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3.1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本會徵求:採訪記者一名

本會於3月選舉期間推出「選舉,幹什麼!?」專題,請密切注意!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對抗近年狂飆糧價 UN鼓勵投資荒廢農地

位於哈薩克的蔬菜田。圖片來源:Susan Schoenian
【相關連結】

全球糧食儲量將臨低點 食品價格未來居高不下


聯合國:食物價格驟升正危害生命


氣候暖化破壞全球糧食供應量


美國參議院通過新農業法案 著重生物能源與保育


綠海計畫 休耕地變活氧機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表示,全球食物價格在2007年上升了將近40%。該組織目前正與歐洲銀行業者合作開放東歐及中亞尚未運用的潛力,以不付出額外的環境代價,來生產更多的食物。由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召集,3月10日於倫敦舉辦的研討會中,聯合國農糧組織及歐洲銀行業者的官員都表示在東歐、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烏克蘭,都還有「可觀且未開發的農業生產潛力」。

歐銀表示,銀行會把自己的投資鎖定在發展地區供應鏈上以增加生產,並鎖定發展新的農村資金支援工具。僅僅是在農業產業部份,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就已經承諾提供49億歐元(約76億美元)在橫跨中歐與東歐及歐洲獨立國協的357個計畫上…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休耕地上種什麼?
高雄美濃的波斯菊花海
文字:李慧宜;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

2005年春,第一次看到高雄美濃的波斯菊花海,大為驚艷,原來沒有綠油油的稻田,農村也可以這麼美麗;可是問了幾個農民,他們的回答卻更讓人嚇一跳:「不種花種什麼?種米又吃不飽!」「鎮公所說種花有補助,人老了,身體不好,灑一灑種子就有錢領了!」「孩子們都出外工作了,沒人要種田,種花總比荒廢好。」經過更多詢問,才發現,花海只是休耕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像種綠肥、能源作物,都是政府鼓勵農民休耕的方式。

1997年政府實施休耕政策,當時台灣兩期作的休耕面積,加起來不過6萬3千公頃。當休耕政策經過5年推廣,在台灣加入WTO的2002年,全台休耕面積已經攀升到16萬7千公頃。農委會強調,為了因應加入WTO,兼顧開放市場對國內農產品的衝擊,唯有透過休耕政策,讓水稻生產力弱的區域轉作或休耕,才能降低台灣稻米生產量…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黃苑蓉
紫斑蝶的高速公路

 


國道高速公路局啟動「紫斑蝶北遷、國道封道」生態保育措施,上周六15日起國道3號北上251點8到253點7公里的外車道,只要紫斑蝶每分鐘出現500隻就啟動封道措施,國道3號 (中二高)清水溪橋段附近也架設4公尺高的防護網。遊客賞蝶盡量搭乘火車抵林內車站,公所會準備接駁車接送,避免干擾到紫斑蝶習性。

【相關新聞】

保護紫斑蝶 國道明機動封閉

蝶河飽眼福 國道架防護網

世界唯二越冬蝶谷 高縣擬與墨西哥攜手保育

國道讓蝶道之啟示

2007台灣回顧:國內創舉 國道為紫斑蝶讓道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第一張總統選票 首投族:我們投給「拒絕蘇花高」
百萬首投族,拒絕蘇花高。圖片來源:李育琴

作者:李育琴

307公車上,一群年輕學子前往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競選總部,10分鐘前,他們剛結束在馬英九競選總部的行動。這些第一次擁有總統投票權的年輕人,視自己手中的選票為關鍵,將影響謝馬之間誰當選新的總統。今天,這群「首投族」強調自己反對興建蘇花高的態度,前往謝馬總部,要求兩陣營青年代表公開表態是否支持興建蘇花高,並簽署落實青年參與公共決策的聲明。

