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2.02







近期活動

新竹影博館原住民影展(2/1-2/29)
全能畸木改造王,魯班再世就是你!
「繪本媽媽說故事《甘特寓言──走在水面上》」親子活動課程(2/4截止)
台灣黑熊保育計畫工作坊
2012 朝慢的方向旅行去~開春米國小英雄插秧樂
孫運璿綠建築科技大樓徵才(2/15截止)
荒野保護協會人才招募中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澎湖南方四島社區培力意見徵詢會
2012國際書展 「綠色閱讀主題專區」綠色行動 守護美麗台灣座談會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2012溼地日 體現溼地之旅的絕佳經驗

貢寮田寮洋溼地的鷺鷥群,陳姿穎攝

今天是聯合國世界溼地日,2012年主題為「體現溼地之旅的絕佳經驗」,認為永續性的溼地旅遊,可以同時有益於在地人民與生態。除了強調溼地的明智利用,也提醒溼地中的生態旅遊所創造的經濟效益不容忽視。

溼地所創造的產能,越來越受重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04年公佈,每公頃溼地每年創造的經濟價值為14,000美元。2012年溼地日主題特別強調溼 地旅遊所創造的經濟效益。根據聯合國文獻指出,光是2010年就有9.4億人(940百萬)旅遊人口,這還不包含國內或單日旅遊,預計2020年旅遊人口 將成長到16億。旅遊創造的經濟活動占GDP 5%,就業的6-7%,而這些旅遊有一半是到各類溼地遊賞,並帶來每年9,250億美金的旅遊收入,若再加上國內及休閒式單日旅遊,將更可觀。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香港濕地公園慶祝世界濕地日

即將失魂的五溝異鄉人

愛戀30年 劉克襄溼地戀情大告白

溼地的故事:竹北蓮花寺 幸好當年這麼努力!

環球360°∣摩天大樓:城市的天空之夢

作者:愛德溫•希思科特、艾德•哈蒙德

常住北京的德國建築師奧雷•舍人(Ole Scheeren)設計了曼谷的MahaNakhon大廈,這座建築和下面混亂嘈雜的市井生活似乎渾然一體。他說:「由於亞洲擁擠的各大城市要證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最永續的,摩天大樓就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挑戰在於我們如何才能讓摩大天樓與城市重新聯繫起來……如何才能讓其中『雲霄之上』的生活融入城市的凡塵?」

當今的摩天大樓在建築的追求、虛誇的行銷和都市的浮華之間刻畫出一個完美的輪廓。它們很難帶來豐厚的利潤,很難有真正的創新,也很難讓城市有切實的改善。但是,它們體現了一個看似不可破滅的美夢,一種刻印理念的方式,不僅刻在一小塊土地上,也刻在整個組合城市之上。林立的摩天大樓已經成為都市活力的心電圖線。沒有任何城市想要變得低矮平坦。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人熊關係(三)原住民族生態智慧--布農族傳統狩獵文化

作者:魯瑪夫(江冠榮,布農族)

布農族傳統狩獵文化,實際上相當謹慎有節律。由於tutumaz乃布農族聖物,傳統文化於是禁止對tutumaz的狩獵,如果射殺了,無論是不小心或故意,都必須受到懲罰,所謂故意,指的就是遇到黑熊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只能選擇將黑熊殺死,否則自己將遭不測。懲罰方式為射殺者必須留在tutumaz一段長時間,不得回家。這段期間中,族人定期帶食物給他,而他的責任就是看守tutumaz,及維持tutumaz當地的環境、負責驅趕入侵者。這種方式好似現今視犯罪者所犯之罪為何,讓其負責與該罪相關的社會維護服務。

