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7.1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世紀末之前 1/10物種滅於氣候變遷之手


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氣候變遷正在加快動植物滅絕的速度。一項研究發現,世紀末之前,每十種生物中就會有一種因全球暖化而瀕臨絕種。這是地球生物史上第六次大滅絕。多位科學家表示,目前所觀察到氣候變遷導致生物滅絕的速度,和先前預測的速度相同:至今存活的生物中,在2100年前約有10%會瀕臨絕種。

氣溫上升、降雨模式改變和大海酸性增加都大大影響著脆弱生物的生存能力。例如,在大海中,珊瑚蟲可以形成珊瑚礁,但他們的生存卻受到上升的酸度所威脅;另一方面,上升的溫度使得一些高山植物和動物往更高海拔地區移動...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阻止物種滅絕 投資報酬率更可觀

下一次生物大滅絕的關鍵:基因獨特植物的存續

100倍速的生物滅絕─全球領袖正在面對的真相

數百種生物在地球上僅存一處家園

生物簡介∣ 會動的「水泥塊」!?

作者:李鍾旻

家中牆角、地板上,不經意的發現一粒粒灰色紡錘狀物體。是不是總覺對這玩意兒有莫名的熟悉感呢?「是呀是呀,上次大掃除才把這些東西都清掉的,但一段時間後它們卻又出現了。」也許你正若有所思的想著,為何這些「水泥塊」總是會突然冒出來。「真的假的?聽說那裡頭可能躲著毛毛蟲!」其實那可是某種昆蟲喔,不相信的話,拿起來放在桌上觀察看看,有些還會動呢!

瞧瞧這些室內牆壁上常見,貌似水泥塊的灰色紡錘狀物體,跟牆壁的色調還頗相稱,乍看就像是牆壁剝落的碎屑、地上的小石礫一般。不過,有些時候,爬行中的牠們還是透露了自己「具有生命」的身分。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葉人豪


最近很火熱的土地徵收議題,再傳出「以地易地」的方式之後,內政部馬上出來滅火,部長江宜樺表示:「從沒有以地易地方式!」但也提到大埔農地徵收案,在區段徵收範圍內劃一塊農地給農民集中耕作的新型態,創下有史以來的先例,這個新型態未來將制度化,包括璞玉、相思寮、二重埔計畫等,未來若確定要區段徵收,都有可能依此型態處理農民耕作問題。

另外大巨蛋昨天的施工前說明會在抗議聲中結束,多數人質疑市府並未同意遠雄展延融資契約,舉辦說明會並不適當,也不尊重議會。選雄則強調說明會與動工無關,且公司也先拿出二十億元,並以股東連帶保證方式,保證動工沒有問題。

國際新聞方面,日本在福島輻射外洩問題發生之後,發現部分輻射牛肉已流入市面,引發民眾恐慌;另外,東非的乾旱問題已經引起聯合國的注意,農糧組織預計下周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這次乾旱的受災人口已高達數百萬人。

提供給大家一個實用小知識:相信大家都有藥沒吃完的經驗,提醒各位過期藥物別亂丟,現在可以送到住家附近的廢棄藥物檢收站回收喔!台灣每年的醫療廢棄物非常可觀,且廢棄藥物亂丟,也有可能影響周遭環境。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世紀末之前 1/10物種滅於氣候變遷之手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發生 觀查結果與過往預測吻合
本報2011年7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李家寧編譯,蔡麗伶審校

馬克連(Ilya Maclean)。圖片來自:英國艾賽特大學。氣候變遷正在加快動植物滅絕的速度。一項研究發現,世紀末之前,每十種生物中就會有一種因全球暖化而瀕臨絕種。

這項研究支持地球正在經歷生物大滅絕的論點,而當前生物滅絕的速度,甚至比幾次歷史性大滅絕的速度還要快上幾倍。

這是地球生物史上第六次大滅絕。多位科學家表示,目前所觀察到氣候變遷導致生物滅絕的速度,和先前預測的速度相同:至今存活的生物中,在2100年前約有10%會瀕臨絕種。

