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9.1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百歲人瑞到1歲孩童 為守護白海豚而跑


 

來自各地700多位民眾昨(18日)齊聚在彰化芳苑海岸,參與第二屆「白海豚盃路跑賽」,強健體魄之餘,一覽濱海鄉間的田園景緻,並藉此讓社會更進一步認識台灣西海岸不到100隻白海豚,以及珍貴的彰化海岸生態,參賽者從1歲半的孩童到100歲人瑞都有。

在台灣長跑界征戰十餘年的長跑好手吳永發也來參與,奪得10.3公里男子組冠軍。來自彰化花壇的他表示,對活動主軸高度認同,「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國光石化和白海豚的議題,而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定要考量生態環境。」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感動救不了白海豚 環團籲總統付出行動

幸福在麥田--2011芳苑麥田音樂會

交大學生 單車慢行守護白海豚

陪著孩子救海豚──西門紅樓的搶救白海豚行動

法律人談環境∣環保團體和當地居民提起環評訴訟的權利

作者:田蒙潔(美國密蘇里州律師)

環評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設計是公民參與政府決策過程的權利,該制度設計源自於1946年的美國行政程序法,提供公民參與的政府決策是「行政法規的制定」。美國行政程序法此一了不起的發明,我國在1999年制定行政程序法時,幾乎完全援用,成為我國行政程序法第四章的主要內容。

我國的行政程序法第四章的規定和美國行政程序法的相關規定十分類似,但略有不同。根據我國行政程序法第157條的規定,制定完成的行政法規必須先經過上級的核定,再刊登在政府公報或新聞紙上。但美國行政程序法則進一步要求行政法規制定完成後,必須附上一份簡明的「法規基礎與目的說明書」,記錄法規制定過程中發現的事證和所作的政策判斷。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從廣島到福島

採訪:張岱屏、陳慶鍾;撰稿:張岱屏;攝影:張光宗、陳慶鍾;剪輯:陳慶鍾

日本是唯一遭遇原子彈攻擊的國家,但是原爆並沒有讓日本社會拒絕核能。第一次石油危機,促使日本全力發展核子的安全利用。

年輕時的菊地洋一跟許多人一樣,被「核能的和平利用」這句口號吸引,加入發展核電的行列,先後參與了福島核電廠六號機的設計以及一號機的改造。70年代菊地洋一充滿熱忱地,投入核電工作,卻發現核電並不是一個相當成熟的科技。在建廠過程中,為了整合各個機組,必須不斷變更設計,越是深入了解,心裡越感到不安,最後他決定離開奇異公司,呼籲廢止不安全的核能機組。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適逢世界清潔日、國際淨灘日、水質監測日與無車日,上週末全國各地舉辦了相當多的活動推廣。例如在新莊,扶輪企業主加上環保義工300個人不到一小時掃出了262公斤垃圾。但清出來的垃圾最後去了哪,也是要繼續關心,之前珊瑚礁體檢時志工淨灘所拾的東岸海底及海灘垃圾,家電商拿去做成了海洋概念吸塵器,真是發人深省。也有男女老少參與陽明山二子坪工作假期,移除了66籃的水蘊草及苦草等外來種植物。還是在地的最好,「彎腰生活節」農夫市集再次舉辦,來自台灣、友善土地方式耕作的農產品集結,不只要用健康美味來和消費者搏感情,也要傳達永續自然的農作理念。為了環保,捨棄開車而搭乘大眾運輸或騎自行車人數大增,但巴黎的單車騎士現在開始抱怨苦無車位,各大城市都有類似的問題,這樣怎麼推廣都市內無車生活呢?今日論壇有在北海道大學任教的翁御棋教授所發表的建議與期待。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對推廣都市內無車生活的幾點建議與期待

作者:翁御棋 (北海道大學助理教授)

汽機車造成的空氣污染和能源消耗,已是台灣都會區環境問題的重點之一。 自行車是公認的低環境負荷運具,每到一年一度的國際無車日,政治人物也會想起曾經許下的自行車城市願景。但年復一年,除了鄉間、河岸或池畔的自行車旅遊漸成規模外,自行車融入城市生活仍然不見具體成效。不過近年在一些主要都市似乎愈來愈有規模,除了政治人物象徵性的年度活動外,警政單位也總算訂定了若干交通規則,讓民眾有規矩可循。但還是有幾點感想,自行車無法融入都市生活,可能有幾個癥結:

精采內文

 

100歲人瑞到1歲孩童 為守護白海豚而跑

本報2011年9月19日彰化訊,莫聞報導

來自各地700多位民眾昨(18日)齊聚在彰化芳苑海岸,參與第二屆「白海豚盃路跑賽」,強健體魄之餘,一覽濱海鄉間的田園景緻,並藉此讓社會更進一步認識台灣西海岸不到100隻白海豚,以及珍貴的彰化海岸生態,參賽者從1歲半的孩童到100歲人瑞都有。主辦單位之一、彰化環保聯盟副理事長蔡嘉陽表示,彰化海岸溼地是全台灣最大的溼地,也是國際級水準的溼地,但卻未受到政府重視。希望藉由活動,能活絡在地特色、帶動觀光、就業噢環境解說活動,讓地方有機會擺脫高污染的發展方式。

