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7.13







近期活動
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活動
貢寮海洋音樂祭反核公投連署活動
【看見台灣:綠活影展 Green Our Life】《Golaho 嘎拉賀》紀錄片放映暨座談會
「里躍龍門」暑期生態農村探索之旅
2012大地藝術祭系列活動:人與土地的對話-大地藝術祭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啟示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森之地】社區家庭樹-工作假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台西蚵貝壁畫拆毀 文化界痛:「竟把希望變絕望」

圖片提供:守護台西《希望之海》壁畫聯盟

《希望之海》位於雲林縣台西國中校門口旁的三層樓壁畫,長十公尺、寬八公尺,是社區居民合力營造社區風貌、也是居民抗議台塑六輕的象徵,可說是社區的集體記憶。

世事難料,「當年我們一起黏的壁畫」,竟變成「這些年我們一起撿的碎片」。台西國中改建工程,建築師雖早已提出保留方案,但縣府單方面宣稱為危樓,3日無預警突襲,直接打出四個大洞,壁畫上盯著台塑六輕的希望之眼因此「目睭脫窗」,也凸顯縣府「頭殼破空」。經臉書串連、媒體報導引起軒然大波,藝術家仍表明願意幫忙修復,但4日政府與民間協調後隨即翻臉撕毀協議,於7月9日週一清晨六點派出大批警力「拂曉攻擊」全部拆除,對縣府徹底絕望。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台西新地景--沒希望之海
台西蚵貝二三事
又是拂曉出擊!台西蚵貝藝術牆 「希望之海」遭夷平
台西募款 發蚵超人之家成立 

【看啥小魚可以吃】|純真的海味:紅尾冬

作者:廖律清

「紅尾冬,較好食赤鯮。」喜歡釣魚的鄰居每每拎著紅尾冬來敲門時,總是這樣說。對如何食魚相當講究的這位老饕伯伯,他老愛叨叨唸著,真的會吃魚的人是不會跟著人家一窩蜂競吃高價魚,像當令的紅尾冬魚,好吃的程度一點都不會輸給高價位的赤鯮。大概就是這樣開始聽說有一種魚叫作紅尾冬。

紅尾冬其實是沖繩的縣魚,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是沖繩的代表性魚類,更是有朋自遠方來,一定要端上桌幫忙宴客的魚種。尤其是在沖繩諸列島裡,像是与那國町,要學船釣的男女老少,都是從練習釣紅尾冬開始,紅尾冬可說是小島居民與海洋密不可分的一種連結。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林子晴

新北市土城的「普安堂」已是當地兩百多年的信仰中心,現在卻面臨殯葬特區計畫要將這古蹟剷除剷除,各界關切並招開記者會,希望可以保留歷史文化。在澎湖,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天后宮,傳出侵佔國有地被勒令拆除,國有財產局澄清將會協調辦理無償撥用土地,以利文化資產保存及推動觀光。

小琉球有許多的海龜以及珊瑚礁資源,使得大批遊客慕名而來,也因此造成破壞,立委呼籲將小琉球列為珊瑚保護區,以免自然生態遭成更大的破壞。海洋資源是需要被保護的,在拉丁美洲卻因河川工程,將兩萬顆海龜卵壓毀,專家指出,由於海龜生存備受威脅,數量逐年減少,可能在十到二十年內絕種。而在墨西哥及紐西蘭的海豚也瀕臨滅絕的危機,由於流刺網的濫用, 使海豚受困其中造成死亡,希望全面禁止使用流刺網來保育海豚也可保護海洋必免無止盡的濫用及破壞。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德國廢核的真相與迷思(下)

作者:房思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2011年德國的碳排放量仍較前一年減少1%,但這不代表德國這一年的能源政策全無可議之處,其中最大的爭議來自於擴大開採褐煤以供發電之用。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並嚴重污染環境的褐煤,佔德國發電比例由2010年的23%上升至2011年的25%,此種情形在德國國內遭致不少批評。

傳統能源價格飆升已經是德國電價上漲的最主要原因。關閉8座核電廠後民生電價的確有微幅上漲,但此一漲價與廢核關係甚微,「廢核後電價必然大漲」的情形並未在過去一年中的德國出現。

精采內文

深度報導∣布袋洲南鹽場,在水地風光中學習(下)

作者:蔡炅樵(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

我們將鹽田整建勞動轉化為環境學習活動,讓小朋友來鹽田踩土漿、拼貼瓦片;也以兩天一夜的「工作假期/小旅行」方式,讓學員來鹽田勞動體驗與種濱水菜之餘,同時走訪這個曾是「漁鹽滿布袋」的小鎮。

一開始,我們從理念出發,以「快樂鹽田心鹽村」為願景,並以「環境教育/活動產業」,作為永續經營的策略,希望能將鹽田生產、生活與生態結合。

然而,實作所帶來的啟示是,「三生」並不是專業上理所當然的想像,而是必須回到鹽田尋找「水、地、風、光」給人最初的感動,從鹽(漁)村的生活節奏中發現最單純的在地價值。

精采內文

 

台西蚵貝壁畫拆毀 文化界痛:「竟把希望變絕望」

本報2012年7月13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壁畫藝術家蔡英傑心痛守護「希望之海」殘磚破瓦台灣最大幅的參與式蚵貝壁畫、台西國中的《希望之海》,日前遭雲林縣政府以「危樓之名」、違背先前在地承諾、動員怪手在9日拆光光,引起文化界憤怒。壁畫策畫人許秀雲 、壁畫藝術家蔡英傑、守護台西《希望之海》壁畫聯盟余國信與台灣綠黨昨(12日)上午舉行記者會,展示被毀的蚵貝殘片,砲轟縣府荒唐又野蠻,「把希望變絕望」。他們表示,將持續抗議雲林長蘇治芬不尊重社區集體記憶的行為,已在臉書發起「甦活希望之海壁畫行動(活海行動)」行動,邀請關心的民眾持續響應後續活動。

照片提供:守護台西《希望之海》壁畫聯盟《希望之海》位於雲林縣台西國中校門口旁的三層樓壁畫,長十公尺、寬八公尺,是社區居民合力營造社區風貌、也是居民抗議台塑六輕的象徵,可說是社區的集體記憶。

