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2.1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2008環境大預言】十大環境議題前瞻論壇,歡迎報名!

2008TEIA感恩茶會,邀請您~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黑潮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綠色陣線協會  

好燒的京都議定書
 
  氣候大會:全球減碳協議確立  專家:台灣不減碳將遭抵制

We are watching you! 世界排放大國的減碳誠意,全球都在關注。

【相關連結】


創意發聲:巴里島氣候會談場邊抗議集錦


巴里島路線圖要點


西雅圖溫室氣體減量的啟示


經建會、經濟部反對立法明定減量目標

長達13天的馬拉松協商後,聯合國氣候高峰會上週六(15日)終於獲致成果。在美方讓步下,各國就下一階段抗暖化目標達成協議,同意依不同國情訂定減量目標,並協助發展中國家技術轉移。本次大會可看出國際趨勢在關注減碳以「緩和」暖化之餘,也開始強調「調適」,對於目前尚缺調適策略的台灣,值得借鏡。

今天在一場台灣與會NGO代表返國記者會上,專家指各國的長期減量都愈來愈嚴,「台灣政府應訂定溫室氣體排放基準 年和長期減量目標,以國際減量趨勢,2050年的長期減量目標,至少減量50%。」而世界的產業界,也正透過產品供應鏈的訂單 和企業新標準的壓力,來管理未來的全球碳排放,「台灣政府和企業界必需全面改變來因應此一全新的競爭趨勢。」精彩內文

 
 
  觀察中國:中國希望從全球氣候協定中得到什麼?
巴里島氣候變遷會議中心會場;圖片來源:Mark Robert Wilson

 

 

作者:亞曆克斯•埃文斯(紐約大學國際合作中心資深政策專家和全球風險方案負責人)

中國希望從全球氣候政策中得到什麼?這個問題——很多人在思考,但鮮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在未來兩年裏可能會成為討論的熱點,原因是《京都議定書》的第一階段將於2012年到期,而制定替代政策的討論勢頭越來越強勁。

在最近由紐約大學國際合作中心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我已表明,有關氣候變化的兩種對立觀點之間的「競標戰」正在進行——一方是歐盟,另一方是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而夾在中間的是重要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和印度,決定權實際上掌握在他們手中。精彩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放寬農地蓋農舍標準」利弊或利多?有利於誰?又對誰不利?恐怕不是只從單一面向,就能夠得出結論。環境保護者看到的是,放寬標準後,對鄉村地景地貌及自然生態環境將造成相當大的衝擊;經建會從房地產的角度預見,此案一旦通過,全台建地超量供給,將使國內房地產價值大幅縮水,都會區不動產市場面臨崩盤。然而,儘管11月曾在台南舉辦「農業發展條例與農業政策」公民願景審議論壇,但在政府、媒體討論此條例時,卻不見農地使用者─農民的聲音,或許我們更該認真的從農民的角度,告訴他們這些政策的利與弊,聽他們的需求,想出更好的方案。

【相關新聞】

農地變建地 房市會暴斃


蓋農舍大鬆綁 農地形同建地


北市釋放3000公頃容積


農地變建地 農委會憂流失優質地

南寧政府強佔農地轉售財團 村民憤怒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氣候會議台灣代表疾呼:不減碳 台灣將失去競爭力
本報2007年12月17日台北訊;彭郁娟報導

17日記者會現場,左起:綠黨中執委 溫炳原、 台灣環境行動網理事鄭一青、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編彭瑞祥、 綠黨 秘書長潘翰聲。全球最重要的氣候變遷談判──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13屆締約國會議(UNFCCC-COP13)已於15日閉幕。台灣除了官方代表,綠黨和台灣民間團體也組成代表團,前往為期多日的參與交流;並於今(17)日上午聯合召開記者會,分享此行現場第一手觀察資訊,並針對台灣現況提出因應建議。

台灣環境行動網理事、英國永續創新環境顧問公司鄭一青表示,連美國、澳洲等大國都不得不在巴里島路線圖的決議過程中讓步;一些低度開發國家如南非、巴西,也已認識到氣候變遷對人類文明的生存威脅,首度提出不管後京都議定的國際協定,也將採取國家層級的自願長期減量目標,訂出2050年減少碳排放量25%至40%的目標,「台灣高居人均排放量亞洲第一,已高於許多附件一已開發國家,若是連南非和巴西都同意自願減量,台灣政府再不重視溫室氣體排減相關政策,遲早會被世界各國抵制。」

