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2.1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鼓勵餵獼猴? 國家風景區凸槌

東管處文宣品出現鼓勵餵食獼猴的文案

長期以來高 雄柴山的人猴衝突令主管機關頭痛不已,究其原因,遊客餵食台灣獼猴的行為是原因之一,監察院最近建議農委會,應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增訂罰則,或輔導地方 政府訂定自治條例,明令禁餵獼猴;但最近有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卻將餵食獼猴列入宣傳資料,明顯未借鏡柴山經驗,令保育團體搖頭。

登仙橋是著名的賞猴地點,近年來因餵食導致人猴衝突的報導逐漸增加,恐怕成為柴山第二。但東管處與東河鄉公所「登仙橋遊憩區」都出現疑似鼓勵民眾餵食的文案。東管處副處長林維玲表示,將馬上修改行動APP以及網站相關的文字,至於文宣品的部分,未發放的資料將人工訂正、刪除以及加註。他說,文案是委託外包廠商,審稿時未注意而造成,未來將加強把關。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台東獼猴愈來愈多 遊客別再餵食

不餵才是真愛 柴山獼猴特別凶?餵出來的!

【特稿】台灣獼猴:殺或保育?

我們的島:猴平相處(影音)

生物簡介|沙灘上的保齡球:濱刺麥(上)

作者:陳彥樺(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研究員)

能生長在沙丘上的生物都有特別本領!例如沙丘植物多半要面對多鹽霧、被沙湮埋、強風、沙地營養貧瘠且少水乾燥,甚至有時會被海水淹沒等等不穩定的環境。其中「鹽」可是植物的頭號敵人,能生長在沙丘的植物也大多演化出可以適應海邊高濃度鹽分的特殊生理機制,減少鹽霧對莖或葉的傷害。

濱刺麥(Spinifex littoreus)是充分展現沙丘性格的植物。它又稱濱刺草,要是在海邊沙岸漫步或遊憩,也許叫不出它的名字,但對它不友善的外表應該會印象深刻:因為走路時,手腳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被它刺到,因此濱刺麥又稱為貓鼠刺,對旅人來說實在不討喜。

精采內文

書齋|【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餐桌上的觀察

作者:黃一峰

談到居家的自然觀察,一定少不了餐桌上的觀察。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大家為了要做菜,就得上菜市場或超市,而這兩個地方也是非常棒的自然觀察站,無論從南到北、從西到東甚至從世界各地來的各種食材都匯集到菜市場,所以這也是讓我們觀察各種植物和動物的自然教室。

吃飯的時候,還是可以做自然觀察,比如在吃雞翅的時候,可以觀察一下禽鳥翅膀的構造,那一啃就斷的中空骨頭,為的是減輕重量而讓鳥類可以飛行!剝蝦子的時候,也可以觀察一下牠的腹節和腹足,順便研究一下牠是怎麼游泳和移動的。吃魚的時候也可以慢慢且細心地用筷子夾取魚肉,最後觀察一下魚骨的構造。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韓國三星女工罹患乳癌死亡,官方確認與其工作還經有相當的因果關係,認定為職業傷害,而三星發言人表示不會對此提出上訴。這是三星爆發職災爭議以來少見支持勞方的判決。勞工是工業的重要基礎,反對血汗經濟,勞委會表示勞工要有更好的薪資,產業才能真正升級

世代務農的居民,因政府一紙公文恐失去他們的家園。竹東的二重埔自1981年被劃定為都市計畫範圍以來,居民為土地抗爭戲碼不斷上演,至今都還沒結束。寄居蟹也失去家園,在海邊竟看見走動的水龍頭,凸顯無殼寄居蟹的處境,有人發起「還給寄居蟹一個家」活動,將吃完的螺清洗乾淨放回沙灘,更重要的是在海邊不要將貝殼帶走,讓寄居蟹有家可歸

台中民間團體組成的「台中市政預算公審聯盟」,對市府預算做票選,第一名的烏龍預算是「企鵝館再編2000萬」,透露出預算的荒謬性,這是需要政府重視的,應該將錢花在刀口上而不是任意揮霍。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深度報導|科學渴望參與

作者:李河清(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今年COP18-在卡達杜哈舉行的氣候談判會議進展緩慢。這次會議最多只能定位為「期中」會議,因為原本2012年效力屆滿的京都議定書,在去年德班會議中延長至2015年。這得來不易的三年緩衝期,雖然爭取到排放大國包括中國與美國的全體參與,卻將談判實質進展向後推遲三年。

一片慘澹氛圍裡,仍有亮點。亮眼的成果來自於公民社會行動者(Civil society actors),特別是科技社群的邊會討論。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是氣候談判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科技社群,由兩千多位自然、工程、生態以及人文社會的學者所組成。事實上,IPCC本身不做研究,而是就特定議題的相關科學文獻進行系統性地整理與評估。其中,最活躍的第一工作小組(WG-I)分別在1990、1995、2001、2007發表四次科學評估報告,第五次評估報告也即將在2013-2014年完成。

