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6.1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步道100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永續果汁經營有成 救了馬拉威部落與森林


羅望子(Tamarind)。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離馬拉威商業首都布蘭岱70公里之外的地方,有一個營利企業不但提供村民工作機會,並且致力於保存森林不受砍伐。就像其他離都會區不遠的森林地一樣,薩列瓦 (Zalewa)叢林長久以來不斷受到有心人士的壓力,這些人為了取得燃料木材牟利,不斷向村落施壓。直到2000年左右,當地人才知道,其實我們可以從維護這片森林的過程中受益,而且還可以賺到更多錢。

羅望子樹(Tamarind)是薩列瓦叢林的特色之一。村落手工合作社的一員一改過去砍伐、燃燒樹木的工作型態,現在以採收野生果實來供應一個持續成長的國內市場。當地人沿襲已久的傳統手工做法,將麵包樹以及羅望子果實浸泡在水中作成飲料。合作社由14名受託人管理,包括各村落的村長。合作社的顧問團中有商人、環保人士,以及品管專家,其任務是:「永續運用當地森林資源,發展在地化商業經營,創造當地社區替代製煤的經濟來源。」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全球暖化讓馬拉威陷入貧窮饑荒循環

氣候變遷威脅非洲南部國家糧食安全

糧荒的良藥 小農與社區經濟體系

可攻可守的合作社

環境信託∣【氣候變遷Q&A】(3) 樹木、森林和氣候變遷有什麼關聯性?火山噴發如何影響氣候呢?

本報2011年6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座成熟的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並不一定大於所釋放的,然而,當樹木死亡後,無論是腐爛或是燒毀,樹木本身所儲存的二氧化碳會再度釋放到大氣中。換言之,在氣候變遷的架構之下,一座成熟森林的重要性並不在於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而是在於森林本身能夠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就像是二氧化碳儲存池般。如果森林被燒毀或是砍伐,那麼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就會釋放回到大氣中,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當然,這個過程也可以逆向發生。如果在原本沒有樹木的地方種植樹木,隨著其成長過程會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大氣中的濃度。樹木、植物和其他土地為基礎的「碳匯(carbon sink)」被認為每年能夠吸收超過1/4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但是這現象會隨著全球暖化而改變。

精采內文

環球360°∣蒙古國:被土地放逐的人們

作者:基特吉勒特

過去20年中,有70多萬人湧入烏蘭巴托。其中許多都是從前的牧人,由於嚴酷寒冬會持續半年以上,他們的生計都被毀掉了,還有一些人則是全球暖化和過度放牧造成沙漠化的受害者。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估計,蒙古國90%的國土如今都成了脆弱的旱地。

由於教育程度有限,缺乏通用的工作技能,且通常都沒有證書,許多居民最終只能等待,對政府充滿憤怒,並且懷念過去的生活。於是很多人都開始酗酒。

去年發佈的一份世界銀行報告凸顯了蒙古包地區居民們的艱辛生活,大部分人只能用上很有限的電力,沒有自來水,也沒有下水道和集中供暖。報告指出,在零下溫度長達8個月的漫長嚴冬裡,比較貧困的居民不得不將多達4成的收入都用來購買取暖的木柴和煤炭,這不但給他們增加了沉重的財力負擔,也加重了烏蘭巴托的空氣污染。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政府公告的含塑化劑食品名單已有999項,提醒經常外食的朋友:塑膠袋只要碰到60℃的高溫熱食,就會溶出塑化劑,外帶小吃回家也外帶了致癌的危機,大家身上除了自備餐具,也自備便當盒吧。也許會有讀者想說,那就來生吃蔬果好了,但我們進口量很大的美國蔬果也被查驗出殘留農藥,其中以蘋果與芹菜最髒。看到這可能大家都不知還有什麼可以吃,建議大家看看今天論壇munch寫的文章,讓我們回到問題的本質:為何我們要食用那麼多化學合成物?

日前在福島核一廠廠區土壤內檢測到高毒性放射物質「鍶」,接著又發現附近海水和地下水也都淪陷,同時日本農林水產省也表示,最近在太平洋外海捕獲的2條鯨魚,驗出含輻射物質「銫」,許多人非常擔心這些輻射物質,會集中到食物鏈上層、生命週期長的大型海洋生物身上。在四月時,支持核電的日本人還是比較多,然而隨著這些事實一則則出現面前,最新民調顯示,已有74%的日本人表示贊成「階段性減少核電,將來逐漸廢除」。雖然全世界「拒絕核電」的意識已經形成,然而昨天新北市三芝地區有一群反對設置風力發電機組的民眾出面發聲,他們表示不喜歡風力發電機組破壞當地海岸景觀,產生噪音和電磁波。看來除了換一種比較環保發電方式,節約才是最棒的作法。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從異化到塑化—回歸自然食物的生活

 

作者:munch

人類開始和食物「異化」,食物帝國就有機會「塑化」。

對於食物生產工業體系,別指望它會像母親般,發自愛心製作健康美味的食物,提供饑渴的大眾。在他們眼裡食物只是商品,重點在於食物的利潤,追求著壓低成本,提高售價,擴大行銷,成為食物產業謀利的不二法門。

這些資本家,思考的是擴大市場,如何能讓自家食品生產價廉、儲放最久,銷售最遠,於是資本體系下「好食物」的定義,最重要不是「吃的好」,而是「賺得飽」。換句話說,如何說快速刺激味蕾,讓人上癮,或是透過廣告,散佈「健康」、「歡樂」的意象,不斷擴張龐大的食物帝國。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