文史工作者余國信介紹說,2007年,《希望之海》壁畫作品,從一開始的選址、經費被、召開說明會、辦理課程、共同討論、社區居民動手尋材料、正式製作工期、開幕,共花費超過一年時間,就地取材利用20種以上貝、螺、殼、蚵等上萬件材料,及10種非貝類生活材料(包括保力達B瓶、生啤、木炭等),描繪沿海人文環境風貌,國內外藝術家驚嘆最富鑲嵌壁畫技巧的壁畫,其上盯著台塑六輕的「希望之眼」,也成為重要的反六輕象徵。

當初,蘇治芬曾親自參與此事,並在落成典禮承諾將好好保護與珍惜,參觀人潮絡繹不絕,還引為政績。

2010年3月間,當初參與的團體得知台西中要進行校舍改曾拜會蘇治芬,獲蘇承諾全力保留壁畫,且2011年間,建築師也已規劃出保留壁畫的規劃方案;但到了今年6月底,縣府突轉向不保存,喊出拆除後再做一幅,但承諾不會立即拆除。到了本月3日,則宣稱該壁畫所在處為危樓,3日無預警突襲,直接打出四個大洞,經臉書串連、媒體報導引起軒然大波,藝術家仍表明願意幫忙修復,但4日政府與民間協調後隨即撕毀協議,於7月9日清晨六點派出大批警力「拂曉攻擊」全部拆除。

照片提供:守護台西《希望之海》壁畫聯盟        照片提供:守護台西《希望之海》壁畫聯盟        照片提供:守護台西《希望之海》壁畫聯盟

雲林縣政府先前曾發布新聞稿說明,指校舍風化嚴重成危樓,才不得不拆掉。余國信批評,縣府一直強調,可以花錢重作一幅壁畫,但社區營造過程中建立起人與人的連結和關係,因為縣府粗暴的行動而撕裂了,這是花再多錢也買不到的。綠黨共同召集人發言人余宛如也指出,《希望之海》是社區的集體記憶,縣府消滅集體記憶的作法,和極權國家的政府沒兩樣。

照片提供:守護台西《希望之海》壁畫聯盟壁畫策畫人許秀雲認為,縣府忽視了公共參與的意義,並不是毀掉了重做就好。壁畫藝術家蔡英傑強調,在現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沒有意願也沒有立場再協助重作一幅壁畫。

綠黨中執委潘翰聲也出席記者會聲援文化界,他痛批「當年我們一起黏的壁畫」竟變成「這些年我們一起撿的碎片」,縣府竟把希望變絕望。他說,過去苗栗縣長劉政鴻拆古窯等例子,再再顯示政治人物粗暴對待文化資產,常常抱持「拆了你能怎麼樣的心態」火速拆除,最後卻不用負任何責任,這是不對的,他們「應該要付出代價。」

Top

 

【看啥小魚可以吃】|純真的海味:紅尾冬

作者:廖律清

※ 編按:我們常吃魚,卻鮮少知道魚的來歷,本日專欄為大家介紹滋味甘甜、不輸高價赤鯮的紅尾冬,透過不同面向的描述,讓原本只是一道佳餚的魚兒,成了活靈活現、確切的存在。台灣有幾種魚被稱為紅尾冬呢?牠與沖繩又有什麼特殊的關係?請繼續往下看。

「紅尾冬,較好食赤鯮。」喜歡釣魚的鄰居每每拎著紅尾冬來敲門時,總是這樣說。

對如何食魚相當講究的這位老饕伯伯,他老愛叨叨唸著,真的會吃魚的人是不會跟著人家一窩蜂競吃高價魚,像當令的紅尾冬魚,好吃的程度一點都不會輸給高價位的赤鯮。

大概就是這樣開始聽說有一種魚叫作紅尾冬。

老饕伯伯的禮物

家裡經常以紅燒、乾煎的方式料理紅尾冬,以致鮮魚上桌時,我已經無法一睹紅尾冬的原始真面目。只曉得紅尾冬雖然魚名裡鑲了個「冬」字,但季節性沒有那麼強,一年四季都有。像老饕伯伯說的,在基隆、東北角一帶的漁港防波堤,或者岬角、海蝕平台等地方,如果剛好釣場附近有紅尾冬魚群洄游,誘餌又撒得夠,就能源源不斷的拉上肥碩的紅尾冬。

只不過,每每拉魚的人有意外的驚喜之後,面對豐收的漁獲,卻也有傷腦筋的時候。拉上來的魚,倘若不賣,就只能趁新鮮與好朋友分享,而我們家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經常有鮮魚可吃。

連結沖繩島民與海的寶貝

四月底,和水上摩托車隊去到日本沖繩縣的与那國町,島上民宿老闆娘的晚餐菜餚裡,再見紅尾冬。日式定食的處理方式,眼前的紅尾冬仍是油煎料理。

那一尾与那國的紅尾冬讓從台灣來的我們讚不絕口,包括船長在內,都嘟囔著:「這魚仔,咱台灣也有,怎麼在這裡吃起來特別甜,真的是吃魚就吃到飽飽了……」想來,除了魚本身的鮮甜美好,再加上烹飪者的好手藝,為美食加分的自是另有一番鄉愁的滋味在其中。

後來才知道,紅尾冬其實是沖繩的縣魚,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是沖繩的代表性魚類,更是有朋自遠方來,一定要端上桌幫忙宴客的魚種。尤其是在沖繩諸列島裡,像是与那國町,要學船釣的男女老少,都是從練習釣紅尾冬開始,紅尾冬可說是小島居民與海洋密不可分的一種連結。

體會討海人的純真熱情

六月初,黑潮舉辦了本年度第二梯的「討海人v.s鬼頭刀」的漁業體驗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因為我們延繩釣的漁獲不如預期,僅有一尾鬼頭刀和一尾魟魚,而帶我們出海學釣魚的長輩溪伯深怕我們餓了肚子,便在海上透過無線電通話找另一位討海長輩清吉伯「借魚」吃。

