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4.2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環境資訊中心滿八週年囉,感謝眾多讀者的支持,也希望您們繼續支持,並一同為環境許願。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黑潮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台灣綠黨

綠色陣線協會  

生態工程入口網
國土監測通報


 
  澎湖花宅 可望登錄為首座國家級「重要聚落」


花宅整修後的前門,充滿古樸的味道

【相關連結】


我們的島:古厝風華

澎湖東•西說明白 從望安看嶼坪小島


澎湖東.西說明白:嶼坪小島社區說明會

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的花宅聚落,在當地居民及關心聚落保存人士20年奔走下,可望登錄為台灣首座由國家級歷史聚落。昨日,花宅長發古厝舉辦了一場公聽會,與會者多認同,花宅有其獨特的建物、空間使用與文化氣息,若不照傳統方式規劃,或是無法運用在地老工匠的手法及咾咕石等原始素材,修復是沒有意義的;而對於已造成破壞的工程,也必須徵詢專家及居民意見盡快做改善。

文建會官員也認同,花宅的聚落文化不只是台灣第一,在國際上也享有名聲,於2003年由「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評為全球一百座最值得關注的紀念物之一,希望盡快完成「重要聚落」登錄程序,未來花宅的保存及發展將由澎湖縣政府轉為文建會。精彩內文

 
 
  生物多樣性:全球化下的外來種入侵
中國梨木蝨幼蟲(照片來源:農委會防檢局)
作者:董景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資料顯示,1948年全球商品貿易額為580億美元,到了2006年全球貿易總額已達23.84兆美元,經濟成長更加縮減全球的差距,全球可視為一個單一的金融市場,隨著金融、網路、商業模式、政治制度的全球化,人類的地球空間不再遙不可及。而在全球化浪潮下,統一規格的貨櫃隨著航運、海運大量輸送貨品,許多物種因此被攜帶散佈(如農業、商業、藥用、園藝、邊坡植生等貨品),海洋物種更可能搭船舶壓艙水的便車,擴散到全世界。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楊婷婷
壯麗的清水斷崖,是花東發展的阻礙還是天然美景的屏障?花蓮真的需要蘇花高嗎?圖片來源:天下雜誌網站

為了對抗全球暖化,各國雖努力控制廢氣排放量,但NOAA指出二氧化碳在去年仍然增幅了0.6%;同樣令人憂心的是、擁有豐富地貌景觀的紐西蘭受到暖化的影響,冰河正節節後退,若氣候再惡化恐怕冰河會永久消失。最近適逢地球月,如果想深入了解這些關於氣候暖化方面的問題,台灣各地皆有舉辦減碳宣導講座與相關特展讓公民去接觸。

蘇花高一案爭議多時,環評最後將此案退回交通部,主要因為目前的時空背景已與以往不同,興建蘇花高仍含有眾多面向的問題需要慎慮,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更表示其實反蘇花高也助抵抗氣候暖化,公路運輸排放的碳比鐵路相對來得多。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 :國碎山河破─國土復育條例悲歌
一位全身穿黑衣,在台灣地圖上戳破數十個大洞,諷喻政治「惡靈」造成國土破碎。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

就在為政府停建蘇花高的決策底定興奮的同時,卻由環團友人傳來惡耗,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在國民黨委員強勢通過要求停止「國土復育條例」與其先期計畫「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 」的執行。筆者認為國民黨委員的舉動不只不智,更是將已經「國碎山河破」的台灣生態與環境推向完全無法永續的萬丈深淵,永劫不復。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無止盡的環境災難是上天給台灣人最後的警訊,不管是原住民或是新住民都應正視這些訊息。過去的經濟發展從來不去計算「生態」成本,造成極大的損失,是台灣島上 2300萬人的共業。精采內文

 
  電子報週年特輯:為環境資訊中心許下三個願望

作者:高文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第一個願望,成為華文世界的第一。
地球是平的,資訊是不平均的。我們可以繼續努力,跨過台灣海峽,越過太平洋、美洲、歐陸,為全球的華文世界服務,傳播環境資訊,彌平資訊落......

