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3.2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Green Up「綠」動心台灣 地球日系列活動起跑


地球日系列活動起跑了

近日,日本發生規模9.0的大地震,引發了巨大海嘯,一連串的後續效應,不只震掉了許多人的家園,瞬間也摧毀了大地…面對大地反撲的力量,逾50個民間團體、企業、政府機關及媒體平台,共同選在322世界水資源日這天,宣布2011台灣地球日系列活動起跑。

 

聯合記者會上,各團體手持百合,一同為東日本地震受難者靜默一分鐘,同時也為日本和地球祈福。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面對此次震災與核能危機所帶來的環境浩劫,顯示了人類之於大自然的渺小,如何在使用資源、開發環境和追求永續之間取得平衡,是現階段要積極面對的問題。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2010 Earthday Sunday 千人秀出CO2↓

2010地球日在吐瓦魯

第一個地球日如何發生?地球日發起人現身說法

台灣地球日主題網站

生物多樣性|知「蝠」惜「蝠」:台灣蝙蝠生態紀實

作者:廖靜蕙

蝙蝠晝伏夜出的習性,帶給人們很多的想像,尤以西方吸血鬼故事將蝙蝠形塑成邪惡的隨從,這種想像的故事,原應神秘又帶有幾分浪漫的想像,卻因人類不解而模糊了真實與想像的界線。在東方,中國文化將蝙蝠化身為福氣的象徵,舉凡建築、節慶,都少不了蝙蝠的身影,蝙蝠成了祥瑞福氣的代表。

不同的文化形塑出不同面貌的蝙蝠,事實上,全世界近千種的蝙蝠,絕大部份是以昆蟲或果實為主食,在捕食害蟲、控制害蟲數量,為植物傳花授粉、散播種子等,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蝙蝠屬於翼手目,是唯一真正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有別於其他物種,蝙蝠早期因研究人員不多,又因蝙蝠飛行飄逸無蹤,捕捉不易,因此未能完整的進行調查。這幾年歸功於捕捉工具的發明,使得蝙蝠族群調查更為容易,也因此這幾年都有新的斬獲。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昨日是春分,也是國際林業節,春神來了,民間單位發起了「一村一林徑,串連社區綠帶」計畫,除了要種樹減碳、辦生態旅遊,更有社區營造的計畫,將綠意與美好回歸到生活的周圍。但昨晚也發生了令人震怒的消息,長期關心永揚案、義大世界以及電磁波的台南環盟理事長陳椒華遭到兩名黑衣人毆打。各界環保人士對於環運伙伴再次受暴力威脅,紛紛表示憤怒及不妥協決心,並祝陳理事長早日康復。關心地球與生活環境的不會減少、只會更多,正如上週日參與反核遊行的民眾。雖然沒有核能就不必擔心受怕,但我們還有什麼替代方案?也許著手能源效率、再生能源的成長、進行產業結構的檢討,會是一條生路。科學家正積極研究節能,日前美國宣佈造出一種基因轉殖微生物,將植物纖維直接轉化成異丁醇,可提供低價的生質燃料

威脅美國佛州珊瑚礁的獅子魚,現在沿著美國東海岸、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快速繁衍。長久以來外來種魚群都沒辦法在該地區大量生存,但牠們辦到了。這會不會壞了當地的生態系統平衡,科學家擔憂地觀察著。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環保署角色錯亂

作者:何榮幸

最近幾個例證再度顯示,環保署在中科三期環評訴訟的表現「比國科會還國科會」,在國光石化案面臨學界圍剿則是「比經濟部更經濟部」。如此勇往直前、角色錯亂的環保署,國科會、經濟部應該頒發「惠我良多」匾額以茲鼓勵才對。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在3月2日再次裁定中科三期必須停止開發,也就是國科會、環保署敗訴。中科三期主管機關國科會僅強調,進駐業者友達、旭能的營運不受影響,但無法擴廠;反觀環保署卻痛批「法院越權」,強調法院已侵犯環評委員的專業審查領域。

其實,去年初法院首度裁定中科三期停止開發時,環保署就已刊登廣告抨擊法院判決「無效用」、「破壞環評體制」,這次環保署依舊勇於扮演大法官釋憲角色,也就見怪不怪了。只是環保署的法學素養似乎經不起考驗,不但釋憲不成,反而一再被「越權」的法院判決敗訴。

精采內文

 
 
 

啟動世界地球日 邁向綠色新契機

本報2011年3月22日 台北訊,李詩婷報導

近日,日本發生規模9.0的大地震,引發了巨大海嘯,一連串的後續效應,不只震掉了許多人的家園,瞬間也摧毀了大地…面對大地反撲的力量,逾50個來自各領域的民間團體、企業、政府機關及媒體共同選在322世界水資源日,宣布2011台灣地球日啟動,並邀集會場中每一位關心環境的朋友手持百合一同為東日本大地震的受難者靜默一分鐘,同時也為日本和地球祈福。面對此次震災與核能危機所帶來的環境浩劫,顯示了人類之於大自然的渺小,如何在使用資源、開發環境和追求永續之間取得平衡,是現階段要積極面對的問題。

