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1.2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賀!本站榮獲「網際營活獎」優質網站首獎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環境信託向前行 台灣論壇、台日交流同步展開
http://e-info.org.tw/files/active/27/20060606-165631-ta030625011.jpg
荒野曾經嘗試以信託基金買下雙連埤,卻遭遇地主抬價;圖片來源:黃子晏
【相關連結】

保護棲地 環保團體致力推動環境信託


構築公益信託網絡 台日簽約創新局


恢復飛鳥歷史景觀 保護世界遺產潛力點 台灣志工赴日砍竹


企業參與公益新模式─公益信託保護環境,從復育台灣萍蓬草開始


For ever, For everyone的國民信託

「10萬人的每人1元,比1人的10萬元力量更大。」在英國,環境信託是保護自然棲息地與文化資產的利器,在台灣,7年來民間籌備成立環境信託基金會,面對的問題仍舊不變。從事宜蘭雙連埤保護運動的陳俊霖表示,如果當時有更完善的環境信託制度,且地主不刻意抬高地價,那麼透過信託募款,就可以把這塊地買下來,成就第一個台灣環境信託案例。

各界關心信託運動的人士在經過兩日深度討論後,似已找到新的聚焦方向,與會者對環境信託後續推展表示樂觀。同一時間,亞洲地區推動「公益信託」環境事務合作的進程,本週已邁向新的里程碑。台日團體在奈良縣明日香村正式交換「台日公益信託推動」合作備忘。環境信託向前行,需要更多民眾關心和參與公共事務,讓每個人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投入,支持NGO、NPO,讓英國國民信託的精神得以在台灣實現。精采內文

 
 
  透視中國:何時驅散田野裡的「狼烟」?
秋收後農民燃燒秸秆,燒出許多問題。圖片來源:中外對話
作者: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中國農民在秋收後就清理田間,焚燒秸秆。作者指出,燃燒秸秆産生的嗆人烟味在侵擾著當地的居民。同時,農民燒掉的是寶貴的肥料、糧食和能源資源。

華北地區進入「秋收秋種」的大忙季節。筆者在考察中發現,很多地方的農田裏又開始「狼烟四起」,沿著農田的高速公路幾乎被濃烟包圍,嗆人的氣味隔著車窗也能聞到,從而使得能見度只有500米左右。更嚴重的是夜晚,因爲白天查得嚴,農民們就在晚上燒。秋天的鄉村,家家點火,處處冒烟。這樣的秋收景象十幾年前是根本看不到的。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奈及利亞孩童提著水在火炬氣不遠處。圖為Harcourt 港口附近殼牌石油開發公司的Obigbo油田。Peter Roderick 攝;圖片來源﹕ELAW

中市一小學爆發國內近12年來,最大規模的桿菌性痢疾感染,歐盟中的愛滋病毒新添病例比率,從每100萬居住人口中的28.9人增加到2006年的57.5人。小到瘧疾,大到愛滋病,傳染疾病已成當前迫切的永續發展議題之一。聯合國已啟動了2008國際環境衛生年,加速實現國際的承諾──幫全球20多億缺乏安全飲水和基本衛生條件的人們,改善生活環境。

【相關新聞】

聯合國啟動2008國際環境衛生年

報告稱歐盟新增HIV感染者翻倍

痢疾通報2案例 慈濟醫院:感染源來自校園

台南市登革熱疫情病例破千

阿富汗衛生部門改善 每年9萬兒童獲救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書齋:我們眼中的草,別人心中的寶——台灣的芒草
圖一B、高山芒形成的高山草原。圖片來源:基因生萬物
作者:周昌弘、黃生、蔣鎮宇、許再文、江友中

芒草為泛亞洲到太平洋分布的禾本科植物,以生長快速著稱,在破壞地中會快速地佔領棲地,發育成優勢植物。由於其生長快速,注重環境保護的歐盟國家也因而注意到它豐富的生產量,將之列入重點開發的能源作物,尤其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京都議定書」(BOX 1),將目標定在「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精采內文

