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小魚可以吃】鹹鹹的心事:鯖魚 | 環境資訊中心

【看啥小魚可以吃】鹹鹹的心事:鯖魚

2012年06月15日
作者:廖律清

※ 編按:常醃漬為鹹魚的鯖魚,是台灣常見的魚種,或許讀者們也常吃,但你知道牠有哪些種類嗎?什麼季節是牠們休養生息、產卵的時候?在魚類資源逐漸耗竭的今日,討海人怎麼過活?在他們眼裡,誰又是把魚吃光的元兇?

我一直很喜歡吃鯖魚,鹹漬的、鹽烤的、燉茄汁的,或是煮味增湯,都可以讓我朵頤大嚼。追溯和鯖魚所結的口腹之緣,大概是孩提時候,媽媽經常指著白稀飯上配的那塊鹹魚說:「多吃魚才會變聰明...」奶奶呢,會說:「咱以前生活艱苦,這一小片鹹魚就可以扒好幾碗飯...」小時候的我還誤以為有一種魚生來就是鹹魚,過了許多年之後,才曉得鹹魚其實是鯖魚去加工的,就像賣魚的會指著豆鯀和煙仔說是柴魚一樣,鹹魚幾乎已經成為鯖魚的別名。

鹹魚幾乎已經成為鯖魚的別名

為什麼吃魚會變聰明?

然而,婆婆媽媽的叮嚀並非沒有道理,科學已經證實,市場價格低的鯖魚和價格高的鮪魚都是屬於營養單位價值很高的魚類。鯖魚含有豐富的鐵質、鈣質、蛋白質、磷、鈉、鉀、菸鹼酸和維他命B群、D群,以及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在人們經常食用的魚種當中,鯖魚的DHA含量僅次於鮪魚,排名第二。

DHA是神經細胞膜中非常重要的成分,足夠的DHA有助於維持我們大腦神經傳導功能正常運作,幫助腦部細胞運送營養並清除廢物。所以,多吃鯖魚不但能提高記憶和學習能力,還能預防記憶力衰退,讓頭腦靈光。而鯖魚豐富的鐵質含量,還可以幫助婦女改善缺鐵和貧血的現象;其魚油所含的omega-3脂肪酸能保護心臟血管、預防中風,是最佳魚油來源之一。

集眾多好處於一魚身,鯖魚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好魚呢?

鯖魚的身體呈側扁紡綞形,身披圓鱗,有完整的側線花飛、青飛:海中的滾筒

鲭魚在分類上屬於鯖亞目鯖科鯖屬,我們台灣所稱的鯖魚可再細分「花腹鯖」和「白腹鯖」兩種。不過討海人或漁販鮮少稱鯖魚作鯖魚,他們多半暱稱「花飛」或「青飛」,也有人叫「青花魚」,倘若你一臉狐疑還是不懂那是什麼魚,他們就會說──是鹹魚啦。

鯖魚是很常見的食用魚類,在魚市裡不難辨認,花腹鯖和白腹鯖的體型差不多,身長30至40公分左右,呈側扁紡綞形,身披圓鱗,有完整的側線,具有兩個分離甚遠的背鰭。白腹鯖背部是藍黑色,有不規則的深藍花紋,腹部顧名思義是銀白色的,沒有任何紋路。

鯖魚是海中表層水域的洄游性魚類,成大群隊活動,有「海洋中的滾筒」、「團結家族」之稱。花腹鯖則由背部至側線附近皆布有不規則的深藍花紋,側線以下則是藍黑色的小斑點或細紋。鯖魚分布在世界各大洋的熱帶至溫帶水域,是近海中表層水域的洄游性魚類,成大群隊活動,有「海洋中的滾筒」、「團結家族」之稱,游速相當敏捷,具明顯向光性,但容易驚慌。