清吉伯自己一人駕著膠筏出海作業,他主要是用一支釣的方式捕魚,一看我們一船嗷嗷待哺,立刻大方的把他早上冰桶裡的漁獲全數「借出」。

清吉伯這早都釣了什麼魚呢?鮮魚上桌時,又見紅尾冬。紅燒和清燉的滋味,很家常、很淳樸,熟悉的甜味裡,再添幾許討海人的純真熱情。

未曾於漁市看見攤上待價而估的紅尾冬,卻已經牢記那細軟肉質的咬勁。

生命是自由的藍,而死亡是一抹豔紅

夏日漁市不如海上豔陽熾熱,往來人潮甚或有些淡淡的涼意,賣魚的說因為實在太熱太熱了,這年頭沒那麼多勤勞的人要出去曬太陽。

找了幾處,才看見現流的紅尾冬。果然是──紅咚咚。

紅尾冬長得挺漂亮的,至少在漁販攤上,牠絕對是亮眼型的魚種。

紅尾冬有大大的魚眼睛,小小的魚嘴巴,身體呈稍側扁的長紡錘形。身被櫛鱗,側線完整,有深叉型的尾鰭,尾葉末端尖。活著時,體色為淺藍,背部顏色較深,腹部顏色為粉紅色,體側各具有兩條黃色細縱帶。

賣魚的告訴我,紅尾冬受到驚嚇或死亡後,才會轉為朱紅色,成了真的紅色魚族。

認識紅尾冬

紅尾冬是生活在熱帶海域的迴遊性魚類,在魚類分類上屬於鱸亞目笛鯛科,圖鑑上可見的魚名有烏尾冬、雙帶烏尾鮗等,不過,一般在漁市裡,漁販總是叫紅尾冬,而討海人也有稱紅尾冬作「赤尾」的。如果再細分,臺灣的紅尾冬有八種之多,其中以尾鰭末端呈暗紅色的「金帶烏尾冬」最常見。

紅尾冬主要棲息在沿岸較深的礁石區陡坡外圍的水域,喜歡聲勢浩大的洄游於中層水域,游泳速度快捷且時間持久。屬日行性魚類,白天常在水層間覓食浮游動物,夜間則在具有遮蔽性的地方休息,經常和花飛、竹筴魚之類的小型迴游魚群混雜在一塊棲息。台灣一般以圍網、流刺網或一支釣捕獲,是市場常見的食用魚。

「小姐,妳蹲在那裡給紅尾冬照相照那麼久,要不要買回去煮來吃?──這個魚很新鮮,妳用清蒸的,一定讚的啦──這妳要認識魚,哪有用照相的就好,魚抓上來就是要吃掉,妳把牠煮一煮吃掉,就認識了啦──會不會殺?──看妳就知道不會殺魚──我幫妳殺啦──」

這是走訪漁市以來,第一次因為經不住漁販的鼓動,買魚帶回家。

 

※ 專題介紹:海洋具有遊憩、經濟、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卻因氣候變遷、人為污染、過漁等因素而漸失生機,國內外專家不斷呼籲:2050年,或許我們會無魚可吃!為了讓讀者更了解如何挑選海鮮才能達到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專欄特別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合作,每月中於週五推出【看啥小魚可以吃】專題,希望透過介紹海鮮相關的故事,提醒每個享用海鮮的消費者都有責任去認識他盤子裡的食物,並以崇敬之心感謝大海的賜予,吃出海島人該有的海鮮文化。

【延伸閱讀】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搶救大台北唯一齋堂 文化部:新北市可直接指定歷史建物

本報 2012年7月13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從清乾隆時期即在土城開墾的聚落「媽祖田」,至今已200多年,田庄居民的信仰中心「普安堂」,也是現今大台北地區唯一僅存的齋教文化園區,目前正面臨新北市新北殯葬特區計畫將剷除原址、以及新莊慈祐宮搶登記為土地所有人,要求廟方搬遷的雙重威脅。
昨(12日)10多位文化研究者、藝術家與跨黨派立法委員聯合召開記者會,要求新北市正視文化古蹟,依《文資法》將普安堂登錄為歷史建物,並要求新任文化部長龍應台站出來,積極介入歷史文化保存,避免媽祖田庄淪為殯葬特區。

文化部:新北市已可依法指定為歷史建物

龍泉老人雕塑的地藏王菩薩像(西街工作室李榮台提供)藝術史學者、國際藝評人協會會員李長俊指出,普安堂是齋教文化的代表,在此地已存在200多年,一磚一瓦,不是花錢外包請營建商做的,都是全庄居民參與建設得來,是田庄共有的記憶。而在前任住持「龍泉老人」李應彬手中,更增添許多結合首作泥塑雕像與繪畫作品,是新北市難得的宗教、文化與歷史結合的遺產。

新北市府在今年3月30日第一次歷史建築聚落暨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會議上,9位委員中有8位同意登錄為歷史建築,1位同意指定為古蹟;但在4月26日的公文中,卻附帶但書「四取得土地所有人同意後再行公告」。

李長俊指控,這所謂的「土地所有權人同意」,意味著市府向財團化宗教勢力屈服,因為這土地所有權人,是經過爭議手段,將連同普安堂在內媽祖田庄300甲土地登記為自己名下的新莊慈祐宮。

普安堂外山門晨曦(西街工作室李榮台提供)接受普安堂委託,對抗新莊慈祐宮以訴訟手段驅趕普安堂廟方的元貞法律事務所律師許嘉容表示,依照《文資法》第9條與15條,登錄為歷史建物,需經「建物所有權人」同意,而非土地所有人。新北市府的決議已違反文資法。

文化部官員包括文化資產局文姿保存研究中心副主任鍾青柏、以及文化資產局簡任技正汪佳政均受邀出席記者會。汪佳政明確表示,新北市府對法令有所誤解,登錄為歷史建物並不需要土地所有權人同意。近期將召開會議邀請新北市府,就此疑點釐清。鍾青柏也表示,寺廟文化價值「不因產權糾紛受到影響與破壞」。

普安堂、媽祖田與新莊慈祐宮

李應彬擴建的普安堂文物。黃淑玲攝。普安堂為土城媽祖田庄200多年來的信仰中心,但1976年間,「媽祖田」三百甲土地被登記於新莊慈祐宮名下,慈祐宮10餘年前開始陸續對居民提告,稱居民為「占住戶」,要求給付租金,或拆遷搬走。