精采內文

 

鼓勵餵獼猴? 國家風景區凸槌 專家批:沒保育觀念

本報2012年12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長期以來高雄柴山的人猴衝突令主管機關頭痛不已,究其原因,遊客餵食台灣獼猴的行為是原因之一,監察院最近建議農委會,應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增訂罰則,或輔導地方政府訂定自治條例,明令禁餵獼猴;但最近有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卻將餵食獼猴列入宣傳資料,明顯未借鏡柴山經驗,令保育團體搖頭。

東管處文宣品出現鼓勵餵食獼猴的文案

登仙橋是著名的賞猴地點,近年來因餵食導致人猴衝突的報導逐漸增加,恐怕成為柴山第二。但東管處與東河鄉公所「登仙橋遊憩區」都出現疑似鼓勵民眾餵食的文案。東管處副處長林維玲表示,將馬上修改行動APP以及網站相關的文字,至於文宣品的部分,未發放的資料將人工訂正、刪除以及加註。他說,文案是委託外包廠商,審稿時未注意而造成,未來將加強把關。

不過,類似事件在國家風景區卻非第一樁。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直指原因:「太缺乏保育觀念」。

西拉雅、參山風景區網站均曾出現爭議文宣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網站上也曾出現餵養獼猴的文字(經記者採訪後,該文宣已下架)。在台南南化,早期民眾餵食獼猴,使得獼猴成群聚集蔚成獨特景觀,網路上輕易可以搜尋到台灣首座獼猴保護區在南化說法,主管機關農委會網頁也出現「烏山台灣獼猴保護區位於台南縣南化鄉烏山,是台灣唯一的台灣獼猴保護區」的文字。不過台灣並沒有依據野保法第8條劃設的台灣獼猴野生動物保護區,台南市政府農業局森林及自然保育科表示,烏山台灣獼猴野生動物保護區並非經過公告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烏山獼猴聚集區誤傳為保護區,用意雖良善,但幾年下來,台灣獼猴造成當地農作物芒果、龍眼收成,此外也會入侵民宅以及廟宇取供品吃,造成民眾不少困擾。西拉雅風管處管理課長伍哲宏表示,風管處成立於2005年,成立之前早已存在一些地方沿襲,而野保法地方主管機關為台南縣政府,法令上並未明文規定不能餵食野生動物,對於民眾餵食獼猴,只能宣導、勸導;至於網頁出現餵養獼猴文字,也表示將立即修改。

前幾年「參山國家風景區」位於彰化縣二水鄉鼻頭子段,早期也曾有「獼猴保護區」,任由民眾餵食,不過2006年則移除了保護區字眼,也成立國內首座「獼猴生態教育館」,宣導人猴相處之道,強調不要餵食。

對於幾個國家風管處凸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直言,風管處是「非常非常」沒有保育觀念的單位,只知道宣傳讓旅客來觀光;他建議林務局保育組應出面協調,建立正確的人和野生動物互動觀念,不僅是獼猴的餵食行為,拍鳥倫理也是常見的現象,人與野生動物互動關係都需導正。

管理  應聚焦於「衝突」本身

登仙橋旅客餵食獼猴。(網路截圖)柴山長期來因餵食獼猴,人猴互動頻繁,人猴衝突也跟著升高;至今仍有遊客執意餵食,守法的遊客即使不餵食,卻可能遭台灣獼猴搶食、造成驚嚇。雖然高雄市於2001年即以地方自治法取締餵食獼猴的行為,美其名為第一個對餵食野生動物祭出重罰的縣市,這個月初卻遭媒體踢爆11年只開罰6件,還目擊不少民眾餵食獼猴。

目前野保法並未明確規範餵食野生動物行為,朱增宏認為,應針對特定地區、特定物種制定全國性法令。

人類有親近野生動物的本能,都市中的鴿子、麻雀能不能餵?朱增宏說,或許可區別不同區域、物種的餵食行為,以人類在不同地區所進行的活動、和野生動物可能的互動等因素來考量。

在人猴衝突中,地方政府以及媒體報導太強調人是受害的角色,朱增宏說,管理機關應著重於衝突本身,要管理「衝突」這件事,例如找出造成衝突的原因;如此,要消除的就不會是猴子,而是不當的行為。

「台灣獼猴很多行為都是學習而來,」朱增宏建議製作人猴衝突地圖,掌握清楚才能有效管理,而非一遇到問題,就以既定的刻板印象來理解。

「不能純粹以人的角度來看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朱增宏說,因為餵食所產生的人猴衝突,都是經過長年累月所造成,一旦形成模式,很難改變;等到出現問題再解決,往往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成本。

Top

 

生物簡介|沙灘上的保齡球:濱刺麥(上)

作者:陳彥樺(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研究員)