台灣黑熊與布農族的淵源頗深。早在數百年前,布農族居住於象徵台灣精神的玉山中,台灣黑熊即被布農族視為聖物,並以「Tutumaz」,也就是布農語的台灣黑熊,為台灣黑熊聚居地命名,現今漢名音譯為「托瑪斯」。布農族傳統文化觀念中,了解人和各樣的物,無論是動、植物、有生命、無生命之物,皆被土地及天供給生存的資源,並孕育延續著生命,因此,對於各樣存在於自然間之物,均給予高度的尊重,也不會為了自己的生存或生活上的便利而刻意侵擾動物原本的聚居地。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日本茨城縣筑波市的「筑波宇宙中心」,研發出「水滴號」水循環變動觀測衛星,將用於觀測海洋及大氣中水蒸氣等地球水循環狀態。而地球上的生物一一絕種,生物多樣性流失也將帶來高額的經濟損害。而每天面對強大殺機的鯊魚、黑鮪魚與智利海鱸有好消息,繼半島酒店,香格里拉酒店集團也宣布旗下全球的飯店都不再將牠們上桌,希望能更多餐廳響應。印尼目前本土作物慘賠,又有農地流失的狀況,他們的農業面臨危機。這樣政府重財團漠視人民的決策方式,各國應以為鑑。我們的馬總統昨天逛書展,血拼的戰利品中,有本關於全球氣候變遷的〈大災變:你必須面對的全球失序真相〉。他也參觀了「綠色主題館」,希望新的四年他能更重視環境問題。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一個絕美的景點正在求救!

作者:Ailsa Lin

在台南市左鎮區的觀日亭旁,有個更美的景點正被破壞,兇手就是台南市政府,這麼美的地方正被剷為停車場,挖下來的土被移去蓋公園。破壞一個純天然的景點,再去造一個人工景點,所為何來,圖的又是什麼?!賴市長政見白皮書是想建造魅力大台南,推廣各觀光景點,但,現在反把景點挖的滿目瘡痍,挖土機的聲音更是聽得人膽戰心驚,令人心疼。可知,她的美不是世俗的胭脂水粉可以修補的。既已付諸文字,就請確實施行,否則不如不談。

請幫幫她,她微弱的呻吟外界沒聽到,也沒人願意伸出援手,她的皮早被剝去,她的肉正被啃食,就要見骨了。拜託,不要再挖了,留一點東西給自己,給子孫,給台灣,給這塊大地。公園蓋的再好再富麗堂皇也換不回這片土地的一分一毫。破壞生態的罪名無人可承擔,台南各鄉鎮蓋的停車場多在養蚊子,請別再浪費資源了!

精采內文

 

2012溼地日 體現溼地之旅的絕佳經驗

本報2012年2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黑面琵鷺在學甲溼地生態園區棲息、練習築巢。(攝影:李進裕)1997年開始,《拉姆薩公約》(即《溼地公約》)將每年的2月2日是定為世界溼地日。2012年主題訂為「體現溼地之旅的絕佳經驗」,認為永續性的溼地旅遊,可以同時有益於在地人民與生態。除了強調溼地的明智利用,也提醒溼地中的生態旅遊所創造的經濟效益不容忽視。

溼地有「地球之腎」之喻,與森林、海洋合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隨著人類開發需求不減反增,溼地常被視為開發首選,遭到的破壞日益嚴重。有鑑於此,1971年2月2日,18個國家在伊朗拉姆薩簽署的這份溼地公約,也稱為拉姆薩公約,期待透過各國政府間的合作,保護溼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特別是水鳥以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

目前公約簽約國已達160個,共有1994個溼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國際重要溼地指定總面積約1.92億公頃;其中並未計算台灣82處國家重要溼地、56,865公頃。

田寮洋溼地白鷺鷥飛舞。(攝影:陳姿穎)台灣雖未加入《拉姆薩公約》簽約國之列,但從2006年啟動國家重要溼地評選作業,每兩年進行一次。而攸關將溼地保育導向法治化的《溼地法》則仍在草案研擬中,在未法治化前,每當開發遇到溼地,除非當地同時公告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有《野生動物保育法》加持,否則,溼地常常是妥協方。

 

溼地所創造的產能,越來越受重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04年公佈,每公頃溼地每年創造的經濟價值為14,000美元。2012年溼地日主題特別強調溼地旅遊所創造的經濟效益。根據聯合國文獻指出,光是2010年就有9.4億人(940百萬)旅遊人口,這還不包含國內或單日旅遊,預計2020年旅遊人口將成長到16億。旅遊創造的經濟活動占GDP 5%,就業的6-7%,而這些旅遊有一半是到各類溼地遊賞,並帶來每年9,250億美金的旅遊收入,若再加上國內及休閒式單日旅遊,將更可觀。

根據2001年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對生態旅遊所提出的幾項定義,首先,生態旅遊主要目的為觀察和欣賞大自然,以及體驗傳統文化;其次,需具有教育和解說功能。再者,強調在地化旅遊經營,以精緻化小團體為主,並且是減少對於自然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且能維護自然生態旅遊區之景點。