有些居民不堪官司纏訟,已與慈祐宮廟方簽下租約。但近年新北市府提出在當地規劃殯葬特區以來,廟方還在租約中加入加入但書:只要政府需徵收土地,「承租戶」3個月內應無條件搬離,對普安堂也不例外。因此,即便屈服於慈祐宮的居民,居住權仍無法獲得保障。

在擔任住持大力整頓普安堂,以一己之力增建佛像、添磚天瓦、並留下許多幅精彩繪畫作品的李應彬,其媳婦李榮台也是文史工作者之一,7前來努力調閱歷史紀錄,以證明普安堂與鄰近土地是田庄共有財,非新莊慈祐宮所有。

普安堂原址,黃淑玲攝李榮台發現最大的疑點是,求告相關民政單位,多表示資料都已銷毀,而證明慈祐宮為土地所有權的依據,只剩「登記」的紀錄,登記的依據也找不到了。

李榮台說,但每每普安堂與居民據此與法院力爭,多為敗訴收場。法院只認定有登記就有效力,卻不願花心力追溯過去的歷史。

文史工作者、跨黨派立委:願新北市做一個「有記憶的城市」

但不論產權糾紛如何,普安堂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定位,必須妥善保存,已是許多文史工作者與跨黨派立委的共識。

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林美容指出,整個齋堂不論舊址或李應彬以手工藝擴建的廂房和藝術作品,都是齋堂的一部分,應一體保留。她盛讚李應彬的作品是有深度修行與內在修維的展現,是極為難得的藝術作品。

前台灣雕塑學會理事長、陶藝家李亮一也表示,看到李應彬老先生生前的作品,對他雕塑一次到位的功力,到非常震撼。土城在地陶藝家邱顯原也說,普安堂是新北市僅存的正統台灣齋教建築,也是土城文化藝術的發祥地,是地方的文化財,應保存其對後人的啟發與教育價值。

親民黨不分區立委張曉風感嘆,得知香港獲選為「最適宜人居的城市」時,非常吃味,為何不是台北?她表示,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是「共同的記憶」,大台北擁有豐厚的文化、也有美麗的淺山生態系,都是全民共同的記憶,應該努力保存下來,不應粗暴地破壞。

田秋堇說,文化部應緊急介入,因為她看到一場「毀人宗廟、奪人田產」的悲劇正在發生。他呼籲新莊慈祐宮,神明一定不願看見這樣的事情,應本於對宗教歷史的尊重,妥善處理其所涉及的法律爭端。

Top

 

澎湖天后宮占國有地要拆?國有財產局新聞稿澄清

摘錄自2012年7月12日ETtoday報導

被列為一級古蹟、擁有400多年歷史的澎湖開台天后宮,傳出侵占國有地而被勒令拆除。國有財產局台灣南區辦事處澎湖分處11日表示,古蹟坐落範圍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辦理撥用古蹟,以推動觀光發展及文化資產保存。

國有財產局澎湖分處11日發布新聞稿指出,天后宮使用國有土地,99年起多次協調縣政府並通知辦理無償撥用,或由天后宮依國有財產贈與寺廟教堂辦法規定申請贈與,以利古蹟的管理維護及地方政府發展觀光,目前仍在繼續協調中。

天后宮除主體建築外,石階、金爐、廟庭廣場、通道及後院,經勘查有使用國有土地,後院部分民國92年經縣政府完成撥用。石階、金爐、廟庭廣場及通道,所坐落的二筆國有土地約145坪,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分別為保存區、尚未分割(部分道路用地、部分人行廣場用地)。該分處99年11月、100年1 月、101年6月與縣政府協調並通知辦理無償撥用,是否撥用將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進行協調。

四眼井為縣定古蹟,該分處98年起多次協調就其公告古蹟範圍辦理撥用,目前仍在繼續協調中,倘無償撥用為公用財產後,將有助推動觀光發展及文化資產保存。

Top

 

小琉球珊瑚礁 立委籲列保護區

摘錄自2012年7月12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蔡錦隆12日表示,小琉球有豐富的珊瑚礁資源,應列為珊瑚礁保護區,成為台灣觀光亮點。他說,小琉球珊瑚礁非常漂亮,但目前還沒有被列為保護區,常有濫採情況發生;小琉球目前每年有60萬人次觀光客,屏東縣政府應考慮列為珊瑚礁保護區。

此外,已騎電動車10年的蔡錦隆表示,台灣面積不大,電動車卻有兩個系統,希望能整合成一個規格;小琉球目前有350輛電動車,應在小琉球全面推動電動車,讓小琉球成為台灣觀光的驕傲。

參與考察的民主進步黨籍立委劉建國說,如果要整合成一個規格,須普及設置充電站,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規劃設置1萬個充電站,大約需300億元經費,未來這筆預算送到立法院審查,他會支持。

Top

 

千里達河川工程 壓毀兩萬顆龜卵

摘錄自2012年˙7月11日公共電視報導

拉丁美洲國家千里達,日前在北部海灘進行河川改道工程,不料有關當局使用大型機具不慎,壓毀了海灘上2萬顆瀕危的海龜蛋,讓保育人士十分痛心。

千里達北部的大河沙灘,是全球最大海龜稜皮龜產卵的大本營,每年5到9月間, 總是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賞海龜破卵而出的奇景,最近海灘附近一家飯店,因為地基受到河川侵蝕,要求政府出面進行改道整治, 有關當局7日進行開挖,大型機具直接開上沙灘,無視正值海龜產卵期,讓保育人士相當傻眼。

雖保育人士及時搶救部份小海龜,但為時已晚,估計有2萬顆海龜卵被壓毀。稜皮龜可活到100歲,體長可達2-3公尺,體重可達900公斤,主要分佈在熱帶海域,由於漁民非法捕撈、海洋污染及旅遊開發,使牠們的生存備受威脅, 數量逐年減少,專家擔心有可能在10到20年內絕種。

Top

 

墨西哥及紐西蘭的海豚瀕臨滅絕

摘譯自2012年7月10日ENS巴拿馬市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上週在巴拿馬市的會議中提出警告,除非將流刺網移出牠們的棲地,否則兩種海洋哺乳動物將走向滅絕。