在台灣,有沙灘的海邊不難看見沙丘,它們有多種不同形態:有沙丘像一顆饅頭獨立在沙灘上,有些連綿成一條直線,還有沙丘上插著人工定沙籬,而有沒有植物生長也是分類沙丘的一種方法。事實上,台灣海岸沙丘(coastal dunes)發育及分布的海岸線長達260公里,約佔全台海岸線長的24%,但相對於濱海珊瑚礁紅樹林等環境帶給人們的驚喜與趣味,寧靜且緩慢生長的沙丘生態系則較少受關注。

台灣海岸沙丘長達260公里,看似平凡的景色,實則蘊含多種生機

不過在看似荒蕪、無生機的沙丘上蘊藏無限生機:沙丘與沙丘之間的低地,經常蘊藏多種植物,在行走間不經意間看見野地繁花盛開時,總讓我讚嘆;筆者於調查時,還曾遇見一隻台灣野兔受驚從沙丘洞穴中跳出,在海岸沙丘的草坡上倉皇奔跑隱沒。

多樣的沙丘生物多樣性

沙丘生,大不易

能生長在沙丘上的生物都有特別本領!例如沙丘植物多半要面對多鹽霧、被沙湮埋、強風、沙地營養貧瘠且少水乾燥,甚至有時會被海水淹沒等等不穩定的環境。其中「鹽」可是植物的頭號敵人,能生長在沙丘的植物也大多演化出可以適應海邊高濃度鹽分的特殊生理機制,減少鹽霧對莖或葉的傷害。

沙丘植物也常在形態上特化出可以適應環境的特徵(鄭元春,1984),例如:

  1. 匍匐生長:植物莖葉貼近地面生長,如此一來能減少暴露在空氣中的面積,可以比較不容易受到強風切割或是烈日曝曬等等傷害。
  2. 節節生根:每節都能長出根,把植物固定在沙地上,而且還能攔截塵土,堆積在植物體附近讓有機質累積更多,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
  3. 隱藏根莖:根和莖時常沒入沙堆石礫中,不受環境摧殘,只留莖及花在地面上進行必要的營養及生殖工作。
  4. 莖葉肥厚:莖跟葉部雖然露在地表,但因為外部有厚角質保護,可以抵擋過度的蒸散作用,使得內部能夠充滿水份,維持正常生理機能。
  5. 深根性:深且長的根系可讓植物攝取水分及養分的範圍不限在乾燥的地表,甚至可以利用根部儲存多餘的維生物質。

為了適應高鹽、強風的環境,沙丘植物都各有特化的根莖葉

沙丘上的保齡球

濱刺麥(Spinifex littoreus)是充分展現沙丘性格的植物。它又稱濱刺草,要是在海邊沙岸漫步或遊憩,也許叫不出它的名字,但對它不友善的外表應該會印象深刻:因為走路時,手腳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被它刺到,因此濱刺麥又稱為貓鼠刺,對旅人來說實在不討喜。

但有一回,它讓筆者改觀了。筆者看見它的果實隨風在沙灘上跳躍滾動,就像一顆保齡球滾啊滾的,讓筆者聯想到龍貓卡通裡的小黑煤球,濱刺麥的果實彷彿是在一堆堆的沙丘上翻滾玩耍。

常分布於海岸沙地之濱刺麥

濱刺麥的葉子為刺狀

濱刺麥的果實

滾動果實可不只是濱刺麥的浪漫想像,更是它傳播與繁衍的機制!濱刺麥是禾本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雌雄異株,雄株與雌株各自有各自的群聚,也就是說一大叢濱刺麥草叢通常同一性別。開花的時候,雄株上的雄花序是呈放射狀扇形的繖型花序,雌花序呈球型的放射狀,也就是刺球果實的前身。

當雄花的花粉透過風力傳播到雌花的柱頭上時,便完成授粉開始發育為果實,果序剛開始是綠色,成熟後呈褐色。種子成熟後,雌株上的果實便會脫離母株。刺球狀造型有利於傳播種子,整顆果實隨風滾動,所經之處,種子沿途掉落、散布,就地等待可能發芽的時機。

堅強求生有一套

濱刺麥為了適應生長在海岸前濱及沙丘上,有許多特化的構造,例如它有能適應海邊的特殊生理機制及形態:葉呈尖刺狀,而且質地厚又堅硬,葉表面具有蠟質減少水分的蒸發;它還能長出向上長出不定根,在被沙掩埋時仍能探出頭來!有以上堅強構造,讓濱刺麥能當稱職的海岸沙丘先驅植物。

進一步說,濱刺麥還扮演了沙粒捕手的角色!已經有植物學的文獻指出,沙丘形貌的發展過程中,上面的植物型態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就算當強烈的風浪把沙灘上部侵蝕而消失,沙丘植物可以幫助沙丘再度重建,平時則具有穩定海岸沙丘、減少沙粒移動的功能。
研究者把海岸沙丘植物分為兩類常見的生長型:

  1. 植株匍匐在沙地上蔓生、地表匍匐莖,則會促進形成平緩的沙丘;
  2. 植株往上叢生、橫生地下莖,這類植物會向上聚積沙粒、形成起伏較大的沙丘,此類植物有濱刺麥,它們植株會向上叢生,葉子與葉子之間的縫隙,還有植株與植株的縫隙可以攔截飛沙,聚積沙粒,讓沙丘變得越來越大的錐狀沙丘。(明日待續)

植物生長型與沙丘地形起伏

【延伸閱讀:只有台灣才有的植物】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書齋|【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餐桌上的觀察

作者:黃一峰

談到居家的自然觀察,一定少不了餐桌上的觀察。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大家為了要做菜,就得上菜市場或超市,而這兩個地方也是非常棒的自然觀察站,無論從南到北、從西到東甚至從世界各地來的各種食材都匯集到菜市場,所以這也是讓我們觀察各種植物和動物的自然教室。

小時候的我最喜歡跟著開餐廳的媽媽到菜市場挑選食材,市場裡可以看到各種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的水果、蔬菜,還有活的雞、鴨,來自美國的鱸魚、鮭魚,以及日本的秋刀魚、澎湖的透抽、台南的草蝦…等各式各樣不同的食材,目不暇給之餘,讓我迅速地對這些生物有了基本的認識。所以要學習自然觀察,菜市場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基地。

在菜市場買了食材之後,經過烹煮便成了一道道佳肴,但是自然觀察並不是到這裡就結束了!

吃飯的時候,還是可以做自然觀察,比如在吃雞翅的時候,可以觀察一下禽鳥翅膀的構造,那一啃就斷的中空骨頭,為的是減輕重量而讓鳥類可以飛行!剝蝦子的時候,也可以觀察一下牠的腹節和腹足,順便研究一下牠是怎麼游泳和移動的。吃魚的時候也可以慢慢且細心地用筷子夾取魚肉,最後觀察一下魚骨的構造。

帶一點研究精神,在餐桌上也能充滿樂趣喔!自然觀察不需遠求,在我們自己的家裡也可以做,只要你發揮觀察力,在家不出門也能發現一個你從來沒看過的新世界!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

The Practical Know-How of Becoming a Observer in the World

作者:黃一峰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200512
定價:50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三星女工乳癌死亡 韓官方確認為職業傷害

本報2012年12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莫聞編譯

2012.3.6 三星女工Kim乳癌病逝,勞團抗議三星漠視勞工權益。照片提供:SHARPS南韓官方機構日前正式認定,一名三星電子女工罹患乳癌死亡與其工作環境「有相當的因果關係」,因而給予賠償;三星發言人表示,不會對此提出上訴。這是三星爆發職災爭議以來少見支持勞方的判定,目前為止,已有近30多名勞工因罹患癌症、多發性硬化症、腦瘤以及其他各種罕見疾病,提出職災申訴,但有10多人遭到駁回。

最近這一起職災確認的判定,是由南韓勞動部所屬「勞動福祉公團」(Korea Workers’ Compensation and Welfare Service,KCOMWEL)在12月初作成此項決定,當時並未公開,因為14日正式公告對該名勞工家庭做出賠償,才正式曝光。公團並未宣布賠償金額,發言人姜炳秀(Kang Byung-soo)表示,一般約略是勞工的四年薪資總額。

這名金(Kim)姓當事人於1995~2000年在三星電子一家半導體廠任職,3年前診斷確定罹患乳癌,2012年3月病逝,得年36歲。勞動福祉公團認為,她因工作接觸化學溶劑跟輻射,導致她罹患乳癌後來死亡,而越早接觸到,也越容易造成乳癌。另有些國外報告指出,長期上夜班、從年輕就開始在有害環境中上班等因素,與罹患乳癌機率增高有關。

在南韓,勞動福祉公團負責向廠商收取職災保險金,並負責判定勞工疾病是否與職場有關,勞方有職災疑義則是向該公團申訴,由該公團負責准駁,勞工或資方不符判定,都可向法院提出上訴。

三星職災勞工權益促進團體「半導體勞動者健康與人權守護聯盟」(SHARPS)律師李鍾蘭(Lee Jong-ran)指出,金姓女工每天工作8~12小時,並長期輪值晚上10時到隔日凌晨6時的大夜班。她工作的場所沒有輻射偵測器,並且會接觸到苯和其他致癌物質── SHARPS是由三星職業病勞工、家屬與社運團體,受三星年輕女工黃于宓(Hwang Yu-mi)之死觸發所成立,全稱「半導體勞動者健康與人權守護聯盟」,原文為Supporters for the Health And Rights of People in the Semiconductor。

李鍾蘭表示,這起判定對三星勞工爭取疾病與工作環境關聯性認定來說,有正面幫助。由於官方確認了關聯性,可以鼓舞一些已經擱下法律動作的勞工繼續爭取權益。

除了這起案例,最近還有3起三星職業病案例由官方判定成立。2012年4月間,勞動福祉公團認定一宗三星離職員工的「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賠償案。2011年間,首爾法院也作成判決,認定三星半導體廠導致兩名離職員工的疾病──這起判決仍由勞動福祉公團上訴中。