因此,她呼籲台灣政府應儘快訂定溫室氣體排放基準年和長期減量目標,以國際減量趨勢-2050年的長期減量目標,至少減量50%。而針對此次會議另一個重點--氣候變遷的「調適」問題,她則希望政府能開始相關基礎研究,以在不久將來提出合宜的因應政策。

除了政策面的呼籲,鄭一青也強調地方政府在溫室氣體減量的角色。「全世界的地方政府、城市、民間智庫與壓力團體,正展開跨國界與跨領域的結盟,尤其台北、高雄都已加入「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台中更是「世界城市暨地方政府聯合會」(UCLG),台灣將不能再以非聯合國會員為理由,放棄和世界共同抗暖化的努力。」

她進一步表示,台灣環境行動網已是「國際氣候行動網」(CAN)的第一個台灣會員,而CAN是國際氣候變遷協商最主要的民間團體聯盟,台灣NGO此行在CAN相關的交流中,已獲初步同意籌組CAN-Taiwan,將來在台灣和國際氣候協定的機制中,扮演為台灣發聲的關鍵角色。

綠黨在此次巴里島COP13會議期間,聯合台灣環境行動網和他灣民間團體發動,發動國際連署抗議台灣政府如:台塑大鍊鋼廠等高碳排放的開發計晝,獲得氣候聯盟、美國山巒俱樂部(Sierra Club)、世界發展協會等數十個國際團體的支持。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表示,政府再投資大量資源發展高碳排放產業,遲早會遭遇「黑狗偷吃,白狗被咬」的處境,目前鋼鐵等低單價產品外銷到中國等地,並無被抵制之虞;不過一旦高碳的國際形象被烙印,未來電子等高科技產品要外銷歐盟,就很有可能遭到抵制。

鄭一青也提及世界碳揭露計晝(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全球已有2500多家企業參與,台灣也有含台積電等30家企業已收到邀請,掌有世界1/3的基金;無疑地「綠色供應鍊」將會是歐盟等國愈來愈重視合作機制,台灣若不預做準備,不久即會失去產業兢爭優勢。

總結這次行動成果,台灣NGOs認為國際氣候談判應持續關注。他們將繼續進行國際串連,在台灣完全沒有在聯合國的發言和協商權下,扮演為台灣發聲的關鍵角色,為下階段台灣抗暖化實際行動熱身。

Top

 
  美國讓步 巴里島氣候峰會終獲結論 未來「調適」與「緩和」並進
本報2007年12月15日印尼,巴里島訊;彭郁娟、莫聞報導

12/15巴里島最後的會員大會長達13天的馬拉松協商後,聯合國氣候高峰會終於獲致成果。在美方讓步下,各國就下一階段抗暖化目標達成協議,同意依不同國情訂定減量目標,並協助發展中國家技術轉移。值得一提得是,本次大會可看出國際趨勢在關注減碳以「緩和」暖化之餘,也開始強調「調適」,對於目前尚缺調適策略的台灣,值得借鏡。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13屆締約國會議(UNFCCC-COP13)今(15)日閉幕,經歷前兩日長級高階會談的僵滯,終於開創各國進一步因應氣候變遷的「巴里島路線圖」(Bali Roadmap)。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定出明確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前,各國將依循此架構,進行更密切的相關技術移轉與資金援助。

本次大會另有兩項重要成果,一是各國同意成立由全球環境基金(GEF)管理的「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二是關注到森林與碳排放的關聯,致力「降低森林消退所導致的碳排放」(REDD,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

美國立場飽受指責 最終讓步

今天下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特由東帝汶飛往大會,呼籲各國「現在是做出決定的時刻」,專注在「該關心的事實,以及該做的事」。

然而稍後在全體大會上,美國氣候協商代表仍申明其無法接受「巴里島路線圖」的草案,但願意於會中繼續研商「正確的平衡」。美方的聲明,引起現場一片噓聲。

南非代表首先反擊:「發展中國家,即使目前正疾速邁向工業化,都願意為溫室氣體減量付出更多努力,美國的態度卻仍是如此?」巴布亞新幾內亞代表接著呼應:「我們需要先進國家領導我們克服氣候變遷,美國若無力在這部分扮演龍頭的角色,乾粹儘早讓路」。

