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案例:公益信託森林文化博物館保存基金 | 環境資訊中心

未完成的案例:公益信託森林文化博物館保存基金

2007年08月13日
作者: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祕書長)

森林文化博物館成立緣起

森林博物館所展示的,除了原始林豐富多樣的生態面貌外,也將過去人類如何對待自然、融於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智慧具體呈現。(圖片來源:wikipedia)台東都蘭山麓有一片珍貴的榕樹巨木群(布農語vavakalun會走路的樹),在社區及有識之士的推動保護下,已經歷時五年。

二○○四年,因土地即將轉手興建靈骨塔而緊急成立基金會,先將土地搶購下來,並成立森林文化博物館。這幾年,基金會和保育界的夥伴合作,舉辦「部落遊學」、「工作假期」、「森林博物館參訪」,甚至和聯合國「地球憲章」組織共同辦了兩屆的國際研討會,幾年間參訪人次已超過2000人。

目前營地上已有兩戶森林教室,是依照傳統布農家屋的格局和技術所建築的,室外是布農族的傳統菜園與小米田。學員來此必須用身體來體驗森林的種種操作訓練,在小米田中耘草、菜園中蒔蔬、森林裡採集,或是練習加工藤竹來建造房舍及製作器物,學員不分男女都必須以傳統方式親手料理食物。

嘗試設立「公益信託森林文化博物館保存基金」

二○○四年為搶救土地,創辦人緊急貸款以支應所需,加上營地未來功能的開展及營運等成本,估計約需要2000萬元之譜。生態關懷者協會前理事長暨現任監事李育青醫師,以其參與國內外許多重要保育團體/研究機構之經驗,提出下列建議:為公信於大眾及永續經營,應採募集信託基金方式,投資於維護並保存自然森林文化,讓後代子孫有機會學習、享用。預計召募400個支持家庭,每個家庭以5萬元為單位,並委請律師擔任信託監察人,以徵公信。

於是,由生態關懷者協會負責出面邀請具公信力之團體一起參與發起信託基金籌備會事宜,分別於2006年10月27日、11月1日、11月23日召開三次會議,出席人員包括:原鄉基金會、生態關懷者協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義光教會、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區域產業經濟振興協會、土地銀行信託部等,共同研商成立信託基金之方案研議,並緊急協助原鄉基金會與土地銀行間貸款還款問題。

都蘭山中的布農族聚落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願景

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設立「森林文化博物館」的宗旨如下:推動劃設永久保護區,作為天、地、人之間聯結的生態靈修殿堂,以布農傳統家屋為例,從原住民森林文化出發,再現原鄉生機,並以在地行動與世界接軌。

然而,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有一個更大的願景:期待更多原住民部落能夠經由回歸母文化,吸取養分,從根發芽,重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古老智慧,醫治現代人枯寂的心靈。

森林文化博物館理念基礎

台灣58%的土地為森林所覆蓋,孕育了豐富多元的文明。然而隨著文明的進入,高山的森林被砍伐,平原的樹叢闢為農田,濕地被填平,海岸築起綿延無盡的水泥碎波塊。這失去大地母親的傷痛是無法靠國外旅遊、宗教經驗或感官消費來替代的。我們需要回到森林中重新學習森林母親的教導,傾聽她的寬恕,讓自己再一次是森林的一部份。

森林博物館所展示的,除了原始林豐富多樣的生態面貌外,也將過去人類如何對待自然、融於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智慧具體呈現。它不僅是自然百科、荒野學校、求生課程,更包含了現代人最缺乏的森林品格倫理教育。

森林文化博物館經營目標

結合生態與產業

‧結合學者專家長期記錄區內動植物相,並建立指標族群(彌猴、大冠鷲)之家族生命史。

‧ 成立小米種源庫,傳承傳統小米文化。

‧ 從事傳統自然農法果園及有機農產品或初級加工品生產,以供應東區共同購買所需。

傳承推廣森林文化

 ‧辦理國內外學術交流、講習體驗活動,介紹並推廣森林文化。

 ‧藉由工作假期方式辦理重建傳統屋的訓練課程,傳承在地文化。

 ‧推動信託人義工組織及教育活動,培植新生代的「森林文化人」。

青年返鄉重建家園

 ‧創造部落優質就業機會,積極鼓勵青年返鄉,傳承傳統智慧。

 ‧規劃協助各年齡層(婦女、松年、青少年、兒童)面對生活實際問題(自然農法、理財、適切科技、   創作--)的學習課程,重建部落居民健全的家庭生活。

建立永續經營機制

 ‧建構參訪人次總量管制機制,降低人為干擾,讓森林博物館生生不息。

 ‧專人辦理上述活動之記錄、出版及推廣。

未完成的任務

由於土地公益信託在台灣仍屬起步階段,原鄉基金會聯繫參與之律師和相關單位,並收集所須要的資訊後,發現整個過程形同再成立一個龐大的工作團隊,對於急須解決的銀行貸款還款壓力和土地被拍賣的危機,曠日廢時而無實質助益。因此,目前朝向於原鄉基金會二○○七年改選董事時,強化董事會功能,以協助募款及督導日後各項運作。至於貸款還款等緊急事件,於董事會改組前,暫由生態關懷者協會協助應變。我們期待於董事會改組之後,仍然可以朝土地公益信託的方向繼續努力,亟需關心保育的朋友們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