根據SHARPS調查,從2004年開始至今,三星半導體廠已經有150多人罹病,其中有60人已經過世,罹患疾病多集中在白血病等血液淋巴系癌症。至今,三星始終否認這些勞工的罹病與工作有關,而勞動福祉公團的判定也多不利於勞工。三星職業病勞工爭取權益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參考資料:Huffington PostSHARPS新聞稿

Top

 

反對血汗經濟 勞委會:勞工有更好薪資 產業才能真正升級

「環境報導」2012年12月18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經濟部撈過界在產業會議定出多項環保、勞工的「共同意見」,勞委會主委潘世偉(右)17日在衛環委員會嗆經濟部:「我們都沒有同意任何事」(左一 :經濟部次長杜紫軍,中:環保署長沈世宏)上周經濟部產業會議做成多項影響本國勞工權益的意見,勞委會主委潘世偉17日回嗆經濟部:「我們都沒有同意任何一件事,這是他們的意見」。他強調,產業要升級需要更好的人力,勞工要更好的照顧、薪資、勞動條件、更好的訓練。要從生產力的角度去配合發展,這樣產業才能真正升級。

經濟部撈過界  勞委會:並未參與討論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召委劉建國17日邀請勞委會、環保署、經濟部就產業會議中有關勞工、環保結論做專案報告。有委員質疑經濟部「撈過界」,產業中討論環保、勞工議題,還做成共同意見,卻未請環保署、勞委會與談或表達意見。

立委林世嘉問經濟部次長杜紫軍:「開會時是否照會勞委會、環保署?」杜紫軍回答:「我們都有邀請」。不過潘世偉說:「我們是被邀請的貴賓,但沒有被要求說明。」因此勞委會只派一人到場,但並未提供書面資料或發言。

環保署長沈世宏則表示,有提供書面資料,但也未發言或與談。產業會議的共同意見:「檢討環評委員會定位與組成」,沈世宏說:「環評我們本來就要檢討...」

勞委會:本外勞薪資不可能脫勾

共同意見之一「研議鬆綁外勞基本薪資」,劉建國表示,勞委會已在立法院答覆委員「外勞與本勞薪資不可能脫勾,連馬總統也說不可行,為何還列入共同意見?難道勞委會、馬總統的意見不是共同意見、多數意見嗎?」

勞委會提出的書面報告也強調,不論國際勞工約公約或國內外相關法規都沒有允許訂定外勞較低工資,因為這會導致雇主競相使用廉價外勞。

至於產業會議另一項共同意見「雇用部分工時勞工的保費負擔不宜強制依最低投保薪資級距納保」,勞委會也反對。目前部分工時勞工的薪資未達基本工資者,月投保薪資下限11,100元,如再調降,相較於無工作的被保險人月投保金額17,280,將出現保障失衡與不公平現象。

劉建國:衛環委員將把關

杜紫軍表示,因為各界對產業會議結論還有質疑,因此所有意見都用研議或檢討。另外為免引起誤解,「共同意見」這個名詞將改成「多數意見」。立委田秋堇則認為共同意見不是多數意見,而且會議中的的多數決不一定是社會的多數決。

劉建國表示,「產業會議」應該稱為「資本家會議」,完全站在資本家本位思考,未來台灣勞工何去何從?他強調,衛環委員會所有委員對此表達強烈不滿,也絕不會讓這些不被人民接受的產業會議結論付諸實施。

※ 註:全國產業會發展議引發爭議的勞工相關「共同意見」:

  1. 適時調整外勞核配比率,研議鬆綁外勞基本薪資的可行性。
  2. 因應急短訂單所造成的人力需求壓力,加班工時適度調整。
  3. 研議適度調鬆綁工時、定期契約與資遣解雇規範,避免過度限縮勞務派遣。
  4. 研議開放取得技能檢定的藍領外勞,可申請永久居留。
  5. 雇用部分工時勞工的保費負擔不宜強制依最低投保薪資級距納保。
  6. 研修爭取陸籍幹部來台服務。
  7. 在台設有營運總部、研發中心或重大投資之企業,高階人才可減所得稅。

※ 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二重埔農民劇場:抗爭 現在進行式

本報2012年12月18日新竹訊,特約記者彭琬馨報導

位於新竹縣竹東鎮的二重埔地區,雖與車水馬龍的新竹市距離不到20分鐘的車程,卻有著如世外桃源般的鄉村景色,這裡的居民大多世代務農,對他們來說,土地就是他們的家。然而這樣的期待,在經濟主義掛帥的台灣,無可避免的成為以農業換取工業政策中的犧牲品。

竹東二重埔水稻田,彭琬馨攝。

二重埔自1981年被劃定為都市計畫的範圍以來,土地抗爭戲碼不斷上演,30年了,抗爭卻還沒結束。長期經營社區劇場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簡稱應劇中心)與當地居民合作,希望以戲劇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徵收對當地居民帶來的衝擊,經過近四個多月的琢磨,農民們16日舉辦小型成果展,在結滿金黃稻穗的田野中展現近半年來努力的成果。

