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2.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抗議「血汗經濟」 產業會議閉幕爆衝突

全國產業發展會議的共同意見涉及多項高度爭議議題,引起環團抗議。陳秉亨攝。

芬經濟部接連兩天舉行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由於將爭議性極高的環評、用水、用地、人力鬆綁等議題放入「共同意見」,環保團體當場舉手要求重新討論但不被接受。接著在行政院長陳沖、經濟部長施顏祥發言時持續抗議,但兩人卻繼續發言不處理台下抗議,導致現場爆發激烈衝突。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不斷舉手:「有些不是共同意見要先確認」但不被採納。接著施顏祥上台報告時,綠黨發言人潘翰聲站起來:「 部長這不是大家的意見」,台中生態協會秘書長大喊:「部長不要再講了」,但施顏祥不理會繼續唸稿。突然台下有人嗆環保團體:「再吵連15K都沒有」,衝突全面引爆,最後在抗議聲中草草散會。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環評制度修正 產業會議可以做結論?

為了永續未來 環團:做好環保才能產業升級

GDP,我們分手吧!

【經濟可以不一樣】重新定義好生活 從一坨屎談起

生物簡介|平凡中的不平凡:臺灣的薹屬植物(下)

作者:陳志豪(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研究員)

花是認識薹屬植物的重頭戲!薹屬植物的花都是單性花,具有雌花及雄花兩種,「一朵」薹的花構造很有極簡風:雄花在構造上只有鱗片(glume)包裹3枚雄蕊;薹屬植物的雌花相當特別,特化出囊狀或瓶狀的先出葉(prophyll)構造保護雌蕊(包含柱頭與子房)、鱗片又包著先出葉,保護整個雌花構造。

事實上,薹草的多樣性只是世界物種多樣性的縮影,其中台灣地區的地理位置與地形環境得天獨厚,孕育出多樣的薹草植物,卻因為人口密集,土地備受開發壓力,部份低海拔的薹草種類已經難得一見,甚至已多年無人尋獲,是否就此消失於臺灣地區仍不得而知。

精采內文

攝影賞析|捕捉難以親睹的野生動物畫面:2012年度相機陷阱照片賞

作者:莫聞;照片來源:《野生物雜誌》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旗下《野生物雜誌》( Wildlife Magazine)日前公布年度「相機陷阱」(camera-trap)照片獎。首獎是中國山西省林業廳著名的保育官員,他用相機陷阱攝得的作品〈豹道〉,為世人呈現華北豹(俗稱金錢豹)難得一件的美麗身影。

至於相機陷阱,至指加掛自動感應裝置的相機,在感應到野生動物靠近時,自動啟動快門,大多以紅外線感應。常用來拍攝不易為人所觀察到的野生動物行為。BBC從2010年開始舉辦此類競賽,並提供1000~3000英鎊不等的獎金,以資助、推廣大眾認識野生動物研究。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八八水災後,屏東受創的阿禮部落族人大多遷居,但災前已萌芽的社區保育觀念,並未因此熄滅。部分族人留在山上持續守護山林,保護自然資源不但結合遊憩也能兼顧在地生計。對於友善環境的社區,環保署出書,描述全國25個社區如何運用在地資源,自發性投入社區環境保護及倫理建設的溫馨故事

為解決垃圾無法有效處理的窘境,印度南部安德拉邦的市政官員發起將垃圾管理變成競賽運動,未來也會陸續在其他城市發起,希望藉此誘等整個國家變乾淨。

苗栗正值二期稻作收割,縣府環保局禁止農民露天燃燒稻草,避免燃燒產生的濃煙影響行車,濃煙所含的懸浮微粒影響人體呼吸。除了濃煙影響環境,蘭陽溪床沒有芒草覆蓋,沿岸居民受滿天飛沙所苦,由於颱風沖刷溪床,植物不見只留下土石粉塵飛揚,相關單位已努力爭取經費改善。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島嶼年代

一個高中生對釣魚台事件的想法
作者:徐振輔(成功高中學生)

島嶼本身承載著屬於島嶼的責任與價值,生態學上,島嶼意味著生命的豐饒、創造與多樣。某個角度來說,島嶼是海洋的衍生物,也因為海洋的阻隔,讓人們對島嶼始終帶著一股好奇、迷惘與神秘感。而釣魚台在賦名上,就是一個原始的、能夠讓人們取得資源的島嶼。

資源爭奪向來無法解決問題,只會製造紛爭,當一個經濟本質的問題被提升為一個政治的問題,事件的本質就已被改變。若單純以解決經濟問題的思維,方法不是增加資源量便是減少資源消耗,然而資源有限,釣魚台的石油從來只是被開發而不是被創造,比起開發,若能減少我們的使用,必然對於土地和未來世代的人要更公平與友善吧。

精彩全文

 