國際捕鯨委員會的科學委員會向89個會員國代表表示,墨西哥小頭鼠海豚及世界上現存數最少的鯨豚-紐西蘭毛依海豚-皆列於極度瀕危動物名單,並面臨即將滅絕的風險。

小頭鼠海豚因漁網纏繞而死亡(圖片來源不明)根據科學委員的報告,這兩種海豚都因為流刺網捕魚意外造成的混獲而受威脅。若要拯救牠們的族群,在這兩種海豚的棲地全面禁止使用流刺網是必要的。

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會員國認為墨西哥及紐西蘭政府應立刻採取所有可能的行動以防止這兩種海豚滅絕。

奧地利代表Michael Stachowitsch認為,「現在須先將外交場合逐步擬定策略、講究細微末節先置於一旁,必須展現毫不妥協的具體行動,」

墨西哥:小頭鼠海豚約僅存220頭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資料,墨西哥小頭鼠海豚僅棲息於墨西哥加利福尼上灣,2008年的數據呈現僅存220頭,而牠們的族群量仍在下降中。據估計,每年約有30-85頭因漁具纏繞而死亡。其他對該物種的可能威脅還有環境污染、棲地退化、因數量過少的近親繁殖問題等。

國際捕鯨委員會科學委員的報告強烈建議:如果要避免該物種的滅絕,則必須立即於加利福尼亞灣全面禁用流刺網。

一些國家贊同科學委員會的觀點,並承認墨西哥的努力,敦促盡快行動。國際捕鯨委員會在討論總結時表示:「墨西哥理解和承認這些議題。」

墨西哥已成立國際委員會來復育小頭鼠海豚且在加利福尼上灣成立生物保留區。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龜於海豚事務經理Aimee Leslie表示,「墨西哥藉由禁止在鼠海豚棲地使用流刺網,掌有拯救這個物種的能力。」

Leslie指出,「目前,被漁具意外捕獲是鯨豚最大的威脅。據估計每年有30萬頭以上的鯨豚因各式漁具纏繞而死亡,也就是說每兩分鐘就有一頭鯨豚因混獲而死亡。」

紐西蘭:賀氏矮海豚減少到1/4

紐西蘭海域的毛依海豚(Photo courtesy NZ Dept. of Conservation)另外,國際捕鯨委員會科學委員認為紐西蘭應採取立即措施來阻止他們的原生海豚數量下降,指出目前的保護措施並不足以涵蓋不當的捕魚方式。

自從1970年間引進了尼龍魚網後,賀氏矮海豚(Hector's dolphin)數量就由3萬下降到約莫7千。而情勢對賀氏矮海豚的亞種毛依海豚更為不利,超過94%的毛依海豚已經消失,目前只剩下紐西蘭北島西岸有非常小的族群。

毛依海豚只剩55頭超過一歲的個體,少於20頭有繁殖力的雌性,族群量以每年約3%的速度下降中,正面臨立即滅絕的危機。

德國保育團體德國鳥會在國際捕鯨委員會中發表一份報告,強調保護這個物種的重要性。來自德國鳥會的Barbara Maas博士表示「賀氏矮海豚和毛依海豚棲息在沿海深度100米的水域。紐西蘭政府已受到來自漁業利益團體堅決反對任何保育海豚措施的壓力;所以我們很高興國際捕鯨委員會肯定科學家及保育者的呼籲:禁止在100米深的水域使用流刺網及底拖網。」

紐西蘭告知委員會,目前已擴展現有的拉纳奇海岸(Taranaki coast)保護區來改善現況。但紐西蘭沒有提到的是,這個措施是暫時的,且並未納入底拖網及並沒有包含大部分的海豚棲地。

紐西蘭保育團體森林與鳥類保育協會表示,政府的措施仍未充分防止毛依海豚滅絕,因為其他重要地區仍完全不受保護。

森林與鳥類保育協會經理Kevin Hackwell表示,「魚網的禁令應延伸到所有國家級瀕危毛依海豚曾發現的區域,包含所有的港口及離岸100米深等高線範圍。我們必須完全移除所有牠們棲地的威脅,我們現在需要實行更強而有力的措施,而不是等待今年底威脅管理計畫通過審查。」

Hackwell說明,指派觀察員到商業漁船上來防止海豚被魚網絞死能發揮的效益有限。「強迫每艘船都有觀察員隨行本質上是好的,這是對的努力方向。但這無法阻止海豚的死亡,這只能讓我們知道我們抓到了多少海豚。」

國際捕鯨委員會的科學委員會審議的研究表明,保護區過小難以發揮效用,流刺網及拖網淨空區的推展過程又過於緩慢。復育海豚族群是紐西蘭政府及國際間的義務。

科學委員會今年的優先議題是審查發現於北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的10種喙鯨。這些族群並未被完全瞭解,而學術團體認為目前牠們的族群量由於軍事聲納、石油及天然氣勘探、漁網混獲等原因而非常脆弱。

委員會也注意到,在歐洲貝爾海(Belt Sea)及波羅內海,混獲及其他危急港灣鼠海豚族群量的威脅,它敦促建立有效的監測和改善措施。

他也關注受到混獲影響族群量的巴西的拉河豚,目前正由國加級的復育計畫贊助。拉河豚是世界上最小的海豚之一,拉河豚是4種江豚中唯一住在海洋環境中的,是拉河豚科中唯一的成員。

科學委員會長期關注現存的的江豚狀況,今年額外關注們兩種亞馬遜江豚(亞馬遜河豚及土庫海豚)除了其他已知威脅外,尚面臨巴西獵殺它們作為餌料的處境。這部分收到了許多建議,巴西及其他政府表示他們採取行動的意願。

科學委員會對巴基斯坦的恆河豚及柬埔寨的伊河豚的保育成效表示讚揚。

目前唯一因人類活動而消失的海洋哺乳動物是中國長江江豚,2006年由國際捕鯨委員會宣布已滅絕。

Top

 

論壇∣德國廢核的真相與迷思(下)

作者:房思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如上文所述,2011 年德國的碳排放量仍較前一年減少1%,但這不代表德國這一年的能源政策全無可議之處,其中最大的爭議來自於擴大開採褐煤以供發電之用。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並嚴重污染環境的褐煤,佔德國發電比例由2010年的23%上升至2011年的25%,此種情形在德國國內遭致不少批評。

