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3.3.21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新世代、教師 愛的力量讓反核意念向下紮根

〈被遺忘的動物們〉入英文段考考題,金山國中教師江櫻梅提供

當年輕世代開始對核能議題有更新更廣泛與深入的探討,與核電廠、核廢料最短兵相接的地區,又如何走出悲情,將對核能的關注持續下去?蘭嶼靠著返鄉青年覺醒,接下責任重擔,而北海岸教師們,借著段考考題、閱讀課、圖書展等等機會,將課本沒教卻切身的事情放回學童的心中。

金山國中的老師江櫻梅在英文段考中,將福島核災後每週闖進 封鎖線搶救動物的攝影師太田康介作品〈被遺忘的動物們〉一書內容編入閱讀測驗中。而蘭嶼在2011年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扈治安所做的報告中,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外海底泥中的銫137、鈷60等放射性物質逐年攀升,顯示核廢料已經外洩後,當地一批回鄉的年輕人,也漸漸成為抗爭中的主力,肩負起反核廢料的任務。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蘭嶼、北海岸核廢受害者 30年首度對話

回應馬江「溝通」喊話 核廢災民政院前遇冷眼

闖進福島警戒區 攝影師搶救出上千貓狗

用一張畫反核 本土插畫家好圖齊發

環境信託∣綠色旅行,讓美麗國度永存—英國坎布里亞郡湖區(下)

作者:Oliver Maurice;譯者:朱芸毅、吳惠琪;整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募款所得經費,可讓聯盟中12個保育組織都能獲得補助。如同當初成立的想法一樣,所募得的款項資助坎布里亞區出入通道維護、改善;野生動物和鳥類的棲地保護;顧及文化與社區-透過教育來恢復和保護坎布里亞區域內特有的文化景觀,讓遊客和當地社區均受益;專注氣候變遷和環境永續議題-維護區域內的腳踏車步道網建構、森林管理及建造對環境友善的建築物和製造生質燃料等。

其中,氣候變遷與永續環境已經成為每個人心中最重要的事。像坎布里亞這樣獨特又美麗的地方,人們及企業已經警覺到要自然平衡,及照顧與保育我們現有環境的重要。因此聯盟已經有足夠的資金關注兩個重要的環境行動:其一,關注在改善湖泊區的健康;其二,關注在減少開車旅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精采內文

攝影賞析∣〈台灣,核災之後〉 張照堂的不安想像

作者:賴品瑀;照片提供:張照堂

張照堂最近陸續發表一系列〈台灣,核災之後〉作品,以蒼涼、淒美的黑白照片,充滿深厚寓意地呈現著他的想像。

張照堂的攝影作品中常表現出迷惘與抑鬱畫面,當年成名作便是不見人頭的人體影像。早期作品尤其明顯的以荒誕狀態中的小人物為題,呈現出一種無厘頭的日常生活,彷彿說著生命中的無趣、無常與空虛茫然。而此次〈台灣,核災之後〉系列照片多為張照堂最近三個月所攝,這些的場景大多荒蕪而空無一人,影中人不是不見臉孔,便是面無表情。

精采內文

環球360°∣簽訂新條約能幫助數百萬氣候移民嗎?

作者:Olivia Boyd;翻譯:奇芳

海平面的上升即將導致太平洋島國從地圖上消失,這個戲劇性的命運毫不意外地成為頭條新聞,但如今學者們強調說,大部分氣候移民活動都發生在各國境內,真正跨國界遷移的人屈指可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DP)200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所謂沿海農民被迫收拾家當遷移到一個富國的情況絕非典型,而是把情況過於簡單化了。」氣候移民的多數負擔要由當地來承擔。

然而,這並沒有讓氣候移民變成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隨著移民帶來更加尖銳的土地和水源競爭,很有可能會爆發衝突。對此力有未逮的窮國的政府,將不得不設法保護或者另行安置那些易受危害的社區。而且,對那些全部國土都不宜居住的國家來說,國民們必須找到願意收留他們的別國。這就引發了一系列棘手的法律問題:一個已經被淹沒在水下的「國家」還是國家嗎?它的漁業權怎麼辦?其國民的法律地位又將如何?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徐琬婷

20日是農曆的春分,北京卻下了場「黃色雪」,雪水中帶著泥土,由此可見,北京空氣汙染程度嚴重。另外,在雲南元陽縣小龍蝦蛀空3萬多畝的哈尼梯田,破壞梯田生態,政府從去年起,每年出資110萬元人民幣清剿小龍蝦。

人為因素干擾往往影響了生物生長和演化,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道路車輛撞擊導致燕子演化改變,驅動燕子演化出更短的翅膀,與道路上的車輛發生「車禍」,似乎成為「天擇」的因素之一。而在高雄西子灣,因為海岸林遊憩行為改變樣貌,缺乏管理,讓當地僅剩的陸蟹苟延殘喘,需要致力於保育,以恢復海洋生產力。此外,每年清明前後,過境台灣的掃墓鳥─灰面鵟鷹,隨著八卦山脈的過度開發,也造成灰面鵟鷹數量銳減,帶來生態的變遷。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徐琬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徐琬婷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