為了讓民眾體會農忙生活,演出一開始農民便帶領觀眾走進農田,實際參與收割過程。烈日當頭,農民揮汗如雨,一次又一次的拾起飽滿的稻穗,許多初次來到農田的小朋友,雙腳踩在微濕的土壤中,以新奇的眼神看著農民們進行割稻、脫穀的程序,過程中還不時拉著爸媽七嘴八舌的討論細節。演出過程中也安排當地歌喉最好的農民阿水伯,以客家話演唱傳統歌謠,希望能藉此完整重現農民們的日常生活。

阿水伯吟唱傳統客家歌謠 重現農忙生活

土地徵收 剝奪人民居住權

這樣看似平靜的生活,在農民接到縣政府的公文後完全變了調。在政府無預警通知農民其土地被劃為都市更新的計畫用地之後,失去家園的恐懼便無所不在。

家園全在計畫範圍內的呂正盛說,土地就是他的根,如果政府要徵收這片土地,他們世世代代都會一直抗爭下去。家住璞玉的阿祥伯也特地前來聲援此次的演出,80幾歲的他以熟練的客家話對觀眾說:「你吃什麼長大」?試問當土地沒有根本、人民失去家園,國家要以何立國?

以劇場呈現抗爭過程

應劇中心專員曾令羚表示,為了準備這次的表演,農民們從8月就開始進行密集的訓練課程。由於此次演員大多是七八十歲的老農民,對演戲這件事一開始難免有些疑慮,再加上排練過程中抗爭活動仍持續進行,因此排練過程並沒有非常順利。

水稻田收成 土大正義大旗@竹東二重埔農民劇場

然而,透過這樣的演出,一方面能讓民眾更了解二重埔的土地徵收議題,另一方面透過這樣的呈現,農民們也更加清楚自己的經驗。曾令羚指出,社區劇場是一種「民眾培力」的過程,藉由這樣的互動,達到社區營造的可能。

Top

 

走動的水龍頭 凸顯無殼寄居蟹處境

本報2012年12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海邊怎麼出現移動的水龍頭?仔細一看,原來是寄居蟹揹著水龍頭趴趴走。為何出現此現象?原來必須揹著殼才能生存的寄居蟹,在海邊幾乎找不到合適的螺貝殼了,只好把養樂多空瓶、塑膠瓶蓋、破燈泡當成家了!

這不是新品種寄居蟹,而是無殼可用的寄居蟹只好揹著水龍頭。(攝影:呂縉宇)

發起「還給寄居蟹一個家」活動的呂縉宇(山豬),也是義守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趙仁方研究團隊成員,這幾年來在綠島進行文化資產及自然生態方面的調查研究,過程中看到缺乏配套的旅遊活動,讓寄居蟹以及各種生命屍橫遍野;另外,在海邊常觀察到揹著各式各樣匪夷所思「殼蓋」的寄居蟹,讓他體會到寄居蟹處境的艱困。最近拍到揹著水龍頭的寄居蟹,他只能樂觀看待,至少水龍頭比較硬!

沙灘上原本因不滿各種尺寸的貝殼,現在卻消失無蹤,或讓尺寸單一化。(攝影:廖運志)沙灘上的貝殼因人類浪漫的想像被撿光,放在家中把玩;餐廳、旅遊業者採集貝類煮食,吃完之後也都仍回垃圾桶,卻完全忽視這是寄居蟹的家;而遭到輾死的寄居蟹,原可留給其他寄居蟹使用的貝殼也隨之粉碎。人類遊憩行為以及飲食習慣,導致原可不斷循環利用的貝殼大量消失。目前幾個觀光發達的海岸,小琉球、大鵬灣、墾丁、綠島等,寄居蟹都有類似的處境。

綠島每年湧進的遊客人次約40萬,而且都在夏季,遊憩行為也都集中在海邊,交通工具全靠機車,這讓島嶼的生態系遭受極大的壓力。

寄居蟹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合適的螺貝殼,就像人類隨著成長換穿衣服一樣。呂縉宇說,腹部特別脆弱的螺蟹類各也其生存之道,例如螃蟹用厚實的蟹殼保護,蝦類的肚子則在底部;缺乏厚殼保護的寄居蟹,生命難保,因此即使不合身也比完全沒保護好。

「寄居蟹已經演化為屁股斜向右邊,因為螺貝類殼通常都是右旋,這讓寄居蟹容易穿入也容易勾住尾部,如此一來可完全密閉在殼內,不受敵人攻擊。」呂縉宇表示,但在殼不夠的情況下,只能就地取材,只是塑膠製品、人工器皿,無法提供寄居蟹保濕、更完善的保護。

洗衣蓋寄居蟹?  比無殼好

揹著洗衣精瓶蓋的寄居蟹。(攝影:呂縉宇)無法完全保護寄居蟹,但總比無殼好一點。(攝影:呂縉宇)