上百位由網路上號召而來的首投族,透過歌聲表達自主意見,他們反對蘇花高興建,要求未來的總統承諾實現他們的想法。「花蓮 歡迎光臨」唱出台灣人眼中的花蓮,唱出珍視保護東部的心情。他們的歌聲,能否成功號召今年超過百萬的首投族,共同要求未來的國家領導人審慎對待台灣珍貴的環境資源… 精采內文

 
 
  對抗近年狂飆糧價 UN鼓勵投資荒廢農地
摘譯自2008年3月12日ENS英國,倫敦報導;吳萃慧編譯;莫聞審校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總裁勒米埃。圖片來源:EBRD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表示,全球食物價格在2007年上升了將近40%。該組織目前正與歐洲銀行業者合作開放東歐及中亞尚未運用的潛力,以不付出額外的環境代價,來生產更多的食物。

由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召集,3月10日於倫敦舉辦的研討會中,聯合國農糧組織及歐洲銀行業者的官員都表示在東歐、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烏克蘭,都還有「可觀且未開發的農業生產潛力」。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總裁勒米埃(Jean Lemierre)表示:「私人及公共部門現在必須積極共同合作,以創造永續投資的情勢,用以重建這個區域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核心」。這些國家,大約有2300萬英畝適合耕種的土地在近年脫離了糧食生產行列。根據聯合國糧食部門表示,至少有1300萬英畝的土地可以重新耕作,而不造成環境成本支出。

勒米埃對參與此研討會的私人業者表示歡迎,因為這展現了他們對解決高漲糧價的誠意。他表示,業者清楚地了解「創新與增長的投資是現在急迫需要的。」

許多政府單位對飆漲的糧價也有所回應,他們引進價格管制措施,增加補助金,降低進口限制,並降低出口管制來造福消費者。

然而,一篇投稿於此研討會的論文卻警告說,許多作法在特意鼓吹的情況下,有可能反而在長時間後對生產造成反效果。這篇論文鼓勵政府單位們限制這些可能扭曲當地市場或是不利於生產者及交易者的介入措施,並主張「因應全球需求量上升而擴大供應源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協助對整體農業價值鏈進行投資。」論文裡建議,可以透過「對最脆弱的群體進行一定收入的支援」以協助最貧窮的消費者群。

歐銀表示,銀行會把銀行自己的投資鎖定在發展地區供應鏈上以增加生產,並鎖定發展新的農村資金支援工具。僅僅是在農業產業部份,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就已經承諾提供49億歐元(約76億美元)在橫跨中歐與東歐及歐洲獨立國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CIS)的357個計畫上。

在與聯合國糧食部門合作之下,這篇論文指出,歐銀會追求更好的的政策對話機制,來協助克服私人公司與轉型區域相關農業主管單位缺少溝通及有效接觸的狀況。

Top

 
 
  我們的島:休耕地上種什麼?

文字:李慧宜;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

2005年春,第一次看到高雄美濃的波斯菊花海,大為驚艷,原來沒有綠油油的稻田,農村也可以這麼美麗;可是問了幾個農民,他們的回答卻更讓人嚇一跳:「不種花種什麼?種米又吃不飽!」「鎮公所說種花有補助,人老了,身體不好,灑一灑種子就有錢領了!」「孩子們都出外工作了,沒人要種田,種花總比荒廢好。」經過更多詢問,才發現,花海只是休耕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像種綠肥、能源作物,都是政府鼓勵農民休耕的方式。政府推動休耕政策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加入WTO之後,發生「穀賤傷農」的情況。到目前為止,休耕政策成功縮減國產稻米產量,但這會不會讓農民無立足之地,喪失務農的信心,加速台灣農村文化的流失?