 
  論壇:給大城溼地另一個選項
溼地上的鱟;圖片來源:楊明哲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由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所推動的全國濕地評選規劃案,19日到彰化漢寶與大城溼地作現勘的工作。這是為了下個月舉行的全國公園綠地會議所作的會前工作。然而,這樣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卻遭到當地居民的反彈,聚集了群眾在會勘現場進行抗議的行動。

根據報載,縣府以電子報的方式通知3鄉公所,表明縣府的立場是「不支持、不同意」,並張貼縣府網站公開呼籲鄉民反對,攜帶標語布條,在芳苑鄉漢寶村、大城鄉台西村攔住踏勘濕地的官員陳情,堅決表明反對政府把他們的家園劃為保育濕地。這個脫軌的演出只因為這個背後隱藏了一個「大城工業區開發案」的黑幕。精采內文

 
 
  公益信託不完備、法令缺 棲地保護另尋出路
本報2007年11月26日台北訊,李育琴報導

「10 萬人的每人1元,比1人的10萬元力量更大。」台灣目前唯一的文化公益信託「台北古蹟公益信託基金」由永豐銀行受託管理。此公益信託基金的委託人為永豐信用卡公司,其理念為一個城市必須要有特色,因此以保存為手段,讓這個城市有記憶、有過去,才能有未來。這項公益信託自開始設立以來,所募得的金額已經超過 550萬元。作為公益信託的一個成功範例,台灣古蹟公益信託基金成為亟欲推動環境信託人士的重要參考。

在上週末(24-25日)舉辦的「2007環境信託理論與實務論壇」,推動環境信託所遭遇的實際困難與解套方式,獲得充分討論。許多目前正在進行的棲地保護案例中,過去曾經嘗試以環境信託方式達到保護土地的目的,卻在執行時遇到困難,轉而以不同方式,把重要的生態環境保護下來。

荒野保護協會以各種方式取得荒野地並加以保護、使其恢復生機為宗旨,儘管這與環境信託理念相符,卻礙於法令與實際面的阻礙,未有成功的環境信託案例。不過荒野卻在台灣各地,以受委託的方式管理和保護重要的棲地。

以宜蘭縣雙連埤為例,雙連埤有著許多台灣特有的水生植物。在發現這塊溼地時,這塊私人擁有的埤塘面臨著開發破壞的危機,荒野曾經想要募資把埤塘買下來,地主卻趁機哄抬價格,要價2億元,這樣的價格顯然有違公義,後來在宜蘭縣政府有心介入下,以5000多萬元徵收該地,這塊溼地才得以保留下來。

荒野保護協會副理事長陳俊霖表示,如果當時有更完善的環境信託制度,且地主不刻意抬高地價,那麼透過信託募款,就可以把這塊地買下來,成就第一個台灣環境信託案例,讓這塊珍貴的水生植物棲地保留,成為全民的資產。

陳俊霖說:「儘管荒野沒有買成雙連埤,但有些事在信託機制完備以前就可以做的,我們已經在做了。」

如荒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想要透過環境信託保護棲地的團體,未能如永豐銀行成立古蹟信託基金一般,設立環境信託的原因包括,目前的公益信託僅能以信託法來執行,而信託法規定受託人必須是信託業者,委託人才得以免稅;此外,各主管機關甚至沒有完備的公益信託施行細則。

在這樣的困境下,環保團體想要達到成立環境信託以保護重要棲地的目的,除了循荒野的模式,以代管委託方式進行保護,更積極的應要推動信託法的修法,以及要求各主管機關完成相關辦理細則。

參與論壇的團體和有心人士對於推動環境信託,及相關修法的後續行動,表示樂觀。往後將透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作為環境信託資訊平台,成立推動小組,共同尋找環境信託的出路。而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則以長期關注文化資產與環境議題的經驗,鼓勵更多民眾來關心和參與公共事務,讓每個人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投入,支持NGO、NPO,讓英國國民信託的精神得以在台灣實現。

Top

 
 
  透視中國:何時驅散田野裡的「狼烟」?