呂縉宇也觀察到,這幾年最常看到揹著洗衣精瓶蓋的寄居蟹,或是螺殼不夠、太大或太小,就像有人住在不適合卻救命的中繼屋;更多是背著瓶蓋,養樂多,任何能棲身的廢棄物,就像有人直接變成街友住紙箱。

把貝殼還給寄居蟹

貝殼沒有基因、物種污染的疑慮,將螺貝殼還給寄居蟹或許可行。呂縉宇針對綠島寄居蟹處境,與位於台東縣前往綠島港口邊的美娥餐廳合作,收集消費者吃過的螺貝類(文蛤之類的雙枚貝類並不適合),此外則透過網路鼓勵全台各地民眾寄貝殼過來。

這些螺貝殼將透過公益旅行的方法,帶回綠島海邊。行程包括環境解說及教育,說明為何放螺殼,為何撿貝殼不好;參加過的人感受深刻,之後都成為一顆環境教育的種子,對周圍的人訴說寄居蟹的處境。

「最好是把貝殼留在海邊」做為事後補救,將吃完的螺貝放回沙灘固然是美事,但卻容易單一化,因此呂縉宇呼籲民眾不要買寄居蟹、螺貝類製品,接著才是將吃完的螺貝,洗淨丟回海邊。

民眾若願意支持「還給寄居蟹一個家」,可協助與當地的海鮮餐廳索取吃剩的螺貝殼,簡單處理後寄到「台東縣台東市綏遠路二段43號鄭淑芬小姐收」。

小提醒:

基於碳足跡考量,若只是零星個別的螺貝類,直接帶到就近的海邊放置即可;若達1公斤以上再寄會比較好。

【相關報導】保育爬爬一族 特生啟動全民路殺調查

Top

 

台中2013烏龍預算 企鵝館排第一

本報2012年12月17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

中督盟公布2012年台中市烏龍預算(照片提供:中督盟)由台中市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台中市政預算公審聯盟」,針對台中市政府2013年度總預算,進行「烏龍預算票選」,結果以「企鵝館再編2000萬」居烏龍預算之首,另外也有不少環境相關預算入列。這是台灣史上罕見公民全面監督市政預算編列的行動,目前正值市議會最後進行市府總預算二、三讀審查,該聯盟今(17日)早拜訪市議會各政黨代表遞交民眾意見,要求議會嚴格把關納稅人荷包。

「中督盟」共同發起人劉曜華表示,希望更多市民朋友來關心這些預算,十大烏龍預算包「市民觀感不佳、執行成效不彰、浮濫編列」等三大類三十項預算科目。

國民黨籍議長林士昌表示,表達市民心聲是好事情,議會一定會做好預算審查。民進黨籍市議員曾朝榮則說,總預算二讀會將會延到18日進行,民進黨團會再進行討論,不會讓烏龍預算通過。無黨籍議員黃錫嘉也說,烏龍預算有問題,委員會預算審查時就已經刪掉許多預算,他將在二讀會要求市府說明清楚。

針對觀光旅遊局推動的「白海豚與企鵝館」,中督盟認為該案沒有環評,就先編列2000萬預算,「恐成美麗灣第二」。十大烏龍預算如下:

  1. 企鵝館再花2000萬(2000萬)
  2. 市府公務人員接駁車(900萬)
  3. 秋紅谷廣場再花1000萬(1000萬)
  4. 新聞局預算重複編列(1000萬)
  5. 谷關大雪山空中纜車(2700萬)
  6. 台中退休人員年終慰問金(2億元)
  7. 台中市快捷巴士BRT(253億)
  8. 新聞局輿情監看(81萬)
  9. 圓滿劇場免費活動(2000萬)
  10. 都發局綠建築預算重複編列(60萬)

中督盟成員傅東森表示,這次投票中市民觀感不佳之預算就佔一半(5項),可見民眾對於市府編列預算經費的態度與合理性最為重視,例如企鵝館未經專業環境影響評估就編列2000萬工程經費,幾乎讓「刪除企鵝館預算」成為全民共識。

成立反對企鵝館臉書粉絲團的企鵝小姐得知結果表示,企鵝館「榮登」烏龍預算第一名,透露該預算的荒謬性,她說「企鵝來了,樹都倒了,我們是一座低碳城市。」她表示,9月中曾向市議會提人民請願案希望召開「台中企鵝館建案」公聽會,至今遲遲沒有下聞,政府要蓋企鵝館,應就先說清楚、講明白,「不開公聽會就不要編企鵝館預算」。

另外,中督盟說,已花費超過3億元,施工近兩年的秋紅谷滯洪池,下年度又編列1000萬元滯洪池工程費,這是否代表原始的滯洪池工程失靈?否則何必增加另一期工程?果真如此,已經完工的秋紅谷滯洪池工程如何完成驗收程序?