台灣的溼地生態旅遊案例:四草人文之旅正夯

四草豐富的自然、人文、地景,是生態旅遊的最愛。(攝影:葉子)台灣有幾處著名地溼地景點國內外聞名,其中被劃設為國際級國家重要溼地的四草溼地即為一例。四草溼地除了可觀察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可以走訪人類文明的變遷過程。現在的四草湖除了豐富自然生態資源外,北岸附近一帶還有四草野保區、鹽田生態文化村、運鹽古河道、竹筏港紅樹林綠色隧道、四草大眾廟的荷蘭人塚、四草砲台,更北則是鹿耳門溪,而南岸則是假日遊客如織的安平。

當日治時代闢建安順鹽場時,也構築運鹽碼頭,開鑿運河,將收成的鹽運到安平的製鹽總廠,同時也建設行政辦公室、鹽警所、診所、倉庫、教室、活動中心、鹽工宿舍等,形成聚落;直到現在,有的殘破荒廢等待維護,有的則仍在使用中,是體驗鹽村文化的最佳場所。

從安順鹽場辦公室往西南走,到達古北汕尾的遺址,可以看到大眾廟、四草砲台,從國賽港通往安平的竹筏港溪及釐金局以及荷蘭人的熱堡遺蹟。站在北汕尾最高的小土丘上遠眺熱蘭遮城,這趟生態之旅,讓旅客感受人類在溼地上活動所創造的文明遺產,以及萬物棲息在溼地上所營造出的生態樂園,四草之美,盡收眼底。

相準當地鹽田傳統文化勢將吸引背包客的愛戴,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花了一年的時間完成鹽田生態文化村以及附近原有的建築群(舊鹽場辦公室、鯨豚館等)規劃,包括與台南市政府開會討論、民眾說明會等,保留原汁原味的鹽田文化即將在台江國家公園上演。

2012年走訪溼地 探索之餘更珍愛溼地

營建署城鄉分署:溼地旅遊探索21世紀新綠色休閒地圖

營建署城鄉分署將於2月14日起舉辦「2012台灣溼地成果發表會」,活動期間民眾可利用周末假期走訪住家附近的溼地,除了體驗自然生態之美並留下影像紀錄,並在限定期間將相片上傳至「國家重要溼地入口網站」通過經審核,將收到精美贈品,數量有限,請鎖定城鄉分署活動訊息。

高雄市政府:2012珍愛溼地

適逢高雄縣市合併,高雄市政府擴大「高雄溼地生態廊道」從海到山串連18座溼地,台灣溼地聯盟與高雄市政府工務局訂於2012年2月5日共同舉辦「珍愛溼地」活動,帶領民眾認識高雄市溼地生態廊道,介紹各溼地內的生態,進而達到環境教育功效。

Top

 

環球360°∣摩天大樓:城市的天空之夢

作者:愛德溫•希思科特、艾德•哈蒙德

20世紀初紐約市地標——威爾伍斯大廈(Woolworth Building)的建築師卡斯•吉伯特將摩天樓稱為「土地回本機器」。但在摩天樓背後的驅動力上,利益遠遠比不上人類的自我追求。

本圖來自The Shard官方網站

今年初,位於倫敦橋南端耗資11億美元的「碎片(The Shard)」大廈即將完工,這將是歐盟的第一高樓。就在泰晤士河對岸,倫敦金融城的最高樓——「倫敦尖塔」正在建設中。同樣在今年,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該國第二大城)宣佈要建設最新的世界第一高樓—王國塔,高度超過1000公尺,比現有的世界第一高樓—杜拜的哈利法塔(原名杜拜塔)高出一截。

摩天樓的建築成本十分高昂,談判過程也十分艱難,但為什麼開發商還如此熱衷於蓋高樓呢?「儘管你必須投入更多,但你還是想讓它成為一個引領潮流的設計,成為一個讓人們如癡如醉、趨之若鶩的經典。」阿拉伯投資公司總經理卡立德•阿法拉說,該公司正是288公尺的倫敦尖塔的開發商。他說:「這意味著你的企業能夠長存不敗。」

紐約世貿雙塔10年前遭受911襲擊之後,人們一度似乎把摩天樓看做災難恐懼的象徵。然而正在紐約世貿中心原址修建的「自由大廈」體現了摩天樓令人驚歎的恢復力。其實,開發商的風險更多地在於:他們在這個項目中投入了太多的雄心抱負,卻忘了去關注經濟現實。