作者: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中國農民在秋收後就清理田間,焚燒秸秆。作者指出,燃燒秸秆産生的嗆人烟味在侵擾著當地的居民。同時,農民燒掉的是寶貴的肥料、糧食和能源資源。

華北地區進入「秋收秋種」的大忙季節。筆者在考察中發現,很多地方的農田裏又開始「狼烟四起」,沿著農田的高速公路幾乎被濃烟包圍,嗆人的氣味隔著車窗也能聞到,從而使得能見度只有500米左右。更嚴重的是夜晚,因爲白天查得嚴,農民們就在晚上燒。秋天的鄉村,家家點火,處處冒烟。這樣的秋收景象十幾年前是根本看不到的。

某市召開「國際孔子文化節」,爲了避免田間焚燒秸秆引起的不良國際影響,政府部門加大了「禁燒」力度:發現地頭燒秸秆者罰款4000元,並處以15天的行政拘留。然而,就是這樣的「高壓」措施,仍不能有效阻擋農民焚燒秸秆的「熱情」。爲了避免被處罰,農民們就與執法人員打起了游擊戰:白天不讓燒,就改在晚上;前半夜如果查得嚴,就改後半夜或者黎明燒。

沒有出路‧秸秆焚燒禁而不止

秸秆焚燒爲什麽「禁而不止」呢?這主要是因爲秸秆沒有一個合理的出路。過去的秸秆,首先是重要的薪柴。現在農民們富裕了,也學城市人群的樣子,改燒煤炭和天然氣;其次,秸秆是牲畜的飼料。但是,現在農民種地基本都實現機械化了,畜力被拖拉機取代,農民不再飼養大牲口,秸秆就出現了過剩現象。

儘管政府連續十幾年來大力推廣沼氣技術,但是,「氣化」的量非常小,僅占目前秸秆年生産量(6-7億噸)的不足5/1000。消滅秸秆的最好的措施是養殖,但是,由於建立青儲池造價昂貴,加上農民們買不起牛,廣大人民群衆的力量並沒有發揮出來。依靠目前的力量,即使全國的牛羊都到農村(目前農區已高達85%)來吃秸秆,也難以消化大量過剩的秸秆。

出路之一就是想辦法增加反芻動物的數量。另外,儘管秸秆數量大,但分布通常非常分散,收集和運輸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如果農民賺不到太多的錢(富裕的農民已經看不上30、50元錢了),只好在地頭「一燒了之」,以不誤農時和他們進城去打工。

據《科學時報》報道,今年僅山東、河南、河北三省,田間焚燒的秸秆就超過了1億噸。全國算下來,這個問題是非常嚴重的。那麽,農民們在田間地頭燒掉的是什麽呢?

過剩的秸秆除了燃燒,還可以怎樣運用?圖片來源:中外對話秸秆焚燒‧燒掉牛肉

首先他們燒掉的是牛肉,是「糧食」。我國每年生産糧食4.8億噸,1.8億噸供給人消費,1.2億噸作爲飼料供給畜牧業,其中用於猪飼料近1億噸。農業下一步要解决的重點不是糧食産量問題,而是肉和奶的來源問題。我國秸秆可支持的動物鮮重達1.8~2.1億噸,按照40%的保守屠宰率,以及「5斤糧 1斤肉」比率估算,相當於從秸秆中收穫了3.6~4.2億噸糧。目前,國家爲保證糧食安全,動用了大化肥、大農藥、大水、除草劑、殺蟲劑、農膜、轉基因等措施,但是,糧食增産的空間已經不大。下一步如果能够把糧食增産的部分精力轉移到占光合産物50%以上的秸秆上來,那麽,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則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合理解决。