第二個願望,經費要更獨立。
經營《環境資訊中心》八年,蓽路藍縷,錢是一大隱憂。《環境資訊中心》經費幾乎都倚賴政府,執行公部門計畫補助,不但辛苦,而且立場堪虞。多年來,幸好以客觀專業自持,脫穎而出,目前還沒有陷入爭議。NGO既然是非政府組織,長期倚賴政府資源,不會是太好的事...... 精采內文

 
 
  澎湖花宅將登錄為第一座國家級「重要聚落」
本報2008年4月28日澎湖訊,吳佳其、單德榕、耿璐報導

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的花宅聚落,在當地居民及關心聚落保存人士的二十年奔走下,4月28日早上於花宅長發古厝舉辦第二次「登錄 望安花宅聚落為重要聚落 公聽會」,一旦完成登錄,花宅將成為台灣首座由文建會負責的國家級歷史聚落。

28日的公聽會主要目的是針對登錄程序向大眾做說明,並且了解各方代表的意見和花宅村民的需求。出席公聽會的除了政府部門官員,包括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澎湖縣文化局、望安鄉鄉長、鄉民代表會、望安警察分局之外,還有古厝保存協會、文化保存學者專家、花宅居民和鄉親、以及媒體記者和關心此議題的民眾;這些關心花宅發展的人們將小小的古厝大廳擠滿,延伸到外廊的人龍看著台灣文化保存將如何往前走。

會中行政院文建會資產管理處官員表示,花宅的聚落文化不只是台灣第一,在國際上也享有名聲,於2003年由「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評為全球一百座最值得關注的紀念物之一,希望藉由公聽會盡快完成相關程序,未來花宅的保存及發展將由澎湖縣政府轉為文建會。

登錄作業說明之後,一位居住在花宅的阿嬤首先表示,之前道路施工搞的路高房低,水都流到屋內,她只希望政府能協助改善,讓房子能住人;阿嬤的發言點出不尊重文化和歷史保存的粗魯施工方式所產生的後果,古厝保存協會理事長顏信雄和秘書長曾敬信、望安國中校長顏神靠、以及與會專家學者也都紛紛提出抨擊及相關建議。

花宅之所以與眾不同,在於獨特的建物、空間使用、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氣息,如果不遵照傳統方式規劃,或是無法運用在地老工匠的手法及咾咕石等原始素材,修復是沒有意義的;而對於已造成破壞的工程,也必須徵詢專家及居民意見盡快做改善。承辦古厝修復工程的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人員也在公聽會現場聆聽,除澄清之前的現代化施工是早期內政部營建署的工程外,也向參與者報告未來的修復工程規劃已大致完成,將會完成28戶建物的調查、6處的修復、以及點工購料的手冊。

花宅的鄉親在花宅的保存和修護方面,官方、民間及學者對於施工要點都有了一定的共識,但是實際的運作和監督系統將會是重要關鍵。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林會承提出,此等特殊工程不應採用公開招標的工程發包方式,應該召集當地耆老、村民、專家及相關人士成立運作中心,由中心尋找瞭解傳統工法的老師傅進行修復工作。南華大學教授明立國則認為監督機制一定要好,監督委員必須要有政府提供的實權,才能對工程單位提出的工程計畫有否決權,這才是民主社會中,所謂人民做主的「由下而上」運作方式。

台灣有著多元文化,各地傳統聚落也都各自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澎湖望安的花宅卻是少數維護成功的案例。除仍有居民在此居住之外,更是因為許多花宅子弟願意為其家鄉聚落奔走和努力,其中,曾敬信以及顏神靠就為了保住心愛的家園而出錢出力,而顏信雄也自費前往金門和日本竹富島學習,這些居民的付出都為花宅開創了一片嶄新的局面。期待花宅在登錄成為首做重要聚落後,不論是在傳統保存或聚落推廣方面,能讓台灣各地關心故鄉的人們看到一絲希望。

Top

 
 