如果單純從建築成本的角度來看,蓋高樓要比蓋占地大、層數少的樓更貴。人們總是夢想著蓋最高、最突出、最奪人眼球的高樓,但它與背後的經濟現實總是那麼格格不入。這樣的例子在全球城市隨處可見。即使在倫敦這樣擁擠的大都市,儘管要獲得建築許可難比登天、成本高昂,但街上高聳入雲的吊車和腳手架越來越多,不過在不久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很多計畫都陷入停滯。

就連「碎片」大廈(由倫佐•皮亞諾設計,他也是巴黎龐畢度中心的設計者之一)也近乎停工。如果不是一家卡塔爾財團對這座倫敦最高樓近乎癡迷的支持,它幾乎註定會成為一座「爛尾」樓。

「修建摩天大樓最大的風險並非資金,而是時間。」阿法拉說,「你開工的時候或許能夠看清未來四到五年的市場趨勢,但不可能預測出七八年後的情形。如果等到樓蓋好了,租出去了,與大量小規模的樓房不同,你將要面臨的是一座面積上百萬平方英尺(約9.3萬平米)的大樓在20年之內不能拆掉用作他途。」

摩天大樓建設在資金上的窘況近年來導致的最激烈變化之一,就是其高層的住宅化。要知道,從誕生伊始(比如1913年吉伯特所建的當時世界第一高樓——威爾伍斯大廈),摩天大樓一直都是作為辦公樓在各大都市的中央商務區出現,因為這裡土地寶貴,寸土寸金。但是,開發商們如今已經發現了對於居高臨下、俯瞰城市的高層住宅的市場需求。

從「碎片」大廈到哈利法塔,當今的大多數摩天樓都包含了公寓。至於紐約「雲杉街8號」(由國際著名建築師法蘭克•蓋利設計,其代表作為西班牙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則幾乎完全是住宅樓。這使得開發商們可以進行預售,由此可以為漫長的建設提供部分資金。

開發商用來吸引未來住戶的手段之一就是請所謂的「明星建築師」擔任設計,就像法蘭克•蓋利和倫佐•皮亞諾。這些建築在進行宣傳的時候,圍繞其高度和大牌設計師會吹得天花亂墜,因為這不僅有助於賣房,還有助於獲得建築許可。所有的城市都會對一位建築大師設計的明星建築心馳神往。

這種情形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好的建築師會努力帶來真正的利益和品質,不利的一面則是他們之間激烈的競爭會導致每個人都力圖在設計上「樓不驚人死不休」。比如,像在倫敦這樣建築層疊繁複的城市,各種怪異設計叢生的結果就是成了一盤大雜燴。

常住北京的德國建築師奧雷•舍人(Ole Scheeren)設計了曼谷的MahaNakhon大廈,這座建築和下面混亂嘈雜的市井生活似乎渾然一體。他說:「由於亞洲擁擠的各大城市要證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最永續的,摩天大樓就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挑戰在於我們如何才能讓摩大天樓與城市重新聯繫起來……如何才能讓其中『雲霄之上』的生活融入城市的凡塵?」

當今的摩天大樓在建築的追求、虛誇的行銷和都市的浮華之間刻畫出一個完美的輪廓。它們很難帶來豐厚的利潤,很難有真正的創新,也很難讓城市有切實的改善。但是,它們體現了一個看似不可破滅的美夢,一種刻印理念的方式,不僅刻在一小塊土地上,也刻在整個組合城市之上。林立的摩天大樓已經成為都市活力的心電圖線。沒有任何城市想要變得低矮平坦。

相關文章

加利福尼亞出臺綠色建築規範 2011年3月4日

如何以人為本建設城市 2011年9月30日

構築中國生態城市的未來 2011年2月17日

版權所有©金融時報有限公司,2011年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2年1月23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人熊關係(三)原住民族生態智慧--布農族傳統狩獵文化

作者:魯瑪夫(江冠榮,布農族)

在這個文章裡,將探討布農族傳統狩獵的內容與文化內涵,逐漸整理呈現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並和現代社會對於布農族「狩獵形象」的刻板印象,做一個原因分析與辯證,期望能使大家更加瞭解布農族文化,讓布農族文化經由一點一滴地記載被保存下來,發揮對於族人恢復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歡迎有興趣者在此提出質疑、意見、建議等各種相關的想法,讓逐漸淪喪的布農族傳統文化經由討論趨近事實,並在現代社會的架構與思維下,豐富其內涵。