在台灣長跑界征戰十餘年、即將代表彰化參加全運會的長跑好手吳永發也來參與,並勇奪10.3公里男子組冠軍。吳永發是彰化花壇人,在長跑活動中看見環境的美好,也關心可能會危及家鄉環境的開發案。他昨天與「台灣大腳丫長跑族協會」40多人共同報名,並對活動主軸高度認同,「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國光石化和白海豚的議題,而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定要考量生態環境。」

特別的是,參賽者年齡涵蓋達100歲,將近5個世代。來自桃園的100歲人瑞郭庭虎,參與10.3公里最長距離組並跑完全程,家住台中、才一歲半的洪小弟也在父親洪春生的陪同下參賽。他們倆同獲主辦單位頒發最佳精神獎。

台中人簡文楷是2.3公里組的第二名,他說,平常和友人分享國光石化、白海豚保育等訊息,大部分友人都聽不進去,但透過這次不一樣的路跑活動,非常棒的一點是,不必講什麼道理,只是單純用體育活動的名義,就可以吸引到朋友一起來報名,是無形中傳遞環境議題很好的方式。

蔡嘉陽表示,在地團體辦此活動,是效法過去台南民間團體為了推廣黑面琵鷺保育,也舉辦了十年的「黑皮盃路跑賽」。他希望藉由辦活動,可以讓不同的族群的人都能認識白海豚,而跑步時「也可以聞到海岸的原味」,讓物種與海岸的風光,深植在參賽者的腦海中。

活動現場除了路跑賽之外,社區耆老也牽來牛車來響應,讓民眾坐上牛車,體驗養蚵人家的生活。今年80歲的李福相,驕傲地展現他訓練5年的黃牛,但也感嘆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做這途。不過,在芳苑,已有年輕人願意回鄉發展觀光。在地人李正傑,在今年4月間馬英九總統前來探察溼地時,負責駕駛鐵牛車的正是他。他現在與當地其他友人合作,推廣溼地旅遊,民眾可預約或現場報名,參與在蚵田採蚵、烤蚵等行程。

蔡嘉陽說,辦活動可以帶動更多人認識這片海岸,除了可帶動觀光相關的就業人口外,今年《環境教育法》生效,也是培養解說人力,讓此地成為環境教育示範地點很好的機會。他表示,未能將持續敦促政府,盡快將此地公告為國家重要溼地,藉由不一定的發展方式,「讓牽牛車的也能過得有尊嚴」。

第二屆白海豚盃路跑賽由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南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生態學會、二林扶輪社等單位合辦,活動並結合「彰化海岸之美」寫生比賽、白海豚照片展、地方特色農漁產品展售、環保產品義賣、以及農村武裝青年以〈白海豚之歌〉為主題的現場演唱會等,現場熱鬧滾滾,與會場普天宮旁的廟會活動不相上下,人潮至午後方才散去。

Top

 

法律人談環境∣環保團體和當地居民提起環評訴訟的權利

作者:田蒙潔(美國密蘇里州律師)

美麗灣開發案纏訟不停,加入反對的民眾越來越多,此為原住民歌手巴奈。

環評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設計是公民參與政府決策過程的權利,該制度設計源自於1946年的美國行政程序法,提供公民參與的政府決策是「行政法規的制定」。美國行政程序法此一了不起的發明,我國在1999年制定行政程序法時,幾乎完全援用,成為我國行政程序法第四章的主要內容。

我國的行政程序法第四章的規定和美國行政程序法的相關規定十分類似,但略有不同。根據我國行政程序法第157條的規定,制定完成的行政法規必須先經過上級的核定,再刊登在政府公報或新聞紙上。但美國行政程序法則進一步要求行政法規制定完成後,必須附上一份簡明的「法規基礎與目的說明書」,記錄法規制定過程中發現的事證和所作的政策判斷。

1960年代中期,古巴猪玀灣事件和越戰讓美國人民越來越不信任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根據行政程序法審查行政行為時,為發揮制衡功能,審查標準漸趨嚴格,以防範行政機關濫用裁量權。

1970年,國會調整哥倫比亞特區巡迴法院的管轄權,與行政法規相關的爭議,多以哥倫比亞特區巡迴法院為管轄法院。在該院的Portland Cement Association v. Ruckelshaus案中,法院認為要滿足司法審查的需求,行政機關必須在「法規基礎與目的說明書」內,回應民眾提出的重要問題並說明理由。對於民眾提供但行政機關未採納的意見或合理替代方案,行政機關必須提出數據或資料分析支持其政策判斷。在司法審查時,根據行政機關提供之法規基礎與目的說明書,法院應該可以看出行政機關在法規制定的過程中,探討和處理了那些重要的政策議題。

經過哥倫比亞特區巡迴法院詮釋的「法規基礎與目的說明書」,成為國家環境政策法裡的「環境影響說明書」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行政機關必須詳細記載公民參與環評所提供的意見以及行政機關的回應,對於未採納的意見或替代方案,行政機關必須提供附理由的說明。法院審查環評爭議時,「環境影響說明書」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是最重要的證據。