  生勿多樣性:全球化下的外來種入侵

作者:董景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最引起關注的外來種:紅火蟻大小(照片來源:農委會防檢局)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資料顯示,1948年全球商品貿易額為580億美元,到了2006年全球貿易總額已達23.84兆美元,經濟成長更加縮減全球的差距,全球可視為一個單一的金融市場,隨著金融、網路、商業模式、政治制度的全球化,人類的地球空間不再遙不可及。而在全球化浪潮下,統一規格的貨櫃隨著航運、海運大量輸送貨品,許多物種因此被攜帶散佈(如農業、商業、藥用、園藝、邊坡植生等貨品),海洋物種更可能搭船舶壓艙水的便車,擴散到全世界。

在這些人類有心或無意的狀況下,跨越其自然分布區域的生物,稱之為外來種。以台灣島而言,即是來自台灣本島以外的物種,若採用更嚴格的定義,島內不同區域間的物種流動,也是外來種,例如:原本只分布在台灣北部的原生植物種植到南部,也會使得此原生種植物成為南部的外來種。

當外來種具備入侵的潛能,進入生態系後,就成為危害本土生態系的大問題,通常我們稱這些具有強烈入侵能力的生物為「外來入侵種」。外來入侵種在異鄉因為缺乏原生地的天敵,一但逸出、歸化並在野外繁殖後,常會對當地原生種造成威脅,進一步影響生態系的平衡,某些外來種植物甚至會導致輸入地農業體系的莫大損失,因此諸如紐、澳、南非等農業生產大國,皆非常重視檢疫的工作。

世界貿易組織注意到貿易與入侵種的關係,因此在其組織下的食品衛生檢驗及動植物檢疫措施協定(WTO 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SPS Agreement)中要求成員國的檢疫單位訂定標準,以使人類、動植物免遭有害生物、疾病入境、立足或擴散的風險;同時防範、限制有害生物入境、立足或擴散所造成的其他破壞。不過,SPS Agreement的設計主要是為了確保各成員國不以進口限制做為貿易保護的障眼法,以符合自由、公平、安全貿易的原則。外來入侵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廣泛影響,並非SPS Agreement的主要考量。(註1)

刺桐釉小蜂(照片來源:農委會防檢局) 中國梨木蝨幼蟲(照片來源:農委會防檢局) 松斑天牛成蟲(照片來源:農委會防檢局)

台灣是一封閉的島嶼,島嶼生態系十分脆弱,島嶼生物受到海洋的屏障,一旦因人類的運輸打破國界與海洋疆界的藩籬,就會很容易受外來入侵種的侵害。不幸的是,隨著全球化、貿易、交通、旅遊等途徑,外來入侵種正大肆佔領台灣,而台灣的經濟競爭力越高,全球化貿易越熱絡,也就提供外來入侵種更大的舞台。

台灣於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世界不同地區國家農畜產品的流通日趨頻繁,加上國人生活水準提高,出國旅遊風氣日盛,國外疫病蟲害及其他外來種經由不同途徑侵入的機率也大增,入侵種管理工作刻不容緩(註2)。由於外來入侵種不僅是區域性的問題,更是國與國間的國際議題,因此須更加積極謹慎的面對物種入侵的挑戰。

「預防」與「減輕影響」是我們必須慎重思考的策略,藉由公共資訊、風險評估、貿易法規建立、進口貨物管理等政策,我們能加以預防可能入侵的外來入侵種軍團,經由撲滅、封鎖、壓制,我們才能移除已經造成的危害。而防制外來入侵種,我們應該擁有一個健全且跟國際接軌的資料庫,進行預先的分析預測,若不幸外來入侵種已經造成危害,物理性、化學性以及生物性的防治就成了當務之急。

外來入侵種已成為生物多樣性的重點議題,全球各國都相當地重視。在臺灣,外來入侵種尚無法定的主管機關,唯其相關業務目前係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處理。入侵種的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防治經費、防治機制、監測等等正在著手進行之中,它們都需要加速確立,以維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障國計民生。(同註1)