抗議「血汗經濟」 產業會議閉幕爆衝突

「環境報導」2012年12月12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經濟部接連兩天舉行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由於將爭議性極高的環評、用水、用地、人力鬆綁等議題放入「共同意見」,環保團體當場舉手要求重新討論但不被接受。接著在行政院長陳沖、經濟部長施顏祥發言時持續抗議,但兩人卻繼續發言不處理台下抗議,導致現場爆發激烈衝突。

全國產業發展會議,陳秉亨攝。

昨(11 )日,兩天的會議結束後,由經濟部官員唸各項「共同意見」、「其他意見」,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不斷舉手:「有些不是共同意見要先確認」但不被採納。接著施顏祥上台報告時,綠黨發言人潘翰聲站起來:「 部長這不是大家的意見」,台中生態協會秘書長大喊:「部長不要再講了」,但施顏祥不理會繼續唸稿。

突然台下有人嗆環保團體:「再吵連15K都沒有」,衝突全面引爆。隨後陳沖上台完全不處理現場繼續唸稿,唸到一半突然指著台下嗆聲:「你應該尊重別人講話吧」,引發一陣鼓噪叫好,最後在抗議聲中草草散會。

施顏祥在會後記者會中表示,包括環保團體意見將納入參考,三個月內重新整理這些意見將提報一個行動方案給行政院裁示。

關於鬆綁人力資源涉壓榨國內勞工

以下這些「共同意見」應是主要的衝突引爆點:

「適時調整外勞核配比率,研議鬆綁外勞基本薪資的可行性」
「因應急短訂單所造成的人力需求壓力,加班工時可適度調整」
「研議適度調鬆綁工時、定期契約與資遣解雇規範,避免過度限縮使用勞務派遣」
「研議開放取得技能檢定的藍領外勞,可申請永久居留」

陳椒華認為,這將影響本國勞工工作權,未來資方可任意調整工時、資遣解雇員工、增加勞務派遣。而開放高階藍領並可申請居留,這屬於較高階人力,對大學生的工作權更沒有保障。大陸對台灣不友善,更不應任意開放。

關於檢討環評制度

原本10日的會議中將「審查准駁權交由行政機關為之」列入「共同意見」,環保團體抗議後,11日的「共同意見」已拿掉這項,有善意回應民間訴求。但「共同意見」還是保留:「檢討環評審查委員會定位及組成、制度、規範、時程等。」

潘翰聲表示,最後共同意見中拿掉「取消環評准駁權」不滿意但可以接受。陳椒華認為,在國土規劃、污染總量等上位計畫未定前,環評制度不宜草率檢討,所以共同意見中連「檢討」都不應該列入。

關於這一點,經濟部長施顏祥在會後記者會中表示,有關環評都用「檢討」兩字, 而行政院也正在檢討環評制度。 環評制度是法律,在還沒有修改前主管機關還是環保署。他也強調,「這個影響深遠,應有更充分時間好好討論。」

關於開發新水源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10日報告時強調,我國產業已由農業轉成工業,工業產值佔國民生產毛額26%~30%,但用水只佔一成,農業用水卻佔七成,只要農業用水省一點就可給工業使用,他也認為水資源開發不易導致工業用水不穩定。

於是產業用水部分的共同意見出現:「研議推動桃園、新竹、台中、彰化、雲林、台南及高雄七大缺水區域,水資源開發計畫的可行性」。

陳椒華表示,已經缺水的地方不應該再開發新水源,何況有些地區還嚴重地層下陷。水資源是個複雜的議題,應有更充分討論,這點不應列入共同意見。

關於讓工業廢水繼續搭排

另外讓工業廢水不要排入農業用水渠道的「禁止搭排」,是解決農田受污染的重要政策,但共同意見卻列入:「建議既存搭排戶工業廢水無污染之虞者仍准予搭排」,如此一來,好不容易推動的灌排分離政策將全面瓦解。

環球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張子見10日發言時就強調,不應該搭排,因為未來有計畫回收農業尾水,如果搭排水被污染,未來回收的可能性就降低,無助於農業用水合理利用。

關於放寬產業用地

龔明鑫報告中指出,目前工業用地仍無法滿足廠商需求。昨天「共同意見」即納入:「產業園區授權地方政府核定權責,研議30公頃以下非都市土地,擴大到30公頃以下非都市及都市土地,以縮短新設園區審議時程。」以及:「研議都會型工業區給予容積獎勵,以促進園區活化轉型。」

地方的產業園區多由地方政府主導,一旦開放30公頃以下的都市土地也由地方政府核定,那未來更多都市土地將被轉移。陳椒華表示,如此一來,很多台糖土地、近水源區土地、都市土地都要變成園區,未來住宅、水源區、農地污染都會很嚴重。

經濟部獨斷獨行  應為衝突負最大責任

昨天環保團體或有失控演出,但引爆點是經濟部擅自將沒有共識的項目列入「共同意見」,經環保團體反映後不理會。而在場的施顏祥、陳沖只要指示會議暫停,讓環保團體表達意見並討論,不該放入共同意見的就拿掉,可能不要10分鐘就可化解衝突,但兩人卻完全不處理繼續唸稿,陳沖還加入嗆聲,才會引爆更大的衝突。

