系統和可行的復育計畫前,亟需暫緩該區的黑鮪魚的商業捕撈行為。

這封由眾多團體集體致函ICCAT主席的書信,批評ICCAT長期通過的漁獲量遠超過科學委員會的建議;且無力強制執行限量捕魚和其他復育計畫,致使大西洋黑鮪魚日漸滅絕。

「在一切太遲之前,ICCAT必須有所行動,而唯一有效避免黑鮪魚滅絕的辦法,就是立即提出緩捕令,」WWF漁業計畫主任葛瑞索說。

ICCAT研究與統計常設委員會在2006年曾提出漁獲量建議,ICCAT卻將東區的黑鮪魚漁獲限制在建議值的2倍;並無力禁止在黑鮪魚產卵尖峰季節的捕漁行為,導致目前漁獲量超過永續漁獲量(1萬5000噸)3倍,大大提高黑鮪魚絕種危機。

根據ICCAT統計,過去4年捕魚季美國漁民的漁獲量只佔西大西洋海域魚穫量的一小部分;但平均漁獲體型持續下降,幼魚和小魚的漁獲量也在減少中。儘管西大西洋黑鮪魚縮減漁獲限量,黑鮪魚數量依然持續萎縮;墨西哥灣已禁止直接漁獵達25年之久,但待產的黑鮪魚依舊死於其他誤捕意外。

歐盟漁業船隊在地中海地區的合法漁獵已超過法定額度將近25%,例如法國黑鮪魚年漁獲量幾乎是國內標準的2倍。WWF指出,在禁漁季獵捕和使用非法捕漁船雙重衝擊下,2007年頻頻出現大批漁獵數量超過標準的狀況。

參考資料:WWF

Top

 
 
  環境信託:環境信託舉步為艱 期凝聚草根-以「台東成功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為例

作者:孫秀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與志工中心主任)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所提出的「台東成功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發展計畫」於2006年12月初獲得第七屆福特環保獎優選至今,轉瞬間已近一年。這段期間,本會除定期至園區內進行生態資源調查外,努力於推廣環境信託的理念,並尋求在地社區與學校的支援。當然,更多力量是在克服整體大環境不利於推動環境信託之處。更將於今(2007)年11/24-25日舉行環境信託論壇,期待結合更多民間團體,共同為推動環境信託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並開啟與公部門之間合作與對話的機會。

國外上路多年v.s.國內舉步為艱

公益信託向來即為是世界各國廣納社會力量,共同保存自然與文化資產的利器,現今台灣產業大量外移,許多鄉間土地閒置的狀況,環境信託著實提供了人民自主性進行土地保護的可能途徑,這一點我們也從這幾年實地參訪日本及英國國民信託組織,而得到實務經驗上的印證。

雖然台灣已於1996年正式公告信託法。依信託法的要求,環保署於2003年公告「環境保護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為環境保護公益信託的主管機關。但,直到目前為止,台灣尚無環境保護公益信託的案例出現,除了環保團體對於公益信託的瞭解與心力投入尚不足之外,更多時候,是因為法律、政策與民眾意識等等因素的影響。

環境信託是實踐棲地保育的工具,是一種受法律所承認與保障的制度。按信託的精神有四個關鍵角色,即是「資產」(土地或金錢)、「委託人」(地主或一般大眾)、「受託人」(法人、民間團體)與「受益人」(不特定大眾)。這四個角色,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環境信託是否可被具體執行。

以目前本會所嘗試執行的「台東成玏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為例,我們所遭遇到的問題與困境,可分為與「信託法」直接相關以及與「土地」直接相關兩大類。與「信託法」直接相關的部份有二:一為,主管棲地保育的政府機關為何?另一為,稅法優惠的規定。與土地直接相關的為「土地所有權」與「土地政策」等面向。