一、關於黑熊

筆者日前整理布農耆老口述撰寫「布農耆老倡議讓臺灣黑熊回到山林」一文,嗣後,某教授就此發表「黑熊媽媽有話說」,其內容略為黑熊斷掌與布農族的關連。其實筆者本想在前文中,提及黑熊斷掌與布農族狩獵文化的問題,但為免內容失於繁雜及版面問題而未刊登,於今,正好就著某教授前文,對前開主題做一個回應。

布農族傳統狩獵文化,實際上相當謹慎有節律。由於tutumaz乃布農族聖物,傳統文化於是禁止對tutumaz的狩獵,如果射殺了,無論是不小心或故意,都必須受到懲罰,所謂故意,指的就是遇到黑熊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只能選擇將黑熊殺死,否則自己將遭不測。懲罰方式為射殺者必須留在tutumaz一段長時間,不得回家。這段期間中,族人定期帶食物給他,而他的責任就是看守tutumaz,及維持tutumaz當地的環境、負責驅趕入侵者。這種方式好似現今視犯罪者所犯之罪為何,讓其負責與該罪相關的社會維護服務。

台灣黑熊與布農族的淵源頗深。早在數百年前,布農族居住於象徵台灣精神的玉山中,台灣黑熊即被布農族視為聖物,並以「Tutumaz」,也就是布農語的台灣黑熊,為台灣黑熊聚居地命名,現今漢名音譯為「托瑪斯」。布農族傳統文化觀念中,了解人和各樣的物,無論是動、植物、有生命、無生命之物,皆被土地及天供給生存的資源,並孕育延續著生命,因此,對於各樣存在於自然間之物,均給予高度的尊重,也不會為了自己的生存或生活上的便利而刻意侵擾動物原本的聚居地。

Tutumaz這個字的原意,其實就是孔武有力的大英雄。受過嚴正傳統教育的族人們,看到或談論黑熊時,都抱持著尊敬的態度。貓熊來台,網路上掀起一陣黑熊與貓熊的筆戰,其實貓熊之於中國,就等於台灣黑熊之於布農族,貓熊模樣可愛世界僅有,對於中國的意義自然不在話下,而台灣黑熊對於布農族的意義,正如前述,象徵著不可磨滅的傳統文化精神。布農族人對於台灣黑熊所持有的觀點,並非與貓熊喜愛者敵對,亦非對於貓熊的貶低,因為二者,對於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崇高的文化精神。

二、傳統狩獵方式

圖六:作者與族人(相片提供:Lumaf)傳統的狩獵,通常強調一擊斃命,以免動物苟延殘喘地生存。狩獵工具方面,並無現代金屬製造的器具,陷阱的製作取材於大自然,如藤繩、掘洞等,係針對小型動物而製作,效果是綁住動物的腳或是頸,這種陷阱對於黑熊來說,根本沒無法發生作用,因其力大無比且身軀龐大,所以不會有誤踩陷阱受傷的情形。

布農族諸多傳統文化,其實許多年輕族人都不甚瞭解,因為自日治時期以降,日人對布農族進行文化移植,生活、教育、經濟、語言等各方面,都逐漸偏離了傳統,致使有些族人對於傳統文化產生似是而非或一知半解的認知。例如獵人地位崇高,但傳統上,受人尊敬的獵人,除了善獵之外,也應具備遵守規定、樂於助人等條件,而非僅以狩獵技巧來判定。狩獵是群體行動,狩獵完回家時,所有人聚集報戰功,逐一說出自己獵到哪些動物,並且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另外,俗稱的打耳祭,亦與狩獵息息相關,此部分另闢文章論述。

三、魚與熊掌—淺談現代狩獵形象之肇因

在此,筆者想為「殘忍、好獵」的布農族形象,做一個澄清。首須說明,當布農族被迫放棄傳統生活文化,卻又難以完全適應現代社會、政治、經濟運作機制的情況下,部落裡的失業問題非常嚴重,若有能夠以傳統技能獲得利益的機會,對於部落裡的青年人是一個很大的吸引力。現在一些族人,為了經濟利益,單獨出去狩獵,回來後以獵捕動物的數量顯示自己的地位,有些為了贏得尊敬,甚至對他人吹噓,虛報數量,就這樣累積出布農族專愛狩獵、殘忍好殺的形象。