最高行政首長連一個會議的危機都處理不了,真是令人搖頭。

※ 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植物介紹|平凡中的不平凡:臺灣的薹屬植物(下)

作者:陳志豪(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研究員)

※前情提要:昨天我們介紹了長相平凡的薹家族,初步認識了她們生長的環境,以及如何從體型和草葉辨認她們的方式。除此之外,當我們在山林或原野中,還有沒有其他的辨別方法呢?而究竟這些長相平凡的植物有何不平凡之處?請看本日專欄。

低調華麗的薹屬

花是認識薹屬植物的重頭戲!薹屬植物的花都是單性花,具有雌花及雄花兩種,「一朵」薹的花構造很有極簡風:雄花在構造上只有鱗片(glume)包裹3枚雄蕊;薹屬植物的雌花相當特別,特化出囊狀或瓶狀的先出葉(prophyll)構造保護雌蕊(包含柱頭與子房)、鱗片又包著先出葉,保護整個雌花構造。

與其他花序型態複雜的植物一樣,薹屬植物整個「花序」構造可以分成幾個層次觀察:一朵朵的小花會圍繞著小穗軸構成小穗(spike),這是薹屬植物花序的基本單位:小穗可以因為上頭雄花與雌花組成的方式分為3種:全由雄花組成的雄小穗、全由雌花組成的雌小穗以及由雄花與雌花共同組成的兩性小穗。

小穗在花軸上排列,才會構成較大層次的穗狀、總狀或複雜的圓錐花序,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大部分的薹在同一植株上可以同時發現雄雌性的花器構造,也就是雌雄同株,其中雄小穗常單一小穗頂生在花序上,雌小穗常有一小群的小穗側生在花序上。

簡單介紹過薹屬花序後,不得不介紹薹屬特有的囊狀或瓶狀先出葉構造:先出葉又稱為果囊(urticle),在植物開花時包圍子房,只讓雌蕊的柱頭伸出囊狀構造外接受雄花之花粉,在雌花授粉後則是保護子房發育成為瘦果。

不只是在單一花朵上有細緻的保護構造,薹屬植物的側生小穗基部也常常具有一個特化成管狀(如小海米Carex pumila)或囊狀(如煙火薹Carex cruciata)的小苞片構造,包裹且保護整個小穗的發育,植物解剖學家給了她又長又帥氣的名稱做囊狀枝先出葉(cladoprophyll)。

詳細剖析單一花朵的性別、花序以及花朵附近的特化保護構造不只增添欣賞植物的情趣,仔細的觀察就能協助觀察者分類與鑑定植物類群,當然也是認識如薹草這類複雜型態植物的關鍵。不同種薹草間之間的差別也主要來自於花與果的構造差異:也許是果囊、瘦果及葉片形狀不同,或是小穗排列、花的數量跟花軸的長短略有差異,在長久的演化歷史過程,造就薹草不同特徵間的排列組合,也創造了無數的植物物種多樣性。

薹屬植物小海米之花部構造

消逝中的一草一世界

筆者首次接觸薹屬植物,是在學習植物辨識後的第5年,當時因應植物調查的工作需求,需要鑑定手邊採獲的十來種薹屬植物,翻了老半天書仍然摸不著頭緒,直到調查工作告一段落依舊無法確定種類,心裡頭滿是遺憾,遺憾在薹草豐富的地區調查,卻僅能呈現單薄的薹草資源。

日後再見薹草時我難免駐足許久,也這樣開始邂逅這些極少數人關切的植物,學會拿著簡易的放大鏡觀察微小的花果構造,也學著拍攝這群人們眼中雜亂的野草,一邊靜靜欣賞著他隨風搖曳,另一頭則等待風停快門按下的剎那。一種接著一種,漸漸地,幾種常見的種類已經可以準確拿捏型態的差異範圍,也蒐集到約40種的薹草植物照片,其中還包含3種尚未正式發表的物種,我希望能繼續深入研究比對整理現今薹屬植物尚紊亂的資訊,期許為台灣物種多樣性增添更多知識。

事實上,薹草的多樣性只是世界物種多樣性的縮影,其中台灣地區的地理位置與地形環境得天獨厚,孕育出多樣的薹草植物,卻因為人口密集,土地備受開發壓力,部份低海拔的薹草種類已經難得一見,甚至已多年無人尋獲,是否就此消失於臺灣地區仍不得而知。
譬如分布於中國、韓國、日本、臺灣地區的海米(Carex kobomugi)、鹼蕢(Carex scabrifolia),其於臺灣北海岸自早期日籍學者採集後即無相關紀錄。1907年模式標本採集自韓國的寬穗薹(Carex metallica),分布於日本、韓國、琉球群島以及臺灣,曾被報導生長於臺灣桃園與臺北一帶海岸的草生地環境,卻已成為1914年的歷史紀錄,至今超過90年無相關紀載。分布於臺灣低海拔的寬果宿柱薹(Carex breviscapa)和多序宿柱薹(Carex cryptostachys)雖仍可以於本島發現,但棲地易受干擾,族群數量零星且分布地點狹隘,種源保存的議題越來越迫切。