不知向上對誰

按政府組織再造的想法,未來是要將目前隸屬於農委會之下的保育業務,與環保署既有的業務合併成立為「環境資源部」,以統一所有的環境保護與棲地資源保育工作,但因政府組織再造工作暫無進展,再加上農委會尚未依信託法訂定相關之「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使得民間團體對於「棲地/保育型態」的公益信託,相關監督主管機關為何單位,仍存有疑慮。至於稅法部份,則更面臨立法不公的狀態,例如,在「遺產與贈與稅法」、「所得稅法」中規定,資產僅有信託給信託業者方能有稅制上的優惠,將資產信託予民間法人團體並無法達成節稅或免稅的好處,也間接失去了民間團體參與公益信託的誘因。

土地取得困難

與「土地」直接相關的部份則是土地取得困難的現實問題,在這問題層面上又可再細分為「土地所有權」與「土地政策」等面向。就本會於台東土地而言,遇到的現況為地主僅有「地上物的使用權」而非地權,其地權是屬於國有財產局,因此,我們目前尚無法以「信託」的方式取得土地權,但可以「宣言信託」的方式募集棲地保育基金。可是就「棲地長期經營管理」的精神而言,取得土地實質的所有權,才是保育棲地環境一勞永逸的方法。以台灣土地使用現況來看,許多國有地是承租給農民,但這些土地是否合宜開墾,或早已呈現無人管理的狀況,也是必須要進一步檢討的。

當然,政府各項「政策的走向」,更是直接影響了土地的「價值」。例如自台灣加入WTO後,政府以休耕獎勵來鼓勵農民放棄農地;山裡的果農也轉為造林工作,但更多的狀況是農夫因為年邁且後輩不願再接手務農工作,而放棄了這塊土地。此所衍生的結果,一是任由土地荒廢,可能面臨外來植物入侵或廢棄物棄置的種種問題,另一則是土地遭違法開發興建農舍,甚至是政府為了所謂的「農村經濟發展」,而開始大量開放農地買賣與興建房舍。不論何種情形,我們必須面對的是台灣整體的土地分區使用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又,現今的土地管理與使用制度是否真的符合社會現況與需求?無人管理的國有土地,是不是可以託付民間團體進行棲地經營管理?

凝聚草根行動力量

這群三仙國小的閃電使者,將是未來推動環境信託的希望種子。圖片來源:本報台灣有許多環保團體,一直努力在建構環境信託的案例,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2000年創會開始,即在推動環境信託的工作外。在台東地區,尚有生態關懷者協會所協助推動的鸞山部落森林博物館信託工作,希望可藉由公益信託的方式,永久保存下這片閃亮的森林。此外,致力於棲地保護工作的荒野保護協會,也長期投注力量於土地募集,和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的推動,然而前述種種的阻礙都使「信託」處於一個概念形式,無法實際推動。

「信託」是一個管道,主要在集合民間資金與資源的方式,而其終極目的,是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我們思索以及面臨的重要課題是:如何運用民眾的集體力量,共同參與維護環境生態?如何集結公益信託推動團體的經驗與智慧,與公部門、專家學者們合作,共同面對環境信託在法制面、稅制面、土地政策面、棲地經營管理面上的缺失與不足。

Top

 
 
  台塑鋼鐵廠環評進入二階審查 場外民代毆打環保人士
本報2007年11月8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台塑大煉鋼廠環境影響評估昨(7)日下午在環保署進行專案小組第5次初審,作成「建議進入第二階段環評」之結論。但此次會議風波不斷,不僅會議召開之正當性遭質疑,署長等官員被指控偽造文書;會議現場則是口角不斷,場外更爆發肢體衝突,傳出雲林縣議長蘇金煌毆打環保人士事件。

昨日上午,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及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前往台北地檢署控告環保署偽造文書,告發對象包括環保署長陳重信、環保署綜合計畫處處長黃光輝及副處長劉宗勇。