國家環境政策法是一部程序法,原則上是行政程序法的特別法,因此法院在審查環評爭議時,會遵循行政程序法的審查原則。但環評爭議與行政法規爭議究竟不同,為發揮公民參與環評的監督功能,法院在審查環評爭議時有二項例外規定。

首先,法院在審查行政法規爭議時,以行政機關的記錄為限,禁止原告提出新事證,但在審查環評爭議時,准許原告提出新事證,因為如果原告主張行政機關漠視開發案對環境造成的嚴重後果,未充分考慮合理的替代方案或是對提出的疑難雜症、嚴詞批評置之不理,准許新事證才能確認行政機關在決策前,是否有應考慮而未考慮的重要事證。

其次,環保團體或當地居民請求法院審查環評爭議時,原則上,要求審查的爭議或問題必須曾在環評程序進行期間提出,並且要讓行政機關充分瞭解提出的質疑、問題或立場,否則便視同放棄以相同問題提起訴訟的權利。此外,環保團體提出的意見要想獲得行政機關的重視和回應,所提的意見必須具重要性,而且不能只是指出錯誤,還要清楚指出該項錯誤如何嚴重影響最後的環評結論。

但是2004年時,聯邦最高法院針對「明顯錯誤」提出不同的法律見解。法院認為遵守國家環境政策法的強制程序規定,是行政機關分內的職責,因此第一階段的環境影響說明書或是第二階段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內,若有「明顯錯誤」,即使民眾在環評程序進行期間未向政府提出,仍可在環評程序結束後,針對明顯錯誤提起訴訟。

環評制度要發揮環境保護的功能,有賴公民參與,公民參與要發揮功能,有賴公民訴訟,因此保障環保團體和當地居民提起環評訴訟的權利,是環評制度成功的關鍵。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我們的島∣從廣島到福島

採訪:張岱屏、陳慶鍾;撰稿:張岱屏;攝影:張光宗、陳慶鍾;剪輯:陳慶鍾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原子彈,9天後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廣島也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遭到原子彈轟炸的城市。2011年,廣島原爆的66年後,日本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地震與海嘯,三座核電機組相繼熔毀,日本面臨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危機。

從廣島到福島,日本如何從擁抱核能,邁向「脫原發之路」?

※脫原發 意指脫離核能發電

日本是唯一遭遇原子彈攻擊的國家,但是原爆並沒有讓日本社會拒絕核能。第一次石油危機,促使日本全力發展核子的安全利用。

年輕時的菊地洋一跟許多人一樣,被「核能的和平利用」這句口號吸引,加入發展核電的行列,先後參與了福島核電廠六號機的設計以及一號機的改造。70年代菊地洋一充滿熱忱地,投入核電工作,卻發現核電並不是一個相當成熟的科技。在建廠過程中,為了整合各個機組,必須不斷變更設計,越是深入了解,心裡越感到不安,最後他決定離開奇異公司,呼籲廢止不安全的核能機組。

核武與核能是兩回事嗎?宮城縣的老議員阿部宗悅並不這麼認為。當年廣島原爆發生時,阿部宗悅正在日本海軍服役,原子彈瞬間毀滅的力量帶給他極大震撼,也促使他畢生投入反核。然而女川核電廠還是在宮城縣牡鹿半島運轉了26年。今年311大震 13公尺高的海嘯襲來,女川核電廠一度傳出輻射外洩,情況緊急。

4個多月後,我們來到距離女川核電廠兩公里外的災害對策中心,現場還可以看到輻射測量儀器到處散落,為了因應核災設立的對策中心,因為海嘯衝擊,自身難保,不但無法因應核電廠的緊急狀況,對外溝通聯繫的功能也完全喪失。311大震造成女川核電廠600多處損壞,所幸沒有發生嚴重事故。但是福島核一廠卻沒能逃過海嘯劫難。

福島核災能夠單純地歸咎於海嘯嗎?根據東電的資料,福島核一廠緊急柴油發電機,因為被海嘯沖毀無法啟用,造成反應爐內的燃料棒,在沒有冷卻水的情況下露出水面。但是菊地洋一認為,冷卻系統的管路,極可能在海嘯來襲之前,已經被大地震震壞。

福島核災的真相是什麼?直到現在核災完整的調查報告還未出爐。資料顯示一號機反應爐,在海嘯後4小時就已經開始熔毀,但日本政府與東電直到核災過後2個月才公開承認 3座反應爐都已經熔毀,這種刻意隱瞞的做法,讓許多福島的居民感到憤怒。

核災雖然不像原爆瞬間毀滅城市,卻等於削去一部分國土,也讓週遭居民生活在輻射的陰影中。有人形容,這等於是日本的第2次敗戰。

原本相信核能安全的民眾,在核災之後信心開始瓦解。位於東京的東電總部前,三不五時就出現抗議場面,反核人士質問東電,到底隱藏多少資訊。

發生核災的第一時間,如果連電力公司自己都無法掌握正確訊息,民眾又該如何保護自己?秋葉原是東京著名的電器街,311過後觀光客銳減,店家生意一落千丈,只有輻射偵測器買氣一枝獨秀。