跟一般肥沃的深色土壤不同,台南縣鹽水鎮的農田,是一片黃色大地。這裡的土壤,蘊含著豐富的鹽分,雖然不適合種稻,但卻種出了一顆顆又紅又亮的小番茄。農民李永祥說,台南鹽水比較靠海,屬於非灌溉區的旱地,種出的小番茄,既結實又多汁,吃起來非常有口感。

1960年次的李永祥,在人生剛步入中年的時候回到家鄉,當時他從建築工人搖身一變,成為田裡的農夫。可是最近幾年,李永祥意氣風發的神情越來越少,皺眉抿嘴的機會越來越多,他指著眼前的農地說,「我們這裡的休耕地,面積增加得真快!」

台南縣鹽水鎮的小番茄          農民李永祥          李永祥的小番茄園

1997年,政府實施休耕政策。當時台灣兩期作的休耕面積,加起來不過6萬3千公頃。當休耕政策經過5年推廣,在台灣加入WTO的2002年,全台休耕面積已經攀升到16萬7千公頃。農委會強調,為了因應加入WTO,兼顧開放市場對國內農產品的衝擊,唯有透過休耕政策,讓水稻生產力弱的區域轉作或休耕,才能降低台灣稻米生產量,讓進口米、國產品同時在國內,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但是,農地休耕與否,卻不全然如農委會所想,是以土地使用效率來決定,實際的狀況是,農地經營者越老,土地休耕的機率也越高。到了2004年,全台大缺水,休耕農地大增,第一次超過20萬公頃,也首度超越稻作面積,從此之後,休耕政策全面達陣。

政府鼓勵休耕,條件是必須種植綠肥作物,成活率在50%以上,且至少進行一次蟲害防治。只要通過審核,1公頃的休耕地,可以申請到4萬5千元的獎勵金。這跟生產1公頃稻榖平均獲利5萬來比較,差了5千元。但是,休耕反而促使農民放棄耕種,因為對大部份老農來說,與其冒著風險栽種,倒不如休耕領補助,在無形之中,改變了農民的勞動習慣。

鹽水鎮農會的農事指導員方定輝表示,農村裡願意工作的人老了,年輕一輩有的外出謀生,有的留在鄉下卻也不願勞動,沒有人要務農了!要是休耕政策繼續下去,「農地乾脆放在那邊廢耕就好了,有錢好領就好啦!」

為了國際外交,台灣不得不加入WTO,搭上全球化列車,可是首當其衝的,是台灣的農地健康。農民李永祥說,每年8、9月,雨水多的季節或是颱風過後,外號行軍蟲的斜紋夜盜蟲就會大量出現,啃食休耕地上的田菁綠肥,吃光了一片田,就爬到隔壁田去,吃光了休耕田,就爬到經濟作物的田裡。2006年,雲嘉南地區發生歷年最嚴重的蟲害,當時李永祥2甲多的蕃茄園,幾乎無一倖免。

休耕的農田          政府鼓勵休耕,條件是必須種植綠肥小          斜紋夜盜蟲

農委會農試所應用動物組研究員鄭允解釋,台灣農民很勤勞,只要看到蟲就會噴農藥,平常要積極推動的應該是安全用藥,可是近年為什麼斜紋夜盜蟲會突然大發生,而且沒有人管,後來發現,休耕是重要的原因。因為沒有人願意花成本維護農地、計算收成,反正到最後綠肥都會犁到土裡去,種植綠肥的休耕地,最後變成養蟲的大本營。

李永祥說,休耕地上的斜紋夜盜蟲把綠肥吃光後,就會開始往外擴散,如果休耕地隔壁的鄰田種植經濟作物,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像他的番茄園,以前2星期灑一次農藥,防治效果就很不錯;但每到夏天,3、4天就要灑一次藥,而且害蟲還是四處爬行。施用農藥越多越頻繁,作物的種植成本升高,對土地健康更是長久的傷害,對消費者而言,又是另一個安全衛生的威脅。

休耕,不代表不耕作,而是讓土地有補充地力、休養生息的機會;可是在台灣,休耕政策卻變成把田地放著不管。

鏡頭從台南縣的農地,慢慢地攀到高雄市熙攘的街道上。一位滿頭白髮、笑容可掬的公車司機蔡清林,緩緩移動腳步走上公車,然後開著沒有載客的公車,要去加油。

先在加油站加柴油,再回到公車調度站把生質柴油加入油箱,蔡清林已經完全習慣新的加油方式。從2007年7月起,高雄市的所有公車,一律使用部分生質柴油。每一部公車,都貼上「能源作物綠色公車」的標識。公車使用的生質柴油,是由回收的廢食用油,和能源作物提煉出來的植物油,共同製造出來的,可是很少人知道,所謂的能源作物,是在休耕地上種出來的。