10月1日環保署第156次環評大會審查台鋼案,推翻原本進入第二階段環評審查的結論,而改另組專案小組審查。潘翰聲對此嚴厲指控,此決議過程沒有經過正式提案,只由環保署長陳重信裁示投票,且票數清點有相當大的問題。他認為環保署的行政程序有嚴重瑕疵,已觸犯刑法第211條偽造變造公文書罪和第 213條公務員登載不實罪。

下午專案小組審查會照常召開,最後結論,建議台鋼案應繼續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回歸上屆環評委員會在今年3月間的小組審查結論。

不料,會議期間場外卻爆發肢體衝突。文魯彬遭地方民代蘇金煌毆打,目前己前往醫院驗傷,不排除提出告訴。綠黨秘書長潘翰聲痛批,環署未積極處理,甚至讓暴力黑道人士揚長而去,己嚴重失職。環保署僅發佈新聞稿表示譴責暴力行為。

此外,雲林漁民也前往環保署抗議台鋼案。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表示,雲林居民生存權受到台塑鋼廠開發案侵害。雲林沿海工業區對雲林民眾的健康已造成嚴重威脅,林進郎指出,2006年雲林縣約有1800人罹患癌症,高度的二氧化硫排放破壞黏膜組織,造成口腔癌、鼻咽癌病例。且雲林縣外海養蚵產業至少養活7、8萬生存人口,並且供應全台3分之2蚵苗來源,繼續增加開發台塑鋼與國光石化案,只會快速消滅地方產業,漁民堅決反對。

台鋼案預計年產750至810萬噸粗鋼,根據環保團體的統計,單台鋼廠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高達1500萬噸,相當於2003年全台灣總排放量的 6%,加上緊鄰的六輕,台塑一家企業在離島工業區就佔全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分之1;而台鋼案在官方所聲稱年產750至810萬噸粗鋼,大部份主要將是銷售到中國,也就是「鋼進中國、污留台灣」。

Top

 
 
  環保團體幫忙正名 舉辦台塑企業環保署揭牌典禮
苦勞網2007年11月12日台北訊,楊宗興報導

環保署近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驅逐記者的惡劣行徑才剛被眾人遺忘,上星期又發生前環評委員在環保署遭民代毆打的事件。今天上午環保團體聚集環保署門口,抗議環保署包庇暴力民代、替黑金財團護航。環保團體更製作了寫著「台塑關係企業:行政院環保署」的精美官署門牌,在環保署門口進行揭牌儀式並貼在門口牆上,諷刺環保署包庇台塑各項開發案,簡直就像是台塑的關係企業一樣。

環團諷刺環保署已成「台塑關係企業」

環保團體上午先在離環保署距離時幾公尺外的空地集合,整隊完成後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往環保署走去,口中並喊著口號:「拒絕黑金治國!少了王永慶、台灣得永續!」隨後環保團體便在門口進行官署門牌的揭牌儀式,將「台塑關係企業」的門牌貼在外牆上。另外還製作了一塊台塑關係企業的LOGO,裡面赫然放了一個環保署的署徽,象徵環保署「重返」台塑集團的懷抱。

台灣環保聯盟秘書長何宗勳表示,政府近年為了拼經濟、拼選票而不顧環保,各地都傳出有環保人士遭到威脅和恐嚇的事件,沒想到這次居然發生在環保署自己家裡,在環評大會發生黑金民代痛毆前環評委員的事件,環保署和暴力的民代都應該予以譴責。

環團抗議「黑金治國」 文魯彬抗議暴力民代在環評會議逞兇

暴力事件的受害人前環評委員文魯彬痛陳環保署包庇黑金暴力,他感慨的說:「我感謝打我的蘇金煌讓我體會到,這麼多台灣人是如此的被政府、被財團欺壓!」文魯彬強調,這次環保署的包庇等於是向外界宣示:打環保人士是可以免責的,而且越公開越好,這樣環保人士才會有恐懼感,這樣才不會繼續阻擋這些財團想通過的環境開發案。文魯彬最後語重心長的說:「行政院你成功了!你把一個台灣人的心傷的很深!」