綠動心台灣 Green Up

「綠動心台灣 Green Up」的呼聲此起彼落的出現在台北NGO會館,各NGO團體在台灣地圖上貼上「Green Up」Logo的貼紙,宣誓今年度所關注的綠行動議題,包括:綠色教育、綠倡議、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消費、保育生物、資回收再利用和水資源等。並將其付諸於行動、落實於生活中,此活動可看出許多團體在這塊領域的努力,未來還有更多議題需要大家的投入和關切。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今年度地球日以「綠動心台灣」為主軸,結合台灣民間、企業甚至是媒體的力量,期待串連在台灣各地的綠行動,用「綠」成就這塊美麗寶島。在日本經歷大地震後,讓世人了解自然界巨大的力量是我們都無法掌控與改變的,也再次的提醒人們省思與自然之間緊密的關係,促使我們加快腳步共同守護這片我們賴以維生的環境。

去年度(2010年)世界地球日發起「十億綠行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走出網路,辦理實體活動,加入綠行動募集,當年度共募集超過260萬筆綠行動,成為這場世界上最大的公民草根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之一。該會秘書長陳瑞賓說:「保護環境是一個正向的力量,關心自己的健康、土地,用良地來驅逐劣地,以正向的力量支持地球日活動。」今年度(2011年)也持續參與此項活動,同時號召更多的台灣人一同「Green Up」,募集到500萬筆綠行動,並於201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向國際表達台灣的在地聲音。

2011為國際森林年,台灣地球日Logo以大樹構成的大地圖樣,代表保護地球健康的衣裳,更是萬物生存的根本。Green Up更代表大地回春,讓綠在台灣不斷擴大,還給地球與台灣、充滿綠葉的面貌。除了透過地球日網站刊登國內外相關活動訊息外,亦可參與一系列豐富多元、男女老少均合適的地球日活動,像是知性的愛地球講堂、深度體驗的種樹活動、有吃又有玩的綠色藝術市集與有機展、綠行動網路串連等,讓生活變得更加多采多姿,走在「綠」時尚的尖端。

不一樣的「綠行動」

在所有綠行動中,針對「生態保育」這一類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荒野保護協會和Yahoo合作,特別推出守護家園的「棲地綠行動」,羅列出台灣八個重要棲地,在守護地圖上呈現保護原生種、建立生態廊道關注路死(Rroad Kill)與棲地切割、保存原始海岸線及信託珍貴海岸濕地等重要棲地議題。

在「資源再利用」的類別,主辦單位與痞客邦合作規劃「地球降溫,資源重生」創意活動,痞客邦今年度將透過網路進行二手物改造創意徵件,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創意,將二手物經過一番改造成為可再利用的物品。環境保護主婦聯盟基金會執行秘書許心欣也提到今年度將推廣綠學苑、綠市集、綠行動等一系列地球月活動。

企業社會責任是很重要的一環,每個單位都有各自不同努力的方式。若是可以透過企業來保護地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樂而不為!群益證卷副總裁張麗芬表示,公司內部推行節能減碳已有十年,從日常生活中隨手關燈、節約用水等小動作來減少地球環境的負荷。這些都是串連不同單位的在地綠行動,號召民眾響應地球日,用不一樣的方式愛護環境,與地球合諧共處,將台灣推向更寬廣的國際舞台。

這次活動不只民間團體的參與,亦有政府、企業、媒體一同來共襄盛舉,讓地球日不再只是一個小活動,而是串連各領域單位形成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所關注的活動。想了解更多和地球日有關的活動嗎?有興趣的民眾可上台灣地球日官網支持綠行動、蒐尋更多有趣的活動,逗陣來響應和迎接地球日的到來。

2011台灣地球日綠行動指南

綠議題

行動指南(3個行動建議)

