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10.1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終結「路殺」 守護大山背梭德氏赤蛙

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的產業道路,緊鄰粗坑溪,每年10月梭德氏赤蛙繁殖期,必須從山壁到溪底交配產卵。因馬路帶來的車流,往往造成梭德氏赤蛙死亡,不忍心赤蛙慘遭壓死,荒野新竹分會自2010年10月定期在傍晚時分,安排志工守護赤蛙過馬路,今年10月第二度進行守護工作,並以守護「梭德氏赤蛙的婚禮」為題邀請大眾祈福,喚起民眾關心「路殺」(roadkill),拯救車輪下的死亡動物。

梭德氏赤蛙雖是常見物種,但站在自然資源立場卻不容忽視。林務局官員鄭伊娟說,不能單以物種來看保育,而須以整體環境面來看,期待社區居民能體認梭德氏赤蛙對環境的價值,進而維護這獨特的物種及環境。兩棲專家林德恩也說,梭德氏赤蛙是乾淨溪流的指標,牠們只在乾淨的水域繁殖產卵,是粗坑溪水質的監測員。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梭德氏赤蛙簡介

避免野生動物車禍 軟體建設優於硬體工程

設計生態廊道 社區也來參一腳

夜訪蛙的國度

綠色人物∣國際空中攝影大師 要用想像力喚醒環境意識

本報2011年10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曾與盧貝松合作拍攝環保紀錄片電影〈搶救地球〉的國際空中攝影大師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最近接受專訪,談到他經由相片和影片,演繹出人類活動所帶來的環境衝擊,並藉此提高人類對環境議題的敏感度。

亞祖貝彤也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愛心大使,他不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執行令人驚嘆的空拍攝影著作──鳥瞰地球(Earth from Above);另響應2011年國際森林年推出「森林與人」攝影展,更在最近聯合國大會上為沙漠化出聲。

精采內文

綠色電報∣雨水回收:雨撲滿

作者:方志豪

植物生長所需就是陽光、空氣、水與土壤。現在我們有屋頂農園了,屋頂已有陽光、空氣與土壤,為獨缺「水」,本篇就來介紹雨撲滿的概念與綠集合的雨撲滿參賽作品,供大家參考囉!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幾位國際推動有機農業及發展社區協力農業的重要推手,這幾天來台參訪全島農民與農地,位在新北市的土城彈藥庫也是其中一站。

桃園煉油廠設在北桃園的龜山多年,平均一年發生一次工安事件,在居民長期抗爭下,縣府因此積極尋覓新地點,最近傳出屬意觀音鄉觀塘工業區。在地環保團體及綠黨最近發起連署,痛批這只是「從門口搬到花園」。爭議多時的台塑仁武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經9次專家小組審議,初步核定的整治計劃,估計要花7億4千萬元補救。連連大火的六輕煉油廠,近期復工後竟釀悲劇!一位保養員在廠區墜樓身亡,死前對親友留下簡訊遺書,疑是因六輕為復工讓員工加班趕工造成壓力過大,外界聞之譁然。石化業帶來的遺憾是否得不償失?很多朋友可能反問那有沒有可能減少對石化的依賴?近來日本馬桶製造商,為了宣傳環保概念,推出了一款使用排泄物作動力來源的馬桶機車,它將利用「便便的力量」,從九州駛向東京。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台灣農村陣線聲明:落實農地農用、農舍農用

檢討農發條例第18條 修正農舍興建辦法

作者:台灣農村陣線

近日豪華農舍風波爭議四起,台灣農村陣線本於支持台灣小農與捍衛農業環境之立場,呼籲朝野應於本會期儘速修法,結構性的改革現行法規對於農舍興建之規定過於寬鬆、模糊之積弊,維護農民權益與農業的永續生產環境。

目前農舍胡亂開發之亂象始於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之修法,不僅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規定興建農舍之農地面積至少需0.25公頃(756.25坪),參加集村興建農舍及於離島地區興建農舍者甚至無此限制。若在修法前(2000年)取得或擁有農地者,也不受0.25公頃面積限制,因此目前許多農舍的農地面積皆少於0.25公頃。

農地炒作與興建豪宅的方便之門至此大開,宜蘭、花蓮、新竹、南投、高雄等地區之優良農地迅速出現許多豪華農舍,許多交通設施方便之特定農業區,更是大規模出現個別農舍及建商興建的集村農舍。豪華農舍的浮濫開發,不但蠶食農地,所製造的生活污水與日照陰影等等,不利鄰田農作生長。但在豪華農舍如雨後春筍出現的同時,一方面造成農地細碎化,同時造成農地價格飆漲,致使許多實際從事農業經營的小農,無法以合理價格取得農地,滿足農業生產需求。長此以往,不利台灣永續發展。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