日本全國共有17座核電廠 54座核能機組,在311之後,有八成都因為地震受災或例行檢查而停機,運轉中的機組只有11座。為了因應夏季用電需求,日本政府一方面要求企業減少15%的用電,另一方面也呼籲民眾節電,不管是超商或地鐵站,到處都可以見到節電的標語,一般民眾也都盡力配合。日本街頭巷尾無所不在的自動販賣機,也因應節電政策關掉燈光。

旅日作家劉黎兒認為,核災造成的各種後續影響中,節電其實是最輕微的,大家只是把過去過度浪費電力的生活習慣稍做調整而已,最不方便的,還是擔心食物受輻射污染,不知該如何挑選才好。

日本原子力情報資料室伴幸英指出,日本每天都有電力預報,今年夏天用電超過電力供應90%以上的天數,只有一兩天而已,其他時間都維持在七到八成左右。近幾年日本的用電量持續下降,如果水力與火力發電調配得當,即使不重啟核電,還是足以應付全國的電力需求。

既有核電廠的防災能力,在311之後重新檢討。距離東京只有150公里的濱岡核電廠,因為正好位於東海地震震源的中央,四周人口稠密,未來30年發生芮氏規模八以上地震的機率高達87%,今年5月前首相菅直人宣布停止運轉。另外,所有的核電機組,都必須接受壓力測試,評估電廠對於海嘯與地震的耐受力。這些停機檢修的核電機組在通過壓力測試之後 是否應該「運轉再開」,是目前日本社會爭論的重點。

核災之後,日本社會的主流思維漸漸改變,從福島、東京、大阪到廣島,一波又一波的遊行高喊著「脫原發」,期待日本社會能一步步脫離對核電的依賴。這一波社會運動的主體,不是政黨也不是反核團體,而是日本社會新一代的年輕人。

東京高圓寺是年輕人的聚集地,一家名為「素人之亂」的二手商店,店長松本栽是目前東京反核運動的靈魂人物。今年4月11日,松本栽與高圓寺的年輕人第一次在東京街頭發起反核遊行,原本預估參與人數不會超過3000人,沒想到來了15000人。

8月6日,廣島原爆66周年當天,新宿街頭彷彿上演一場熱鬧的反核派對,除了年輕人之外,也有不少上班族、中老年人來參與。他們自己製作遊行標語,這已經是5個月來,素人之亂在東京發起的第4次遊行。

40年多來,日本社會追求理性、效率的精神,讓他們選擇了核能。如今“核能的和平利用”,這句象徵著理性與進步的口號,被徹底質疑。

日本政府原本計畫繼續興建12座反應爐,在2030年之前將核能發電的比重,從現在的30%提升到50%以上。其中一座距離廣島只有60公里的上關核能發電廠,從1982年開始規劃興建,到目前為止,還在填海造陸的階段。

祝島是瀨戶內海裡一座美麗的小島,島上的居民世代依靠捕魚維生。1980年代,村民得知核電廠將在4公里外對岸的上關町興建,展開了長達29年漫長的抗爭。跟日本許多偏遠的漁村一樣,祝島也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20多年來人口從1200人下降到500人左右,其中四分之三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生命中有一半的時光都奉獻給反核。為了阻擋核電廠,島民發起的遊行抗爭超過1200次。多年來,中國電力公司以巨額的回饋金,籠絡上關地區周圍的漁村,但祝島居民就是堅持不領回饋金。

從2008年開始,中國電力公司開始進行填海造陸工程,每當載滿機具的工程船隻接近,祝島漁民就動員全村漁船包圍,與中國電力公司的大船在海上對峙。祝島雖小,但因為反對核電廠的堅定意志,得到日本各地許多人的支持。到今年5月為止,支持祝島反對核電的連署,已經達到95萬人,也有許多年輕人前來祝島聲援。

311之後,上關核電廠的填海工程已經暫時停止,但地質鑽探的等週邊工程還是繼續進行。今年8月6日,廣島原爆和平紀念日當天,廣島當地的反核人士與祝島居民來到中國電力公司前抗議,希望終止上關核電廠的興建。

原爆66年後,廣島宛如新生,但是福島還要多少年才能復原?在場外反核示威的喧囂聲浪下,日本前任首相菅直人公開承認,核電安全的神話已經破滅。9月2日,日本新任首相野田佳彥宣布,未來日本的核電政策是「不興建、不延役」,既有的核電廠,也必須在確保安全性與地方理解等條件下才能重啟。從廣島到福島,歷經兩次毀滅性的代價,日本「脫原發」的目標終於確立。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清潔日 新莊300志工掃出262公斤垃圾 煙蒂最大宗

朱立倫義賣咖啡渣外套 籲捐發票與廢電池救環境 本報2011年9月19日新北訊,夏道緣報導

新莊扶輪社志工掃街撿垃圾,為地區清潔盡心力「讓簡單的掃地,不只是掃地!」9月17日世界清潔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率領200位扶輪企業主,與百名社區環保義工,一起清掃新莊區,不到一小時,即清出262.2公斤、共計2118件廢棄物。統計數量中,以煙蒂最多,隨處可見,其次為外帶飲料杯,第三名是塑膠袋。

擔任此次活動顧問的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指出,從掃街的垃圾分類、回收、秤重、與填表統計,可以追溯出人們的生活行為。與海灘的垃圾相較,市區中明顯可看出煙蒂是最大的來源,需要思考如何解決,及加強教育。