綠色教育

參與及辦理環保知識推廣講座

監督校園節能減碳行動並給予學校建議

訂閱環境相關電子報增加綠資訊

綠倡議

支持濁水溪口公益信託計畫

支持具有環保政見的候選人,致電議員或立委,要求重視環保議題

支持減碳三法、海岸法通過

綠色能源

選用節能標章的電器

電器長時間不用時,關掉電源或拔除插頭

督促政府發展可再生能源並推動綠建築

綠色交通

短程選擇步行、騎腳踏車或搭大眾運輸工具

透過網路視訊進行綠色會議

選購燃油效率高之車輛

綠色消費

支持在地小農以及對土地友善的自然農法/農產品

購買具環保標章、友善環境製程的產品

支持公平貿易商品

保育生物

保護原生種動植物、不隨意放生

不吃保育及瀕危動物,如魚翅、吻仔魚

參與棲地保育行動

資源回收再利用

不購買過度包裝及一次性商品,減少使用塑膠製品、不購買瓶裝水

加強垃圾分類、落實資源回收,如3C產品、電池等

資源再利用,如交換二手衣、物

水資源

縮短洗澡時間,浴廁換裝省水裝置

勿對著水龍頭直接沖洗碗、洗菜、洗衣,應放適量的水在盆槽內洗濯

增加生活用水回收再利用

台灣地球日系列活動

  1. 台灣地球日電子報
  2. UP!綠行動~積綠百分百
    • 與國際串連,加入國際地球日「十億綠行動」
    • 呼籲民眾實踐「綠行動」,擴大影響力,每人拉十個朋友參與,發揮「10*10」的百倍力量,一起愛地球、守護地球。
  3. UP!綠行動~呵護地球 募集行動基金
    • 綠應該是一種時尚元素,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邀請大家與家人、朋友、愛人一起穿上地球日有機棉紀念T-Shirt,勇敢穿自己、展現綠行動,為地球發聲。
    • 即日起凡捐款千元贊助世界地球日,即贈送有機棉紀念T-Shirt一件,歡迎所有個人、團體或揪團,用捐款行動愛地球
  4. 第三屆綠色藝術市集
    • 時間:4月23-24日
    • 地點:國立台灣博物館
    • 費用:免費,自由參與
    • 以「食物與食品」、「生產與能源」、「生態與棲地」三大主題展,邀請小農、藝術工作者、與NPO團體,提供友善土地、支持在地行動的創意生活方案與產品,邀請您全家綠起來!
  5. 2011亞洲有機樂活產業展
    • 時間:4月22-24日(五~日)
    • 地點:台北世貿中心第一展覽館B區
  6. 第八屆NGO環境會議
    • 時間:4月10日(日)
    • 地點:關渡自然公園
    • 彙集民間跨界的聲音與能量,從生活、生產、生態三面向,介紹各地區對地方環境的行動,激盪出民間保護土地及家園的力量
  7. 百萬森林
    • 時間:4月23日(星期六)上午08:30
    • 地點:福德坑環保公園,可至捷運木柵動物園站搭乘接駁專車
    • 費用:免費參加,需自行負擔本身車資、保險等200元。
    • 與喜馬拉雅自然文明保護協會合作,提供種植面積達八公頃,樹苗超過1.5萬株供民眾現場種植
  8. 愛地球講堂
    • 3月27日 下午3:20~4:30 志清國小
    • 4月13日 晚上7:00~8:00 Youth Hub台北青年交流中心
    • 免費供民眾參與
    • 邀請汪中和、喬美倫、金恆鑣等各領域的專家,談濕地、氣候暖化、水資源等與你我日常生活相關的議題,邀請民眾從當「地球管家」開始,在生活中學習愛地球的绿知識與绿行動
  9. 2011地球一小時關燈活動
    • 荒野保護協會今年再度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2011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與全球130個國家、750個地標同步關燈一小時,總統府、台北101以及各地知名地標皆已響應,將在晚間20:30至21:30用關燈一小時為地球祈福。
    • 歡迎所有民眾可上http://earthhour.tw網站響應活動
  10. 痞客邦二手物改造創意徵件
    • 讓地球降溫,資源重生
    • 4/8~5/12創意照片網路徵件比賽
    • 邀請民眾上網分享綠行動巧思,改造廢棄/二手物,用創意愛地球
  11. 行動護台灣Yahoo!
    • 住在台灣的你 對台灣認識多少? 8個台灣重要議題 等你來關心
    • 守護環境 從關心家園開始輕資訊 好吸收、純本土 快行動
    • Yahoo綠生活頻道網址(http://tw.green.charity.yahoo.com/)

Top

 

生物多樣性|知「蝠」惜「蝠」:台灣蝙蝠生態紀實

作者:廖靜蕙

※ 2011年除了是聯合國公訂的「國際森林年」之外,也是「國際蝙蝠年」。蝙蝠協助植物種子及花粉的傳播,有助於溫帶和熱帶森林的更新及生成並維持地球1/3土地的面積,持續的森林管理對保護蝙蝠種群的健全及保持森林和濕地的生態平衡非常重要。而小小的台灣就擁有35種蝙蝠,實在是非常有「蝠氣」,生物簡介專欄也為讀者們介紹過幾種台灣蝙蝠,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蝙蝠的習性及其對生態和環境帶來的利益,並加強對牠們的保護意識。

蝙蝠晝伏夜出的習性,帶給人們很多的想像,尤以西方吸血鬼故事將蝙蝠形塑成邪惡的隨從,這種想像的故事,原應神秘又帶有幾分浪漫的想像,卻因人類不解而模糊了真實與想像的界線。在東方,中國文化將蝙蝠化身為福氣的象徵,舉凡建築、節慶,都少不了蝙蝠的身影,蝙蝠成了祥瑞福氣的代表。