當然樂觀地想,我們仍保有許多植物物種與零星穩定的棲地,但近年來物種快速流失的程度已不是自然現象,而棲地面積縮減或消失正是主要原因之一,麻煩的是,我們太缺乏基礎研究,以至於甚至不曉得流失了什麼,物種的多樣性便消逝了。

一位生態詩人德有曾以土香草也就是香附子(是莎草科莎草屬的植物,薹草的親戚)為主題提醒我們:

去年如此 今年如此 拿著鋤頭 持鏟子挖
土香草依然 從烈日下 倔強地爬起來

祖父曾告訴父親 要除土香草 要連根挖
然而 掘過幾十年的泥土 依舊留下土香草的

挖過幾十年的泥土 仍然存在土香草的
子孫

啊!泥土是土香草的
我該告訴我的孩子什麼呢
我能告訴我的後代什麼呢

每每當我在開發前的雜草地、開挖前的森林底層尋訪到珍貴稀有的植物,按下快門凍結瞬間的花穗搖曳時,我總想到這首詩:該如何向我的孩子交代這些生命的未來?(全文完)

 

【延伸閱讀:只有台灣才有的植物】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攝影賞析|捕捉難以親睹的野生動物畫面:2012年度相機陷阱照片賞

作者:莫聞;照片來源:《野生物雜誌》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旗下《野生物雜誌》( Wildlife Magazine)日前公布年度「相機陷阱」(camera-trap)照片獎。首獎是中國山西省林業廳著名的保育官員,他用相機陷阱攝得的作品〈豹道〉,為世人呈現華北豹(俗稱金錢豹)難得一件的美麗身影。

(金錢豹,周哲峰攝,BBC提供)

華北豹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根據維基百科介紹,「分布在中國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甘肅東南部、陝西北部等地,是中國特有種。目前僅存約2500隻野生華北豹。山西是目前擁有野生華北豹數量最多的省。」

至於相機陷阱,至指加掛自動感應裝置的相機,在感應到野生動物靠近時,自動啟動快門,大多以紅外線感應。常用來拍攝不易為人所觀察到的野生動物行為。BBC從2010年開始舉辦此類競賽,並提供1000~3000英鎊不等的獎金,以資助、推廣大眾認識野生動物研究。

以下再來欣賞其他獲獎照片:

▼正在吃犀牛的老虎,Sandesh Kadur攝於印度。

▼小斑虎貓,Robert Wallace攝於波利維亞。

▼交配中的浣熊,Franklin Castaneda攝於索羅門群島。

▼點斑大亭鳥,Jess Isden攝。

▼懶熊吐口水,Anil Cherukupalli攝。

▼角冠雉(Horned Guan),Javier Rivas攝。

▼野兔,Beatriz Estanque攝。

以上照片都刊登在BBC《野生物雜誌》( Wildlife Magazine),有興趣可以上網購買。

Top

 
 

阿禮部落災後持續守護山林 保育兼顧生計

本報2012年12月12日屏東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阿禮部落災後參與保護區監測行動3年計畫已近尾聲,11日假屏東林業管理處成果發表。八八水災至今已過3年多,受創的屏東縣霧台鄉阿禮部落大多數族人,雖已遷移到長治鄉百合園區居住,不過災前已萌芽的社區保育觀念,並未因此熄滅。部分族人選擇留在山上,經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協助,以「災後參與保護區監測行動計畫」申請林務局補助,讓部落凝結的保育力量持續守護山林。這項計畫至今整整3年,昨(12日)舉辦成果發表會,現場也展出族人發展的各項產品,示範保育後豐富的自然資源不但能結合遊憩,並兼顧在地生計。

現場有來自高雄那瑪夏、屏東三地門、德文、達來、來義、春日及滿州鄉的社區夥伴。由紀錄片導演邱才彥災後3年來的影像紀錄,也首度公開。影片中呈現出這項計畫為部落帶來轉機,阿禮部落重建過程的韌性,也讓屏東縣政府及奇美企業將日本311大地震受災地區的仙台大專生帶到阿禮部落來見習。

屏東林區管理處育樂課長董蓁致詞時表示,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就在阿禮部落旁邊,是族人的活動地區,過去的生活、記憶都在那裡。八八風災讓族人十分沮喪,重建過程中,深刻體認到自己的家園要自己保護。生態旅遊的保育觀念也讓人們知道人不必勝天,而是要跟大自然和平共處。所以不能經營生態旅遊的時候,也要學著壯大自己的能力,展示原鄉部落強韌的生命力。

和野生動物零距離

人去樓空的阿禮部落,族人只做監測,拆掉山林間的陷阱,野生動物也逐漸靠近。海拔1,200公尺的阿禮部落,鄰近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長久以來已發展出適應山林環境的生活風格。這個接近千年的部落,卻因八八風災遭受重創,而首度面臨遷移的面運。3年來帶著村民積極重建的村長唐輝次,身體狀況卻是每況愈下,出席發表會時表示,很期待能回部落舉辦成果發表會,卻因道路不適合通行,只好改在屏東林業管理處舉辦。