德國調整 牽動整個歐盟

除此之外,筆者也必須提出另個面向供讀者參考,亦即以單一國家計算碳排放量是否適當?德國在關閉核電廠後可供出口的電力大幅減少,過去購買德國電力的國家如何填補此一缺口亦值得關注。換句話說,儘管2011年德國提高了褐煤發電比例,但畢竟未來數年內德國暫時不會關閉其他核電廠,而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及發電比例只會持續成長,在必須同時滿足減碳及再生能源目標的情形下,褐煤發電所佔比例只會逐步下降,相較之下,筆者更關心的是德國能源結構調整的同時,會不會間接影響其他歐盟國家的減碳目標及能源規劃,這有待更長期的觀察研究。

德國政府提供補助,太陽能發電榮景可期;圖片來源:曾千芝(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碩士生)於此同時,我們也不要忘了歐盟有著全世界最嚴苛的再生能源目標:在2020年時20%的能源消耗將來自再生能源。德國長期投資發展再生能源的經驗及其所面對的問題,無疑將能為其他國家帶來不少啟示。

儘管2011年時德國再生能源已能生產20%電力,但聯邦經濟與科技部公佈的「德國新能源政策」報告中,也清楚指出現在只是調整能源結構此一漫長旅程的起點而已。德國政府清楚認識到,2011年之所以能在嚴峻情勢下繼續減少1%的排碳量,很重要的原因來自於這一年相對溫和的冬季,使得用電量沒有劇增,這也是國內主流媒體甚少報導的面向。

政策兼顧減碳及廢核目標

今年2月時因為強烈寒流襲擊歐洲,許多媒體紛紛報導德國電力不足而重啟已經關閉的核電廠,搜尋引擎上可以找到的中文新聞內容幾乎沒什麼差別,可以看出網路傳播的重大影響力。但3月時德國電視台一則報導即指出:2月上旬的確有幾天德國電力供應一度吃緊,因而必須開啟預備電廠,但此一預備電廠與之前關閉的核電廠實不相關,而且德國聯邦網路署也猜測之所以必須開啟備用電力可能與電力交易商的投機行為有關,而不是真的因為電力短缺的關係。
很遺憾的,即使德國媒體已經澄清此事,但中文媒體間幾乎找不到後續報導(註3),「歐洲嚴寒導致德國重啟核電廠」的錯誤訊息進而強化了「廢核必然缺電」的印象。

簡言之,2011這一年在關閉8座核電廠後,儘管褐煤發電比例上升,但德國仍減少1%的溫室氣體排放,與此同時,德國GDP成長了3%。儘管筆者認為有必要針對減碳這一部分做更長期而全面的研究,但整體來說德國同時追求減碳及廢核目標的表現,已經足以讓許多不看好德國廢核政策的人跌破眼鏡,而且此一成就基本上並不是在以鄰為壑的基礎上達成。

德國也清楚知道再生能源不夠穩定、發電效率不高的問題,因此德國持續投入興建輸電網路,改善既有電網,並研發儲存再生能源的方法,例如透過水電廠和太陽能及天然氣混合發電的電廠來達成此一目標。

擴展電網部分,德國政府已經與主要電網經營者達成共識,決定在2022年前投入2百億歐元興建總長約3千8百公里的電網。2011年確定非核進程後,德國國會也通過包括6個法律或修法案及一項行政命令的「能源包裹」,作為德國能源結構轉型的法律依據,搭配自1990年代初為發展再生能源而陸續制定的十幾項法案,加上德國政府嚴肅面對其政策目標,才得以在開啟廢核的同時,一方面維持強勢經濟成長,一方面又繼續減少碳排放量。

廢核後電價僅微幅上漲

另一個很多人關注的焦點,則是廢核後的電價究竟會不會上漲,其假設前提是核電是最便宜的能源,減少核電的供電比例必然增加整體發電成本,帶動電價上漲。

根據德國能源及水產業協會(BDEW)的統計,2012年的德國的民生電價的確比2011年高,但漲幅約只有2%,2011年相較於2010年則有將近6%的漲幅,但這主要是因為在電價附加費部分有著將近10%的成長,不計饋網電價等附加費的話,過去3年內的電價幾乎沒有任何變動。工業用電部分,2012年的電價甚至比2011年還要微幅下降。

實情是自2000年以來,不管是工業用電還是民生用電,德國電價都是呈現持續成長的趨勢,根據聯邦經濟與科技部以及環境、保育及核安部的解釋,電價上漲的主因是國際能源價格的攀升,至於用以投入再生能源發展的饋網電價及其他附加費,自2000年以後一直維持佔最終民生電價約40%的比例,即使過去兩年此一比例增加到45%,但並未讓民生電價大幅上漲。

換言之,傳統能源價格飆升已經是德國電價上漲的最主要原因。關閉8座核電廠後民生電價的確有微幅上漲,但此一漲價與廢核關係甚微,「廢核後電價必然大漲」的情形並未在過去一年中的德國出現。

廢核不至於嚴重動搖經濟

伴隨著「廢核大漲電價」的想像同時出現的是恐懼「廢核將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如前所述,德國在2011年仍維持3%的經濟成長率。一方面雖然德國在過去10年間電價持續成長,但德國政府透過各種補貼措施,使工業電價不至於高出其他歐盟國家工業電價太多,讓德國工業維持一定的競爭力。

再者德國長期發展再生能源的情形下,已經讓德國的再生能源工業成為全球市場中的領導者,並且在2011年底已經創造出約38萬個工作機會,這數字是 2004年的兩倍,比起2010年則持續成長4%。換言之,德國目前的廢核進程非但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反而因為過去的準備讓,讓再生能源產業成為德國重要的經濟支柱。

於此同時,儘管德國工業電價略高於其他歐洲國家,但德國工業的更重是的是提昇生產效率。針對受影響最大的高耗能產業,德國政府也以減免電價附加費的方式減少衝擊。儘管調整能源結構必須投入大量資源且正反效應皆有,但德國政府並不是一頭熱地投入轉型,反而是在擁抱再生能源並廢核的同時,持續維持經濟競爭力,並成為國際間綠色成長的典範之一。