不同的文化形塑出不同面貌的蝙蝠,事實上,全世界近千種的蝙蝠,絕大部份是以昆蟲或果實為主食,在捕食害蟲、控制害蟲數量,為植物傳花授粉、散播種子等,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蝙蝠屬於翼手目,是唯一真正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有別於其他物種,蝙蝠早期因研究人員不多,又因蝙蝠飛行飄逸無蹤,捕捉不易,因此未能完整的進行調查。這幾年歸功於捕捉工具的發明,使得蝙蝠族群調查更為容易,也因此這幾年都有新的斬獲。

台灣:蝙蝠王國

台灣地區約有80種哺乳動物,其中就有35種是蝙蝠,即使如廣大的北美,蝙蝠的種類也只有45種之多,以面積計算,台灣遠遠勝出美國、澳洲等國家,要說台灣是蝙蝠王國一點都不過份喔!

截至2008年發表的研究,台灣的蝙蝠約有2目5科19屬35種。

其中,屬於大翼手亞目者有1科3種,包括台灣狐蝠、印度犬果蝠、棕果蝠。台灣狐蝠是台灣產蝙蝠中體型最大、唯一的食果者,為台灣特有亞種;原產於綠島,台灣東部沿岸與蘭嶼曾有發現記錄。近年來,因族群量銳減,已被公告為瀕臨絕種動物。

屬於小翼手亞目者計有4科32種,分別為蹄鼻蝠科2種、葉鼻蝠科2種、游離尾蝠科1種和蝙蝠科27種,均以昆蟲為食,僅拇指有爪。

類似候鳥的遷移習性

蝙蝠是藉由發出超高頻率音波的回聲來定位、溝通,徐昭龍說,由於各地蝙蝠溝通的「頻率」不同,因此產生所謂的方言,不同地方的蝙蝠無法溝通。

蝙蝠也有類似候鳥遷移的習性喔!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徐昭龍表示,有些蝙蝠冬天會遷移到較溫暖的的地方,等天氣暖和,蟲都出來了,才又回來。另根據鄭錫奇特生中心動物組組長調查,台灣已知至少有摺翅蝠、金黃鼠耳蝠、高頭蝠等蝙蝠會遷移,但目前只知道金黃鼠耳蝠春夏之間留在台灣。

蝙蝠的棲所根據鄭錫奇之分類,大致可區分為洞穴型、樹棲型或建物型三大類型。不同棲所的蝙蝠也承受著不同的壓力。

蝙蝠遇到的生存威脅

人為干擾是蝙蝠最主要的威脅來源,一般民眾因為好奇入侵蝙蝠所在的洞穴或隧道,或意圖將驚嚇蝙蝠,結果都會造成很多蝙蝠驚惶失措而不敢回到原地棲息,這也是為何許多叫做蝙蝠洞的地景都沒有蝙蝠棲息的原因。

此外,公路開發,大型機具所造成的干擾,影響蝙蝠飛行路線,以及早造成周邊棲息環境的破壞,也影響蝙蝠數量顯著下降。

以樹為家的台灣狐蝠,主要棲息在綠島森林地區,由於人類砍伐森林、改變林相,甚至濫捕利用等因素,導致綠島「一蝠難求」,台灣狐蝠也成了必須保育的動物。另外在校園或公園中的大樹下也有樹棲型蝙蝠棲息,很多民眾在不知情下,無意間修剪枝葉或砍樹也造成蝙蝠流離失所。全球暖化使得針葉林或針闊葉混生林地減少,亦將造成棲息其中的蝙蝠族群勢受到壓迫。

而與人類毗臨而居的蝙蝠,也因近年來老房子改造,使得蝙蝠的棲所大片消失。

最後,台灣幾乎所有的蝙蝠均以昆蟲或蜘蛛為食,當牠們覓食的地方受到農藥污染或光害干擾,也會影響其健康與行為,甚至造成傷亡或易被天敵發現而被捕食。

研究及民眾參與是保育關鍵

鄭錫奇建議,保育需從研究以及民眾參與著手。目前蝙蝠亟需進行基礎性的物種分布與組成的普查,以及進行重要棲地和群集的監測,如此才能提供物種組成與群集數量變化趨勢的資料,並得以確知影響其生存繁衍的因素,然後對症下藥,發展保育策略。

民眾也可經由教育推廣等機會,認識蝙蝠,進而關心;其次,就是避免干擾蝙蝠的棲地,造成壓迫。當發現蝙蝠棲息地時,切記僅可在棲所外面觀察,不要因好奇而闖入造成干擾,也不要改變牠們的棲所周邊的環境、避免在蝙蝠活動或覓食的場所噴灑農藥等。

徐昭龍表示,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推動蝙蝠保母,教導志工如何救護受傷的蝙蝠,而蝙蝠經過醫療都可以野放,因此救護志工撿到蝙蝠必須記錄地點,等到蝙蝠康復之後帶回原地野放。

 

【快來看看台灣蝙蝠俠的秘密】

※ 參考資料:

  • 自然保育季刊2003.6 第四十二期28-34

※ 參考連結:

Top

 
 
 

社區綠帶護地球 全民種植故事樹

本報2011年3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千里步道籌備中心與國泰慈善基金會合作的「一村一林徑,串連社區綠帶 」計畫啟動,各界代表拍照留念。圖片來自:千里步道籌備中心。由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千里步道)與國泰慈善基金會共同發起的「一村一林徑,串連社區綠帶」計畫,昨(21)日正式啟動;這項結合種樹減碳、生態旅遊以及社區營造的計畫,期待透過社區「故事樹」的種植與認養,達到「步道變綠道」以及社區綠帶串連的目標。

帶動旅人到偏鄉 創造故事想像的空間

千里步道表示,此次「一村一林徑,串連社區綠帶」將與全台10個社區合作推廣種樹,並推出主題式生態體驗工作假期「來去農漁家住一晚,種樹體驗小旅行」,安排具有社區特色之深度遊程;並推出「農漁村守護護照」,鼓勵全台各地民眾參與,帶動偏鄉無污染的綠色觀光產業。

「來去農漁家住一晚,種樹體驗小旅行」即以生態旅遊的形式到社區小住,參加民眾所繳交的費用中,固定提撥5%為當地的種樹基金,而國泰基金會也將挹注同等金額贊助。千里步道執行長周聖心說,民眾透過旅行來到社區,成了社區的旅人,和社區居民一起種下樹種,這棵樹將在社區成長;而這棵留在社區的樹,會不會是旅人對此地念念不忘、因此再訪的理由呢?因為有了這樣的形式及旅行經歷,留下故事想像的空間,因此千里步道以「故事樹」來發展一段旅行的可能。

周聖心說,5年來千里步道推動了約3000公里的步道體驗,除了全台走透透,也得知偏鄉社區營造之困境。此次共同參與的社區,都在步道路網上且曾與千里步道活動串聯,包括台北金山、彰化溪州、雲林四湖、嘉義布袋、台南台江、高雄美濃、花蓮太巴塱、宜蘭內城等,這些社區都有幾位靈魂人物,積極推動社區營造、認同種樹減碳的價值。

有別於政府鼓勵的平地造林,本計畫不是單一的地主將土地釋出種樹,而是社區居民公共參與之實踐。周聖心表示,也因此每個社區植樹的地方有所不同,有些種在林徑旁,有些則種在社區裡的口袋公園,也有如花蓮太巴塱社區,則是種在整片的生態園區裡。

種樹有感情 也是一生的承諾

發芽,賴品瑀攝本次計畫聘請13位國內知名的森林生態學者專家組成顧問團,並由前行政院農委會林務試驗所所長金恆鑣擔任召集人。金恆鑣說自己對樹非常有感情,目前全球面臨兩大挑戰即過熱的地球(全球暖化)以及死亡的生命(生物多樣性的衰減),種樹不但重要,更成了一生的承諾。

金恆鑣說,種樹不僅看到樹種以及林木,還要看到與之相關的土壤、生態系;種樹,也不能只種一棵,要種兩棵以上,才能創造生物多樣性。他鼓勵民眾,走到樹蔭下,隨時拿出手機拍照記錄,無論是的上的蚯蚓或樹上的甲蟲,都值得觀察紀錄。他說種樹是難圓的夢,應該投入更多的心血資源。

而種植的樹種將因地區屬性選擇,但有幾個原則不變,金恆鑣表示,將選擇弱勢、需要保護的本土樹種,並以種子的形式播種,增加基因多樣性;此計畫不以單一樹種的數量取勝,而是種植不同樹種來達成生物多樣性。計畫所需樹種將由林試所支援。

聯合國將2011年訂為世界森林年,今年的3月21日除了是國際林業節,也正好是中國農民曆上「春分」,最適合播種的日子。隨著地球暖化現象加劇,氣候變異造成嚴重災害,以種樹減碳守護地球,已成所有地球公民的責任。國泰基金會董事長錢復即承諾將發揮企業社會責任,透過企業志工的力量,以具體的行動守護家園、守護地球。

記者會上,與會代表在匯聚了來自各地泥土的聚土盆上,共同種下小樹寶寶、社區故事樹牌和希望時空膠囊,許下要為地球多種一棵樹的心願。

Top

 

環運人士再受暴 台南環盟理事長遭毆打送醫

本報2011年3月22日台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照片由陳椒華提供長期關心幾項重大環境議題的台南環盟理事長陳椒華21日晚間7:10於座車內遭兩名黑衣男子持木棍毆打成傷,經救護車緊急送醫,現正於台南奇美醫院接受治療。這是繼前理事長黃安調後,第二位因環保運動遭受暴力攻擊。

陳椒華關心的重大議題包括台南東山永揚垃圾掩埋場(永揚案)、義大世界以及電磁波等,目前未證實黑衣男子的身分。 

與陳椒華多年並肩反永揚的台南市東山區嶺南里長陳顯茂對此表示不捨,他肯定陳椒華是對環境用心的人,遭遇如此對待「太殘忍」。陳顯茂說,幾位反對永揚案的朋友都沒有惡意,只是為了用心保護環境,並多次不惜自費做觀測井,以科學證據證明地下水位流向確實影響烏山頭水庫,但都是為環境著想。 

陳顯茂雖未遭暴力對待,然幾次因永揚案上台南高等法院中有兩次輪胎被刺破,還好他養成上車檢查的習慣,否則開上高速公路後果不堪設想。

Top

 

台灣可以沒有核能?