阿禮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柯清雄表示,八八之前,就參加社區林業,沒想到卻因風災被打亂,生態保育是阿禮部落重要的一環,他肯定林務局在社區保育方面的努力,也因此讓他不斷體會原來阿禮這麼美。

包泰德、古秀慧夫婦以及幾位族人3年來持續留守在原部落進行生態監測的,古秀慧表示,在過程中看到山羌和猛禽都到部落來,好像也知道人類不會傷害牠們,可以做朋友。

古謠、監測、生態旅遊

阿里風古謠。(圖片來源:屏東林管處)重建中的阿禮部落,持續收集傳統歌謠,組成阿禮風古謠樂團,保存自有的文化,向耆老學習,再以現有的文字方式記錄下來。發表會中,古謠樂團吟唱了6首古謠,有獨唱也有合唱,每段古謠不斷重現對部落文化的記憶與情感。林管處表示,古謠班音樂拉近原鄉與遷居族人間的關係,療癒族人在風災所受的創傷及隔閡。

林務局提供的社區參與監測經費,也為阿禮部落留下山林保育及文化傳承的種子,保留因風災受創的古老部落,目前由山上山下(長治百合園區)居民共組巡守隊,每天以2人1組無償巡護原鄉資源。

林管處表示,由於用心環境生態保育、部落文化傳承、居民凝聚培力,使得阿禮部落從人心、環境與生活所呈現的美感,俯拾皆是,奠定發展社區生態旅遊的優異條件。目前阿禮部落發展套裝行程,以6~8人為單位,不但能進入部落體會古老部落的魅力,也能走訪雙鬼湖周遭的步道小徑,是兼具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的行程。

處處都是里山

一場風災打散了這個原始的部落,下部落因地層錯位,被迫遷移到百合園區。發表會中也提出里山倡議的保護區經營思潮。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0次締約方大會提出里山倡議,主要在力求挽救人與土地失衡的關係,與近年國際間討論的社區保護區、農業生物多樣性、原住民傳統知識等議題密切相關。林管處指出,阿禮部落災後重建及參與保護區經營的歷程,是里山倡議在台灣具體的實踐。

林管處表示,莫拉克風災剛發生時,為了原鄉的永續,阿禮村唐輝次村長、包基成大頭目、包泰德、古秀慧一起北上與林務局研商災後重建事務,得林務局支持,自2010年起連續由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副教授團隊與族人一起推動阿禮部落參與保護區監測計畫,透過監測規劃及居民培力,使得居民不僅有能力監測生態資源,也成為阿禮部落生態旅遊的種子部隊。

這個決定,也讓重創的原鄉部落得以休養生息,提供了在平地營造新故鄉的阿禮族人心靈依靠。3年計劃結束後,阿禮部落有望成為與屏東林管處、屏東縣政府發展協同經營模式,共同治理雙鬼湖。林務局保育組陳美惠表示,雙鬼湖自然保留區外的緩衝地帶,部分平常即為民眾喜愛的遊憩之處,或能由部落進行導入,不但對社區有助益,也能兼顧保育。

Top

 

破銅爛鐵做風車… 25個社區環保社區小學堂 出書告訴你

本報2012年12月12日台北訊,賴品瑀整理報導

生活不在他方,環保可以就從自己居住的社區做起。近日環保署首度推出〈社區好感度100%:環境再造25例〉一書,描述全國25個社區如何運用在地資源,自發性投入社區環境保護及倫理建設的溫馨故事。

臺中市大肚區蔗廍立全社區,環保署提供 〈社區好感度100%:環境再造25例〉

台中市大肚區蔗廍立全社區,可稱為「廢墟裡的綠色奇蹟」,30年前搶建的公寓反而使社區幾乎變成廢城,唯一的水井馬達也壞了,但危機就是轉機,這20幾戶居民從用水問題開始聯合起來,漸漸凝聚共識,在2000年成立環保志工隊,先從清潔環境做起,藉由資源回收獲得基金,利用舊安全帽、廢輪胎、破陶罐,進行社區綠美化,甚至成為全國第一條雨撲滿街。

現在他們更發展出第四代的風力發電機,不但可小型照明用,更是公共景觀造型,而這一切,是從回收場的報廢的工業用電扇和馬達,拼湊出社區第一個可以發電的風開始的。

現在有「溯溪聖地」、「玫瑰石故鄉」、「小太魯閣」美譽的花蓮秀林鄉的三棧社區,早年被營區團團包圍、無法發展,甚至讓族人羞於承認自己的身份,但2004年開始展開封溪護漁計畫後,幾年後不但溪裡的魚兒回來了,山林生態、動植物的保護,也使他們擁有了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現在有許多年輕人能留下來,為社區共同努力。