英國艾賽特大學(Exeter University)研究人員馬克連(Ilya Maclean)與威爾森博士(Robert Wilson),檢視了先前約200個有關氣候變遷會影響生物絕種的預測,並且和130份左右已觀察到的氣候變遷研究報告做比較。

威爾森(Robert Wilson)。圖片來自:英國艾賽特大學。這麼做的目的,是想判斷稍早科學家所預測的氣候變遷和物種絕種之間相關性的準確度。根據實際上的觀測,科學家們斷定預測到的威脅和實際上遇到的威脅確實吻合。

馬克連博士表示:「我們試著瞭解已經發生的事情是否和先前的預測吻合,而這正是我們所發現的。」

氣溫上升、降雨模式改變和大海酸性增加都大大影響著脆弱生物的生存能力。例如,在大海中,珊瑚蟲可以形成珊瑚礁,但他們的生存卻受到上升的酸度所威脅;另一方面,上升的溫度使得一些高山植物和動物往更高海拔地區移動。

馬克連博士說:「我們的研究是要提醒大家是時候該採取行動了。如果情況持續下去的話,很多已經在減少的物種將會絕種。不確定性不再是不行動的藉口。我們的研究顯示氣候變遷造成的有害影響已經發生,而且可能會超出預測。」

馬克連博士又表示:「這暗示著除非我們採取行動來改變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像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濃度或是幫助生物對抗氣候變遷,不然,我們會在世紀末前看到很多的生物絕種。這也更進一步證明我們正在經歷全球大規模生物絕種的危機。」

這項研究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和棲地消失、外來種入侵一樣都是瀕臨絕種動植物的最大威脅。這項研究也推斷在未來可能的氣候變化速度將使得生物無法適應。

另一位共同研究者威爾森博士表示:「從世界各地一系列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全球各地皆可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而且在所有動物和植物的族群中,從鳥、幼蟲到大海裡的哺乳動物;從高山、叢林到大海,顯示出科學家們所提出關於氣候變遷的威脅是對的,我們現在就必須採取行動。這意味著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保護生物免於他們面臨像是棲息地消失或是被汙染等等的其他威脅。」

※資料來源:英國獨立報

Top

 

生物簡介∣會動的「水泥塊」!?

作者:李鍾旻

家中牆角、地板上,不經意的發現一粒粒灰色紡錘狀物體。是不是總覺對這玩意兒有莫名的熟悉感呢?「是呀是呀,上次大掃除才把這些東西都清掉的,但一段時間後它們卻又出現了。」也許你正若有所思的想著,為何這些「水泥塊」總是會突然冒出來。「真的假的?聽說那裡頭可能躲著毛毛蟲!」其實那可是某種昆蟲喔,不相信的話,拿起來放在桌上觀察看看,有些還會動呢!

瞧瞧這些室內牆壁上常見,貌似水泥塊的灰色紡錘狀物體,跟牆壁的色調還頗相稱,乍看就像是牆壁剝落的碎屑、地上的小石礫一般。不過,有些時候,爬行中的牠們還是透露了自己「具有生命」的身分。

其實這些東西可不是水泥作的,不僅柔軟,並且還是中空的,就像個袋子一樣。「紡錘袋」內的物體,牠們不光是有生命的蟲子,而且還相當惱人。為什麼惱人?牠們的出現,除了讓我們頻繁的清理屋內各個角落,並且,裡頭可是居住著一種會破壞衣物的昆蟲!你是否曾在打開衣櫥時看見細小的蛾飛出?那些蛾就是「紡錘袋內容物」長成之後的成蟲。

和人生活在一起的蛾

這種生物叫作「衣蛾」,是一種小型蛾類,故名思義,是跟衣服有關的蛾。台灣常見的種類約有三種。住在紡錘袋內的生命,其實是衣蛾的幼蟲,一種黃褐色的小型毛毛蟲。而這些紡錘袋,正確來說該稱為「筒巢」,本身為牠們所造的巢,主要為幼蟲吐絲製造,由絲質的結構黏附了沙土顆粒所組成。

