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路殺」 守護大山背梭德氏赤蛙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終結「路殺」 守護大山背梭德氏赤蛙

2011年10月14日
本報2011年10月14日新竹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新竹橫山鄉大山背的梭德氏赤蛙。(攝影:劉良力)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的產業道路,緊鄰粗坑溪,每年10月梭德氏赤蛙繁殖期,必須從山壁到溪底交配產卵。因馬路帶來的車流,往往造成梭德氏赤蛙死亡,不忍心赤蛙慘遭壓死,荒野新竹分會自2010年10月定期在傍晚時分,安排志工守護赤蛙過馬路,今年10月第二度進行守護工作,並以守護「梭德氏赤蛙的婚禮」為題邀請大眾祈福,喚起民眾關心「路殺」(roadkill),拯救車輪下的死亡動物。

來自學界、民間及政府代表,13日為梭德氏赤蛙擬出初步的保育方向。

2007年底荒野志工組成蛙調小組,與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的研究團隊合作,定期調查。蛙調小組組長施芬如說明,志工在路面上常發現路死青蛙的屍體,特別在每年10月,數十隻蛙類的屍體曝露在路邊;在逐一清查線索之後,發現這些大批死亡的青蛙以梭德氏赤蛙居多,10月正是牠們的繁殖期,牠們平常蟄居於樹底下不易為人察覺,繁殖期卻必須過馬路到河裡交配產卵。

施芬如說明護蛙程序與重點。(攝影:劉良力)蛙調小組組長施芬如表示,根據這些發現,從2009年起,他們決定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13日,在梭德氏赤蛙出現之前,荒野新竹分會邀請了台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呂光洋、開南大學觀光系助理教授劉良力、新竹縣農業處代表、林務局保育組技正鄭伊娟、特生中心兩棲類專家林德恩、荒野總會工作人員一行人,到大背山現場探勘,並交換意見。

梭德氏赤蛙雖是常見的物種,從北到南都可見其身影,但站在自然資源立場卻不容忽視。鄭伊娟說,不能單以物種來看保育,而須以整體環境面來看,期待社區居民能體認梭德氏赤蛙對環境的價值,進而維護這獨特的物種及環境。林德恩也說,梭德氏赤蛙是乾淨溪流的指標,牠們只在乾淨的水域繁殖產卵,是粗坑溪水質的監測員。

位於大山背的產業道路是豐鄉村聯外的唯一道路,村民多數為果農,人口持穩定狀態,也都是私人土地。在此條件下,取得居民認同是守護梭德氏赤蛙的關鍵。農業處代表即表示,將與村長合作在當地舉辦居民說明會,期待透過說明會讓居民珍惜當地生態獨特的景象,並結合休閒農業,成為當地觀光資源。

此外,現場也有專家建議是否發展社區巡守隊,讓居民願意守護梭德氏赤蛙,並讓梭德氏赤蛙成為當地的旗艦物種。農業處至少已先承諾將立4面警告及解說牌。

除此之外,呂光洋也建議邊坡能以植物或竹編物減少梭德氏赤蛙進入溪底垂直降落造成的衝擊。至於梭德氏赤蛙過馬路產卵能不能成為當地的觀光資源,劉良力表示,取決於社區能不能動起來。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