農委會表示,為了推動休耕地多元化利用,尋找能源危機的應變之道,從2006年起,開始實施「推動能源作物產銷體系計畫」。台南縣學甲鎮農會推廣股長李明席說,鄉下的休耕地長期沒有好好管理,也沒有定期維護,不是雜草叢生就是發生「蟲蟲危機」,以地方農政單位的角度來看,當然會鼓勵農民參與種植能源作物。

最後綠肥都會犁到土裡去           能源作物綠色公車          能源作物

2006年,雲嘉南地區有1,506公頃休耕地投入能源作物計畫;2007年,台北、桃園兩縣加入,能源作物的種植面積提高到2,343公頃,這對政府推動減碳工作,具有一定宣示作用,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廠商願意與政府、農民一起合作。製造生質柴油的廠商總經理張志毓說,全台灣有20多萬公頃休耕地,政府補助農民1公頃4萬5千元,不能種食用的作物,依照WTO綠色補貼的規範,種植能源作物是最好的選擇。

農民種植的能源作物經過榨油後,會送到大工廠轉酯、脫水,再經過蒸發,就會變成能啟動機具的能源。在廠區內負責搬運的堆高機,就都有添加20%的生質柴油。

過去,種能源作物與種綠肥一樣,可以領休耕獎勵金,每公頃也都可以申請1萬5千元的管理補貼費,但是今(2008)年開始,政府取消管理補貼,大大降低農民種植能源作物的意願,台南縣學甲鎮的例子,就非常明顯,因為勞動多、收益少,梅雨季節即將來到,連年栽種不利收成,讓農民又回頭選擇種綠肥領獎勵的休耕模式。李明席說,2006年有400多公頃農地參與能源作物計畫,可是到了今年,只剩30公頃。

去年的柯羅莎颱風,把雲嘉南地區的大豆田吹得滿目瘡痍,收成比廠商預估少了70%,再加上農民以休耕心態種植能源作物,收成當然遠遠不如計畫性種植的產量,因此最後結果就是,政府白花錢、農民買氣受,廠商空有資金、技術和設備,卻無法製油。

市場需求還沒有成形,農民種植誘因過低,目前休耕地上的能源作物,還創造不出真正的「能源」。

高雄縣美濃鎮,向來被稱為南台灣的穀倉。如今,在春耕時期走進美濃,已經不容易看到綠油油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濃烈搶眼的橙黃,是豐富繽紛的粉紅、粉紫,滿園亮麗的波斯菊花海,有蜜蜂相伴,也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

不種可以填飽肚子的稻米,反而改種僅供欣賞的花海,這片美麗的景色,其實也是休耕農地上的意外收穫。2004年起,休耕地種植景觀作物計畫開始推行,到了2007年,景觀作物面積從423公頃增加到4,271公頃,足足成長了10倍。

滿園亮麗的波斯菊花海          飼料玉米作物          要恢復農地正常運作、幫助農人回到田裡種出自尊,休耕政策一定要調整

不過,種花不是重點,透過美景吸引遊客,建立農村文化的價值與自信,才是真正的目的。美濃鎮公所農業課長楊孝治表示,農村不是老房子和土地、作物而已,重要的是,外地的遊客、城市的人們,更了解農業、關心農村,也才能夠知道,自己吃的糧食,其實就是溝通農村與城市的橋樑,有了這樣的認同,農村的轉型就有更多同志相伴,而非只有老農孤獨前行。

雖然景觀作物可以提供機會,讓非農業人口更靠近農業,可是,休耕地上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現在,休耕政策已經走進第12年,作物種類也越來越多元化,從綠肥、景觀作物、能源作物,增加到今年首度開放的飼料玉米作物。不過,市場需求度不高,收成質量無關緊要,農民不再勤奮、田地荒蕪一片,休耕政策雖然降低進口米對國產米的衝擊,但到頭來也讓農民,越來越不知道為何而戰!