本報2011年3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福島核災後,台灣民眾第一次對核能風險有較深刻的感受,當然沒有核能就不必擔心受怕,但民眾也很想問:如果沒有核能,台灣會缺電嗎?我們還有什麼替代能源,以確保供電穩定,不會影響經濟發展、以及日常生活?

關於這點,過去官方、民間、不同學者也提出許多看法,但基本上還停留在各說各話的階段。正好此時經濟部能源局提出能源政策綱領,規畫未來10年國家能源政策,如果能在這個時候透過公民參與把這些爭議好好辯論清楚,不但能取得民意支持,也才能取得政策的正當性。

如何經濟成長又不缺電

而依能源局統計,我國2009年能源供給13,806萬公秉油當量,其中石油占51.82%、煤炭30.45%、天然氣8.62%、核能8.72%。自產能源,包括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氣等只有87.5萬公秉油當量。

在能源消費結構方面:工業部門52.5%佔最大,其次運輸部門13.2%、住宅部門11.6%、服務業11.5%。工業部門又以能源密集產業為主,2009年能源密集工業占工業部門六成。

經濟部提出的能源政策綱領,估計2006到2020年平均經濟成長率4.09%,以這個成長率預估未來能源供給,到2020年提高到17,271萬公秉油當量。(發電容量317,787百萬度)

發電計畫是:

燃煤火力:佔總發電量31.2%。

核能:核一、二、三延役20年,核四運轉,總發電量18.7%。

再生能源:6388 MW,佔總發電量6%。

在這個發電結構下,總排碳量3億2千400萬噸,比馬政府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2020年回歸2005年排放量2億5千萬噸) 高出8千萬噸以上。

提高能源效率 台灣就不需要核能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認為,要達到經濟成長率4.09%,又達到馬總統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台灣沒有核能也辦得到。

他們提出的最重要作法:

每年提升能源效率4%:比經濟部提出每年提升2%增加兩倍。環保團體認為台灣在過去10年能源效率已有提昇趨勢,其中4個年份提升率超過2%,2008、2010年提升率更超過3.5%。再努力提升到4%並不難。

再生能源提升到16000MW:佔總發電量23.2%。如此一來,核一、二、三可除役,核四也可以不用運轉。到2025年燃煤火力發電量減少26%。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2億1千萬噸,達到政府目標。

※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趙家緯指出,為了反應核二、核三在2020至2025年之間除役,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規畫的目標年是2025年。而經濟部為了迴避核二、核三的問題,以2020年做為能源政策環評的目標年。兩者不適合直接比較。

※註:官方數字如以2025年推估,電力總需求比2010年增加1.5倍。燃煤增加1.2倍,再生能源達到8450MW,佔總發電量8.01%。

能源效率、再生能源可成長?

不過關於能源效率提升、再生能源增加,政府及支持核能者有不同看法。被經濟部委託規劃政策的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表示,過去20年能源效率提升只有0.5%不到,全球也不到2%,我國訂2%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至於再生能源,能源局則表示,我國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是考量國內外再生能源技術、成本、發展潛能及土地使用、天候等自然條件因素。

清華大學教授李敏上月在科學月刊發表的文章指出,台灣發展發展再生能源最大的困難是土地面積。即使太陽能板做最大考量,總發電量約28億6000萬到41億3000萬度間,只有核四年發電量201 億度的14.2%到20.5%。

風力發電到2009年為止有182台,總裝置容量31.69 萬瓩,總發電量8億4800萬度電。就算發揮到最大,總裝置容量405 萬瓩,總發電量108億度。是核四發電量的53.8%。而且他認為再生能源的穩定性不如核電。

沒有核能 電價會漲嗎?

另外,依台電對外公布的數字,核能發電每度0.63 元,是各種發電方式最低的。煤礦約2.4元、再生能源約3.2元。如果不要核電,恐怕電價會上漲。

不過,環保團體對這種成本計算存疑,趙家緯指出,如果將核四最新一筆追加預算納入,核四的發電成本每度約1.8元,而且這還是在低估核廢料處理成本下的計算結果。

而目前風力發電成本每度約2元、太陽光電也降到7元。整體而言,核能發電成本絕不能聲稱是便宜的發電方式。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賴偉傑質疑,核能發電效率只有30%,也就是說所產生的能量只有1/3的熱能轉換成電力,其他2/3熱能必須用海水冷卻,這些熱能釋放到海裡,嚴重破壞海域生態。

核四廠所在地的三貂灣是漁業資源保護區、東北角風景特定區,從鹽寮到福隆海水浴場綿延3公里台灣最好的沙灘,但因核四碼頭工程讓整個洋流循環補砂機制消失,形成突堤效應,海岸沙灘嚴重倒退,對觀光、漁業衝擊相當大。這些環境成本又該如何計算?