發表聲名的美國代表在各方紛紛發言呼應下,美國代表態度終於軟化,最終聲明希望和各國在「同一個框架」下對抗全球暖化。隨即全場起立,報以熱烈的掌聲。

會議主席隨後宣布決議,除了印度代表所提部份文字細部修正外,按照秘書處所提得草案版本通過「巴里島路線圖」。

巴里島路線圖確立,未來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將是在考量各國差異的前提下而設立,而開發中國家也將獲得相關的技術、資金支持。但13日草案中提出的京都議定書附錄一國家,將在2020年以前減少到1990年25%~40%的溫室氣體量標準,也是歐盟重要主張,卻未被納入該最後決議。

在此地已觀察一週的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認為:「巴里島路線圖反映了多方的妥協,歐盟最後在數量化的減量目標上讓步,以換取美國持續參與後續的協商。」

他接著說:「美國雖堅拒任何明確的的減量承諾,不過在各界的壓力下,美國願意認知 (recognizing) IPCC 第4次科學評估報告對於氣候變遷的政策建議(以註腳的方式納入決議),從積極面而言,對於未來兩年的協商,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成立調適基金與REDD 亦為重要成果

除了強調溫室氣體的減量,各國也開始注意氣候變遷的因應,設立了調適基金,提供發展中國家建立相關機制與方案,雖然受託管理單位GEF長期以來飽受管理效能不彰的批評,不過,對於各國來說,仍是一項重要起步。

林子倫指出:「成立調適基金以協助發展中國家建立調適的機制與方案,這次大會的重要成果之一。由於全球暖化的加劇,調適策略已成為此次會議的重點,而台灣目前除了環保署之外,行政部門尚未正視此議題,值得憂心。」

亞馬遜森林中正在燃燒的林木。圖片來源: NASA他補充說,包括登革熱防疫、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頻率增加等,都是氣候變遷後必須因應的,政府部門包括衛生署、消防署等,都應該動起來研提調適策略才對。

此外,熱帶雨林面積減少而造成全球20%的溫室氣體上升的事實也被各國重視,關注REDD(降低森林消退導致的碳排放),未來伐林問題將被持續追蹤控制;例如世界銀行已承諾數1.6億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保育森林。而挪威政府也在氣候會談期間,承諾將分5年捐助總額25億美元的資金,支持11個擁有熱帶雨林國家的森林保育工作。

路線圖妥協太多 環保團體不滿

對於巴里島路線圖的最終版本,國際主要民間團體多認為妥協太多,沒有設定任何強制減量目標,「企圖心不足」,但,這是為了迫始美國加入談判棋局的代價。

美國在氣候談判上立場一貫強硬,堅持經濟利益與自願性減量,並企圖拉進中國共同承擔減碳責任。高爾13日晚間即曾在會議現場的演說中,公開呼籲國際社會繞過美國這頭大象,自訂具企圖心的減碳路線,高爾甚至直言,布希只剩下一年任期,新的美國領袖會有不同的氣候政策。

WWF全球氣候變遷計劃總監福默爾(Hans Verolme)認為:「世界替美方保留一個談判座位,應該就是期待下屆美國總統能做出實質的貢獻。」

國際綠色和平與樂施會(Oxfam)同時抨擊,美國加入後,把原本科學家警告應採取的行動從正文刪除,貶低為「正文的註腳」。樂施會資深氣候變遷顧問希爾(Antonio Hill)說:「美國還把加拿大、日本與俄羅斯拉做跟班,迫使我們坐上耗油的四輪傳動車,而不是新的太陽能車。」

「全球採取行動」組織14日以行動劇表達希望具體減排目標決議的訴求希爾表示,貧窮國家是氣候變遷下最大的受害者,「他們來到巴里島,希望聲音能被聽到,卻被美國等國家忽視,這是對他們的侮辱。」

目前已邀集到10多萬人進行虛擬遊行的「全球採取行動」組織(AVAAZ),同樣對成果表示不滿,並在會議期間再次發動一次示威活動,主導者威克勒(Ben Wikler)說,他們要求「具約束力的」減量目標。

公眾壓力越來越強,綠色和平總幹事葛德(Gerd Leipold)頗有信心的說,「相信各國政府未來兩年內會同意大幅減排二氧化碳。例如,德國已同意在2020年之前減排40%。」葛德還是認為,「不論在國家或國際層次上,工業國家必須立刻設立更高的目標。」

Top

 
  觀察中國:海洋深層水的水波依然蕩漾

作者:亞曆克斯•埃文斯(紐約大學國際合作中心資深政策專家和全球風險方案負責人)

