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8.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神豬比賽不人道 百位客家大老連署廢除

照片提供:動物社會研究會

農曆7月20日是客家義民廟祭祀活動的高潮,神豬比賽也於此時登場包括文學大師鍾肇政等177位客家大老發起連署指出,神豬比重涉及強迫灌食、虐養與非人道屠宰,而且並非客家傳統習俗,呼籲廢除。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昨日也公布「台灣各地義民廟神豬祭祀現況調查」,顯示神豬比賽並非祭祀文化的必要內容。

剛出生獲選當神豬的小豬,必須經過閹割;體重達4、500台斤時,再將豬隻關進用粗竹管或鐵管架設的「窟」中,謂之「下窟」。等到長成5、600台斤時,就開始以人工餵養;透過餵食專用的管子,強迫灌食流質食物到神豬嘴裡。體重超過600公斤的神豬,每天灌食一到兩次,每天約灌入40斤的食物。這樣的過程前後約3年時間。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響應動物保護 環保神豬不殺生

祖師廟神豬 動保團體:別比啦

經濟豬:台灣養豬點滴

豬言豬語:「豬」門恩怨

【氣候變遷Q&A】(11) 如果石油產量達到峰值後開始下降,能夠減緩氣候變遷嗎?

本報2011年8月11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石油峰值(Peak oil)代表的意義是,石油產量達到最後的高峰值,並將持續下降直到結束。石油是無法再生的資源,大家也都同意石油峰值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對於何時會發生石油峰值以及影響的程度抱持著不同的看法。有些學者專家爭論石油峰值就快發生了,當全球市場最終才意識到,為時已晚,將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其他人─包括多國政府與能源公司,則認為石油峰值還很遙遠(數十年後),況且開採石油的成本越來越高,市場機制自然而然會朝向發展替代能源。

精采內文

環球360°∣無處可逃

作者:約翰• 維達

空氣散發著惡臭,水也臭氣燻天,甚至連伯多地區的小溪裡捕到魚蝦都帶著一股原油的「香甜味兒」。石油已經深深滲透到村莊的水井裡,海岸灘塗上糊著厚厚的一層,尼日爾三角洲伯多地區的全部溪流、沼澤、紅樹林和江河裡到處漂著褐色、黃色的浮油。

尼日利亞第一次出口的石油就是在離伯多只有8公里的地方發現的,當時是1958年。但是伯多採礦工會的主席特拉•詹姆斯酋長說,自從2008年8月之後,當地6.9萬人的生活發生了悲劇性的巨變,當時人們第一次在遠離人煙幾公里外的伯多沼澤深處發現了滲漏的石油。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這麼多位客家大老站出來為神豬的痛苦發聲,溫柔來得遲,但總是來了,讓我們一起探究神豬背後的真正意義,討論神豬比賽是否違背了義民爺當時受到敬重的原因

福島核電廠在三月闖下大禍,營運公司東京電力日前公開了在川崎市臨海區的太陽能發電廠,它是日本目前規模最大規模的一座,約可供電給5900戶的一般家庭。德國科學家指出,暴露在奈米粒子下,會導致心跳速率改變,並且出現一般典型心臟疾病才會有的心律。沒想到空氣污染也有奈米級,怎麼會這樣呢?更教人匪夷所思的是,阿拉斯加西北岸的一個愛斯基摩人村落,沿海地區日前突然出現神秘的橘色黏稠物。經化驗,居然是成千上萬顆超級微小未知物種的卵,這究竟是電影《異型》還是小說《群》的情節呢?可以確定的是,人類根本對地球還不是非常瞭解呢。而費盡心力觀察的紀錄片《九九蜂鷹》獲頒第10屆日本野生生物電影節的最佳動物行為獎,相信很多讀者會想看看這部片,小編發現最近不少影展都會播放,意者請到環資網站的綠課表查詢唷。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氣候多災難 原民有微光

作者:潘翰聲(綠黨發言人)

莫拉克風災兩年來,當初預言的「震撼主義」非常不幸的正在發生,國家、企業和慈善機構等社會控制機制,利用這個「機會」將原住民驅趕下山而標本化,以掠奪其傳統領域。此時馬躍.比吼的紀錄片《山裡的微光》呈現了原住民翻轉命運的努力,原住民青年回到山上的Kanakanavu部落,重新復耕小米等傳統食物。這是面對氣候變遷災害的調適作法中最令人驚豔的實踐。現在雖然只是震撼中的微光,只要讓更多人看見,未來就會變成月光、陽光。

高雄那瑪夏原鄉達卡努瓦溪畔的這個部落,在風災中並未受損,但交通中斷的嚴重問題,是影片場景轉換時顯而易見的畫面。片面的環境主義者,很自然浮起「人定不能勝天」的喟嘆,簡單落入封山的邏輯;但山上住的也是人,交通、開發與生態的風險評估,需要反覆辯證。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