花蓮秀林鄉三棧社區,環保署提供 〈社區好感度100%:環境再造25例〉

還有更多類似的溫馨社區故事,都在這本書中。環保署首次以專業編輯出版形式,深入社區各角落採訪、記錄在地居民參與環境保護的過程,想將各地推動環境教育的成果與國人分享。

包括:遠在後山的花蓮市民生社區如何齊心合力清潔環境、揮灑創意,共享6個社區花園的美麗成果,更在「城鄉環保生活營造」型社區中連續3年獲得環保署環保小學堂推廣計畫?而金門縣烈嶼鄉東坑社區等地方發展協會或里辦公室,又是如何主導推動社區的環保行動?雲林古坑的華山社區怎麼結合當地環境特色,注入環境生態特色遊學課程,讓咖啡產業的增添新活力?「不信青山喚不回」南投草屯的牛屎崎鄉土文史促進協會,有什麼魔力能讓居民每週身體力行種樹、淨川、維護環保生態園區,使青翠的山巒、清澈的溪流成為在地人的驕傲?

書中案例的25個社區分布全台,有以環境整潔維護、資源回收與源頭減量為主要推動目標的「城鄉環保生活營造」型社區;也有結合當地文化特色與產業發展,落實環保工作提升當地經濟產值的「環境結合產業發展」型社區;也有善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發展生態休閒觀光,將環境教育內涵予以深化的「營造自然生態環境」。

環保署希望,能藉由此書將這些推動環境保護的經驗推薦給國人,讓更多正在為居住環境而努力的各地方社區能有跨區經驗交流與相互鼓勵分享的機會。

除了全國相關社區、團體及單位將受贈外,此書也將在國家書店及五南文化廣場銷售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銷售,歡迎民眾購買參閱,亦可洽詢環保署綜計處辜鈴雯小姐,聯絡電話:(02)2311-7722分機2725。

Top

 

以競賽取代宣導 印度南部大邦垃圾回收冠軍誕生

本報2012年12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加爾各答市街的垃圾,juicyrai攝印度無法有效處理自己製造的廢棄物,現在印度南部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 )的市政官員發起活動,將廢棄物管理變成競賽運動,希望藉此誘導整個國家變乾淨。

386個來自安德拉邦北半邊共57個城市的隊伍最近聚集在有歷史意義的瓦朗加爾(Warangal),競爭家庭廢棄物收集與回收的「最佳表現獎」。(安德拉邦是印度南部最大邦,也是印度第四大邦。)

瓦朗加爾的行政長官亞達夫(Vivek Yadav)表示,「我發現這是學習的機會,我非常想知道如何落實這個活動。」瓦朗加爾的60萬名居民,每天總共製造300公噸的家庭廢棄物。

提倡垃圾分類和回收在大部份國家可能是老套過時了,不過急遽成長的印度城市,由於行政管理的忽視和缺乏基礎建設,造成全國各地有90%的城市和市鎮,垃圾是公開傾倒的。

設立於印度新德里的「能源與資源研究所」(Energy and Resources Institute)預估,到了2047年,印度所有城市每年製造的垃圾會達到2億6000萬公噸。

2000年時,印度最高法院回應了一份請願狀,這是在印度班加羅爾(Bangalore)擔任土木工程師、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巴特爾(Almitra Patel)提出的請願書,最高法院頒佈命令,要求印度各城市的官員要負責安全處理廢棄物。

不過執行這個《城市固體廢棄物管理法》(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Rule),卻是成效不彰。

利用運動競賽來管理廢棄物的點子,是環保鬥士辛赫(Uday Singh)在觀賞印度超級板球聯賽時想到的。辛赫說,「我們希望印度人在板球競賽中展現的競爭和運動家精神,可以用在改善公共衛生。」

不過真正推動「乾淨城市競賽」的是安德拉邦市政管理聯合首長薩赫伯(Khadar Saheb),他曾在2003年促成印度第一個「垃圾相容」(waste-compliant)城市Suryapet。

競賽前有許多預備活動,包括規劃移動路線、向市民解釋家庭垃圾的分類,以及訓練工作人員。每個團隊由一名來自不同城市的市政衛生檢查員做為領導人和另外兩名職員,以及三名團隊所屬城市的職員。

每天早上7~11點,每個團隊推著推車、一間間地蒐集垃圾,根據他們如何處理收集的方式得到評分。推車裝滿垃圾後,團隊會傾倒在城市水塔機房的廢棄物收集中心,再接著下一輪的收集。薩赫伯說,「目標是訓練所有的市政員工,因此他們回到各自選區時,可以將核心意識散播出去。」

塑膠類是先集中到回收單位再收集到貯藏所,濕廢棄物會送到距城市15公里的垃圾場,城市兩個主要市場的過期食品就直接進行堆肥。

這個競賽吸引大量市民的目光。61歲的Sultana Begum和她32歲的房客Rani雖然不十分清楚他們分類的垃圾如何被處置,不過稱讚這個活動是「善事」,這也是瓦朗加爾其他家庭的共鳴。