新北市市長朱立倫捐出他個人由咖啡渣製成的外套,作為義賣,由這次活動主辦社頭前社社長吳家程,以三萬元標下。繼清晨掃街之後,扶輪社3490地區第六分區並辦理環保義賣活動,新北市市長朱立倫也前往加油打氣,帶頭宣導「捐發票與廢電池」活動,並義賣他個人簽名,以回收咖啡渣製成的外套表示支持,最後由主辦扶輪社社長吳家程以三萬元標得,其經費承諾將捐給環保團體。

現場規畫近60攤的綠色市集,包括特色小農區、環保義賣區、綠生活區攤位,邀請來自全台各地知名小農,都是一時之選,有來自台東春一枝天然冰棒、黃金馬子純雞蛋製造,無膨鬆劑與防腐計的沙其瑪與手工饅頭、來自花蓮的黃、紫、紅白的台灣好番薯、公平貿易咖啡、南投信義鄉的貝比甘仔店、和諧生活有機棉等,好吃好喝好玩。

另有展現扶輪職業分類特色的「綠生活區」,有著台灣中小企業朝綠能環保產業轉型的趨勢,同時也辦理「環保影展」,播放「魚線的盡頭」及「海豚的圈圈」兩部影片,並搭配講座,提供參與者對海洋守護有更深的認識。

多年主辦地區清潔日活動的頭前扶輪社社長吳家程表示,「就是因為想改變!」往年都以淨山、餐敘的模式辦理,雖然沒什麼不好,但總覺得還可以更好。今年特地尋求專業團體合作,規模與規格都是前所未有,期待為這個例行活動,創造全新的體驗。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海洋概念吸塵器 「垃圾新裝」登場

設計師黃一峰、藝人許瑋甯將垃圾變藝術 本報2011年9月19日台北訊,夏道緣報導

伊萊克斯於國際淨灘日前夕發表三台「台灣版海洋概念機」,圖中左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伊萊克斯台灣總經理彭信仁、台灣區設計師許瑋甯9月17日國際淨灘日前夕,台灣垃圾透過設計師巧手、藝人許瑋甯的參與,打造三台「台灣版海洋概念」吸塵器,全球首次登場。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海洋「塑」化問題令人憂心。今年與伊萊克斯合作,提供珊瑚礁體檢時所撿拾的東岸海底及海灘的垃圾,提供廠商製成回收塑膠材質的家電,期待引起大眾對海洋垃圾問題的關切。他指出,國人製造塑膠垃圾的速度非常驚人,台灣一年的塑膠垃圾約155萬噸,等同於37艘郵輪的噸數;而2010年回收的塑膠製品包含廢塑膠、保特瓶、包裝用發泡塑膠等共約30萬頓,回收比率僅19%,仍有約八成以上的塑膠製品未被回收,顯示塑膠回收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

台灣東部和西部垃圾最大的差別,在於東岸的垃圾有較多漁業活動的魚網、繩子、保麗龍魚標等。因此其中一款以東部垃圾為主的作品名為「LIFE」,配備抽氣馬達與LED燈,集塵盒內有假魚裝飾,讓整台機器幻化為水族箱。設計師為國內自然創作家黃一峰,以「多回收塑膠垃圾,動物就能與我們一同共存」的概念,完成這台名為「生命」的藝術品。

「LIFE」-設計師黃一峰運用東岸垃圾最常見的繩索,凸顯繩索是人類藉以維生的工具,卻是禁錮海中生物的枷鎖,內部改裝抽氣馬達與LED燈以及置入假魚造型,讓集塵盒幻化為水族箱,象徵能涵養生命 由黃一峰設計的「流浪‧漢」以印有文字的寶特瓶蓋、各式塑膠包裝硬盒及打火機拼貼外殼,讓整台概念機「台味十足」

西部垃圾為主的作品名為「流浪‧漢」,同樣為黃一峰所創作,外殼上拼貼多以西岸海洋垃圾為主的漢字垃圾,加上寶特瓶、打火機的素材,讓整台吸塵器看起來「台味十足」。創作者想表達的是,流浪在海洋、海灘的漢字垃圾在洋流間漂浮迴流到其他國家,某種程度台灣名聲以此傳遞出去,值得反思。

「SEA WORLD」-設計師許瑋甯以地球暖化議題為出發點,結合東西岸塑膠垃圾,如人字拖、瓶蓋等素材呈現南北極地雪景與企鵝衝浪的拼貼創作,凸顯美麗的地球景象,呼籲要將地球當成心愛的人對待另外,藝人許瑋甯也參與設計一款「SEAWORLD」,以關注地球暖化、北極熊、南極企鵝瀕臨絕種等議題為訴求,結合東西岸垃圾,運用台啤、人字拖、瓶蓋等素材讓,整支完吸塵器有如流動的立體畫作。

伊萊克斯總經理彭信仁表示,2011年9月30日至10月30日期間,民眾可至「2011台北世界設計大展」松山文創園區欣賞台灣版以及另外兩台太平洋版、大西洋版的海洋概念機,一睹前衛環保創意,享受綠色生活。隨後11月起台灣版海洋概念機也將陸續在伊萊克斯全台百貨、3C通路等巡迴展出至明年,之後將於網路進行公開義賣,義賣所得將捐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南市社區大學作為海洋保育與淨灘等公益之用。