秸秆焚燒‧燒掉肥料

其次,農民燒掉的是肥料。種植小麥、玉米兩季作物每畝需要化肥200公斤。通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實現秸秆「過腹還田」,地就會越種越肥,化肥用量必然下降,對水的需求也將减少,可大大降低種植業成本。牛羊這些流動的「化肥廠」所「製造」的有機肥量是巨大的。如將全國50%的秸秆利用起來,就可以支撑 3.6~4.2億頭牛的飼料消耗,全國可增加牛糞32.8~38.3億噸,折合2835~3310萬噸硫酸胺,逼近全國化肥的需求總量(3390萬噸)。非常可惜的是,這些優質的「有機肥」經過焚燒後,僅變成了一點非常容易流失的礦物質而已。

秸秆焚燒‧燒掉能源

第三,農民燒掉的是寶貴的能源。目前沼氣和沼氣發電技術都已經十分成熟,通過「秸秆-飼料-能源化-肥料-種植」這樣的完整循環,可大幅度降低農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程度,緩解能源危機,並對减緩全球變暖做出貢獻。由於沼氣(發電)的能量來自植物從空氣中當年固定的碳水化合物所携帶的太陽能,所以並沒有增加碳的排放,即污染物零排放。沼氣和天然氣的有效成分均爲甲烷,採取一定的技術就可以使沼氣取代液化天然氣,實現在農村範圍內的工業化開發。因此,養殖場和農戶就是亟待開發的「天然氣礦」。

巨大潜在利用價值

更關鍵的是,科學利用秸秆可增加農民收入。如將秸秆畜牧業大範圍推廣,則可使目前農民種植效益從「種2季收1季」提高到「種2季收3~4季」。令人頭痛的秸秆焚燒問題也得以科學解决。幾千年來,印度、孟加拉國的農民之所以不燒秸秆,就是因爲他們視牛爲神聖,胃口大開的牛需要源源不斷的秸秆飼料供應。

可見,秸秆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在利用價值,秸秆問題是當前新農村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全社會應從戰略性、全局性和現實性的角度出發,給予高度關注。有關責任部門應成立秸秆綜合利用辦公室,圍繞秸秆綜合利用和生態循環農業,組織重大科技攻關,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試驗示範基地,並儘快在全國推廣,力爭早日讓農田裏的「狼烟」烟消雲散。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10月17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連結。

Top

 
 
  聯合國啟動2008國際環境衛生年
摘錄自2007年11月22日多維新聞網聯合國報導

聯合國21日在紐約總部舉行2008國際環境衛生年的啟動儀式。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儀式上表示,國際社會應為改善全球環境衛生做出更多努力。潘基文說,目前世界上有20多億人享受不到基本環境衛生服務。據估計,每星期有四萬兩千人死于與水質低劣以及與衛生條件差相關的疾病。他指出,「這種狀況是不能接受的」,各國需改變在改善衛生條件方面投資不足的現狀。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數字顯示:目前全世界有9億8000萬兒童缺乏足夠的水和衛生設施,這不僅對兒童的健康造成危害,還可影響到兒童受教育的情況並加劇貧困。聯合國主管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副秘書長沙祖康表示,環境衛生是人類尊嚴和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宣布2008年為國際環境衛生年,聯大提供了將環境衛生置于國際議事日程上的重要機會。

2008國際環境衛生年是在聯合國大會的倡導下設立的,旨在加速實現幫助全球20多億生活在缺乏安全飲用水和基本環境衛生條件下的人們,改善億萬人的生活環境,從而進一步達到促進教育、消除貧困、降低兒童死亡率等目標。

Top

 
 
  報告稱歐盟新增HIV感染者翻倍
摘錄自2007年11月23日BBC中文網報導

報告指出,自從1999年以來,歐盟中的愛滋病毒感染者/患者新增人數幾乎翻倍。據歐洲疾病防治與控制中心稱,到目前為止,愛沙尼亞新增感染者/患者人數最多。葡萄牙和英國其次。該中心表示,每100萬居住人口中的新添病例比率從28.9人增加到2006年的57.5人。