保護土地、生產食糧,是農民的天職,可是在休耕政策之下,農民漸漸忘記流汗的滋味和耕種的驕傲。農民的勞動態度,是農村文化的精神,農地的健康管理與生產價值,是農業發展的基石,在WTO大開國家門戶的強勢壓力下,如何調整消極的休耕政策,加強積極的產銷策略,才是台灣農業面對全球經濟的正確態度。

採訪側記

採訪過程中,找了一些數據資料,再對照實際農業現象,我們終於慢慢了解,為什麼農村裡人人都高喊沒錢、沒希望。去年,農委會的單位預算,共有647.9億,其中420億是老農津貼,10億左右是行政支出。400億特種基金裡面,休耕補助佔117億、稻穀保價收購約80億,天然災害各種救濟55億,其餘的全用在漁業用油補貼、補助農民繳交水利會費、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金、鼓勵造林等項目上。

單位預算加上特種基金,台灣一年1千多億的農政預算中,只有1/5真正用在「農業發展」。這種只顧農民,忽略農業與農村的資源分配作法,只能讓每個農民分一小杯羹,無法安心吃飽,難怪年輕人不願務農,農地一再發生盜採砂石或回填垃圾的事件。要恢復農地正常運作、幫助農人回到田裡種出自尊,休耕政策一定要調整,否則在WTO的大旗下、面對外國農產品的競爭,台灣的農業永遠找不到未來。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Top

 
 
  保護紫斑蝶 國道明機動封閉
摘錄自2008年3月14日聯合報高雄報導

「紫斑蝶北遷、國道封道」生態保育措施,今年仍將實施,國道高速公路局中區工程處處長許鉦漳說,15日起國道3號北上251點8到253點7公里的外車道,只要紫斑蝶每分鐘出現500隻就啟動封道措施。

這幾天,高公局忙著在國道3號 (中二高)清水溪橋段附近架設防護網,雲林縣林內鄉長邱世文、成功國小校長蔡正龍也到場關心,偶而出現「單飛」的紫斑蝶抵此地時,會飛越4公尺高的防護網,安全越過車流量大的中二高。邱世文籲請遊客賞蝶盡量搭乘火車抵林內車站,公所會準備接駁車接送,避免干擾到紫斑蝶習性。

Top

 
 
  蝶河飽眼福 國道架防護網
摘錄自2008年3月10日中國時報報導

紫斑蝶季將在3月底展開,國道3號高速公路雲林縣清水溪橋段因是蝶道必經之路,9日起高公路局斥資百萬元開始架設防護網,希望屆時能引道紫斑蝶群高飛、避免被車撞,保護蝴蝶生態功夫,絲毫不馬虎。

林內鄉公所指出,根據生態專家研究,紫斑蝶集中北遷的時間,多是在每年3月底至清明節之間,大量蝶群遷徒時形成的蝶道,其中路徑必經的就是雲林縣林內鄉的坪頂及國道3號高速公路清水溪橋段。

紫斑蝶遷徒的蝶道,早期少有阻礙,暢通無比,但就在國道3號道路雲林縣林內段開通後,蝶群往往在飛越時,不是被車陣撞死,就是受到擾流襲捲傷害。生態學家認為,這勢必大大衝擊紫斑蝶生態,於是建議築供安全飛越的廊道,保護蝶群順利北遷繁殖。

Top

 
 