數字以外的選擇

當然,決定台灣未來要不要核能,絕對不只以減碳、發電成本這些可以量化的數字來計算,還有價值的選值。特別是面對核能這種高風險的發電方式,或許有民眾願意付出多一點點成本,來換取較安全的發電方式。

台灣人的用電方式也有必要再檢討,台灣土地面積占世界0.06%,能源消耗是全球的1%,單位國土面積耗能世界第一。白天、晚上用電量相差很大,但台電卻未實施負載管理、離峰電價,造成發電浪費,這點環保團體已批台電多年。

而且核能還有環境正義的問題,核四廠距離民宅這麼近,5公里內至少有7條斷層,防震係數卻是20年前設計的0.4g,這對附近居民來說如何才叫做正義?

還有核廢料,至今台灣也無力處理。賴偉傑指出,高階核廢料堆在核電廠的水池內,低階核廢料有20多萬桶,其中9萬多桶放在蘭嶼,這又該如何跟蘭嶼的原住民談什麼是正義?

而在選擇之前,應先誠實面對核能不可測的風險。台大公衛所副教授吳焜裕表示,科學家當初也認為核能風險很低,但福島核災還是發生了。「這是科學的限制,我們無法了解風險,而我們是否要選擇活在這個不可測的風險下?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生質燃料新幫手 基因轉殖微生物快速轉化纖維素

摘譯自2011年3月8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劉育姍編譯;蔡麗伶審校

James Liao, 圖片來自:UCLA。為了尋求低價生質燃料,美國科學家創造出一種基因轉殖微生物,並可利用它來將植物直接轉化成異丁醇。

異丁醇可被一般汽車引擎點燃,其燃燒熱值比乙醇高,接近汽油等級。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James Liao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首度利用綜合生物製程直接由纖維素製造出異丁醇。此團隊工作展現了製程成本與時間上的節省,結果發表在「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期刊上。

UCLA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學系的校長特聘教授兼副系主任Liao表示,「與酒精不同之處在於,異丁醇可以以任何比例與汽油混合,應當可消除使用異丁醇專用油箱或車輛的需求。此外,甚至有可能將異丁醇直接使用於現有的汽車引擎上,而不需要對引擎作修改。」、「像異丁醇這樣的高碳醇,是比酒精更好的石油替代品。因為它的辛烷值以及用來衡量揮發性的雷德蒸氣壓 (Reid vapor pressure) 都與汽油更為接近。」

儘管一些像玉米秸稈、柳枝稷等纖維生物數量豐富且價格便宜,要將它們應用在生質燃料上,比起玉米和甘蔗要困難許多。Liao解釋,「這由於植物天生具有對化學分解的防禦性。」

為了使這種轉換過程變成可能,Liao和來自UCLA的研究員Wendy Higashide以及來自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Yongchao Li、Yunfeng Yang利用基因工程改造了一種天然的纖維素降解菌Clostridium cellulolyticum,使它能將纖維素直接合成為異丁醇。

Liao說,「自然界從來沒有任何微生物被鑑定出具有成為理想組合生物製程菌株的所有必備特質。我們知道必須為此利用基因工程造出一個。」,儘管有許多合適的候選微生物,研究團隊最終選擇了最初為了增加乙醇產量而由枯草中分離出來的Clostridium cellulolyticum。 這個團隊使用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提供,已完成基因定序的Clostridium cellulolyticum基因組。Liao表示, 這項概念驗證研究結果,替未來利用組合生物製程,在基因體上操作微生物的相關研究打下基礎。

異丁醇有時也被稱為生化丁醇,是由ButamaxTM Advanced Biofuels公司生產出來的。這間公司是英國石油與杜邦公司在2009成立的合資企業,為了建立與乙醇生產類似的製程,而非操作基因轉殖微生物的功能。首座商業工廠預計可在2013年前運行。

UCLA工程學院院長Vijay Dhir說, 「全球氣候變遷突顯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必要性,Liao的工作能提供更乾淨的能源,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對於他的重大成就我們感到相當驕傲。」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巴哈馬群島至美東新英格蘭發現外來獅子魚

摘譯自2011年3月15日ENS美國,佛羅里達州報導;張桂芳編譯,蔡麗伶審

在佛羅里達海岸發現的魔鬼簑鮋,學名Pterois volitans。圖片來自:NOAA。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一位海洋專家於3月15日表示,沿美國東海岸、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快速繁衍的外來獅子魚,為非原生海魚魚群在該地區得以大量生存下來首見。