在愛沙尼亞,去年每100萬人口中有504個新增病例。 愛沙尼亞政府表示,6年前,由愛滋病諮詢診所查出的90%的新增愛滋病感染者都是使用注射方式的毒品服用者。 但是報告顯示,目前愛滋病毒已經從吸毒者蔓延到他們的性伴侶身上。

在歐洲的非歐盟成員國中,愛滋病感染病例持續上升,特別是烏克蘭和俄羅斯。 該報告說,雖然男同性戀仍然是感染此病毒危險系數最大的人群,但是一半以上的感染者是通過異性之間的性接觸而傳染HIV的。

Top

 
 
  痢疾通報2案例 慈濟醫院:感染源來自校園
摘錄自2007年11月24日中國時報台中報導

中市北屯國小爆發國內近12年來,最大規模的桿菌性痢疾感染;該院感染科通報案例後,要求小兒科與急診科凡有腹瀉病患就醫,必須進行糞便採檢措施嚴加把關。

慈濟醫院於11月8日通報1名「志賀氏痢疾桿菌」確定病例,她是就讀台中市北屯國小一年級的女童,因在家中發燒兩、3天、腹瀉2日後,於11月4日才到該院門診求醫。14日又有1位北屯國小ㄧ年級發燒的男童掛急診,醫師發現病患發高燒、活動力差,立即安排住院治療;男童住院後,出現嚴重腹瀉併血便與黏液便現象,經採排泄物隔離處置。

因連續兩位感染痢疾的學童,全來自北屯國小1年級的學生,研判感染源應來自校園內。病患確認為感染病例時,均依照規定採取獨立病房收治病患,並未讓病患隨意進出病房的情況

Top

 
 
  台南市登革熱疫情病例破千
摘錄自2007年11月15日中廣新聞台南報導

台南市登革熱疫情至今仍未控制,確定病例突破1000例,疫情嚴重程度,歷年之最;目前雖然早晚天氣逐漸轉涼,但白天溫度仍高,衛生局強調,滅蚊不能期待低溫,仍會加強防治。

台南市登革熱疫情居高不下,確定病例數已經達到1040例。衛生局表示,目前的疫情熱區仍以北區為主,每天新增的病例還是不少,但從整體來看,近一個月來的疫情已有緩和跡象,近4個星期,每星期增加的病例數,已經從122例,減少到55例,確定病例數有在逐漸減少。

雖然如此,衛生局還是提醒民眾,從疫情曲線圖分析,台南市登疫情雖已趨緩,但中西區卻是反而增加,有待加強,尤其目前白天溫度仍高,病媒蚊的活動力仍很活躍,大家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Top

 
 
  阿富汗衛生部門改善 每年9萬兒童獲救
摘錄自2007年11月5日中央社報導

阿富汗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兒童死亡率也是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阿富汗政府的衛生部門,比5年前的塔利班時代改善,代表每年有8萬9000名,5 歲以下兒童獲救。

衛生部門被視為卡賽政府最重大的成就之一。1996到2001年的塔利班政府垮台後,阿富汗百廢待舉,鄉村地區幾乎沒有衛生照顧。今天,還有許多阿富汗人,跑到鄰國伊朗與巴基斯坦進行簡單的醫療檢驗或健康檢查。阿富汗衛生部門引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表示,2001年,5歲以下兒童的年死亡率為千分之257,2006年已降到約千分之191。

總統卡賽在一場彰顯國際援助阿富汗成就的活動上,一場約700人發表演講當中說:「我們仍有25萬名兒童,死於在其他國家可治癒的疾病。」但往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Top

 
 