  世界唯二越冬蝶谷 高縣擬與墨西哥攜手保育
摘錄自2008年1月22日中國時報高雄報導

世界唯二越冬型蝴蝶谷,分別位於高雄縣茂林鄉與墨西哥,高雄縣長楊秋興21日視察茂林風景區的紫斑蝶時表示,計畫與墨西哥締結姊妹市,共同保護這份珍貴的自然資源。

每年入冬,成千上萬紫斑蝶紛紛自北方飛來,選擇在茂林鄉溫暖的溪谷落腳。 蝴蝶大舉遷徙的景象,除台灣的紫斑蝶和青斑蝶,只有北美的大樺斑蝶(帝王蝶)會長途飛行,在中美洲墨西哥山谷落腳,因此十分罕見。

當地導覽志工表示,墨西哥為了保育帝王蝶,是由總統下令保護;相對地,目前紫斑蝶只有地方政府保護,既然是這樣世界級的自然資源,建議可與墨西哥當地帝王蝶最多的縣市締結姊妹縣市,攜手共同保護這份珍貴的自然資源。

楊秋興認為這個建議相當可行,特別請茂管處代為瞭解,何處為墨西哥當地帝王蝶最多的縣市,再由縣府民政處研擬締盟可能性。

Top

 
 
  國道讓蝶道之啟示
作者:詹家龍(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研究員)

紫蝶特殊的越冬生態造就其大規模且固定的春季北返生態。圖片來源:詹家龍2007年清明節前後,國道高速公路局破天荒的推出一套因應「蝶道」的國道三號運輸計畫,引起國際媒體的廣泛報導及社會各界持續且高度關注。而事件主角是一群看似毫不起眼,被雲林林內的在地人稱為「清明蝶」的紫斑蝶類(Euploea spp.:Lepidoptera;Nymphalidae;Danainae in Taiwan),由於其具有如候鳥般群聚越冬現象,導致在春季北返期間的移動路徑(蝶道)和人類行走的道路(高速公路)產生重疊。於是一場史無前例的:人類有自由通行,蝴蝶有自由飛翔權利的生態拔河賽就此展開…

筆者最初是在2002年追蹤紫斑蝶移動生態時,在雲林林內發現紫蝶大規模遷移的現象;持續進行蝶道監測後,進一步在2005年記錄到單日超過一百萬隻單位蝶流量通過的現象。隨後在2006年發表「台灣產紫斑蝶屬季節移動」,經義守大學鄭瑞富及林鐵雄教授表示對此議題合作之興趣,而進一步與國道高速公路局進行相關報告,獲得該局重視而展開後續一連串的護蝶行動。

儘管台灣產紫蝶的越冬生態早在1970年代便被證實,包括近不過長期以來並未受重視。近年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台灣已知的紫蝶幽谷共有31處,分別位於高雄、屏東、台東3縣市的南部低海拔山區,其中8處在文獻中指出的大型越冬棲地皆已遭到破壞,另外13處越冬棲地族群量也處於低密度狀態。這顯示紫蝶越冬生態正在衰退之中,相關保育工作的推動是個必需面對的課題,因為在我們試圖解答牠們的生態之謎前,大紫斑蝶(Euploea phaenareta juvia Fruhstorfer)在我們尚未瞭解牠們的1960年代,便已在台灣滅絕了。

越冬型蝴蝶谷。圖片來源:紫蝶全球資訊網紫蝶越冬生態在台灣逐漸消失的原因,不僅僅只是因為越冬谷地的破壞,大規模季節性移動的特性也導致其在遷移過程中面臨生存危機。因此在相關保育政策的制定上,應同時保護其越冬地、遷移路徑、暫棲地及繁殖地,才能確保其不致因人為因素遭到破壞。

紫蝶生態上的大規模遷移、特定時間季節及固定路線的3大特性在動物界並非特例:舉凡灰面鷲過境恆春半島、黑面琵鷺在台南七股的越冬及台北瑞芳的摺翅蝠繁殖洞穴,也都面臨相同的生存危機。