其次,黑熊斷掌或其他動物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市場供給與需求所生。很多人認為布農族殘忍好獵,但通常忽略了需求這個環節,若無需求,則無供應。布農族的傳統飲食文化相當簡單,根本沒有「熊掌」這種料理,過去有一個對於布農族的研究,甚至明白表示布農族飲食「不但簡單且不衛生,更談不上營養價值」,如今會有獵取熊掌的行為,基本上是出於非原住民的飲食文化。

漢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語,道出漢文化對熊掌的特殊愛好,孟子更進一步指出「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寧願選擇熊掌。漢文化向認熊掌可以補身,但科學研究顯示,熊掌沒有任何特殊營養價值,希望這個訊息能夠破除對熊掌的迷思。

圖七:作者與耆老(相片提供:Lumaf)孟子前文後段:「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以魚諭生、熊掌諭仁義,面臨生命與仁義的選擇,寧願捨生取義。現在布農族所面對的抉擇是,利益與貧窮—熊掌與傳統。

「熊掌與傳統,不可兼得。」,但熊掌不是取得利益的唯一方式,願所有族人面臨這樣的抉擇時,寧願捨利,而取「義」—對於良好傳統文化及布農族名譽的忠誠維護。

四、電宰與狩獵—五十步笑百步

常常有許多非原住民朋友對我說:「你們布農族很會打獵喔!」,以前年輕時,對自己的文化不太瞭解,還以為這是讚美,於是都會說:「對啊!」,希望以此博得別人的尊重,但越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越發現過往對獵人的評價標準,非僅以射獵技巧(關於獵人的評價,日後再行詳論),也漸漸發現別人對布農族的射獵技術,在如今已不是恭維,而是明褒暗貶,含有兇狠殘忍的評價意味。

令人不解的是,狩獵就代表殘忍嗎?現代的畜牧養殖業可以大量供應市場,但在原始山林中,狩獵是求生所必須,所有人類都有這種本能。電宰與狩獵對於結束動物生命的結果,及人類需求的面向來說,都是一樣的,可是在賦予評價時顯然被忽略了。

五、良好傳統文化精神之回復

現今布農族的狩獵活動及目的,已經變質,變質的因素多端,市場需求乃一大主因。筆者從未想要刻意隱藏布農族人因為非原住民飲食需求而獵熊掌的事實,甚至認為布農族應就此認錯,並做出彌補的行為,就是回復傳統文化良好的一面,此所以「布農耆老倡議讓臺灣黑熊回到山林」一文之所來。非法狩獵的問題涉及部落就業、政府執法不力、傳統文化變質、非原住民飲食文化需求等因,以布農族所能做的,就是宣導布農族傳統文化之回復。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Top

 
 

健檢地球水環境 日「水滴號」衛星問世

本報2012年2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林菁香編譯,翁御棋審校

水循環變動觀測衛星「水滴號」(照片節錄自朝日新聞)位於日本茨城縣筑波市的「筑波宇宙中心」,日前對媒體公開最新研發的「水滴號」水循環變動觀測衛星,將用於觀測海洋及大氣中水蒸氣等地球水循環狀態。

這家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表示,該衛星重約2噸,開發費用為180億日幣,未來將由700公里的高度觀測易受環境變動影響的海水溫度、海上風速、海冰面積、積雪等現象。

該中心預計於今年夏天前,在鹿兒島的「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H2A火箭單載此枚衛星,以進行相關觀測。

筑波宇宙中心將持續研發、升空此類觀測衛星,計畫於10至15年內進行種種觀測,希望能對氣候變遷機制的釐清有所貢獻。

※ 參考資料:朝日新聞報導

Top

 

生物多樣性流失 歐盟每年損失4500億歐元

摘譯自2012年1月26日ENS比利時,布魯塞爾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北極狐 (Alopex lagopus) 在歐洲因為打獵以及誘捕,被認為處於極危(CR)狀態。(圖片版權Vilda - Rollin Verlinde/歐洲共同體提供)專家1月24日在歐洲議會一場聽證會中指出,無聲無息的生物多樣性流失每年在歐盟造成4500億歐元(5900億美金)的損失,所增加的壓力使經濟持續惡化。

這個損失評估是由荷蘭籍的歐洲議會成員Gerben-Jan Gerbrandy,在一份提交給環境委員會的報告草稿中所提到。Gerbrandy是歐洲議會的生物多樣性特派報告員,他是歐洲自由民主聯盟(ALDE)的代表,ALDE是歐洲議會第三大的政治團體。