民生電價部分,德國電價的確高於其他歐洲國家且於過去10年間持續上漲,一來因為傳統能源價格上漲,二來電價中包含至少4成的附加費,包括投入再生能源發展的饋網電價。儘管電價持續上漲,但除了世界核能協會的報導外,筆者所見其他調查皆顯示,至少6成以上的民眾願意以較高電價支持再生能源的發展。而且每度電價與總電費支出並不必然等比例地成長,各種節能措施加上立法對節能建築的要求,讓數十年屋齡的老屋也願意投資改進節能設施,使電力消耗成長趨緩甚至負成長。

前述「能源包裹」的規劃中,在2008年的基礎上,至2020年時德國需減少10%的電力使用,2050年時減少25%。由此可知,雖然因為特殊的饋網電價設計讓德國有著較貴的民生電價,但這並非德國社會及政府考慮擔憂的重點,用電零成長乃至負成長才是最終達成廢核及減碳目標的重要工具。

除此之外,儘管德國民生電價偏高,但不可忽略的是由於對發展再生能源的鼓勵,以及德國多元化自由化的能源市場,一般民眾也可將自家的超額發電賣回給電廠營利。徹底落實建築節能的結果,讓德國的人均用電約只有台灣人均用電的7成。而再生能源發電的多元管道更讓一般家庭可從中獲利,以2011年來說,德國再生能源發電中只有約17.5%來自傳統電力市場上的大公司及銀行,其餘部分有40%來自一般家庭,14%來自社區計畫,11%來自農民。

媒體報導造成民眾誤解

上文所言聯合報摘譯明鏡週刊報導指出廢核後電價上漲,導致1成家庭付不出電費,雖然摘譯數據皆屬正確,但在標題引導下,人們很容易產生德國廢核後電價大漲而民不聊生的印象。但正如本文已經指出德國電價上漲是過去10年的趨勢,主要與全球能源市場價格上揚有關,廢核的影響不大,而且再生能源成本在過去 10年間已經逐步下降,再者德國工業電價仍維持一定競爭力,整體經濟仍持續成長。即使回到明鏡週刊此篇報導本身,亦可看出此乃探討非核過程中帶來的社會分配不公問題,新任環境部長即接受專訪指出不能讓電力變成奢侈品。

發展再生能源過程中是否有不當補貼,如何減少能源結構調整過程中對弱勢者的衝擊,轉型過程中該由誰負擔成本,這些都是德國社會在已有走向非核社會擁抱再生能源的共識下,持續反省修正的議題,絕不是「廢核→漲電價→衝擊產業及民生」這種單面向思考能理解的。

簡單回顧,本文透過檢視現有可掌握的資料,說明德國在關閉8座核電廠一年後,並沒有出現「廢核造成電力短缺,需仰賴法國核電」、「廢核造成碳排放量增加」以及「廢核帶來電價大漲,產業民生都會受影響」這3種基於特定位置所想像出的情境。儘管如此,德國非核化之路也絕非一帆風順,廢核過程中受到重大損失的能源公司正提起鉅額賠償訴訟,因應發展再生能源的電網及儲電設施也有待發展,過去一年之所以能平順度過,除了溫和的冬季外,過去20年來在鼓勵發展再生能源、提昇能源使用效率、鼓勵節能等政策的成功才是最大的關鍵。過去一年的德國,除了讓我們看到廢核及減碳並行的可能之外,也讓我們看到自1990年代以來讓經濟發展與能源使用脫鉤,降低能源強度的努力成果。

上文一開始時即提到,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經驗,德國模式未必都能直接複製到台灣來,但回顧這些發展還是有讓人省思之處,包括許多環團近來提出的電力零成長目標、包括徹底納入各種外部及環境成本的能源稅設計、包括實施能源稅後是否能達成稅收中立並保障弱勢等問題。於此同時,在環境基本法已將非核家園目標入法的情形下,就算現存核電廠能安全運轉,再過幾年也將面臨核電廠除役的情形,雖說核電佔台灣總發電量比例不高,但如何兼顧此一非核化進程及減碳目標,政府真的已經開始做準備了嗎?

註3:此一報導之中文翻譯可以「用一半的核電平安過冬」標題搜尋覓得,譯者為eslite12(ptt2 ID)

本文轉載自立報環境前線

Top

 

深度報導∣布袋洲南鹽場,在水地風光中學習(下)

作者:蔡炅樵(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

水地風光,還有漁鹽滿布袋

解鈴還需繫鈴人,就讓最懂鹽田產晒的土地公與老鹽工來解答吧!我們認為,再難的難題,只要有題目,總有解決之道,文化工程師就從這裡放下專業,回到土地開始重新學習吧!

我們帶著數位相機與DV下田鹽作記錄,老鹽工說手要改拿鋤頭才能鏟平泥土、學功夫;我們帶著小朋友到鹽田體驗產晒,老鹽工說可別弄髒了白鹽、踏壞了結晶池;我們貪賞著鹽田夕陽美景,老鹽工碎碎念著明天早上六點記得要來收鹽;我們雙腳深陷在滷缸爛泥巴裡,老鹽工出手拉拔時忍不住笑著說,沒路用……

在回歸鹽田實作的過程中,我們逐漸領悟了再簡單不過的產晒方程式:

(海水+土地+季風+陽光)×人=鹽

洲南鹽場將鹽田整建工程轉化為學童的戶外教學,雙腳踩漿 (提供者:蔡炅樵)於是,我們用身體五官來設計鹽田環境教育活動:在解說導覽時,試著引導小朋友聆聽鹽田裡幾種不同水鳥的叫聲;踩踏過鹽田裡深淺、硬軟不一的泥土時,嘗試讓孩子們用腳底感受爛泥穿越趾縫的酥癢快感;走過以濱水菜攀爬來取代紅磚與水泥固化的土堤時,邀請大家細嚐一口肥嫩綠葉裡飽含的微鹹汁液;我們也試著要求體驗者必須以勞動者的認真態度,收完一整格結晶池的白鹽,而不僅是隨意玩弄工具或拍照留念而已。

拼貼瓦片(提供者:蔡炅樵)我們將鹽田整建勞動轉化為環境學習活動,讓小朋友來鹽田踩土漿、拼貼瓦片;也以兩天一夜的「工作假期/小旅行」方式,讓學員來鹽田勞動體驗與種濱水菜之餘,同時走訪這個曾是「漁鹽滿布袋」的小鎮。