遷移性野生動物的生存需仰賴途中特定的棲地生態,因此更容易受到旅途中的多種威脅,如繁殖棲地減少、遷徙途中的獵捕等。1979年遷移性野生動物保育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CMS)在波昂正式簽訂,用來專門保護與管理全球包括空中、陸上及海洋之遷移性動物,要求各國嚴格保護公約中列出之物種,如候鳥、鯨豚、海豹、蝙蝠等及其棲地。此公約為國際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公約,全球約有80個國家已先後簽署。

群聚吸水的紫斑 。(圖片來源:紫蝶全球資訊網)由於生物在本能的驅使下往往只能夠依循著固定的路線進行遷移,一旦棲地因為人類活動而破碎化,往往會造成瓶頸效應,其影響將是深遠的。但是國內現行的環評制度,並未針對這類生物進行明確的調查及保護規範,如此一來很容易因為調查時間及規模的不足而沒有記錄這類的生態現象。故現行的環評制度應針對此加上但書,也就是在環評通過後或是現有的人工建設,如經學術研究機構確認此類遷移路徑的存在後,應召開公聽會邀集學者專家確認此一生態有其重要性時,政府亦應進行監督改善將影響降至最低。

國道三號開通至今不過約5年的時間,對於紫蝶遷移及族群量的影響有多大尚待評估,但只要各方人士通力合作,就像這次的「護蝶行動」,展現出來的是從政府、學術單位、保育人士到全國民眾對保育台灣美麗而獨特的生態資源,存在著共同一致努力的目標,即使距離零傷亡的目標尚遠也不必氣餒,因為這只是一個開始!

延伸閱讀:紫蝶返鄉計畫

Top

 
 
  2007台灣回顧:國內創舉 國道為紫斑蝶讓道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撰文:江佳穎(2007環境資訊推廣志工)

每年清明節前後,大批台灣紫斑蝶向北遷徙,路線會經過國道三號林內段。為避免高速行使的車流造成遷徙中紫斑蝶大量傷亡,高速公路局於2007年實施一項創舉,在紫斑蝶遷徙尖峰時段封閉600公尺北上外側車道,並以紫外線燈管、路堤段防護網等方式,導引紫斑蝶安全的飛行路線。

台灣紫斑蝶屬於越冬型蝴蝶,是少數能以成蟲方式度過寒冷冬天的蝶類,冬天南飛到溫暖山谷休息,形成「紫蝶谷」,等寒冬過去,春天再遷移至北方產卵, 「台灣紫斑蝶谷」與「墨西哥帝王斑蝶谷」並列為世界上兩大規模「越冬型蝴蝶谷」。

依據台灣蝴蝶保育學會之調查,國道林內段在2005年4月3日曾觀察到每分鐘約11500隻通過,形成一條壯觀的空中蝶河,總計單日遷移超過一百萬隻。紫斑蝶行進路線,正好與國道三號垂直相交,由於昆蟲有向光性,紫斑蝶會選擇從橋上飛過,剛跨過路欄時,因飛行高度過低,每年都有大批紫斑蝶遭撞死。高公局此番為紫斑蝶設置的「生物廊道」,在國道上方設置防護網,讓紫斑蝶飛經國道時,因防護網攔阻而高飛,避免直接衝入國道,遭車輛撞擊;國道高架橋下,則是設置兩排紫外線燈管,希望利用紫斑蝶趨光的特性,誘引其從高速公路下方穿越。

這次「讓路於蝶」的生態保育做法,台灣還是首例。本計畫的推手是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教授鄭瑞富和林鐵雄,他們經過兩年的研究,發現紫斑蝶在北上時會經過國道三號林內段,而該路段橋樑、路堤設施,以及高速行駛的車流,對紫斑蝶的遷徙形成障礙,並造成部份紫斑蝶傷亡。故和臺灣蝴蝶保育學會向高公局合作提案建議「讓路」,沒想到會被接受,林鐵雄對於高公局的積極感到出乎意料。高公局執行這項專案除了有助於提升形象外,也希望可以藉此讓中山高速公路五股--楊梅高架段拓寬工程的環境影響評估能夠順利過關。