歐洲議會成員Gerben-Jan Gerbrandy。(歐洲議會成員辦公室提供)Gerbrandy對委員會表示,「歐洲有四分之一的動植物正面臨滅絕的危險,」「這樣的自然環境破壞會使每年的經濟成長損失3%,而這正相當於歐洲救經濟所需要的。然而,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卻年復一年的持續。」Gerbrandy 主張「無淨損失」的原則,要求政府與企業必須透過類似「汙染者付費」原則的補償計畫基金,來彌補所造成的自然資源損失。

Gerbrandy說,「自然資源需要與國家經濟相整合,砍伐森林雖有利可圖,但我們要使保留森林也具有經濟效益。」「這是阻止生物多樣性流失的最好辦法。造成大自然傷害的補貼政策應該要盡快停止。我們現在得付出兩次的代價,一次用來破壞大自然,一次用來修復它。」

根據去年11月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歐洲的自然資產正急遽下降。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完成的歐洲紅皮書是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的一部分,評估了6000種歐洲原生的動植物,發現大量的軟體動物、淡水魚類以及維管束植物正面臨了一定程度的滅絕風險。

原產於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伊比利亞山貓(Lynx pardinus)是全球受威脅最嚴重的貓科動物。(圖片版權Pro grama de Conservacion Ex Situ del Lince Iberico/歐洲共同體提供) 評估顯示,44%的淡水軟體動物、37%的淡水魚類、23%的兩棲動物、20%的陸生軟體動物、19%的爬行動物、15%的哺乳動物與蜻蜓、13%的鳥類、11%的腐木甲蟲、9%的蝴蝶以及467種維管束植物的生存正受到威脅。

包括在維管束植物作物類的野生近緣種,特別是對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的種類往往在保育方面被忽略。族群狀況極危(CR)的Beta patula是一種食用甜菜的野生近緣種,也是對抗病毒基因庫的重要物種。

其他狀況令人擔憂的作物包括了甜菜、小麥、燕麥以及生菜-這些全都是歐洲重要的經濟作物。

斯氏貽貝(Margaritifera auricularia)。(Desde el Sekano提供) 淡水軟體動物是目前為止評估最受威脅的種類。曾經廣泛分佈的斯氏淡水貽貝(Margaritifera auricularia)現在只出現在法國與西班牙少數的河流中。斯氏貽貝目前處於極危(CR)狀態,並在1980年代時被認為幾乎絕種。這個物種是兩個歐洲行動計畫中的物種之一,現在有持續的保育計畫進行,使其未來仍有盼望。

整個歐盟的淡水魚類受到汙染、過漁、棲地喪失以及外來種的威脅。鱘魚類的狀況特別危急,歐洲八種蟳魚中只有一種未被列入IUCN紅皮書的極危(CR)狀況。​​

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的一年之中,這些問題都將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新任執行秘書,巴西籍的布勞略‧迪亞斯的關注之下。

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2年6月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峰會中開放簽署,1993年12月29日生效。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an2012/2012-01-26-01.html

Top

 

香格里拉集團 停售魚翅黑鮪

摘錄自2012年2月1日聯合報報導

繼半島酒店之後,香格里拉酒店集團昨日也宣布,全球旗下所有品牌飯店,停售魚翅、黑鮪魚與智利海鱸。

台北遠東香格里拉酒店行銷公關部副理王仁瑀表示,除魚翅之外,黑鮪魚因為每年數量不斷銳減,決定停用,飯店內的ibuki日本料理餐廳,會改用日本的大目鮪魚與黃鰭鮪魚取代黑鮪魚。

王仁瑀表示,智利海鱸肉質細緻,深受西方人士喜愛,但也因為濫捕而接近滅絕,因此決定停用,會以其他口感相似的魚類取代。  

Top

 

本土作物慘賠 農地流失 印尼農業現危機

本報2012年2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印尼巴里島的梯田(圖片節錄自CNN報導)若詢問一位印尼小農請他表達對全球經濟危機的看法,他可能會向你表示沒有什麼危機,但生活越來越困難倒是真的。

印尼農民見證了1997年的全球經濟蕭條,當時各國遣返了許多失業勞工,這些失業者返鄉使得原本手頭就不甚寬裕的家庭更加捉襟見肘。然而,新的一波農業危機已然到來,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國家聯合財團,將農地轉為其他用途,使得至少數千位世代耕作同一塊土地的農民被迫遷出。