  書齋:我們眼中的草,別人心中的寶——台灣的芒草

作者:周昌弘、黃生、蔣鎮宇、許再文、江友中

芒草為泛亞洲到太平洋分布的禾本科植物,以生長快速著稱,在破壞地中會快速地佔領棲地,發育成優勢植物。由於其生長快速,注重環境保護的歐盟國家也因而注意到它豐富的生產量,將之列入重點開發的能源作物,尤其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京都議定書」(BOX 1),將目標定在「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是最重要的一環,因此,歐洲科學家加速進行芒草的改良,將中國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蔗芒(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雜交,形成三倍體的巨芒(M. x giganteus),其快速生長的特性,使之成為一種新興農作物,生物量高達每英畝14噸,可作為纖維、火力發電廠燃料,並達成二氧化碳固定的目的。然而,此類植物的原生地區,包括亞洲到太平洋島嶼,對於此類植物至今仍不重視,甚至認定其為雜草,殊不知這類植物早已成為歐美科學家眼中的「寶」了。

台灣的芒草

在台灣,芒草佔據了破壞地、荒地、惡地和高山,形成優勢草原,如陽明山小油坑地區(圖一A)和高山地區(圖一B),其生育地複雜多樣,造就了台灣芒屬植物的複雜性。依據分類學者的觀點,可將中國芒複合群區分為4個變種。而在4個變種中,有3個變種為台灣所特有。八丈芒主要特徵為在葉片下方有瘤狀乳突;台灣芒主要特徵為葉鞘表面具有軟毛;白背芒小穗具有短柄,外穎具有三出脈;高山芒小穗柄長,外穎具有五出脈。                                                      圖一A、白背芒形成的低海拔草原。圖片來源:基因生萬物 

由於台灣的地質複雜、海拔變化大,分布於不同生育地的芒草外形變異極大,導致分類上的鑑定難度很高。更因為分類時使用的特徵依據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區分方式,顯示此類型的植物在台灣地區的遺傳變異相當大,因此,針對現今對於「京都議定書」之約束的因應,能源作物的發展勢在必行,台灣芒草植物的遺傳變異,將成為未來的種原寶庫。

台灣的地質歷史造就芒草的多樣性

台灣為一大陸型的島嶼,不論在地質歷史、動物、植物相上,都與亞洲大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台灣原為亞洲陸塊的邊緣,由於地質的變動,使得台灣海峽逐漸陷落而分離,但因冰河擴張導致海平面下降,台灣、大陸與琉球群島之間可藉由陸橋連結,因此,生物物種可經由這樣的路徑遷移、導致族群的交流現象。直至最後一次冰河撤退(大約距今二萬年前),全球氣溫顯著回升,海洋水位上升、造成島嶼各自獨立,位於島嶼上的生物族群因遷移路徑的斷裂而隔離分化,因此造成台灣與鄰近太平洋島弧各島嶼具有極高的物種歧異度及特有種比例。

台灣的芒草與大陸地區的芒草相似而不完全相同,應為冰河退卻導致海平面上升、陸橋消失,擴散至台灣的芒草祖先族群和大陸地區族群基因交流中斷,使得族群呈現孤立化的現象;而芒草為了適應台灣不同海拔高度環境的差異,產生了基因漂變,再加上適應當地環境的天擇作用,形成了各族群分化的現象,因而使得台灣的中國芒出現高度的形態變異情形。

結語

台灣芒草分布廣闊,能適應不同的生態棲地,如農地、鹽分地、乾旱地,甚至重金屬污染地,分布範圍更是從平原到山坡地、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區均有之。如此廣大的分布區域,造成芒草對棲地的適應能力強。經物種演化的過程,芒草已由一原種經由遺傳變異的累積,形成目前台灣芒草的高度變異情形。

然而,在我們眼中會割人的「雜草」,卻因為生長快速、生物量累積能力強大、可供作纖維、火力發電燃料和二氧化碳固定等等特性,成為注重環境保育的歐美科學家眼中的「寶」;而台灣芒草具有高度遺傳變異,更是科學家眼中尋找可用的遺傳變異作為作物馴化的基礎來源,台灣有著這方面豐富的生物遺傳資源,如何將之轉為可持續利用的能源,是國家即刻要投入的研究。