響應國際淨灘日,陳瑞賓呼籲民眾親近海邊時可多帶一個袋子,撿拾垃圾,同時也減少塑膠袋使用,保護海洋避免「塑」化,要從源頭開始。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付出就是幸福 志工在二子坪共度快樂時光

本報2011年9月19日台北訊,實習記者古國廷報導

大自然的顏色我都喜歡,小志工陳亭瑀做出最誠摯的宣告「感謝這裡的自然萬物給我們這個機會服務。」帶著一家四口一同參予二子坪工作假期的志工孟琬瑜,滿懷感激的表示。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17日在陽明山二子坪舉行工作假期,號召男女老少共18位志工在水池移除外來種,總共清出66籃的水蘊草及苦草。即便午後的心得分享,「累」成為口中的關鍵字,但由每個人抒發最誠摯的感受,卻也道出工作假期的真諦。

假日清晨意外獲得的悠閒

「假日這麼早起床總覺得時間變多了,」在科技公司工作的謝宜樺表示。的確,假日早晨與夥伴們漫步在陽明山步道上,聽著生態老師蔡桉浩活潑的講解,大冠鷲的翱翔與五色鳥的啁啾,原來假日的山頭已熱鬧地迎接早晨。

這份熱情的呼喚感動在場每個人,遠從台中北上的高中生曾友德認為,雖然課本提供很多生物的知識,但親自體驗後才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巧思,尤其是那份調配恰到好處的美。

沿著步道走走停停聽著生態解說,在不知不覺中抵達二子坪,開闊的景色令志工紛紛掏出相機記錄眼前的遼闊。

揮汗移除外來種 付出努力感染圍觀民眾

緊接著重頭戲登場,志工七手八腳穿上俗稱的「青蛙裝」,為稍後下水的活動做準備。眾人著裝完畢,由解說員說明這次工作重點。蔡桉浩解釋,由於民眾常將生物棄置於二子坪生態池,而棄置過程中也將水蘊草等外來種倒入水池,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水蘊草與苦草等外來種大量生長,威脅本土生物的生存,為保護這塊棲地必須適時移除這些物種。

經詳細講解後,每位志工精神抖擻的往水池邁進,在水池的志工負責將水中的水蘊草和苦草連根拔除,並將其移至岸邊,再由岸邊的志工負責將這些植物搬運至陸上草叢的大坑洞,待其腐化後可供堆肥。歷經兩個小時的勞動,成果豐碩,總共移除66籃的外來種。

圍觀民眾加入工作行列在工作過程中,不斷有好奇的遊客詢問工作的理由和施作細節,甚至捲起袖管加入行列,挑起潛藏於水蘊草內的小蝦和其他生物放回池中。對於自身行動所引發的迴響,曾在蒙古擔任志工的呂肇尹認為,畢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國家公園拔草是一件醒目的事。志工蘇郁雅則表示,希望今天在水池邊的旁觀者,看到我們的付出以後,能成為明日的行動者。

工作假期結業 感動繼續蔓延

工作結束的分享時間,三年前曾參加過二子坪工作假期,如今又舊地重遊的林淑卿覺得,能夠服務是一種享受,讓子孫擁有好山好水,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志工蘇艷如則說,本身在科技公司上班,深深體會世上有很多科技沒辦法解決的事,而這些無力感,總在接觸大自然後煙消雲散,大自然有一種親切感,有家的感覺。

該是回家的時刻,志工踏著愉悅步伐從大自然這親切的家返回都市有被窩的家,經過一天的付出,兩個家之間的連結更加緊密。而工作與假期,若同樣是付出而獲得深刻回憶,那又何必有明顯的界線。

工作結束後,志工展示滿布淤泥的黑手套

※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彎腰市集 向土地學習的好所在

本報2011年9月1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賴慧玲報導

9月18 日「彎腰生活節」農夫市集在台大校園登場你知道餐桌上的食物是怎麼來的嗎?塑化劑風暴後人人心中都有這樣的疑問,9月18 日「彎腰生活節」農夫市集,便將答案產地直送到台北人面前。

由浩然基金會主辦、台灣農村陣線與台大穀雨社學生,來自台灣各地、以友善土地方式耕作的農產品集結在台大蒲葵道上,不只要用健康美味來和消費者搏感情,也要傳達永續自然的農作理念。

活動統籌人陳怡君表示,邁入第三屆的彎腰生活節主要是由台大、世新、政大等大學生籌備與執行,期許在理念傳達上發揮更強大的力量。9月開市之後至年底,每月第三個週日都會在台大舉辦農夫市集,邀集彰化溪洲、苗栗大埔、東勢果本山、高雄桃源、宜蘭大宅院等農友擺攤,並於現場舉辦農友或專家論壇。希望經由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交流對話,豐富現代人對農業的理解和想像。