多數印尼農民沒有土地所有權,據估計全印尼只約有40%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即便是已耕作世代的土地,在官方的地圖上仍顯示「無主」。政府對農民權利的漠視使得財團得以大肆所為,然而印尼政府對此一情況不僅未加以處理,更為投資客大開方便之門,自2007年起物價不斷上漲,不論是作為出口或是供給國內的產品,價格也不若以往穩定,對農民而言價格的不穩定比農產品低價還要糟糕,在什麼季節該種什麼或是該買什麼的問題全被打亂了。

此外,國外廉價物品大量傾入使得國內農產居於弱勢,導致農夫耕作意願低落並間接提高失業率,造成人們紛紛搬離農村,遷徙到其他地區增加了其他地區的人口壓力,特別是都會地帶。

※ 本文同步刊載印尼環境資訊中心臉書平台。參考資料:CNN報導

Top

 

馬總統逛書展 購氣候變遷書籍

本報2012年2月2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馬英九總統1日出席2012年台北國際書展開幕典禮,會後馬總統在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榮文陪同下逛書展,購買了聚焦全球氣候變遷的〈大災變:你必須面對的全球失序真相〉等書。結束購書之旅後,並在今年的亮點區「綠色主題館」駐足參觀。

〈大災變:你必須面對的全球失序真相〉此書指出,2012年的末日之說只是無稽之談,但諸多跡象顯示,2020年之前天災人禍將愈趨激烈,我們該怎麼面對?全球磁變、氣候異常、強震不斷,種種災情接連而來;人心失控、生物猝死、意外頻傳,神祕禍端層出不窮。世界的未來是更趨昏暗或漸露曙光?「全球暖化」並不能充分表達近年來氣候變遷的特色,「氣候極端化」才是更好的描述。

書中也指出,風災、水災、傳染病、生物失衡等災變,近年都有上升的趨勢。大約從2000年之後,全球地震和火山活動上升的趨勢更為顯著。全球磁變標示了自然界重大的轉變,這轉變可能超越全球磁變本身,引起地球失序並衝擊地球生靈,但非大絕滅。地磁變化對世界近年來人禍頻仍的影響雖未廣為接受,但不能排除也不能忽視。太陽活動是否觸發地球地震及火山活動?科學界仍有爭議,但肯定性的研究結果數目在增中,對災變的「末日情結」與「否定闢謠」之外,更可務實準備,樂觀前瞻。  

Top

 

論壇∣一個絕美的景點正在求救!

作者:Ailsa Lin

二寮日出,作者 Hsiung/d6478coke

在台南市左鎮區的觀日亭旁,有個更美的景點正被破壞,兇手就是台南市政府,這麼美的地方正被剷為停車場,挖下來的土被移去蓋公園。破壞一個純天然的景點,再去造一個人工景點,所為何來,圖的又是什麼?!賴市長政見白皮書是想建造魅力大台南,推廣各觀光景點,但,現在反把景點挖的滿目瘡痍,挖土機的聲音更是聽得人膽戰心驚,令人心疼。可知,她的美不是世俗的胭脂水粉可以修補的。既已付諸文字,就請確實施行,否則不如不談。

為什麼國人愛出國旅遊,因為他們不知道台灣就有好多好美的地方,因為台灣不珍惜自己的土地。每個地方都有她的美,每把泥土都有她的香。再也沒有別處有這麼美的雲海,有這麼遼闊的視野看日出,這是一個比觀日亭更平凡絕美的觀日點,沒有一絲商業氣息,有的是大自然的景觀,和絕無僅有的生態,她的清新脫俗沒被發掘,反被殘害。這裡孕育了我們,而我們又是如何回報的?!真是令人心寒!

請幫幫她,她微弱的呻吟外界沒聽到,也沒人願意伸出援手,她的皮早被剝去,她的肉正被啃食,就要見骨了。拜託,不要再挖了,留一點東西給自己,給子孫,給台灣,給這塊大地。公園蓋的再好再富麗堂皇也換不回這片土地的一分一毫。破壞生態的罪名無人可承擔,台南各鄉鎮蓋的停車場多在養蚊子,請別再浪費資源了!

當地居民無人敢反抗,但請尊駕撥空走一趟。要快,年前就開始挖了。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