我們騎上單車到鹽村跟老人家聊天,迎著海風到漁港向剛靠岸的漁人採買海鮮;在青蚵仔嫂的屋簷下,自己動手剝鮮蚵仔;在生態養殖達人邱家兄弟的魚塭工寮裡,剝食現撈的蝦子;在內田慶和軒,十分鐘快樂玩北管;在豆豉店品嚐陽光與時間醞釀的傳統風味;在好美寮感受黑森林裡的神祕與安靜。

一開始,我們從理念出發,以「快樂鹽田心鹽村」為願景,並以「環境教育/活動產業」,作為永續經營的策略,希望能將鹽田生產、生活與生態結合。

然而,實作所帶來的啟示是,「三生」並不是專業上理所當然的想像,而是必須回到鹽田尋找「水、地、風、光」給人最初的感動,從鹽(漁)村的生活節奏中發現最單純的在地價值。

創意,三劍客、四精靈與藝術家們

有人問,這樣兼具鹽業文化資產維護與環境教育雙重行動意義的社會過程,會不會太曲高和寡、太嚴苛了?

洲南鹽場整建過程中,常有野鳥來築巢 (提供者:蔡炅樵)其實,這樣的堅持有點難又不太難,來自文化創意的豐富想像與實踐,至少我們讓鹽田裡可以聽到自然的蟲鳴與鳥叫聲,也可以同時聽到孩子們的歡笑聲;讓我們都很訝異的是,老鹽工一邊整建鹽田時,東方環頸鴴還可以在鹽田裡築巢下蛋呢!

在洲南鹽場,「人與自然環境的友善互動」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可以在鹽業生產、鹽村生活與鹽田生態中同步實踐的核心價值。

鹽田也可以是一座兒童樂園 (提供者:蔡炅樵)尤其當曬鹽勞動不再只是追求產量時,老鹽工成了指導小朋友收鹽的國寶老師,協會的年輕新鹽工則帶領孩子,認識鹽田環境三劍客(紫花護衛豬母奶、青鱗太保吳郭魚、黑翅遊俠高蹺鴴),也赤足走過鹽田與四大精靈(海水、土地、季風、陽光)一起嬉遊。

帶著孩子們走過鹽田的水地風光 (提供者:蔡炅樵)每年寒暑假,我們邀請小朋友來參與為期數天的冬、夏令營隊,社區的大專青年志工絞盡腦汁,將鹽田與鹽村豐富的素材規劃成趣味且有意義的活動;而透過教育部「環境教育學習中心」等計畫,2010年有超過一千位小朋友來訪,放下課本、走出教室、脫掉鞋子,踩進鹽田或軟黏或堅硬的泥土,放聲尖叫、盡情玩樂;在滿足感官刺激娛樂之餘,也期待孩子們帶著親身體驗土地與海水後的感動,留下難忘的回憶與環境學習。

此外四年多來,我們陸續邀請多位藝術家來駐村,希望透過不同的視野與媒材,發展鹽田環境與鹽村生活議題的多元性。

孩子們認真以鹽收仔推攏鹽堆 (提供者:蔡炅樵)藝術家黃文淵以布袋漂流木,搭建了一座兼具視覺與實用效益的休憩涼棚;翁朝勇以回收的鍋蓋、鋼筋等資源回收素材,創作了一部「洲南再轉」風車;蔡英傑以交趾陶等複合媒材及馬賽克技法,拼貼「鹽田生態三劍客」作為入口意象;謝偉奇以浮雕壁畫的工法,在鹽村媽祖廟前的民宅牆壁上創作「神光照鹽村」;音樂人羅思容以如詩的吟唱,創作了「鹽田贊」、「海呀海」等多首在地故事歌曲;而新厝仔鹽村裡的志工媽媽們也以巧手及素人創意,在鹽田與鹽村種植了超過三千棵小樹苗,並且製作許多趣味的街道家具。

謝天、謝地,謝鹽祭

透過藝術觀點的引入與啟發,我們認為鹽田除了是產晒與教育活動的現場,也可以作為文化表演的舞台與展場。於是在2010年提出「環境、學習、劇場」,作為洲南鹽場第二階段的發展策略;邀請北管、歌仔戲、布袋戲與現代舞等四支嘉義縣傑出演藝團隊,跨領域發展原創劇本,在年度總成果活動「謝鹽祭」中,一起演出穿梭時空百餘年的「戲說洲南鹽場」,或許這齣戲的製作仍然粗糙,但卻是道道地地從鹽田裡綻放的文創花朵。

在鹽田裡跳舞(提供者:蔡炅樵) 是的,在土地上勞動的人,總期待豐收;在洲南鹽場從事整建與辦理體驗教學的我們,總如此期待著一年一度的主題活動——「謝鹽祭」。每一年,我們不斷精心策劃各種認識、體驗鹽田與鹽村文化的趣味體驗闖關活動,以及原創的藝術展演;試著傳達,我們對於天地大自然的豐富賜予及感謝。

重回鹽田的那一年,我們對未來只有一種藍圖式的規劃與想像,在「老鹽田」的歷史紋理上,這群滿懷專業理念卻不識鹽田生產的「新鹽工」,企圖以各種抽象的文化符號來揮灑創意,自認足與當代文創生活價值對話。

在鹽田裡演出傳統北管戲 (提供者:蔡炅樵)但我們卻在逐年、逐步整建「新鹽田」的過程中發現,「老鹽工」所傳承給我們的勞動智慧與態度,其實只是安份守己整理鹽田、過鹵水、晒好鹽,彎下腰來收鹽、挺起肩膀來挑鹽。原來,世代對話才是我們的文創底蘊。

走過這段歷程,因為有公部門的信任與很多朋友的情義相挺,讓我們不必急著向商業化傾斜而亂了腳步,自信地尋回/創造洲南鹽場的老靈魂與新魅力。

洲南鹽場謝鹽祭,每年都嚐試新的挑戰,在鹽田淺水中搭起舞台 (提供者:蔡炅樵)我想,鹽業文化資產如果會讓人感到幸福、值得珍惜,不只是因為她們本質上很美麗、很有歷史價值、很有知識,或很有文化意義,而是因為提供了開創性、開放性的機會,可以讓許多人去努力、去追尋!(完)

  ※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濕地網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