但外來入侵種的處理,並不只是農政單位的責任,目前農委會的防疫檢疫局沒有能力處理農業害蟲以外的入侵外來種。台灣有更高階的部門,整合跨物種的外來種議題,並能迅速而有效率的處理。外來入侵種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我們也需要加強外來入侵種資訊的傳播與流通,經由全民運動,讓每個人都能協助減輕外來入侵種造成本土生態系的損失。

註1、趙榮台,〈外來入侵種與生物多樣性〉,收錄於生物多樣性教學資源教材《生物多樣性概論》,http://www.medie.com.tw/book/index.htm

註2、「農委會加強監測防治,防杜外來生物入侵」,農委會新聞稿,2004年4月18日。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各國雖努力控制 全球去年廢氣排放量仍增加
摘錄自2008年4月25日法新社華盛頓報導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說,儘管各國採取行動遏制溫室廢氣排放量,但去年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全球溫室廢氣排放量依然增加。 NOAA用以更新每年溫室廢氣指數的初步數據顯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較2006年增加了190億公噸,增幅為百分之0.6。

NOAA發布聲明說:「從其他方面來看,去年二氧化碳增加意謂,每100萬個空氣分子就增加了2.4個廢氣分子,使全球廢氣濃度增為將近百萬分之385。」 在前工業化時代,也就是1850年前,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約為百萬分之280。 自公元2000年以來,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增加百萬分之2,相較之下,1980年代增加百萬分之1.5,1960年代則不到百萬分之一。

燃燒煤礦、石油與天然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因。二氧化碳的整體排放量有一半是由海洋、植物與土壤吸收,其他則存在於大氣中數個世紀。 NOAA說,除了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外,大氣中另一種溫室氣體、十年來維持穩定的甲烷,去年也增加2000萬公噸。

Top

 
 
  專家示警 紐西蘭冰河恐消失
摘錄自2008年4月26日民視新聞報導

被譽為活地理教室的紐西蘭,有火山、峽灣和冰河等多種天然地貌,每年都吸引許多觀光客,來這片人間淨土觀光,不過地球暖化,讓全紐西蘭最大的冰河,長度年年縮短,專家警告紐西蘭的冰河,正以史上最快的速度消退。溫度持續上升,降雪又年年減少,讓紐西蘭奧拉基冰河的前端不斷融化繃解,冰河繃解後變成的融水,在庫克山區已經變成一座長7公里、深250公尺的湖。冰河研究團隊長期追蹤後發現,這條冰河28年來退後了6公里,每年平均以180公尺的速度後退,未來10年恐怕還會後退7公里,冰河融化而成的湖,深度也會繼續加深,專家擔心地表示,如果暖化持續惡化,紐西蘭有些冰河恐怕會永久消退。

Top

 
 
  政策不明、時空變動 蘇花高環差分析退回交通部
本報2008年4月25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環保署長陳重信爭議多時的蘇花高興建案,在上位政策不明、背景條件變動及專業技術問題未釐清的情況下,今(25日)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做出「退回開發單位」的決議,交通部將重新提行政院審議,蘇花高興建與否,交由未來的新政府決定。

環保署長陳重信表示,環評委員不應背負政策決定的責任,蘇花高至今仍有許多疑義,主要原因在於上位政策不明。他也提到重大開發案是否應該興建,是政策問題,政府要在政策決定前,讓民眾充分瞭解開發風險;而環保署只針對環境影響的部份審理。「美國的環評,不會有民眾到環保署示威」陳重信說到:「抗議民眾應該去找決策單位,環保署只是『細漢仔』。」

也有環評委員認為,即便環評與政策切割,依環評法第一章,計畫的需要性在環評會議上仍有討論空間;且蘇花高還包括原住民權利、隧道湧水、廢棄土方等多項問題未釐清,因此強力建議做出「駁回」的決議。

環評委員也提到,「興建蘇花高」與「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的東部永續發展綱要計畫互相衝突。目前北迴鐵路的效能評估只有33%,未發揮真正效益;而蘇花公路一年只有9000萬維護費,興建蘇花高一年20多億的利息,足以支撐蘇花公路20幾年的維護費。環委指出,人口不增反減的情況下,若北迴鐵路發揮最大效能,就能承載使用量;但開發單位報告書的數據荒謬,顯示每三個花蓮人,就有一個要到台北上班,不知數據從何而來。