台灣環保聯盟會長同時也是前環評委員的徐光蓉開半玩笑的說,她以前諷刺環保署是經濟部工業局的環保課,因為環保署一直在幫忙經濟部推動不環保的高耗能產業,然而看看環保署對台塑六輕用水問題以及台鋼環評的處理態度,我才發現環保署其實更應該是台塑集團旗下的關係企業。

台灣綠黨秘書長潘翰聲指出,二十年前環保署成立之初,辦公地點就是在敦化北路的台塑集團大樓內,這二十年來我們看到環保署一路護航台塑集團,從六輕用水到台鋼環評案再再都顯示出,環保署其實是台塑集團的關係企業。

潘翰聲也強調,台塑集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台灣總量的三分之一,所以在這個暖化議題刻不容緩的時刻,不應該只是要求小老百姓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而是更應該要求像台塑這樣的大企業善盡他們的企業社會責任,來推行二氧化碳的減量。

除了今天的抗議活動,環保團體還預告12月8日將舉辦「2007抗暖化大遊行」,有別於去年的活動主軸是抗議美國不簽署京都議定書,今年將把焦點拉回台灣,突顯台塑集團才是國內製造溫室氣體的最大元兇。

不過鑒於環保團體近來的積極動作,環保署也釋出些許希望溝通的善意,主動邀請環保團體代表於下週二進行「業務分享」,將由副署長層級的官員與環保團體代表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不過環保團體表示,環保署不要想摸頭,希望就事論事來談環保政策。

※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

Top

 
 
  環盟20歲政府送大禮?首任女會長因絕食靜坐遭求刑2年
苦勞網2007年11月2日台北訊,莫忘初報導

環盟20歲生日,前後任會長發聲支持陳椒華,抗議司法不公。(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環保聯盟今年歡度成立20週年慶,也即將於本週日舉辦慶祝晚會,沒想到環盟首任女會長陳椒華,因2007年7月25日於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前,以靜坐絕食的方式抗議NCC發放WIMAX基地台執照,日前接獲通知,遭檢方以違反集會遊行法求刑2年,環盟20歲成年禮前夕突然收到這份「大禮」,令環盟驚愕莫名。

環盟前會長陳椒華表示,對於7月25日前往NCC 靜坐絕食抗議之舉,檢查官曾經在10月9日傳喚過一次,詢問「妳是否在場?妳是否接受訪問?是否有看到別人?」等幾個簡單問題。

陳椒華指出,絕食靜坐當天,有環保團體與志工到場聲援,警方要求聲援者退離NCC 前人行道,遷至對向空地,聲援者均照做,沒想到警方第一次舉牌,並未喊出她的名字,第二次錯喊她的名字為「陳淑華」,至於第三次舉牌時,她並未聽見警方呼喊其名。

「我以往參與過多次核四公投絕食、靜坐、苦行等活動,當時並未申請,警察到場時都來協助指揮,使得交通順暢,但今年7月的絕食靜坐卻被起訴求刑,感覺有點莫名奇妙,警方不應『選擇性執法』,甚至提供不實資訊,使得檢察官做出與不符事實的判斷,」陳椒華說,政府漠視WIMAX 電磁波的危害性,這次她被起訴,是更大的諷刺。

「我是在對公部門失望的情況下,用身體做出無奈的反抗,用意志力來表達自己的失望與憤怒,未來面對冗長的司法訴訟,我會盡全力讓自己平反,讓檢察官了解事實的真相,」陳椒華強調,對於自己用絕食靜坐的弱勢行為,居然會被認為是首謀違法,令人匪夷所思。

陳椒華抗議檢察官起訴不公(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陳椒華說,電磁波的危機依然存在,她努力這麼久,甚至因此被起訴,對她而言無非是個嚴重打擊,但是打擊更是激勵她更加努力、對抗不公不義的動力,陳椒華目前已委託前環評委員詹順貴擔任辯護律師,她相信,司法最後仍會還她公道。

身為環盟首任女會長的陳椒華在卸任後,經常犧牲教學課餘的休息時間,全心投入預防電磁波與無線基地台危害防治工作,卻在環盟20週年慶前夕,收到檢方以違反集遊法遭求刑2年的「大禮」,陳椒華說,她既痛心又無奈,倘若無法平反,「現在孩子都大了,如果真的因此被關也無所謂了」!