不過不是每個人對這個模式都感到高興。這個垃圾回收競賽排除拾荒者(利用變賣垃圾堆裡回收的塑膠為生),對於資訊傳播和訓練是很嚴重的挑戰,不過活動的中心人物辛赫表示將會在適當時機,引導拾荒者融入回收系統。

也有其他人感到不滿。有的抱怨保護用的手套潮濕又不舒服,有的由於數量不足沒有分到手套,因為被忽略而感到委屈。在乾廢棄物收集中心,城市的衛生檢查員批判性地看待塑膠分類和捆紮,認為這個過程為「太危險了」。

最高法院固體廢棄物委員會的專員巴特爾受邀請為活動貴賓,她表示這是個「勇敢的嘗試,這個活動的精神必須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最佳團隊獎是頒給Khammam城市,同時也有數個城市獲得安慰獎。辛赫強調:「這個活動裡沒有輸家。」

這項競賽不會停止,將會陸續安排在安德拉邦其他幾個城市舉行。

※ 參考資料:IPS、印度報(The Hindu

Top

 

苗栗二期稻作收割 禁燒稻草

摘錄自2012年12月11日中央社報導

苗栗縣政府環保局今天表示,目前為苗栗縣二期稻作收割時期,禁止農民露天燃燒稻草,以免濃煙影響行車安全。

環保局說,每年11月至12月為二期稻作收割時期,農民以露天燃燒方式處理稻桿或農業廢棄物等,造成漫天濃煙,嚴重影響道路行車安全。

環保局表示,燃燒稻草不僅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暖化,所產生的煙霧、粒狀物、一氧化碳及碳氫化合物等,對人體呼吸系統也有害,特別是患有呼吸道疾病民眾、老人及小孩等抵抗力較弱者,影響最大。

以燃燒方式處理農業廢棄物是一種不環保、不永續的行為。環保局指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民國85年起推行現地切斷掩埋法。

農民可利用將稻桿切割成2或3吋,曬乾後翻耕,使稻草本身與土壤混合變成可利用的肥料。

環保局表示,如此一來,不僅節省農民肥料使用量,更可提高稻米產量及保護土壤本質不被過量化學物破壞,增加環境負擔。

環保局長劉伯舒表示,為提升空氣品質,環保局除主動巡查外,為加強稻草再利用減少露天燃燒情形,也結合新竹、苗栗縣市共同建置「竹竹苗空品區稻草再利用聯合交換平台」,歡迎民眾多加利用,為環保盡一分心力。

Top

 

蘭陽溪床漫天飛沙 芒花不見了

摘錄自2012年12月11日聯合報宜蘭報導

蘭陽溪床在秋天常見美麗的芒花,今年幾乎都不見了,沿岸居民最近還飽受風飛沙的困擾。地方人士認為,和溪床開放耕種有關;但第一河川局說,蘇拉颱風帶來驚人的洪流沖刮溪床,如今植物不見了,留下土石粉塵飛揚,已爭取經費改善。

「芒花怎麼不見了? 」宜蘭荒野保護協會前會長湯譜生及地方人士認為,短短數年,滿溪床的白芒變成一畦畦的菜園及西瓜田,面積廣達700多公頃,不管是整理或使用除草劑,都會影響溪床的甜根子草、溪畔的芒草生長、溪口的蘆葦也發育不良,最後留下光禿禿的蘭陽溪。

最近幾個月,蘭陽溪風飛沙相當嚴重,住在附近的居民緊閉門窗,叫苦連天。湯譜生認為,芒花可防治風吹沙,但現在都不見了,種菜短暫的農業收入,卻換來漫天的風吹沙,對環境、生態影響甚大,任誰都受不了。

為改善風沙,第一河川局長顏嚴光表示,2個多月前,蘭陽溪揚塵霧茫茫,慘不忍睹,向水利署爭取200萬元種芒草抑制揚塵,但宜蘭無法供應200萬元的芒草種子,部分改用象草。由於象草根結性強蔓延快,地方人士質疑是外來物種會阻礙水流,擔心破壞生態,第一河川局評估後認為,蘭陽溪土壤不厚,應該不會長得很茂盛。

湯譜生等人建議,為避免河川及地下水汙染,防患沙塵,河川局應收回蘭陽溪放租耕種的沙洲,在高沙塵區域栽植「白背芒」、「甜根子草」作為沙地覆蓋的植被,並以「草薦」覆蓋沙地。

顏嚴光表示,明2013年會持續種芒草,現在只要一整理河道,就撤銷農耕不再放租,改種芒草,他已要求河川駐警加強巡邏,菜農都不得復耕;他們還爭取經費,要和縣環保局在裸露的溪床覆蓋草薦,季節性揚塵快來時,挖小水路引水溼潤,在易揚塵的地方設管噴水,盡力改善蘭陽溪風飛沙問題。

Top

 

論壇|島嶼年代

一個高中生對釣魚台事件的想法
作者:徐振輔(成功高中學生)

釣魚台的航拍照片(日本國土交通省攝於1978年)