但交通部次長游芳來和國道新建工程局局長邱琳濱仍表示,鐵路改善計畫到目標年115年,全部改善完成的話,也只能替代蘇花高功能的20%;而改善現有的蘇花公路,對環境生態破壞更大、經費更高、耗時更久,所以最好的選擇還是「興建蘇花高」。

歷經十年的蘇花高環評,另一個問題在於時空、背景條件已大不相同,環評委員提出原物料大幅上漲,經費已從930億增加到1290億,益本比降低;以及當初規劃北宜高時,並未考慮蘇花高的問題,未來若蘇花高通車,將造成雪山隧道嚴重壅塞,建議交通部應重新送請行政院審議通過後,再送環評。

其他如土地徵收涉及原住民傳統領域等問題,也是環評委員和在地學生團體關心的焦點。關心原住民權益的環評委員指出,大家的共識是「花蓮需要一條安全可以回家的路」,但開發單位的報告充滿矛盾、許多疑慮未釐清,興建蘇花高對原住民的影響不只房屋被拆、土地被徵收,「蘇花高是一條不歸路」,「路一開下去,東部就沒有原住民了」,開發單位卻如此草率面對少數族群的問題。

在多位環評委員的把關下,最後作成決議:「本案與行政院原核定之蘇花高興建計畫內容變動甚大,涉政策之重大變動,是否符合『東部永續發展綱要計畫』及『台北與東部地區間運輸系統發展政策評估說明書』尚待釐清,且歷次相關環評審查意見亦尚未具體回應,本案退回開發單位」。蘇花高一案暫告段落,將重新送行政院審議。

Top

 
 
  海岸保育、反蘇花高 與暖化對策息息相關
本報2008年4月28日台北訊,王郁萱報導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已是地球公民不可不知的迫切議題,唯有了解暖化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何種影響與改變,我們才能知道如何行動。由環境資訊協會與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共同舉辦的「節能減碳」系列講座,上週六(26日)邀請了台南北門社區大學主任鄭秀娟、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分別以「台灣的海岸保育」及「蘇花高興建案」為題,說明氣候暖化與生活上的相關。

淪陷的福爾摩沙 事證:倒退的沙洲

在環境變遷下,究竟台灣正以什麼樣的速度喪失國土呢?台南一帶的沙洲十年來倒退了280公尺,平均每年28公尺的速度在消失。長期在台南七股致力於海岸保育的鄭秀娟憂慮得說:「十多年前我已在七股工作,清楚看到這現象。站在當地的海邊,不時會看到浸泡在海水中枯死的樹木,原因不難理解,那些地方都曾經是可讓樹木生長的沙地。」

「十年前對於全球暖化的認知不如今日,但現在回首,造成海平面上升的禍首中卻少不了它。」鄭秀娟提到:「當地漁民出船都必須仔細算潮汐時間,以免擱淺」,這顯示氣候變遷不只是嘴上說說,而是真正關係到民眾的生計。可惜對此問題所知者不多,關注者尤為稀少,若此態勢持續,漁村農民未來命運翻盤的機會也就更微乎其微。

當地漁民表示「這個海無法讓我們賺大錢,但可以讓我們吃一輩子。」面對海岸變遷的壓力,他們不只是生計受影響,還必須有最壞的打算--遷村。

為搶救七股潟湖生態,同時也是黑面琵鷺的過境棲地,鄭秀娟與來自各地的熱心志工展開了「護沙」運動:以竹枝護沙的作法增高沙丘,並增加防風林與馬鞍藤等濱海植物之種植,以定住沙丘。她樂天卻也無奈的說道「對這些植物我們的態度是,死了重栽,活了謝天。沒有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只好能試就試。」即便無法力挽狂瀾,但可為七股潟湖爭取時間,以等待更有效的因應對策出現。