對此,環保聯盟秘書長何宗勳表示,該會首任女會長陳椒華選擇在NCC 前絕食抗議,主要是為了弱勢受害者追求公平正義,她以個人肉身與絕食犧牲,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但警方卻對陳椒華,以用於防止暴動或重大危安事件的集會遊行法求刑2年,這麼重的處罰,不禁令人懷疑政府背後是否有什麼動機?

「集遊法本來就是一個惡法,作為統治者行使企圖恐嚇人們的工具,以為只要祭出集會遊行法,就會使不懂的人害怕」,何宗勳強調,陳椒華是環盟前會長,關心電磁波危害議題者,以及環盟相關成員,當然義不容辭要在她絕食靜坐時前往加油打氣。

何宗勳說,陳椒華曾因罹患癌症接受多次手術治療,為了避免讓更多人遭受電磁波危害,基於人道與公平正義的立場,對她的聲援與支持有其正當性,他強調,所有的法律不外乎人情,檢察官對於陳椒華起訴的理由與證據均不充分,依照集會遊行法,必須針對同一人宣告3次才算成立,警方第一次與第二次舉牌時,先是搞錯對象,又把「陳椒華」錯喊為「陳淑華」,過程草率且錯誤百出,怎可以此為據就定罪?

「我們首先要譴責警方濫用集會遊行法,使得正義無法伸張、社會更加黑暗」,何宗勳指出,警方小題大作且執法失當,對於手無寸鐵的弱女子,祭出盾牌、人牆以及兩年重刑,一定要警方還陳椒華清白。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

Top

 
 
  台塑鋼廠環評退回再審 立委質疑
摘錄自2007年10月11日公共新聞網台北報導

10 月1號,環保署舉行環評大會,審查引發高度爭議的台塑煉鋼廠開發案,事後,環保署表示案子經過投票表決,決定不進入第二階段環評而是退回專案小組再審查, 11日有立委質疑,環保署以及環評委員是因為受到壓力,才做出這樣的決定,要求環保署公佈當天每位環評委員到底是投下什麼票。

環評大會在10月1號進行台塑大煉鋼廠的審查,由於案子爭議過大,因此環評委員以投票的方式表決究竟要不要進入第二階段的環評,結果會中以8票對6票否決,整起案子退回專案小組再審查,當場引發環保團體不滿。週四環保署長陳重信到立法院備詢,立委質疑投票過程有問題。

更有立委對於環保署舉行環評大會時,讓媒體和環保團體隔著玻璃窗旁聽,甚至還發生拉廉子阻止觀看會議過程的做法,不夠公平公開,對此環保署長表示已經檢討,會做出改善。

Top

 
 
  拒絕政黨分贓 台灣綠黨參選立委 推國會透明化
本報2007年11月13日台北訊,李育琴報導

綠黨參選第七屆立委陳水扁總統連日在公開場合受到民眾的嗆聲陳情,透過電子媒體的傳遞,陳水扁也公開回嗆民眾。目前在屏東縣高士國小任教的張輝山,對於總統與民眾對嗆,感到驚訝痛心。張輝山長期在基層教師組織全國教師會付出心力,近幾年到山上的原住民小學任教。「若不是這次下山看到電視,不知道國家發展至此,我們的政治領導人與民眾之間的想法如此遙遠,」張輝山在9日台灣綠黨宣布參選第七屆立委記者會上說道。