臺大穀雨社學生開心準備市集工作 政大返穀社學生幫灣寶農友顧攤

甫從台大生傳系畢業、活躍於農運的陳怡君認為,農村議題不僅僅是上街頭的社會運動,「農業終究是回歸生活,是生活的必需。」彎腰生活節提供給農友、消費者、學生一個嘗試的平台,透過三方的互動與認識,一來增加農友產銷的機會與自信,二來讓消費者反思食物與生產者的故事,也讓想為農業盡心力的學生在接觸各方的過程中自我學習與思考。

清晨兩點就從彰化出發的蜂農張永坤帶來了養蜂的工具與豐富的照片,精神奕奕地對駐足試喝的民眾解說蜜蜂如何做出結晶蜜。商業化與工業化讓食品失去過往人情的溫暖,對他來說參加農夫市集除了增加商機,更重要的是告訴消費者食物「是怎樣從山頭帶下來的」。這次的經驗讓他發現台北的消費者步調快、只問價格,不像中部的民眾願意花時間問產品是怎麼來的,關心的是食物的「價值與源頭」。因此他賣蜂蜜還會附帶蜜蜂的故事,讓消費者「不要只是喝蜂蜜,還要去瞭解蜜蜂生態」。

苗栗大埔反徵收自救會的邱玉君一邊向顧客解說自製客家菜干的特色和煮法,一邊跟另一位客人說明大埔徵地的後續現況。除了糧食生產的故事,農村議題也是市集的另一個賣點。苗栗大埔反徵收自救會的邱玉君一邊向顧客解說自製客家菜干的特色和煮法,一邊跟另一位客人說明大埔徵地的後續現況。主辦的學生幫自救會作了一份文宣,讓她推銷產品之餘,也能和更多人分享大埔農人的經歷。

和大埔一起反徵地惡法而建立「革命情感」的苗栗灣寶農人張木村,擺攤之餘四處串門子,與朋友寒暄同樂之外,也觀摩其他農友的產銷手法。灣寶脫離徵收惡夢之後,他的心情變得放心踏實,可以擴大耕種計畫,多參與各類市集「走出灣寶」。走進灣寶的政大返穀社學生則在他的攤位幫忙賣地瓜,同時向顧客宣傳到灣寶當一日犀利農夫的活動。

而對主辦的青年學生來說,彎腰生活節是他們與農村關係的實驗與實踐。台大生工系學生石冠倫從農村陣線舉辦的夏耘訪調營隊與農業議題相遇,進而加入彎腰生活節負責校內聯絡與顧攤工作。他分享接觸農村是一種自我探尋的過程,可以藉此「找到一個對農村議題的著力點,以及人生未來的位置」。在台北長大的機械所學生楊森先則在參與後發現,「瞭解農村更能瞭解城市」。雖然理工學院的學生對社科領域相對陌生,但他體會到人人不一定要投身農業議題,但至少要能關心。加入彎腰生活節第二年的陳怡君坦言籌備工作相當累人,但也很有趣,再累都值得繼續辦下去。她也歡迎更多青年加入接下來幾場農夫市集的工作行列,開啟與農村的初體驗。

除了路過台大校園的社區民眾之外,彎腰生活節主要透過 email 、BBS等社群網絡來吸引客群。從上下游 News&Market 網站平台得知消息的消費者游小姐平日及喜歡參與各類農夫市集,認為其中最吸引的人,是農友以各種巧思製作的加工產品與獨創商品。一位來彎腰市集探訪朋友的日本顧客則表示,日本的農夫市集多由地方政府舉辦,像彎腰這樣由非營利組織籌辦活動較少;他也購買了一瓶桃源香梅梅醬,以行動支持台灣小農復耕。

9 月18 日的農夫市集是彎腰生活節的熱身開場,主辦單位希望讓更多台北消費者認識這群認真的農友與他們的產品。活動將於10 月15、16日達到高峰,將有更多農友加入擺攤, 10月15日晚上並將舉辦免費音樂會與記錄片放映會。更多活動內容請參考腰農夫市集部落格 http://bowtoland.blogspot.com ,或Facebook搜尋 《彎腰農夫市集 Bow to Land》。

Top

 

巴黎交通亂 單車騎士怨無車位

摘錄自2011年9月18日大紀元報導

據中央社巴黎專電報導,巴黎由於市區交通經常堵塞,越來越多的人捨棄車輛,除了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之外,騎乘自行車人數大增。但推廣自行車協會指出,騎士們迫切希望市府能夠儘快改善道路維護,並解決停車問題。

巴黎市政府近年實行多項措施,便利自行車通行,包括規劃可讓自行車雙向行駛的單車道、設置近1800個公眾腳踏車站。市政府近來也推動成立「自行車之家」,作為自行車愛好者據點,未來將作為資訊交流、修車等多功能中心,

但是,自行車數量多了,停車就成了一大問題。巴黎市政府目前規劃一年增加1,000個自行車停車位,而不願接受環境綠黨提議的年增2,000個停車位提議,原因是空間不足。

Top

 

論壇∣對推廣都市內無車生活的幾點建議與期待

作者:翁御棋 (北海道大學助理教授)

