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3.1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水資源日】專家:加強保護地下水


水患一景,munch攝影。

322水資源日將至,專家認為台灣的水資源管理仍應有待加強。「地球因為溫度上升正在激烈的調整,這乃是因為人類改變了地表的環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指出,台灣60多年來,降雨量的南北差異日漸擴大,形成北溼南乾的態勢,導致中南部地下水超抽日趨嚴重。 

他形容,濁水溪沖積扇就像「台灣土地的肝」,雖不會引發海水倒灌,卻造成地層下陷、逢豪大雨必淹水,面對海平面上升,「中南部是台灣最需要關心的地方」。迎接水資源的挑戰,應以「保育先於開發」,保護台灣水資源的綠色寶庫──中央山脈,並積極改善地層下陷及海水入侵的情況。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面對不穩定的水資源

不珍惜水資源 2020將面臨水資源短缺

節水新生活

中國頻繁發生「水戰爭」

水資源日專題|城市之水

聯合國訂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提醒世人水資源的重要性。今年的主題是「城市之水」〈Water for Cities〉都市的水資源問題有兩個重點,生活用水取得以及乾淨的衛生設施,龐大的都市人口使得這兩者成為嚴峻的挑戰。

而身為全世界缺水地區排名第18的台灣,在水資源的表現矛盾。隨著極端氣候的表現,強降雨成常態,水位豐枯兩極化,如何留住水資源,正考驗著台灣人民的智慧與決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究員汪中和表示在災難常態化的當下,留住水資源最佳方式就是把水存到地下含水層,建立「地下水庫」。

聯合國:重視供養都市的水源

學者:災難常態化 應思考地下水庫

透視中國環境|中國公眾強烈質疑活熊取膽行業

作者:孟斯(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副主編)

一家以黑熊膽為產品原料的制藥企業即將通過上市募資,擴大生產規模,遭到民間強烈反對,環保人士再次呼籲取締活熊取膽的殘忍方法。

「根據各大網站的民意調查,數以十萬計的公眾支持淘汰養熊業,占受訪人數的90%以上。」3月1日,中國媒體騰訊綠色、南方週末聯合62家動物保護組織發出的公開信上稱。

受到公眾譴責的福建歸真堂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歸真堂)自稱中國南方最大的黑熊養殖基地,現養殖黑熊400多頭,年繁殖小熊可達100頭以上,目前主要利用人工繁殖的第二、三代黑熊獲取熊膽原料。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包括法國庇里牛斯山雪地罕見的負子蟾蜍,全球有3成以上的兩棲類,目前都遭受致命性真菌的威脅。這浩劫的起因,極可能是對青蛙的動物實驗,真是場始料未及!而我國又到了年度春季猛禽過境高峰期,生機勃勃地,灰面鵟鷹、遊隼、燕隼與珍貴的「東方白鸛」等猛禽都在鳳山丘陵上空現身。然而國道7號開路計畫劃過這塊棲地,當地民間團體因此相當憂心,呼籲政府相關單位重視這塊土地的多元價值。

有人誤以為不讓國家全力支持石化業,就會失去便利的生活。現在農委會林試所發表了一系列以近750℃燒製成的木炭生活用品,除了發揮調濕、除臭與淨化水質等功能,還能達到碳中和,讓人更有信心可以揮別石化製品,過得樂活。

死守福島核電廠崗位,以生命作嚴防輻射外洩的最後防線,被媒體譽為「福島50」的英雄,感動了全球。這樣的災難當頭,誰該、誰願意犧牲,恐怕是最難的問題,我國總統馬英九昨日視察原能會後表示,台灣的核一至核三廠無須停工,核四也會繼續興建。並表示萬一台灣發生嚴重核安事故,將不惜「壯士斷腕」。誰是壯士,誰是該被斷的腕,引起輿論譁然討論。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放下情緒,理性面對日本核子事故——立即妥善處置台灣核電廠用過核燃料

作者:方儉(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四座機組,在3月11日的大地震、海嘯之後,陸續發生爆炸,成為日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核子事件,而目前事故的嚴重度,雖不及1986年烏克蘭的車諾比爾事故,但已經超過1979年的美國賓州三浬島事件。福島核事故,尤其是透過日本NHK即時轉播到全世界,電視加上網際網路的傳播,讓全世界同步感受到日本核子事故,使看到新聞的人,都有「我是日本人」之感。反而是災區停電全黑的災民,「身在輻中不知輻」,因為他們無法收看電視,或收聽廣播。

全世界大多數人,平時不會關心核能,而關心核能的人,一談到核能,就會分成「擁核」、「反核」的陣營,一旦核事故發生,擁反陣營就會箭拔弩張對抗,在非理性的語言衝突下,讓平時不關心、不了解核能的人無所適從,失去了全民核能教育的機會。特別是台灣,核能的密度比日本更高,地理、地質、地殼板塊位置和日本類似,甚至更險惡,我們應該理性來深入了解、探討這次福島核事故,給我們帶來什麼教訓。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