構成未來氣候變化的全球協定的基本原則是什麼?中國希望從全球氣候政策中得到什麼?亞曆克斯•埃文斯表示,情況正在變化,決策者應密切關注。

中國希望從全球氣候政策中得到什麼?這個問題——很多人在思考,但鮮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在未來兩年裏可能會成為討論的熱點,原因是《京都議定書》的第一階段將於2012年到期,而制定替代政策的討論勢頭越來越強勁。

在最近由紐約大學國際合作中心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我已表明,有關氣候變化的兩種對立觀點之間的「競標戰」正在進行——一方是歐盟,另一方是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而夾在中間的是重要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和印度,決定權實際上掌握在他們手中。關鍵的分歧在於,歐洲迫切要求針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而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不認同;歐洲堅信必須訂立強制性目標,而美國及其盟國則不同意。

但是,關於2012年以後氣候政策的兩個最重要問題,爭論雙方現已達成一致。雙方都不要求針對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上限(「穩定目標」)達成全球協定。雙方也都沒要求就發展中國家的目標展開討論。這是為什麼呢?

反對實施穩定目標以及為發展中國家設定目標對美國和澳大利亞來說很有意義。如果說氣候變化不是一個急迫的問題,那為什麼要開始討論一個比《京都議定書》更嚴苛的全球框架協定呢?而對於歐洲來說,政治上的考慮更加複雜。許多歐洲決策者私下認為為發展中國家設定目標是必要的。但是他們同時也認定沒有足夠的政治空間來展開討論——所以保持沉默。

因此,任何國家都不太可能發起有關穩定目標(它將不可避免地要求發展中國家制定目標)的嚴肅討論。但是有跡象表明這種情況即將發生改變。

在過去的幾個月裏,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開始為歐洲在全球氣候政策中的態度探索一個新方向,她在演說中經常指出有必要在世界人均排放量趨同的基礎上制定一個全球框架公約(例如,參見她在九月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以及聯合國高層專題周期間就氣候變化問題所作的演講)。

雖然默克爾的提議還沒有得到歐洲其他決策者的認可,但是意味深長的是,根據德國官方的消息,這一提議來源於她和印度首相曼莫漢•辛格 (Manmohan Singh) 在2007年海利根達姆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的一次交談——辛格曾在會上強調,人均平等標準是印度參與未來協定的必要條件。

如果此情況屬實,這將可能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就構成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大協議」的原則展開真正的討論。至少,默克爾的建議可能已經引發有關全球氣候政策中既重要又棘手的問題的討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如何在貫徹共同而長期的原則並區分不同責任的同時,實現氣候的穩定——而任何一方的情況都不惡化。最好的情況是,默克爾所提出的原則可以實現全面交易,可以在整個經濟週期內應對氣候變化,而不是每次增加幾年的週期,使決策者和投資商都感覺不夠確定。

仍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宣佈立場時並沒有附帶任何價格標籤;事實上,情況正相反。對印度而言,基於人均趨同標準的全球交易明顯是合乎情理的。2004 年印度人均二氧化碳 (CO2) 排放量為 1.02 噸,而全球平均排放量為 4.18 噸。即使印度的排放量迅速增長,其人均排放量仍然需要過很長時間才能超過世界平均水準。因此,基於人均水準趨同的全球排放貿易方案對印度非常有利。(巴西也有著同樣的基本動力,儘管在程度上稍有減弱。)

但是對於中國,並不能這麼清楚地得出結論。2004 年中國人均 CO2 排放量在 3.65 噸左右——比印度更接近世界平均值(儘管與美國人均排放 19.73 噸的水準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國際能源署估計,中國的人均排放水準到 2008 年可能超過世界平均水準。

這種變化發生之時,將是國際氣候政策中一個主要分水嶺出現之日。迄今為止,中國一直與七十七國集團的發展中國家處於同一陣營,但隨著中國加入上述「平均排放國」隊伍,情形可能就大不一樣了。

對於印度,單從利益角度考慮而參加基於人均趨同的全球交易是合理的,從明年起此合理性將不適用於中國。隨著中國的人均排放量超過世界平均值,它會發現自己處於與美國和歐盟相同的境遇:任何能夠切實穩定氣候的全球交易,都將涉及實際的減排——而無論人均排放水準趨同的進程出現得是快是慢,或根本就不會出現。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是否應支持一個穩定的上限——以及發展中國家不可避免地要承擔的減排目標——完全取決於中國對於氣候變化的緊迫性的認識,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希望全世界達成一個共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中國基本贊同美國有關氣候緊迫性不嚴重的觀點,那麼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中國認為氣候變化所造成的損害足以嚴重到危及中國的利益,而必須儘早而不是延遲地解決這一問題——或者說,應通過設定穩定目標來解決這個問題——那麼,中國就有必要就如何分配所導致的「全球排放預算」闡明觀點。其他涉及中國「和平崛起」的問題,很少能與這個問題一樣,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有如此重要的意義。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12月04日。
◎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農地變建地 房市會暴斃
摘錄自2007年12月14日工商時報台北報導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初審通過農發條例修正條文,將興建農舍的門檻降至0.1公頃並放寬興建資格,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13日指出,此案一旦三讀,在全台建地超量供給下,將使國內房地產價值大幅縮水四成,大台北都會不動產市場立即崩盤,台中及高雄房地產市場更將立刻暴斃,立院應審慎思考。