台灣綠黨公開3位立委不分區名單,分別為台灣社運界大老陳玉峰、張輝山,和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陳曼麗。明年立委席次減半,為了競爭席次,兩黨間惡鬥嚴重,爭權手段凶猛,陳曼麗表示,「綠黨參選是要讓陽光進入國會,讓國會改革。」

陳曼麗說:「政治為眾人之事,目前卻是只有少數人在玩弄政治。對於當今政黨惡鬥,首先需要處理的是政黨間的陽光化、透明化,讓更多老百姓參與,讓有心參加的民眾都能出來參選,而不是只有有錢人才能參與的遊戲。」

憲法於2年前修改,為提高小黨參政,下屆立委選舉為「兩票制」。民眾所領取的第二張選票為政黨票,以全國37席不分區立委席次來說,一個席次需有 2.7%的選票。然而選罷法的修訂,將選票最低門檻設為5%,也就是說,若小黨得票超2.7%,卻不到5%的話,一個席次也沒有。綠黨認為,5%的門檻並不合理,將仍舊壓縮小黨空間,最後國會還是淪為兩黨分贓。

此外,根據選罷法的修訂,每一位候選人需繳交20萬元的保證金。這相當於一個年輕人半年的薪水,更規定一個政黨若要推出不分區立委,需有10席區域立委參選。為了爭取不分區,綠黨總共需要280萬元的選舉保證金。綠黨向所有支持不同思維的民眾募款,共同買進入國會的入場券。

台灣綠黨公民參政計畫

台灣綠黨同時公布其公民參政計畫,包括不分區立委輪替,只要超過5%得票率,就讓4位立委輪流進入國會,發揮2個席次卻有4位立委的效益。

其次,政黨得票率超過5%,政府將補助政黨每年每票50元。台灣綠黨表示,若得票率超過5%,將把每年得到的2500萬元、4年共1億元補助款,成立「NGO發展金」,以協助各NGO在財物上獨立,找回監督政府的權力。相較於此,國、民兩黨,每年可得到2億元的補助款,4年共8億元,對於多元的政黨政治發展卻未見助益。

此外,台灣綠黨表示,綠黨候選人若當選,將捐出一半的薪水,作為NGO發展之用。目前立委薪資約18萬元。再加上助理費與福利,每月將近需70萬元養一位立委。綠黨也將讓落選的區域立委進入立法院擔任助理,不會有人頭助理冒領薪資,更能利用立法院的資源深更地方組織的發展。

為了從根源斷絕黑金,台灣綠黨提出公費選舉制。讓目前台灣的選舉只有有錢人才能參選的遊戲,降低平民參政的門檻,並解決當前過於鋪張浪費的選舉文化。

與全球綠黨同步

綠黨共同召集人陳曼麗台灣綠黨成立至今10年,在全球有72個國家有綠黨,且在政治參與上都不缺席,台灣綠黨也是。陳曼麗表示,生態環境的議題在台灣不是主流,是因為目前兩大黨皆脫離全球政治主軸。台灣在國際上面臨壓力,儘管政府一再宣示要加入聯合國,但在關注全球的議題上卻沒有具體表現,要如何加入?

陳曼麗指出,台灣綠黨與全世界72國綠黨,有72有好的夥伴連結,與全球綠黨的理念精神一致。在社會福利、性別平等、環境保護和氣候變遷的議題上,與全世界綠黨站在一起。綠黨要全球性思考、草根性行動,她表示:「全球關心的議題,我們要在地方上有所作為。對污染防制、要求好的生活品質,在小區域發展就能在全世界立足生根。」

綠黨宣示,要把這樣的力量帶到國會,讓台灣的立法院發揮功能,而不是利益分贓,讓少數人密室協商,把台灣的政治玩完。

陳曼麗說:「台灣綠黨需要更多人支持,支持的力量是改變的力量,台灣民眾希望有好的環境,就要靠力量展現,要讓這個政黨在台灣的政治光譜佔有一席之力,擴大影響力。」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李育琴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