島嶼本身承載著屬於島嶼的責任與價值,生態學上,島嶼意味著生命的豐饒、創造與多樣。某個角度來說,島嶼是海洋的衍生物,也因為海洋的阻隔,讓人們對島嶼始終帶著一股好奇、迷惘與神秘感。而釣魚台在賦名上,就是一個原始的、能夠讓人們取得資源的島嶼。

我想釣魚台的主權爭議必然是源於經濟價值。國際上,在定義經濟海域範圍的同時,也定義了釣魚台是一個爭議之地,一個奶與蜜之地。然而釣魚台的歷史太過複雜,像是一個立體的故事,可以從東面、西面、南面或北面來閱讀,但無論選擇了哪個角度,都必然要捨棄一部分的內涵。有時候訴說的觀點決定了歷史的詮釋方式,你選擇了觀看角度,同時決定了歷史要往哪個方向延伸。

出於自身所認定的主權、利益與屬於我們島嶼的角度,我想我們必然要對於他人違反我們想像的行為保持適當的情緒與聲音。台灣人這麼想,大陸人這麼想,日本人亦是。一個時代、一種社會背景養育出一個世代的人,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以我們的口吻訴說一個故事,就像不能要求一隻蚯蚓生出翅膀,或一尾飛魚打開海鳥的視野。

台灣人如此,大陸人如此,日本人亦是。

釣魚台真正的爭奪大概是從1986年開始的(這麼說或許太武斷,但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分界),自從探勘發現豐富的石油蘊藏,好像本來被人們遺忘,被世界遺忘的一個島嶼,又回到了地圖上,回到各個國家的「重要政策」裡。現代社會可以說是建立在化石燃料之上的,發現石油就像發現了一個將現代社會延續得更久的一個機會,或者說,像是發現了一個新世界。

曾聽過一個說法,要是能取得釣魚台石油資源的一部份,就能給予台灣每個家庭千萬以上台幣,這聽起來太驚駭、太危險、太哀傷,聽起來像是給一頭待宰的牲畜標價。無論是以數字或其他形式,世界上大概只有人類會為自然物訂下價格,只有人類認為自然物是可以被變賣的。我不敢想像(我想沒有人敢想像),當這個驚人的數字被「兌換」後,釣魚台是否還能被稱為釣魚台。比如一個美麗的溼地,當它被賦予了某個經濟數字,工廠於是建造,然後把這個數字從土地裡汲乾,那些換來的錢或許救助了誰,或許肥了誰,或許被拿來淨化空氣和水源,或許必須被拿來做其他本來是一個活著的濕地該做的事,或許……

釣魚台發現石油後,多數人的雙眼被那龐大的經濟數字重擊,以致於沒有人(或者很少)發覺它的豐富的生態價值,包含台灣本島都已經所剩無幾的原始林相,在某種層面上,比起石油毫不遜色。

當然,前提是不以可見的經濟數字衡量。

保存一片原始的土地,其經濟價值難以估量,正因難以估量,似乎就被視為不存在,在如此思維下,每年客途的候鳥,星空下清脆的蛙鳴,或是乾淨的空氣與飲用水似乎都是沒有價值的。參考李奧帕德(Aldo Leopold)的觀點,自然除了能被估量的工具性價值外,必然也存在著無法估量或不專屬於人類的內在價值,包含美。我想,當我們因為經濟而捨棄星星、浪花與晚霞的時候,也同時捨棄了海岸的賦名。

我們是否也捨棄了某些屬於釣魚台的物事?

智庫新經濟基金會(NEF)根據資源的消耗與更新速度推算出每年的生態債務日(Ecological Debt Day),從這天開始,我們便消耗完了一年的資源額度,其餘的便是債務,交由下個世代償還。1987年人類從12月19日開始負債,直至今年2012年,生態債務日大幅提前至8月22日,意謂我們有將近1/3的日子在透支未來的資源。

資源爭奪向來無法解決問題,只會製造紛爭,當一個經濟本質的問題被提升為一個政治的問題,事件的本質就已被改變。若單純以解決經濟問題的思維,方法不是增加資源量便是減少資源消耗,然而資源有限,釣魚台的石油從來只是被開發而不是被創造,比起開發,若能減少我們的使用,必然對於土地和未來世代的人要更公平與友善吧。

我從吳明益的《家離水邊那麼近》裡看到一段故事:據說從前的台塑研究部主任區紀復,從瑞士回台灣任職時建議要更新生產設備以減少污染,然而在那個環境良知尚不比金錢重要的年代,建議當然不被接受。區紀復來到花蓮定居後,嘗試以最少的資源消耗來生活。在他的著作《鹽寮淨土》裡,你可以看到那種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困難的,只是,選擇這樣的生活,是否真的會比在資源爭奪的戰爭下生活更難?

我太年輕,以致於我的思維太單純、太理想、太不現實,然而我想在成長衰老的過程中,我必然會獲得一些東西,也失去一些東西。也許將來某日我會對現在的自己提出異議,但現在,我必須以一種島嶼般初生而原始的姿態,以一種彷彿海鳥般的單純視野,去凝視,去想像。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