汽機車造成的空氣污染和能源消耗,已是台灣都會區環境問題的重點之一。

自行車是公認的低環境負荷運具,每到一年一度的國際無車日,政治人物也會想起曾經許下的自行車城市願景。但年復一年,除了鄉間、河岸或池畔的自行車旅遊漸成規模外,自行車融入城市生活仍然不見具體成效。不過近年在一些主要都市似乎愈來愈有規模,除了政治人物象徵性的年度活動外,警政單位也總算訂定了若干交通規則,讓民眾有規矩可循。但還是有幾點感想,自行車無法融入都市生活,可能有幾個癥結:

一.無適當停車位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筆者曾經在北市買了輛自行車當代步工具,但隨著機車退出騎樓,有限的停車空間已被汽機車停車格所佔據。除了學校週邊外,實在很難找到棲車之處。以筆者的使用經驗來說,一般的狀況下,筆者的腳踏車會被機車停車者移到莫名的角落,幾次之後,最後腳踏車竟「消失了」,連一根螺絲釘都找不著,也沒有留下隻字片語,生命週期僅兩個月不到...。若想在台灣都市內導入自行車為代步工具,應首要劃出專屬腳踏車的停車空間,不然預計又只會是個失敗的策略。

圖1景觀污染--地鐵站附近違規停置之自行車輛-1,京都市,日本圖2景觀污染--地鐵站附近違規停置之自行車輛-2,京都市,日本

二.自行車行車空間

以筆者目前所在的國家日本而言,腳踏車原則上不能騎到慢車道,只能在人行道上使用(儘管再窄小的人行道亦然)。因此在大阪、東京這樣的大都市裡,中心都會區內腳踏車不是一個常見的交通工具;但人口密度較低的都市和地區,自行車是普遍到需要管制的東西。在許多日本都市,警察路上臨檢的主要對象是腳踏車,而不是汽機車。除了中心都會區外,交警的重點在腳踏車的使用是否符合規則和是否為贓車(每輛腳踏車皆烙有專屬號碼)。

對照國人的使用習慣,自行車的行車空間主要仍是與機車競爭慢車道的有限狹窄路道。這樣的危險度來看,實在不利於激起台灣民眾使用自行車做為都市內短中程交通工具的動機。但若仿傚日本般讓自行車行車空間限於人行道,也有賴尊重行人的自行車騎士。此外,台灣有些地區的人行道是以騎樓空間為主,這也異於其他國家寬敞開放的人行道風格,亦造成自行車使用人行道的一個困難點,這些都仍需細部規劃來輔導。

圖3 景觀污染--商圈附近違規停置之自行車輛,岡山市,日本圖4 十字路口自行車專用車道,京都市,日本

三.未來腳踏車停車可能造成的景觀問題

在日本車站或鬧區附近,最常看到的標誌,就是腳踏車違法停置拖吊的警告標誌。類比於台灣,就相當於目前都會區的機車停車問題。腳踏車或許比較有彈性,畢竟重量較輕,較容易移動。

但當腳踏車數量到一定規模後,亦會形成都市景觀管理的一大問題,如何讓自行車的使用兼顧環境友善與景觀友善,當是在鼓勵自行車使用時亦需考量的重點。當然必要條件是有足夠的腳踏車停置空間,不管收費與否...

四.不利於自行車和行人使用的橋樑

目前各都市普遍都設有聯絡橋樑或高架道路,但很遺憾地,很多僅是為汽機車使用而設計的橋樑或道路,而不是為了讓行人或自行車使用而設計的,削減了使用動機和便利性,也造成汽機車在都會區需求量居高不下的主因。一個沒有行人和自行車出現的交通網絡,應是都會區交通規劃中最大的敗筆。但這是一個大的結構性問題,設置輔助廊道或徹底改變硬體設計理念,可能需要有遠見的政府官員逐步改變目前不便的現況,否則與自行車共存的都市,將永遠只是一個理想的目標。當政府努力推動生態工法增加其他生物的棲所同時,或許也該回頭讓人類在都會生活中找到安全的交通網絡。

圖5 地下化道路中自行車專用廊道,京都市,日本圖6 自行車與行人可安全使用的橋樑,京都市,日本

火車站旁自行車停收費車場(雙層),岡山市,日本火車站旁自行車停收費車場(雙層),岡山市,日本

綜上所述,行政單位當務之急應在都會區劃設自行車專用停車位及停車場,並詳訂自行車行車規則。近年少數於橋樑處設置的自行車專用車道應大規模推廣,並考量治安問題;此外,各級政府亦需加強人行道基礎建設,如加寬人行道寬度與統整其高度等,如此才能有效產生民眾在都會區內使用自行車的誘因,並預防未來可能產生的問題。在使用需求與停車位需求面上,自行車與機車大抵為競爭關係,所以若規劃得當,自行車應可有效取代部分機車的使用量,不但都會空氣污染與能源消耗得以改善,市民也有更多的運動機會,與營造健康城市的目標一致。

圖8 車站旁道路自行車收費停車場之自動付款 (四小時內免費),岡山市,日本圖9車站旁道路自行車收費停車場使用情況,岡山市,日本

以環境友善度來說,短程使用自行車配合轉乘大眾運輸網絡應是終極目標。而如何設計細部配套措施,行政執行單位應提出符合實際運作的短中長程規劃。在此同時,除交通方式改變之外,也應期待社會能形成一個更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