張景森主動召開記者會表示,現行農發條例允許0.25公頃以上農地可興建農舍已經不合理了,宜蘭過去的農村景緻如今到處以農舍之名興建別墅,地貌全被破壞光了,如果再把門檻調降至0.1公頃(300坪),而且申請興建資格又不設限,一般人更容易透過此管道興建,勢必造成都會區土地整體開發建案滯銷。

張景森說:「目前市場上空屋已有100萬戶,這些農地建地化之後,建地超量釋出,將會使得大台北都會區的不動產市場立即崩盤,台中、高雄房地產市場立刻暴斃,手上有建地的人恐怕都要跳河了。」 經建會指出,目前全台農地約有88萬公頃,在興建農舍的門檻大幅放寬後,即使僅五成農地釋出興建農舍,也將大增440萬戶的新農舍,以台灣目前762萬戶家庭戶量概估,將因房屋的超量供給而使得平均每戶住宅持有人的資產價值大幅縮水四成,如此一來因貸款擔保品價值不足,連帶也將影響台灣金融市場的穩定。

張景森表示,由於新增440萬戶農舍,為提供一般公共設施,政府每年勢將新增2千3百億元,十年下來將增加2.3兆元,張景森說:「擺著有公共設施的地方不建,在農地上蓋農舍,在財政困難下,政府不是去印鈔票就得增稅,這是禍延子孫啊!」張景森強調,目前土地開發是依都市計畫法及區域計畫法,考量經濟發展及人口變遷進行整體規劃,農地當然可以有計畫的釋出,但本次修法將使得農地無秩序的興建農舍,打擊其他依規定合法申請的業者,形成制度上的不公平,立委出發點也許是好的,但不該用這種禍國殃民的辦法來討好農民,他呼籲立院審慎思考。

行政院另草擬「農村改建條例」草案,也在活化農地繁榮地方經濟的論述下,釋出農地,協助業者興建田園社區,但開發規模須達25公頃以上,營建署官員表示,農村改建條例就是要解決農舍零星發展的困境,建立優質的田園社區,因此開發門檻比農舍高出甚多,不過此一草案在立院審查時,諸多條文遭保留,看來本會期已不可能過關。

Top

 
 
  蓋農舍大鬆綁 農地形同建地
摘錄自2007年12月13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農地蓋農舍標準大放寬!12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農業發展條例》中有關農舍興建面積的下限,由0.25公頃放寬為0.1公頃,將跳過院會朝野協商,逕付二讀;且農民的直系家屬也可建造與轉移土地,形同農地可自由買賣,「農地」幾乎變成「建地」。

農委會痛批,此舉是立院惡搞,實際上根本是為建商解套,例如直系血親未必具農民身分,若家屬將土地所有權販售或轉移給業者、建商,將導致無法想像的後果。

依《農業發展條例》原本規定,農民只要在不破壞環境前提下且以農事使用為目的,即可申請興建農舍居住,且享有免繳地價稅的優惠,但限定其農地面積須達0.25公頃,才能興建農舍,以免建商任意取得小面積的農地,就找機會用來蓋民宿或做其它炒地皮之用。但朝野立委認為,農民有實際需求,且為了讓農業順利發展,應該放寬興建農舍土地面積的限制,並將原本對農地直系血親繼承者繼承的面積與時間限制解除。

農委會官員表示,一旦放寬限制,農地與建地根本就沒差別了!因農地建造的農舍有免稅優惠,未來蓋在農地上的別墅,是否可稱為「免稅農舍」?此外,放寬限制後不但會導致新購農地申請興建農舍者大量增加,不僅增加水電、道路等公共建設,且排放的廢水、廢氣,更可能影響環境與社區發展。