為了迎接「清明蝶仔」到來,林內鄉公所還規劃了「紫斑蝶季」活動,舉辦生態導覽、攝影比賽等。但在媒體大肆報導紫斑蝶過境新聞後,也引來不少遊客帶著手網捕捉,讓台灣蝶會義工看了很憂心。而原本預估清明節在國道3號林內段將出現紫斑蝶過境高潮,由於清明時節雨紛紛,除了少數幾波小量的蝶群外,並未出現預期中的大量蝶影。連續九天舉辦的「紫斑蝶季」,最後畫下了冷清句點。

高速公路局首次為防護紫斑蝶,封閉國道外側車道,民眾對此生態保育創舉,都給予肯定,但認為封道要有完善配套措施,避免影響用路人權益。而未如預期出現大量斑蝶,高公局表示,國內研究紫斑蝶資料有限,判斷斑蝶遷徙準確性困難,明年將邀昆蟲、氣象等相關專家加入研究團隊,讓生態保育措施更完善。

Top

 
  論壇:第一張總統選票 首投族:我們投給「拒絕蘇花高」

作者:李育琴

307公車上,一群年輕學子前往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競選總部,10分鐘前,他們剛結束在馬英九競選總部的行動。這些第一次擁有總統投票權的年輕人,視自己手中的選票為關鍵,將影響謝馬之間誰當選新的總統。今天,這群「首投族」強調自己反對興建蘇花高的態度,前往謝馬總部,要求兩陣營青年代表公開表態是否支持興建蘇花高,並簽署落實青年參與公共決策的聲明。「這好像當年反美濃水庫時,搭公車北上抗議的老人家那樣,」彈吉他的年輕人說。

1993年,美濃的鄉親搭乘夜行巴士北上抗爭,反對美濃水庫興建,痛陳水庫對美濃人的故鄉和自然生態的危害,美濃鄉親在立法院前抗議時所唱的山歌,由年輕的交工樂團傳唱,一首一首,傳達出反水庫的決心。當年美濃水庫興建案終止,成就環境運動難以抹滅的一頁。

每個人都有一片 花蓮的海洋 還有一座 花蓮的高山
快的人搭專車直奔理想大地 慢的人駕鐵馬譜出自己的練習曲…

上百位由網路上號召而來的首投族,透過歌聲表達自主意見,他們反對蘇花高興建,要求未來的總統承諾實現他們的想法。「花蓮 歡迎光臨」唱出台灣人眼中的花蓮,唱出珍視保護東部的心情。他們的歌聲,能否成功號召今年超過百萬的首投族,共同要求未來的國家領導人審慎對待台灣珍貴的環境資源?

顯而易見的是,謝馬兩陣營都不敢輕忽年輕選票,馬有青年軍、謝有青年本部,面對來勢洶洶的「拒絕蘇花高」首投族,如何應對已經充分準備,然而是否表態反對蘇花高,卻沒人敢鬆口。馬青年軍代表說:「322前會請馬先生做出表態。」謝青年部代表回應:「我們的觀點與你們立場一致。」

不過,撇開青年代表的模糊態度,在今天因為踢館事件熱鬧不已的台灣維新館前,謝長廷明確表示他個人反對蘇花高興建。

謝長廷明確表達:個人反對蘇花高興建。圖片來源:李育琴年輕人要求世代正義。他們說,蘇花高耗資1400億元,恐怕飆到2000億,國工局估計蘇花高興建效益1300億元,益本比不到1,是要全民負擔的賠錢生意。他們不希望未來10年這個債務要由他們來揹,他們要求落實世代正義,讓未來出錢的人決定錢怎麼用。

No Freeway for Freedom, No Freeway for Freedom…「為了自由,我們不要高速公路。」青年透過歌聲,表達拒絕蘇花高的想法。他們重視手中的第一張總統選票,用選票實現年輕人的理念。

延伸閱讀:「蘇花糕餅舖」青年改變世界的時機,到了!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黃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