任職於蓋恩斯維爾市的(Gainsville)美國地質調查局,東南生態科學中心的生物學家帕姆舒菲爾德(Pam Schofield)博士說:「這些水域過去從沒發生過這種現象。」

即便佛羅里達沿岸曾經出現過多達30多種非原生海魚,但截至目前爲止,沒有任何一個物種證明有本事存活、繁衍和魚群數量增長成功的例子。

舒菲爾德博士表示:「我們雖已目擊過不少非原生物種,但獅子魚繁衍的程度與速度,可説是前所未見。在短短三年半其蹤跡幾乎遍及整個加勒比海地區。」

獅子魚(魔鬼簑鮋),學名Pterois volitans,原生於印度西太平洋。80年代中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大西洋海岸首次有其出沒的報導,但直到2000年前並沒有在該地區大量繁衍的跡象。

從那時起,整個美國東岸從佛羅里達州到麻州、東到百慕達、巴哈馬群島以南各地和其他加勒比海各國,如特克斯、凱科斯群島和古巴,都有獅子魚出沒的記載。

舒菲爾德博士表示,沒有人確實掌握當初第一批獅子魚如何來到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但她認為,這個例子可以作為外來物種侵入危及當地生態系統的警示。

她繼續說道:「該事件很可能是外來物種威脅沿岸生態系統平衡的預兆。」她還表示,目前還未掌握新的外來物種究竟對這個地區珊瑚礁的影響爲何。

科學家們表示,獅子魚嗜食成性天敵也不多。本身即有掠食生物的行為,爲此,舒菲爾德博士説道:「可能對其新入侵生態系統内的原生物種產生負面影響。」

她還表示,已注意到獅子魚捕食多種原生物種並與其競爭生存條件。

她也承認,徹底移除獅子魚可能性或許不大。然而,局部控制有可能讓其增長數量得以緩和,降低原生生態系統存活的壓力。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論壇∣環保署角色錯亂

作者:何榮幸

環保署吉祥物潔比兔最近幾個例證再度顯示,環保署在中科三期環評訴訟的表現「比國科會還國科會」,在國光石化案面臨學界圍剿則是「比經濟部更經濟部」。如此勇往直前、角色錯亂的環保署,國科會、經濟部應該頒發「惠我良多」匾額以茲鼓勵才對。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在3月2日再次裁定中科三期必須停止開發,也就是國科會、環保署敗訴。中科三期主管機關國科會僅強調,進駐業者友達、旭能的營運不受影響,但無法擴廠;反觀環保署卻痛批「法院越權」,強調法院已侵犯環評委員的專業審查領域。

其實,去年初法院首度裁定中科三期停止開發時,環保署就已刊登廣告抨擊法院判決「無效用」、「破壞環評體制」,這次環保署依舊勇於扮演大法官釋憲角色,也就見怪不怪了。只是環保署的法學素養似乎經不起考驗,不但釋憲不成,反而一再被「越權」的法院判決敗訴。

再來看國光石化案,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陸詩薇在2月底發表〈國光石化涉及國家安全〉媒體投書,竟然驚動經濟部長施顏祥、環保署長沈世宏兩大部會首長聯名發表文章反駁。儘管其中涉及環保署負責的環評部分,但沈世宏亦步亦趨的連袂回應,已更讓外界產生環保署、經濟部哥倆好的休戚與共觀感。

至於3月5日舉行的「氣候變遷、產業政策與風險管制研討會」,與會學者一面倒反對國光石化,沈世宏反而扮演被圍剿的角色,以致連主席葉俊榮都質疑:「沈世宏應該跟環保人士是『同志』,為何卻好像是跟環保團體對槓呢?」環保署的角色錯亂至此畢露無遺。

持平而論,沈世宏的辯解「今天如果(環保署)沒有否決權,我一定跟大家站在一起,去跟經濟部打仗!」不是沒有道理,美國等國家是由開發案主管機關決定環評是否通過,台灣則是由環保署負責把關,沈世宏所稱「擔任署長的人很尷尬,必須平衡各個價值,做出全盤考量」確有兩難之處。

但是,一個負責「平衡各個價值」的環保署長,應該在法院判決出爐後強烈指責「判決無效用」、「法院越權」嗎?當法院在最後一道社會公平正義防線做出平衡各項價值的判斷時,沈世宏憑什麼認為自己(及環評大會)的考量(及法律見解)比法院正確與高明?

尤有甚者,一個必須稱職扮演平衡角色的環保署長,應該與經濟部長聯名反駁反國光石化人士嗎?當學者專家提出各項專業質疑時,署長應該據此緊盯環評大會嚴格把關,抑或比經濟部更急於為國光石化案辯護?如果上述問題都令外界產生角色混淆、自我矛盾觀感,也難怪沈世宏在研討會上被圍剿了。

希望下一次法院判決出爐時,環保署不要再出現法院「越權」等謬論了。開發案主管機關喊喊,猶屬情理之常,環保署若再角色錯亂,波及的可是這片土地的永續發展。

※本文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