農委會更指出,根據營建業統計,農舍興建已成為近年來都市計劃以外最大的建築增加來源,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建商,以農業人頭的方式與名義無限建造農舍,牟取暴利,官員氣憤說到,「表面上是為了農民,實際上就是為建商解套。」

農委會官員也說,過去農地買賣,只限定農地的所有權人及其繼承者,但昨天協商通過的修法內容,連農地所有權人的直系血親都可以轉移土地,形同農地可自由買賣、且繼承人不再受農業用地面積及戶籍登記時間的限制,但直系血親不一定都具農民身分,若家屬將土地所有權販售或轉移給業者、建商,屆時將導致無法想像的後果。

雖然農委會立場仍與立委不同調,但昨日立院會場氣氛卻很平和,官員也在協商討論下被動通過法案,決議放寬興建農舍的土地面積下限。新修正的內容也規定,農舍的總樓地板面積不得超過495平方公尺,農舍在三層樓內總高度不得超過10.5公尺,最大基層建築面積不得超過農業用地的10%。

Top

 
 
  北市釋放3000公頃容積

摘錄自2007年12月14日工商時報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郝龍斌為加速都市更新,決定大膽釋放容積率!未來民間到台北市政特定發展地區投資,只要符合條件,容積率的開放「沒有上限」。他已要求都發局在明年1月公布釋出容積的遊戲規則,分區分階段釋出3千公頃容積率,預料可創造高達3兆以上的不動產價值。

郝龍斌13日應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黃茂雄之邀,出席理監事會,就台北市政府的發展與建設與企業界交換意見。郝龍斌說,台北市法定容積率是1萬2千多公頃,現已使用約9千多公頃,而台北市的法定人口數是350萬人,目前人口數約為260萬,在確定未來人口負成長的情形下,「可大膽運用未使用的3千公頃的容積率」。

都發局表示,3千公頃容積率將成為未來北市引導都市更新的「利器」,原則上不採取「均分」作法,而會先評估「現況容積與法定容積間之差額」,公布全市各行政區可能調整的容積量。然後針對「策略發展地區」優先提供容積率調配額度,開放民間提案申請,以「先到先辦」為原則,加速都市更新的腳步。

策略發展地區,大致區分為「老舊社區」、「科技走廊」以及「河岸地區」等三類。包括捷運站址或公共運輸發達的周邊地區、淡水河及基隆河等河川沿線(如洛陽停車場)、公園綠地周遭區域、現有老舊社區、科技群聚產業區(如內科、南港科)都屬於策略發展地區的一環。

由於容積釋出背後牽涉龐大利益,建商亦高度矚目,透過管道關切者在所多有,導致北市府格外謹慎,原訂12月底公布的遊戲規則,亦延後到明年1月公布,以求周延。

Top

 
 
  農地變建地 農委會憂流失優質地
摘錄自2007年5月29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陳水扁總統26日公開宣示農地變更為住宅區的利多政策,內政部營建署官員透露,經建會目前初步規畫,傾向由縣市政府以區段徵收方式收購農地,規畫開發優質住宅區;農委會則擔心優質農地更快速流失。相關官員表示,農地變更為住宅區新政策,由經建會全權規畫,農委會和內政部是配合單位,詳細方案目前仍未敲定。因涉及國土整體規畫,須通盤檢討,經過內政部國土開發許可審查制度。

農政官員則憂心,新政策會導致許多優質農地因此流失。官員指出,近幾年不但都會區農地減少,許多鄉鎮也快速向外開發,農地越來越接近鄉鎮街道或住宅區,如果全面推動農地變建地政策,首當其衝的很可能是優質農地。為避免優質農地因開發限制解除而快速流失,農委會正全面評估,希望把優質農地區塊化,明訂為優質米專區、農業經營專區和養殖專區等,讓台灣保有精緻農業永續經營的空間。

Top

 
 
  南寧政府強佔農地轉售財團 村民憤怒
摘錄自2007年8月1日大紀元廣西報導

廣西南寧市邕甯區張村坡有集體土地近5000畝,1986年邕寧縣政府劃定地界時,劃給了五合國營林場。 2005年南寧市政府又將該土地出售給華勁集團,並於2006年4月14日對該村施行大規模的武力鎮壓。村民憤怒地表示:「難道共產黨的政府要將我們逼上絕路嗎?」

張村坡農民曾多次向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國務院、全國人大等國家機關申訴,請求上級糾正邕寧縣政府的錯誤的行政行為。村民和林場也有過多次爭議,發生過幾次流血衝突事件。村民們多年不斷上訪,事情仍得不到解決。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陳誼芩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