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12.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抗議「血汗經濟」 產業會議閉幕爆衝突

全國產業發展會議的共同意見涉及多項高度爭議議題,引起環團抗議。陳秉亨攝。

芬經濟部接連兩天舉行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由於將爭議性極高的環評、用水、用地、人力鬆綁等議題放入「共同意見」,環保團體當場舉手要求重新討論但不被接受。接著在行政院長陳沖、經濟部長施顏祥發言時持續抗議,但兩人卻繼續發言不處理台下抗議,導致現場爆發激烈衝突。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不斷舉手:「有些不是共同意見要先確認」但不被採納。接著施顏祥上台報告時,綠黨發言人潘翰聲站起來:「 部長這不是大家的意見」,台中生態協會秘書長大喊:「部長不要再講了」,但施顏祥不理會繼續唸稿。突然台下有人嗆環保團體:「再吵連15K都沒有」,衝突全面引爆,最後在抗議聲中草草散會。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環評制度修正 產業會議可以做結論?

為了永續未來 環團:做好環保才能產業升級

GDP,我們分手吧!

【經濟可以不一樣】重新定義好生活 從一坨屎談起

生物簡介|平凡中的不平凡:臺灣的薹屬植物(下)

作者:陳志豪(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研究員)

花是認識薹屬植物的重頭戲!薹屬植物的花都是單性花,具有雌花及雄花兩種,「一朵」薹的花構造很有極簡風:雄花在構造上只有鱗片(glume)包裹3枚雄蕊;薹屬植物的雌花相當特別,特化出囊狀或瓶狀的先出葉(prophyll)構造保護雌蕊(包含柱頭與子房)、鱗片又包著先出葉,保護整個雌花構造。

事實上,薹草的多樣性只是世界物種多樣性的縮影,其中台灣地區的地理位置與地形環境得天獨厚,孕育出多樣的薹草植物,卻因為人口密集,土地備受開發壓力,部份低海拔的薹草種類已經難得一見,甚至已多年無人尋獲,是否就此消失於臺灣地區仍不得而知。

精采內文

攝影賞析|捕捉難以親睹的野生動物畫面:2012年度相機陷阱照片賞

作者:莫聞;照片來源:《野生物雜誌》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旗下《野生物雜誌》( Wildlife Magazine)日前公布年度「相機陷阱」(camera-trap)照片獎。首獎是中國山西省林業廳著名的保育官員,他用相機陷阱攝得的作品〈豹道〉,為世人呈現華北豹(俗稱金錢豹)難得一件的美麗身影。

至於相機陷阱,至指加掛自動感應裝置的相機,在感應到野生動物靠近時,自動啟動快門,大多以紅外線感應。常用來拍攝不易為人所觀察到的野生動物行為。BBC從2010年開始舉辦此類競賽,並提供1000~3000英鎊不等的獎金,以資助、推廣大眾認識野生動物研究。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八八水災後,屏東受創的阿禮部落族人大多遷居,但災前已萌芽的社區保育觀念,並未因此熄滅。部分族人留在山上持續守護山林,保護自然資源不但結合遊憩也能兼顧在地生計。對於友善環境的社區,環保署出書,描述全國25個社區如何運用在地資源,自發性投入社區環境保護及倫理建設的溫馨故事

為解決垃圾無法有效處理的窘境,印度南部安德拉邦的市政官員發起將垃圾管理變成競賽運動,未來也會陸續在其他城市發起,希望藉此誘等整個國家變乾淨。

苗栗正值二期稻作收割,縣府環保局禁止農民露天燃燒稻草,避免燃燒產生的濃煙影響行車,濃煙所含的懸浮微粒影響人體呼吸。除了濃煙影響環境,蘭陽溪床沒有芒草覆蓋,沿岸居民受滿天飛沙所苦,由於颱風沖刷溪床,植物不見只留下土石粉塵飛揚,相關單位已努力爭取經費改善。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島嶼年代

一個高中生對釣魚台事件的想法
作者:徐振輔(成功高中學生)

島嶼本身承載著屬於島嶼的責任與價值,生態學上,島嶼意味著生命的豐饒、創造與多樣。某個角度來說,島嶼是海洋的衍生物,也因為海洋的阻隔,讓人們對島嶼始終帶著一股好奇、迷惘與神秘感。而釣魚台在賦名上,就是一個原始的、能夠讓人們取得資源的島嶼。

資源爭奪向來無法解決問題,只會製造紛爭,當一個經濟本質的問題被提升為一個政治的問題,事件的本質就已被改變。若單純以解決經濟問題的思維,方法不是增加資源量便是減少資源消耗,然而資源有限,釣魚台的石油從來只是被開發而不是被創造,比起開發,若能減少我們的使用,必然對於土地和未來世代的人要更公平與友善吧。

精彩全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