衣蛾幼蟲長期躲在筒巢內,行動相當緩慢,就像是寄居蟹一樣,把「家」隨身攜帶著。隨著生長,筒巢也會逐漸擴建增大。牠們一般以毛髮、毛皮、羽毛等物為食,也會吃食衣物。有時,衣服上出現一些白色的顆粒,那其實就是衣蛾幼蟲的排泄物,代表該衣服曾遭衣蛾光顧。除了衣櫥、牆角,房間角落所聚積的灰塵、毛髮裡也可見其蹤跡。特別是毛髮,有時即可見衣蛾幼蟲啃食著地面上的毛髮堆。

 

牠們的成蟲為小型蛾類。成蟲一般不取食,通常也沒有趨光的習性。衣蛾成蟲會將卵產在毛皮或紡織品上,因此有時會出現在衣櫥裡。待卵孵化,新誕生的幼蟲便吐絲黏附環境中的沙土等碎屑作巢,之後持續在筒巢中成長,化蛹時仍在巢中,直到成蟲羽化才脫離巢。當成蟲離去,則會在原地留下空巢,所以不見得所有巢裡面都有蟲。許多被發現的筒巢幾乎空空如也,只留下蛹殼,即是由於已長為成蟲並飛離巢的緣故。

探索紡錘袋

如果以人為的方式,用剪刀將筒巢剪開、破壞,或者將幼蟲自巢中取出會如何?失去筒巢的光溜溜幼蟲,會在約兩天內吐絲完成一新巢,畢竟最初的巢是自己造的,這點小事當然難不倒牠們。

偶爾可見到筒巢內沒有衣蛾存在,反而是一種寄生蜂從筒巢飛出。衣蛾本身則成為了寄生蜂的食物,供其幼蟲發育成長。雖然衣蛾幼蟲有筒巢保護著,藏身在巢中的衣蛾,有時仍然躲不過天敵的襲擊。
 

※ 編後語:生物多樣性其實不只發生在遠山深海中!世界上有超過30億人居住在都市地區,在生活 周遭,其實有許多不同的生命型態與我們共存,有時我們視而不見,有時我們將其視為不共戴天之敵。然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東西,都在大自然的生態系裡佔 有一席之地,各有其角色、功能,若是細細觀察,也能發現宇宙共通的道理或法則。生物簡介專欄將帶您從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幾種生活中常見的昆蟲, 或能領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之趣味。

【來看看其他的蟲蟲】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徵地/江宜樺:璞玉計畫不以地易地

摘錄自2011年7月19日聯合報報導

針對爭議中的農地徵收議題,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在行政院會上指示,四百多公頃的竹北璞玉計畫,「我們盡量不使用農業特定區土地」,他要求內政部依農民務農的意願,進一步審查璞玉計畫是否符合經濟規模。

外傳政府準備用「以地易地」方式為徵地問題尋求解套,農民團體為之譁然,內政部長江宜樺昨晚(18日)親上火線,強調區段徵收從沒有「以地易地」的制度,以地易地也不是內政部所規劃的政策。

江宜樺昨晚表示,璞玉計畫、二重埔徵地等案,未來都還要檢視是否符合必要性、公益性原則,如果民眾有意願繼續耕作,或反彈過大,這些計畫可能根本不做。

江宜樺說,大埔農地徵收案,在區段徵收範圍內劃一塊農地給農民集中耕作的新型態,創下有史以來的先例,這個新型態未來將制度化,包括璞玉、相思寮、二重埔計畫等,未來若確定要區段徵收,都有可能依此型態處理農民耕作問題。

江宜樺表示,由於璞玉計畫範圍有很大面積是農業特定區,若農民表達高度意願繼續務農,經濟規模會縮小,或不符合推動的經濟規模,內政部將再深評估。

Top

 