根據研究,鯖魚壽命最長可至11年,肉食性,以吞噬浮游生物、小魚、糠蝦類為生。台灣附近的花腹鯖,於每年一至五月間產卵;白腹鯖的產卵期則在春天。

雖然台灣四周的海域一年四季皆可捕獲鯖魚,但以秋、冬的鯖魚肉質最為肥美,油滋滋的,是老饕的最愛,而宜蘭南方澳的鯖魚產量因佔全國九成以上,故有「鯖魚故鄉」之稱。

想要多認識鯖魚,當然要到南方澳走走,去看看什麼是傳說中很能抓鯖魚的「三腳虎」。

什麼都抓的三腳虎

「三腳虎」的漁獲效益最大,但一網打盡的作法,長遠看來,對台灣沿岸漁業衝擊頗大。圖為一箱箱的雜魚。圍網、定置網、刺網、拖釣、延繩釣、一支釣等常見漁法皆是目前捕獲鯖魚的方式,其中以「三腳虎」的漁獲效益最大。「三腳虎」指的是扒網漁船,是台灣漁民結合了焚寄網、搖鐘網、圍網和拖網等各式漁法特色所研發出來的作業漁船。因為機動性高,可以單船作業,能夠節省營運成本,再加上漁獲對象廣泛,幾乎什麼魚都可一網打盡,雖然漁獲多,但長遠看來,對台灣沿岸漁業造成不小的衝擊與威脅。

不同於大型圍網船隊有作業海域的限制,三腳虎因為行動自由,到哪裡都能夠盡情大抓特抓,一旦疏於永續觀念的約束與管理,即使是像鯖魚這樣洄游性的魚種也有抓完的一天,因為人們沒有留給魚兒繁衍後代的餘地。

討海郎欸心情,官員不懂

「妳說的,我們都知道,不過要賺錢,要養家養工人,你不出去,別人會出去,有出去的人就賺到了,這很難的。妳看,我們南方澳這裡,討海抓魚是沒有在休息的,除了月圓大潮船沒有出港外,平常出去作業,都是滿載就回來,從早到晚都有,沒有誰在休息,回來要整理網子,也是工作──」一位三腳虎的討海人這樣跟我說。

我問他報紙上寫,因為近年來捕獲的鯖魚一年比一年小,漁業署日前邀集漁民開會,將公告在今年六月試辦休漁一個月,是真的嗎?

「魚長得比較小是真的,休漁?那妳現在不是看見這麼多船都出去抓魚,哪裡有休?──作官的不懂,青飛生蛋是在二、三月,那時說不能抓也比較有道理,現在才說要休,沒有用啦──」

我反問:「那你們二、三月時,會自己暫時休息給青飛好下蛋嗎?」這位海人沒理會我,反問了我來自什麼單位,幹嘛一直問東問西的。我簡單介紹了基金會,同時也表明自己在花蓮的賞鯨船上擔任解說員的工作。「喔,妳是保育海豚的──海豚都被你們保育過頭了,你們都說我們三腳虎抓太多才沒有魚,怎麼不會去說是海豚把魚都吃光了──花蓮,應該也是看尖嘴仔,尖嘴仔就喜歡吃鯖魚,妳知道嗎?」

是誰把魚吃光光?

海豚喜歡吃鯖魚,人也喜歡吃,何者才是把魚吃光的兇手呢?圖為魚市場裡的鯖魚們,等著被人類買回家冰在冰箱裡。原來我最愛的飛旋海豚跟我一樣都喜歡吃鯖魚。

是飛旋海豚把鯖魚吃光光嗎?

可是,飛旋海豚能吃掉多少鯖魚或其他的魚?牠們沒有漁網、沒有科技、沒有冰箱、沒有罐頭加工廠,想來野生動物該是要吃多少不會餓肚子就吃多少,吃不下的、不吃的,海豚不會去獵食屯積然後浪費丟棄。反倒是人們總是會忘記,大自然的資源不是只為我們人類所準備。

我和這位三腳虎海人的對話,結止在飛旋海豚身上。雖然我們的觀點和立場不同,但在我眼中,南方澳仍是一座魅力非常獨特的漁港,令我流連忘返,無論是來自豐富的漁獲量,充滿海人生命力的港市,還是往來熱絡的人群,我在南方澳看見屬於漁人最美的汗水與勤奮,也看見港邊一箱箱已死雜魚的悲哀。我還是很開心,我喜歡的飛旋海豚和我一樣喜歡吃鯖魚,因為我們一起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同為海洋所照顧。

 

※ 專題介紹:海洋具有遊憩、經濟、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卻因氣候變遷、人為污染、過漁等因素而漸失生機,國內外專家不斷呼籲:2050年,或許我們會無魚可吃!為了讓讀者更了解如何挑選海鮮才能達到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專欄特別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合作,每月中於週五推出【看啥小魚可以吃】專題,希望透過介紹海鮮相關的故事,提醒每個享用海鮮的消費者都有責任去認識他盤子裡的食物,並以崇敬之心感謝大海的賜予,吃出海島人該有的海鮮文化。

 

【延伸閱讀】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