針對雪谷線空中纜車,中督盟認為,市府已編列「雪谷線空中纜車興建環境影響評估及水土保持作業委託技術服務」2500萬,全案應等環評後再查估。

針對台中市快捷巴士BRT,中督盟批評計畫含糊不清,還錯將2012年20億統編入整體計畫,致使快捷巴士總經費膨漲至290億,2015年後尚須經費預算高達253億,預算書載明「俟公債法與財政收支劃分法通過後,再向議會提報分年實施計畫」,既然問題重重,應等中央法令通過後再送預算審查。

而針對「綠建築執照委託建築師公會審查研究計畫」,中督盟也認為市府已編列「綠建築設計抽查委託專業團體查核計畫」250萬,屬重複編列。

Top

 

深度報導|科學渴望參與

作者:李河清(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今年COP18-在卡達杜哈舉行的氣候談判會議進展緩慢。這次會議最多只能定位為「期中」會議,因為原本2012年效力屆滿的京都議定書,在去年德班會議中延長至2015年。這得來不易的三年緩衝期,雖然爭取到排放大國包括中國與美國的全體參與,卻將談判實質進展向後推遲三年。

IPCC報告主要編輯之一Øyvind Christopherson一片慘澹氛圍裡,仍有亮點。亮眼的成果來自於公民社會行動者(Civil society actors),特別是科技社群的邊會討論。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是氣候談判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科技社群,由兩千多位自然、工程、生態以及人文社會的學者所組成。事實上,IPCC本身不做研究,而是就特定議題的相關科學文獻進行系統性地整理與評估。其中,最活躍的第一工作小組(WG-I)分別在1990、1995、2001、2007發表四次科學評估報告,第五次評估報告也即將在2013-2014年完成。

除了科學評估報告,IPCC也出版技術報告與特別報告,譬如1999年針對航空部門所提出的《航空與全球大氣特別報告》(Aviation and the Global Atmosphere)。直接帶動了飛機碳排放是否納入全球減量規範的討論。而近期令人注目的,莫過於2012年三月所發表的《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Special Report on Managing the Risk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REX)。

Maarten van Aaist 分析極端氣候下的災害風險對策這篇特別報告首次由第一及第二工作小組共同編寫而成,彙整的相關文獻截止於2011年五月。報告內容不但超越了原有「人為」暖化的論述,檢視了極端氣候或氣候異常事件的強度與頻率,更提供了風險評估移轉與分擔的架構以及減災防災的機制。論述中,除強調極端氣候的物理現象外,更指出減少「暴露度」(exposure)與「脆弱性」(vulnerability)的管理方法。

災害無國界,貧窮國家或富裕國家同樣可能是受害者。在今年杜哈COP18邊會中所提及的具體災害案例包括:2003年八月法國熱浪導致14,000人死亡; 2005年美國卡崔娜颶風,重創紐奧良州與美國經濟; 肯亞暴雨洪水沖毀房舍,迫使當地居民遷移,以及西非地區因長期乾旱導致糧食危機。SREX 團隊成員Maarten van Aaist 特別提出「災害風險對策架構」(The Solution Space),認為備災減災可透過制度面向的設計,譬如巨災保險等政策工具,移轉和分擔風險。

令人欣喜的是,IPCC主動規劃了一系列「宏偉的宣傳工作計畫」(A Plan for an ambitious “outreach” effort),自發地將科學成果傳播、紮根到民眾及使用者,總共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的宣導工作從去年德班會議(COP17)就開始,第二階段示範計劃則起始於2012年一月在奧斯陸舉辦的專家會議,先後透過七次區域性會議,吸引了約1200名來自65個發展中國家的利害關係者(stakeholders)參與,共同分享評估成果。

IPCC於2007年與前美國副總統高爾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高爾得獎的事實眾所周知,但共同獲獎的 IPCC 卻很少被談及。委員會所提出的得獎原因是「IPCC 建構並更完整地傳遞氣候變遷的知識體系」(for their efforts to build up and disseminate greater knowledge about man-made climate change, and to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measures that are needed to counteract such change)。作為一個最有影響力的科技社群,IPCC 大可以只產出報告,提供各式科學數據,但這次特別報告卻出人意表地走出研究室,嘗試與所有利害關係者直接互動。更重要的是,透過科學傳遞與溝通,IPCC 內部也開始思考科學參與的內在意涵。挪威學者O. Christophersen在邊會上就曾指出以下五項反思:

宣導對象是否「正確」(right people)?
宣導是否達成「效益」(direct and long-term impacts)?
怎麼樣算是成功的宣導(success factors)?
未來是否擴大宣導?(more outreach)?
未來宣導的改進空間?(improvement)?

這些深層的科研問題不應該由 IPCC 獨享。所有從事科研的成員都應該認真思索,專題研究是不是僅止於繳交報告,結案了事。研究成果是否應承載台灣適用的政策建議。這次 IPCC 藉由 COP18 的場域,主動將 SREX 成果發表、傳遞、溝通、分享,就是做了一次最好的科學參與範例。

科學渴望參與。

※ 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