為何反對蘇花高? 也是氣候暖化

25日退回交通部的蘇花高環差分析,則反映了高速公路開發的多層次問題面向:除了地方發展課題外,也少不了交通建設與暖化的關聯性。

在地方發展課題上,花東地區因天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導致其工商業發展的程度不比西台灣。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東西台灣的差距與日俱增,花東地區在「發展」議題上長久處於困境,而「交通」則常被視作其發展困境的出口。

然而鍾寶珠卻鼓勵跳脫此思考模式,她強調花蓮人不是不要建設,而是要他們想要的建設。過去數年來中央政府在花蓮的投資高達百億,惟經費多落在硬體設施的興建,結果花蓮的失業率在全國仍榜上有名。顯見這種「重硬體輕軟體」的資金挹注方式只是發展的迷思,無法實際帶動花蓮的發展。

在減碳政策方面,鍾寶珠指出,公路運輸之石油用量佔運輸部門最大宗,對照各種運具的CO2排放係數,鐵路僅為小客車的1/10不到。顯然爭議多時的蘇花高與目前政府「綠色運輸」政策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

鍾寶珠總結道,一個真正對花蓮當地有利、對環境友善的發展模式應是建設多元便利的大眾運輸系統、回復自然海岸等生態美景、協助社區風貌與特色營造及協助產業提升或轉型,最後軟體人才培育更是刻不容緩。

海岸淪陷不只是七股鄉民的議題,一如蘇花高爭議不只是花蓮的發展問題,「全球暖化」的趨勢之下,突顯出的是人類共同的命運。

Top

 
  論壇:國碎山河破─國土復育條例悲歌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就在為政府停建蘇花高的決策底定興奮的同時,卻由環團友人傳來惡耗,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在國民黨委員強勢通過要求停止「國土復育條例」與其先期計畫「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 」的執行。筆者認為國民黨委員的舉動不只不智,更是將已經「國碎山河破」的台灣生態與環境推向完全無法永續的萬丈深淵,永劫不復。

台灣為ㄧ座美麗的寶島是眾所皆知的事。 台灣島位在北緯約220∼250之間,而北緯23.50的北回歸線橫越台灣,以南屬熱帶氣候,以北屬於亞熱帶氣候區。如果比較全世界相同緯度附近的區域,大多為沙漠。但台灣島因為海洋帶來的水汽, 從高山到海岸形成各種型式生物多樣性極高的陸地生態系。同時,台灣周圍海域也因為底質的多樣性與洋流,造就了岩礁、沙地、紅樹林、珊瑚礁與深海等多樣的海洋生態系。這些多樣的陸海生態系不僅是無數生物的家,更是養活台灣人最根本的命脈。

除了地理與地質上的優勢,地震與颱風更提供台灣島上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ㄧ個動態的平衡。歐亞、太平洋板與菲律賓三大板塊活躍的擠壓,台灣也不斷在長高,到今天菲律賓海板塊每年仍以7公分的速度擠向歐亞大陸板塊,造成台灣的地震多,尤其花東縱谷就是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地震如此頻繁。颱風更是台灣夏秋兩季重要的生態訪客。這兩種自然力雖然造成極大的擾動和破壞,卻也是提供生態與生物多樣性洗牌與新生命加入的重要機制。

敏督利颱風之後,孫海橋遭到大水沖斷,重啟人們對丹大的記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然而,過去五十年經濟開發為優先的政策,不僅將台灣島豐富的生態與多樣性犧牲殆盡,更以「人定勝天」漠視地震颱風等自然力的擾動,不斷改造地景與地貌:在地質脆弱的中央山脈鋪橋造路;在台灣四週的海岸廣建堤防與消波塊,將寶島變成堡島;在表土淺薄的高山種植無法涵養土壤的高冷蔬果。最後在每次地震與颱風等大災難發生時,台灣島與住在這塊土地上的每ㄧ個人都要付出代價。921、331大地震、納莉颱風、72水災等都是殷鑑不遠血淋淋的例子。