大巨蛋施工前說明會 抗議聲中結束

摘錄自2011年7月19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台北文化體育園區規劃案昨天(18日)由開發單位遠雄巨蛋公司在松山高中舉辦公開說明會,但因松菸公園催生聯盟和環保人士質疑遠雄未在期限內取得融資契約就舉辦「大巨蛋施工前公開說明會」,質疑說明會無效、不合法,台北市議員林奕華、李慶鋒也認為,市府並未同意遠雄展延融資契約,遠雄舉辦說明會並不適當,也不尊重議會。

遠雄副總蔡宗易表示,大巨蛋案已獲得市府環評有條件通過,所以昨天的說明會是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公開邀集居民和團體,說明通過環評後的結果,過程合法。

遠雄還說,尊重市議員監督市府的權利,但向市府申請展延,和舉辦說明會是兩件事,需要展延也是因應環評後,開發內容有修正,銀行團須重新評估,且公司也先拿出二十億元,並以股東連帶保證方式,保證動工沒有問題。

都發局主任秘書張剛維說,遠雄昨天舉辦說明會與動工無關,是通過第一階段環評後,僅是向當地民眾說明結果,至於遠雄提出的展延要求,市府目前仍沒有做最後決定。環保局也說,說明會是根據相關規定舉行。

綠黨潘翰聲、松菸公園催生聯盟,以及當地里長陳金花、李財久等人,昨天也到場強烈質疑遠雄的說明會目的,認為大巨蛋的興建,會對當地交通、環境帶來嚴重衝擊,應該要保留松山菸廠闢建為森林公園。

Top

 

日輻射牛流入市面 民眾陷恐慌 重創烤肉店 當局開查

摘錄自2011年7月19日鉅亨網報導

一批由福島縣出貨但含有放射性銫的牛肉,被冒充為「岩手縣」出產,流出了市面。早前流出市面的這批輻射牛肉,相信是因標籤問題而出事。統計顯示,截至現在已出貨肉牛共計 554 頭。日本政府準備依據核災對策特別措施,全面限制福島縣牛肉出貨;福島縣也在昨天開始調查縣內 4000 家畜農。而傳出多起輻射牛流入市場事件後,烤肉店門可羅雀,生意受到重創。

據報導,傳出多起輻射牛流入市場事件後,烤肉店門可羅雀。上周末起的三連休假期,聚集了許多家烤肉店的上野,午餐時間卻有許多空位。

Top

 

東非乾旱危機 糧農組織下週召開緊急會議

摘錄自2011年7月18日央廣東非報導

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發言人諾索夫(Erwin Northoff)18日表示,糧農組織25日將在羅馬召開危機會議,討論因為索馬利亞嚴重乾旱所持續升高的人道危機。

總部設在羅馬的糧農組織指出,他們是在20國集團(G20)主席國法國的要求之下,決定召開這次危機會議。

諾索夫指出,這次會議主要討論東部非洲的乾旱問題,所有糧農組織的會員國都受到邀請。他並且補充說,儘管這是一次部長級會議,但也會有若干國家的領袖可能出席。

東非乾旱嚴重,英國首相卡麥隆指稱,這是一個世代以來最大的浩劫,受災人口高達數百萬人,其中50萬人面臨生命危險。

Top

 

過期藥物別亂丟 送住家附近檢收站回收

摘錄自2011年7月19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藥沒吃完別亂丟。台北市衛生局即日至7月30日推出「居家藥物安全檢查週」,民眾可將家中的廢棄藥物送到住家附近的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由藥師免費分類檢收,目前全市醫院、社區藥局及健康服務中心共設置313個檢收站,查詢網址:http://www.health.gov.tw。

衛生局藥物食品管理處處長陳立奇昨天指出,檢收站去年4月啟動,截至今年5月底,廢棄藥物超過16公噸,其中固體藥物約9500多公斤、可回收藥物廢容器1701公斤、液體廢棄藥物2357公斤,廢棄針具、針頭2427公斤。

衛生局強調,廢棄藥物亂丟,也會影響周遭環境,根據台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研究,大漢溪所測得抗生素最高濃度,超過歐盟制定必須進行環境風險評估的標準達7500倍,新店溪也同時驗出止痛藥和雌激素。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葉人豪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