京都議定書

◎本文節錄自《基因生萬物》,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林務局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論壇:給大城溼地另一個選項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由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所推動的全國濕地評選規劃案,19日到彰化漢寶與大城溼地作現勘的工作。這是為了下個月舉行的全國公園綠地會議所作的會前工作。然而,這樣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卻遭到當地居民的反彈,聚集了群眾在會勘現場進行抗議的行動。

根據報載,縣府以電子報的方式通知3鄉公所,表明縣府的立場是「不支持、不同意」,並張貼縣府網站公開呼籲鄉民反對,攜帶標語布條,在芳苑鄉漢寶村、大城鄉台西村攔住踏勘濕地的官員陳情,堅決表明反對政府把他們的家園劃為保育濕地。這個脫軌的演出只因為這個背後隱藏了一個「大城工業區開發案」的黑幕。這個由地方主管機關發動與中央政策對槓的戲碼,在台灣的政局已經不是第一次,但卻赤裸裸反應了長期以來我們以溼地就等於「荒地」的誤謬,與以為只有開發建設是讓居住在溼地附近鄉鎮脫貧的刻板思考。

台灣的西海岸綿延數百公里的海岸線是以沙灘和泥灘地的溼地生態系為主,這樣特殊的棲地形態造就了台灣過去幾百年來西海岸農漁業的發展。雖然,漁民在一望無際的沙泥灘地討生活是相當不容易,特別是在東北季風盛行的冬季,中部沿海地區的「九降風」帶來的刺骨寒風,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在不斷的適應過程中, 從牡蠣、文蛤、蝦猴、魚苗捕撈等方法,靠海維生的居民也發展出多樣的討海生活,更創造獨特的媽祖海洋文化。

然而,在1970到1980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十大建設的發展,濕地變成解決土地需求最容易的來源。填土造路,一車車的建築與工業廢土將台灣西海岸的濕地刻意的變成荒土,不僅把原本具有相當生產力的漁業活動慢慢消滅,同時在那言論禁錮的年代,想保護家園的聲音都選擇沈默的。也因為工業的發展,造成在原本賴以維生的溼地消失後,年輕的勞動人口逐漸外移,使得這些沿海的聚落日漸蕭條。再加上選舉文化的操弄,讓這些無法外移的人口更形封閉,與外界隔絕。在縣政府一條線的操作下,讓大城與漢寶的聚落相信,只有持續投注工業區的開發這兩個鄉才有可能脫貧翻身。

然而,大城與漢寶濕地真的只有工業區的一條宿命?縣府有提供這兩個地方另外的選項嗎?答案很明顯是沒有的。但是,我們可以看看台南縣七股瀉湖和雲林縣麥寮的例子做對比,其實就可以得出答案了。麥寮工業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不用贅述了。相對的,七股瀉湖在1990年代因為濱南開發案和黑面皮鷺保育之間的拉鋸戰後,七股與台南縣市境內的濕地得以保存。保存後的濕地經過地方環保團體與社區的努力經營和保護區的劃設,不僅創造出日亦不絕多樣的生態旅價值,更重要的保存溼地生態系持續擁有高經濟價值的漁業生產,這樣雙贏的局面,從到南鯤鯓「掛香」的阿媽口中說出看一大群黑面皮鷺的驚艷和享受新鮮海產的快樂,就可知道溼地是可以有另一種選擇的。

11月20日在中興新村召開的全國綠地中區會前會中,筆者很高興能夠聽到大城鄉的秘書能夠承諾,大城濕地如果有其他的選項,工業區的開發就不是大城鄉的唯一選擇。如果這是真誠的承諾,那就應該儘快的將台南的成功例子趕快告訴鄉民,或是辦一團大城鄉民到台南南鯤鯓的掛香團,讓大城的阿公阿媽看看黑面皮鷺,吃吃台南的海鮮,他們就可以知道大城溼地也可以擁有和七股一樣的在地榮耀與永續的未來。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陳誼芩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