國土復育條例主要是以法律的層次規範對土地新的態度與思維。其目標為 一、積極復育過度開發山地地區、河川區域、海岸及嚴重地層下陷地區的生態環境,促進環境資源永續發展;二、有效管制山地地區、河川區域、海岸、地層下陷地區及離島的開發行為,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減緩災害所造成的危害,減少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三、確保山區原住民部落之安全,促進高山之永續發展。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無止盡的環境災難是上天給台灣人最後的警訊,不管是原住民或是新住民都應正視這些訊息。過去的經濟發展從來不去計算「生態」成本,造成極大的損失,是台灣島上 2300萬人的共業。但是,現在我們應該學習與台灣島共存共生的生存策略,記取上蒼取走無數生命的慘痛教訓,將該還給自然的還給自然,該向環境贖罪的就應謙卑。國土復育條例的通過與執行就是幫助台灣人面對真相,還給福爾摩沙ㄧ個環境正義的開始。

Top

  電子報週年特輯:為環境資訊中心許下三個願望
作者:高文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環境資訊電子報八週年慶生,編輯邀約要我寫祝詞願望。所謂願望,其實就是還沒有成的事。猶豫很久,終於有了三個祝願。

第一個願望,成為華文世界的第一。

去(2007)年,《環境資訊中心》在中國時報「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中脫穎而出,贏得首獎。得獎的理由是「因為這個團隊長期耕耘、質量俱豐。《環境資訊中心》創刊七年多,是台灣老牌公民媒體之一,也是華文世界最重要的環境資訊窗口」。

雖然「最重要」,我覺得不夠。華文世界,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今有很大部分是簡體字。《環境資訊中心》已經做了許多兩岸與世界環境資訊的蒐集與報導,而且持續在做,質量俱豐。正體字的資訊,能夠感動台灣二千萬讀者,感動人的資訊,成為華文世界第一,至少可以放大十倍,直接被二億的簡体字讀者閱讀。

《環境資訊中心》遲早要發行簡體字版。地球是平的,資訊是不平均的。我們可以繼續努力,跨過台灣海峽,越過太平洋、美洲、歐陸,為全球的華文世界服務,傳播環境資訊,彌平資訊落差。

第二個願望,經費要更獨立。

經營《環境資訊中心》八年,蓽路藍縷,錢是一大隱憂。《環境資訊中心》經費幾乎都倚賴政府,執行公部門計畫補助,不但辛苦,而且立場堪虞。多年來,幸好以客觀專業自持,脫穎而出,目前還沒有陷入爭議。NGO既然是非政府組織,長期倚賴政府資源,不會是太好的事。

《環境資訊中心》永續經營,也不能向財團傾倒。所以須要慢慢轉型,建立觀念,強化公益社團的獨立角色,努力開發資源,直接取之於人民。現代人不能放下工作,直接參與環境工作,與民主代議制的意思一樣,直接捐助就是間接參與,獨立的《環境資訊中心》,就是經營全民參與的代議平台。遂行代理,向公民募款,達到經費自主,立場獨立,是未來NGO的主要工作。

第三個願望,要中心的編輯同仁快樂。

我想像的環境資訊是快樂的訊息,工作同仁快樂,訊息就有歡樂的觀點。寫環境新聞的人,常常是要表達不滿,或忿怒的情緒。人們印象中,環保與抗爭激情相連結。一般小市民日常生活,沒有那麼多激情。如果我們回想影片「不願面對的真象」,高爾大概沒有發脾氣,大聲疾呼吧。

真正感動人的訊息,不須要大呼小叫,非肝腦塗地不可。前幾天,專欄作家賈福相老師輕鬆譯寫詩經,三千年前的人說:「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前幾句,可以立即成為廣告文案,為上億豪宅招商的,可不是嗎?優游的環境,是安閒快樂的,價值連城。

後面幾句,正是說,《環境資訊中心》的同仁編輯要快樂。這裡,同仁的定義包括了義工、作者,甚至讀者,捐助者,所有成就《環境資訊中心》的人。大家交換傳播環境資訊,知識可以交換複製,智慧不能複製,只能感染。現代人過定型的生活,須要常常走出去,駕言出游,接觸大自然,行萬里路,觀察環境,尋找報導感受的訊息,以快樂的心情分享,以寫我憂,怡養智慧,彼此感染。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陳誼芩•網編:黃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